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发达国家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一般经验

发达国家指的是已完成工业化、技术较为先进,生活水平较高,具有较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家,主要包括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西班牙、澳大利亚等资本主义国家。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西方国家纷纷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大提升,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时至今日,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在全球经济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对世界经济、政治具有较大的影响,他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值得借鉴。

一 从温饱到小康

追溯历史,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腾飞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在工业革命发生以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多仍处于封建社会的以自给自足为典型特征的小农经济状态,商品经济不发达,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劳动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水平较低,这些国家的发展水平落后于当时的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

1763年,英国发生了以蒸汽机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手工被机器生产取代,纺织、煤炭、冶金等近代机器工业得到快速兴起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高。英国引领了这次工业革命,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同时又凭借其海上霸权地位大力进行对外殖民扩张,将殖民地作为本国工业生产的原料基地和产品倾销基地,通过对殖民地的掠夺积累起经济发展的巨额资金,有力地推动了本国工业化进程,从而快速地将其他国家抛到后面。据统计,1850年,英国占了全世界金属制品、棉织品和铁产量的一半,煤产量的2/3,其他如造船业、铁路修筑都居世界首位。1860年,英国工业品产量占世界工业品的40%~50%,欧洲工业品的55%~60%,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由10年前的20%增至40%。王昌林、姜江、盛朝讯、韩祺:《大国崛起与科技创新——英国、德国、美国和日本的经验与启示》, 《全球化》2015年第9期。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也相继进入了工业化发展历程。法国、德国等国家仿效英国,通过对外殖民掠夺加速本国工业化进程,而美国凭借其广阔的地域空间、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借鉴吸收欧洲各国先进的技术成就和管理经验,加快了本国工业化的进程,不过在日益强大后,美国也加入了海外殖民掠夺的行列。到1870年,美国、法国、德国等国人均GDP分别提高到2457美元、1858美元和1913美元(1990年国际美元,下同),而意大利、荷兰、西班牙、加拿大等国家的人均GDP水平也大多超过了1500美元。麦迪森:《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李德伟、盖建玲译,改革出版社,1997。处于亚洲的日本远离产业革命的中心,在19世纪60年代末只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封建小国。1868年日本政府实施了著名的“明治维新”运动,确立了贸易立国和富国强兵的战略方针,通过大胆引进和吸收西方先进技术使之本土化并着力培育人力资本,从而在亚洲率先建立起近代产业体系,实现了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快速提升,从而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到1913年,日本人均GDP已经达到了1334美元。可以看到,借助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19世纪70年代人均GDP就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业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产业,经济发展也从满足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过渡到主要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阶段,西方发达国家已基本实现了小康生活目标。

二 从小康生活到小康社会

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率先实现了工业化目标,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步入了工业化发展的初级阶段,人民生活基本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跨越。19世纪70年代爆发了以电力为代表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发电机、电动机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使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形成了以重工业、新兴工业和化学工业为主导的、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相继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人类社会进入了新的电气化时代。

美国作为第二次产业革命发起国之一,自南北战争以后,开始大力兴建铁路等基础设施,凭借着四通八达的铁路运输网络体系,带动了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到19世纪80年代初,美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的工业强国和经济强国。同时,随着美国的崛起,全球科技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持续不断的重大发明和创新,催生了一个又一个新兴的产业,使得美国经济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活力。特别是20世纪40年代之后,美国就一直是全球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潮流的引领者。据统计,美国研究开发(R&D)支出总量占全球的30%(2011);世界前1%引用论文中,美国占46.4%(2012),三方专利占全球的27.85%(2010);知识产权贸易费用占全球的50%(2011),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全球的32%(2012)。王昌林、姜江、盛朝讯、韩祺:《大国崛起与科技创新——英国、德国、美国和日本的经验与启示》, 《全球化》2015年第9期。全球诺贝尔奖得主近一半是美籍人,世界大学百强排名中美国大学占到一半以上。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对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持续提高了美国的生产率,大幅增强了美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将美国这个年轻的国家推上了世界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峰。

德国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起国之一,德国紧紧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经济出现了飞跃性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19世纪70年代爆发的普法战争,使德国获得了来自法国的巨额赔款以及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德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到20世纪初,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德国就基本完成了工业化目标,成为欧洲第一、全球第二的经济强国。1913年,德国的电气产品占全世界的34%,居世界之首,超过头号工业强国美国五个百分点。20世纪80年代以后,“德国制造”的机械设备、化学制品、电气和电子工程设备等大量出口到美国以及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市场,所生产的汽车占世界汽车市场的份额达到17%。“德国制造”在世界市场上成为“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

