- 低碳时代的物流企业发展
- 王丽萍 李创
- 2020-08-29 00:40:18
3 低碳时代物流企业的竞争力研究
3.1 企业竞争力理论
企业竞争力理论最早可追溯至古典经济学理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亚当·斯密(Adam Smith)提出的社会分工理论和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虽然在这些极具代表性的理论中学者们并未直接对企业竞争力进行全面的研究,但是其中所蕴含的思想为研究企业竞争力奠定了基础。20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提出产业结构理论,标志着较为系统的竞争理论研究体系正式形成,自此之后,各国学者对企业竞争力理论的研究逐渐展开,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丰富的主流企业竞争力研究理论体系。
3.1.1 企业竞争力的概念
企业竞争力自提出以来,虽历经众多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却并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和明确的概念,通过回顾国内外文献不难发现,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企业竞争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1)市场环境观
世界经济论坛(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WEF)是首个基于市场环境观来界定企业竞争力边界的正式组织,其于1985年发布的《关于竞争力的报告》将企业竞争力定义为“企业在现在和未来的特定发展环境下,所具备的某种生产和销售与国内外竞争对手相比更有价格和质量优势的产品或劳务的能力和机会”。国内著名学者金碚(2001)也从市场环境观的角度对企业竞争力进行界定,他认为企业竞争力是一个处于充满竞争性和开放性的市场中的企业所具备的相比于其他企业竞争对手能更持续、更高效地向市场(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者)提供产品或劳务,并以此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和全局发展的某种优良素质。
(2)资源基础观
Wernerfelt(1984)和Barney(1991)等基于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将企业竞争力定义为企业通过提高所占有资源的质量或通过比竞争对手更有效地配置资源而获得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竞争优势的能力。彭丽红(2000)也从资源基础理论的角度出发对企业竞争力进行定义,她认为企业竞争力是一种支撑企业长久发展的重要优势,而这种优势来源于企业在一定环境下为形成并获取的极具持续性、稀缺性、独特性的各类资源而创造的产品或服务上的优势。
(3)企业能力观
企业能力理论源于普拉哈拉德(C. K. Prahaladand)和哈默尔(Gary Hamel)二人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核心能力》一文,文章一经发表,学术界便掀起了对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研究热潮。在《公司核心能力》中,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认为,企业的竞争力主要源于企业核心能力,其所具备的充分用户价值、独特性、延展性可创造企业价值、降低运营成本、提供众多市场,从而使企业获得难以被对手模仿的竞争优势。东京大学教授藤本隆宏(Takahiro Fujimoto)认为可以从企业具备或即将具备的3个层面的能力来综合考察企业竞争力的深层内涵:静态的能力,即企业目前已实际达到的竞争力水平;改善的能力,即企业不断维持和提升竞争力的能力;进化的能力,即企业综合创造前两者的能力。
(4)企业知识观
企业知识理论源于企业核心能力理论而又区别于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其内涵更多的是从企业学习和创新的角度而确立的。美国竞争力委员会主席乔治·M. C.菲什从企业知识观的视角出发,认为企业竞争力是企业所具备的一种创造并利用企业知识的能力,这种创造性能力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具有更强的为其创造优势的机会。张红凤(2008)指出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一种全新的基于知识和创新的竞争模式正日渐形成,相对于以往企业凭借各自的生产能力展开的竞争而言,这种新模式下的竞争更加关注的是企业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孙明华(2009)在其研究中指出,企业的竞争力是企业创造、开发、配置和保护资源的一种创新能力,而区分这种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企业既有的知识存量,企业之间能力的差别实际上由各自所拥有的知识存量反映出来,能力作为知识存量的外在表征而存在。
3.1.2 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基于企业竞争力在不同层面上的内涵,国内外学者主要围绕产业结构理论、资源基础理论、核心能力理论和知识基础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探究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1)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理论的代表性人物是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 20世纪90年代,他指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两个深层次因素:特定产业环境下的潜力和位势(迈克尔·波特,1997)。其中,潜力是一个企业在该产业环境中持续创造经济效益的可能性,而位势则是指企业在特定的产业结构下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所拥有的地位。在这两个深层次因素中,产业的潜力是实现企业持续性盈利的根本保证,而产业的竞争状况则决定着该产业是否充满吸引力。同时,他还指出潜在进入者、替代品的威胁、买方砍价实力、卖方砍价实力以及同行业竞争者将一起构成影响产业竞争状况的五种基本竞争力量。企业生存发展的环境和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第一外部要素,因此,企业需要在特定的产业结构下对决定产业竞争状况的五种基本竞争力量进行深入剖析,探究其作用机理,从而创造独有的竞争优势。
(2)资源基础
迈克尔·波特等人提出的产业结构理论着重强调市场所发挥的作用,即在讨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时主要将其设定在产业或行业范围内,认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产业、行业,并进行合适的定位,而忽视了企业内部资源所发挥的作用。为全面考察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学者们将企业的内部要素禀赋作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变量考虑进来,并由此提出资源基础理论。胡大立等人(2007)指出,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只是其获取竞争力的外在条件,企业资源才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内部动因,企业内外部资源的有效互动将为其带来重要的优势。企业资源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并能为其所用的包含物力、人力、组织资源在内的一系列有形和无形资产,对企业的价值和贡献主要表现在:通过直接利用资源,创造出如规模集聚效益和良好的声誉形象等优于竞争对手几倍的价值,从而创造持续性的竞争优势。同时,企业的资源也是企业能力的基础,对企业的价值创造也将产生间接影响。
(3)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理论是在资源基础理论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学者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企业仅依托外在环境和内部资源来提升竞争力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充分利用所处环境,对资源进行合理的使用和优化配置才是企业获得独创性竞争优势,实现长远发展的内在影响因素。能力学派认为,企业的能力是企业通过配置并优化获取的资源,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目标的一种禀赋,每一个企业具备的创造性地进行资源配置和优化的能力凝聚成企业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的构成要素涵盖了劳动者的专业技能、企业拥有的专利技术、企业运作的管理体系和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念等,这些技能和知识所具备的独特性和难以模仿性,使企业的战略高度与其他企业区别开来,从而为其带来专属而又稀缺的竞争优势,最终创造更多的超额价值。
(4)知识基础
在时代不断更新和环境的飞速变化中,企业的核心能力常无法实现同步的提升,滞后性的改变使其往往容易出现核心刚性——企业原有的核心能力不仅不能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反而会形成企业发展的桎梏。众多学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融合产业结构和能力理论,提出了企业知识基础理论。知识基础理论认为,企业所拥有的知识对其竞争对手而言应是难以模仿的,即企业的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所具备的独特性对企业的竞争力将产生重要的影响。默会知识的过程性决定了企业的竞争优势是难以模仿的,即竞争者若不参与竞争过程将无法体会到这种知识的存在;默会知识的完整性决定着竞争对手只能模仿明晰知识,而无法学习默会知识,这使企业保持隐蔽的竞争优势;默会知识的不明确性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对手无法确定要模仿的核心因素,以及如何进行模仿,从而使企业永葆核心能力,并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创造独有的企业竞争优势。
基于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学者们对企业竞争力概念的界定与对影响因素的研究、回顾与综述,本书结合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将物流企业竞争力定义为物流企业在供应链各个环节的运作过程中,通过对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而对各类形态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所产生的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的集规模效益、增长效益和效率效益于一体的能力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