处于亚洲的日本,在这一阶段也得到了快速发展。1913年日本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并初步建立起以重化工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但由于基础差、起点低,其发展水平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但借助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和美国的大力支持,日本政府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经济社会改革,通过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在注重消化吸收基础上再创新,工业化水平快速提升,又迅速实现了崛起。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经济总量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的产业结构实现了由“重化工业化”向“技术密集化”的升级,主要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处于世界一流水平,成为对美国也具有巨大竞争压力的经济强国。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也逐渐变化,表现为农业在国民经济构成中的比重越来越小,工业、服务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与此同时,农业人口和农村劳动力也大量转移,城市人口大量增加使得城镇化进程也不断加快,整个社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调整和变化。以美国为例,1870年全国有74.3%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到了1900年这一比例下降到60.3%,而城市化水平则从25.7%提高到了40%。王永平:《贵州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与实现途径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可以看到,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西方多数国家在20世纪初实现了从小康生活到小康社会的跨越,产业结构、社会结构趋于合理,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成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工业化进程开始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但同时要注意到,西方发达国家“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观的真正确立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了,在20世纪初大部分西方发达国家所达到的小康社会状态与我们今天所讲的全面小康社会是具有一定差异的。

三 发达国家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经验

近两个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借助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跨越,有不少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一)注重科技创新,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

从上述中可以看到,一个国家要崛起为大国并持久保持大国地位,主要依靠的是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其主要载体——制造业的竞争力,不是靠自然资源,也不是靠殖民掠夺。在西方国家中,葡萄牙、西班牙、荷兰都曾是历史上的殖民大国,但由于科技创新能力的缺乏,产业竞争力较弱,他们都只能是“昙花一现”。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迅速崛起为“日不落”帝国,但后来随着科技创新能力的减弱,一战后逐步沦为二流国家。而美国、日本、德国之所以能够后来居上,关键因素正是自身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能力。以美国来说,其建国20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创业史。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其国民来自不同种族、不同国家,这些移民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冒险和创新精神,他们重视通过自身奋斗实现人生价值,鼓励探索创新,通过创新创业,实现人生价值。从19世纪的蒸汽船、电报、安全电梯、跨州铁路,到后来的电灯电话、无线电、喷气式飞机、核电、半导体、计算机、互联网和基因工程药物,层出不穷的发明创造和创新极大提高了美国的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最终成为当今世界超级大国。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也得益于其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但日本与美国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创新更多的表现为通过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更加注重应用研究和产品与工艺的开发研究,从而形成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

(二)重视农业发展,形成科学协调的产业结构

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腾飞与其工业化进程密不可分,坚持工业化道路,加快实现工业化目标是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动力。美国在独立战争后确立了工业化发展道路,1807年杰斐逊总统实行贸易禁运和随后的关税保护政策,客观上为美国工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812~1814年美国制造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一战前夕,美国工业产值已相当于英国、法国和德国的总和。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也大多重视农业的发展,对农业生产活动纷纷采取了保护和扶持政策。以美国为例,19世纪80年代以前,农业是美国财富的主要来源,不仅为全国人口提供粮食,为工业提供原材料,还是美国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之后其约一百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一直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有偿兼并大农场、广泛采用新的农业技术并实现规模化经营,使失地农民得到土地补偿后到城市就业。城市化和工业化不仅没有导致农民失业破产,还通过新技术的运用改变了美国的农业,使得农民数量日益减少但粮棉等的产出更多,进而加速了美国工业化目标的实现。

(三)抓住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每一次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都会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大幅提高,导致世界各国间国力和地位对比的重大变化,也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提供难得的历史机遇。如果制度安排和发展战略得当,就能够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快速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地处欧洲西海一隅的英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处于战乱,文明进程多次被外来入侵者打断。直到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极大地提高了英国的生产效率,最终将英国推上了世界霸主的地位。德国在15世纪初到19世纪60年代长达30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直到1871年才最终完成统一。统一后的德国紧紧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加快工业化进程,经济出现了飞跃性的发展,只用了30多年的时间就超过了英国,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而美国作为一个年轻的国家,不仅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快速实现崛起,更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大机遇,并借助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推动大幅增强了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成为当今世界第一强国。

(四)加强政策与制度的支持引导作用

最为重要的是市场制度的建立。西方发达国家中最早实现工业化目标的国家,其工业化发展历程是从经济的市场化开始的,市场化不仅能为其提供广阔的需求、充分的资源集中渠道,而且还能为其提供制度保障,为财产、合同、自由竞争等提供保护,市场制度的建立在早期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也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通过立法和有效率的制度安排,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通过完善的政策体系来引导国内经济发展方向,促进重点产业的快速发展。以美国为例,为提高本国科技创新能力,美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支持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和创新的政策体系,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税收减免、政府采购等方式支持科技创新活动,激发科技创新的活力,并最终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社会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