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原崛起彰显中国梦的河南篇章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谱写了中原崛起的壮丽篇章。谋跨越求崛起,建小康富人民,兴河南强中原,是1亿中原儿女实现“中国梦”的具体目标。我们要把中央精神和我省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凝聚起全省1亿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磅礴力量,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谱写出河南的华彩篇章。

一 中原的历史变迁

(一)历史上的中原

“中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域概念。作为特定地域概念的中原,历史所指范围并不一致,大体来说,是以古豫州为起点,以河洛地区为中心,其地理范围不断扩大,遍及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依据中原地区历代政区的变迁和文化影响,大致可以将中原的四至界定为:西临华山,北至太行山—漳河一线,南界沔水—淮河一线,东达泰山—泗水一线。主要包括现在的河南省全部,河北邢台以南,湖北枣阳、襄樊、郧县以北,陕西华山以东,山西长治市、晋城市、运城市,山东聊城市、菏泽市和泰安市部分区域,安徽宿州市、淮北市、阜阳市、亳州市、蚌埠市等。中原自古以来就是主导整个中华文明发展的核心地域,自远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生息繁衍在中原大地上,创造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令世人赞叹的史前文化。

“中原”的核心区域在河南。河南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4000多年前,河南为中国九州中心之豫州,故简称“豫”,且有“中州”“中原”“中土”之称。从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至清王朝覆灭的4000余年历史中,河南省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域长达3000年,先后有夏(夏邑阳翟—许昌禹州、斟鄩—洛阳偃师)、商(亳、南亳、殷都、朝歌)、西周(成周洛邑)、东周、西汉(初期)、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等20多个朝代在河南省建都或迁都于此,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曾几度达到鼎盛。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省有四个,即商王朝都邑郑州、殷商故都安阳、十三朝帝都中京洛阳和七朝古都东京开封。考古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文字发明、城市的形成和国家的建立,都与河南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北宋都城开封“八荒争辏、万国咸通”,人口逾百万,货物集南北,是当时最为繁荣发达的国际大都市,被誉为“中华第一神品”的《清明上河图》生动描绘了东京汴梁的盛世繁华,而同一时期的英国伦敦人口还不到5万。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展示的造福全人类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全部源自河南省。河南省历史上农业比较发达,五谷即“稻、黍、稷、麦、菽”(稻谷、高粱、大豆、麦子、玉米),除稻谷外,起源地之一都在河南省,其中河南省小麦种植有7000年的历史。胡廷积:《厚重儒学文化在河南》, 《中州儒学文化》2010年第1期,第17页。中原儿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原大地处于北方,辽阔广袤,自远古以来就是北方民族与中原民族交错杂居的地带,中华各族人民之间的往来,通过各种渠道,在这里汇聚。从历史的发展顺序看,先秦时期的戎狄,秦汉时期的匈奴、回纥、奚,五代十国、宋辽金时期的契丹、沙陀、女真,元明清时期的蒙、满等族都在北方这块土地上有过形成、发展、壮大和相互融合的历史。

南宋以后,由于大规模战争和自然灾害频发等多种原因,河南省逐渐退出了我国历史舞台的中心。特别是近代以来,“水旱蝗汤”四大灾害肆虐中原地区,严重破坏了河南省的生产力,造成民不聊生、积贫积弱,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已经成为一个贫穷落后的省份。1949年,河南省人口为417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7%;工农业总产值为21.02亿元,仅占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4.5%;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为50.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1%。

(二)河南的基本省情

河南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古称豫州,因位居九州之中,又称中州、中原。河南历来以其特殊的战略地位,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物产资源,广阔的市场,便利的交通条件,成为中国的重要省份。作为华夏文明的摇篮和文化发祥地之一,河南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河南这块古老而年轻的土地历经沧桑巨变而焕发出勃勃生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河南是人口第一大省。河南界于北纬31°23′~36°22′,东经110°21′~116°39′之间,东接安徽、山东,北界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全省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居全国各省区市第17位,占全国总面积的1.73%。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人力资源大省和教育大省。2015年末全省总人口10722万人,常住人口9480万人。丰富、廉价、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河南建设经济强省的重要条件。同时,全省1亿多人口消费和不断提高的需求,也为河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河南矿产资源丰富。河南地层齐全,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丰富,是全国矿产资源大省之一。目前已发现的矿种143种,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种110种,已开发利用的矿产93种。优势矿产可归纳为煤、石油、天然气“三大能源矿产”,钼、金、铝、银“四大金属矿产”,天然碱、盐矿、耐火黏土、蓝石棉、珍珠岩、水泥灰岩、石英砂岩“七大非金属矿产”。在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中,居全国首位的有11种,居前3位的有32种,居前5位的有58种。其中煤炭保有储量居全国第8位,石油居第12位,天然气居第17位。

河南历史文化悠久。河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河南长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河南,中国八大古都河南有四个,即十三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殷商古都安阳和商都郑州,拥有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两处世界文化遗产。河南被称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地下文物和馆藏文物均居全国首位。这里有记载着人类祖先在中原大地繁衍生息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有“人祖”伏羲太昊陵、黄帝故里和轩辕丘;有最古老的天文台周公测景台;有历史上最早的关隘函谷关、最早的禅宗寺院白马寺;有以少林武术发源地名扬四海的“中国第一名刹”嵩山少林寺和闻名中外的相国寺,等等。河南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如古代思想家老子、庄子、墨子、韩非,科学家张衡,医经张仲景,诗圣杜甫及文学家韩愈、白居易、司马光,佛学家玄奘,等等。他们都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河南是全国重要交通枢纽。河南是全国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重要交通枢纽,拥有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相结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京广、京九、太焦、焦柳、陇海、侯月、新月、新菏、宁西铁路及京广、郑西高铁等多条铁路干线经过河南,形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铁路网。2015年末铁路营业里程5205千米,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305千米。全年各种运输方式货物运输量比上年增长6.0%,货物周转量增长3.1%;旅客运输量增长3.0%,旅客周转量增长4.6%;机场旅客吞吐量增长9.9%,机场货邮吞吐量增长8.8%。随着“米”字形快速铁路网的加快建设,郑万高铁引入郑州枢纽工程开工,晋豫鲁铁路、郑开城际铁路、郑焦城际铁路的通车运营,河南省会郑州已初步形成为全国铁路路网中的“双十字”中心。

河南发展潜力大。河南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2015年河南全省生产总值37010.25亿元,比上年增长8.3%,居全国第5位,中部六省第一位。河南是人口大省,有着约1亿人口的消费和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巨大的内需市场。当前,河南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民营经济发展也存在着巨大潜力,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河南省民营经济规模总量偏小,总体实体有待提高,只要营造良好环境,破除发展障碍,民营经济就能快速发展。外贸增长潜力巨大,随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品牌效应逐步显现,围绕实验区开展的对外贸易日益活跃,新贸易业态发展势头日趋迅猛,逐步成为我省外贸进出口新的增长点,河南外贸发展正经历从“大进大出”向“优进优出”转型升级,呈现出新的亮点。

二 中原崛起目标的确立

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强调:“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根据这一重要精神,河南省从本省实际出发,开始制定自己的发展规划及其战略构想。为加快实现河南振兴,党的十六大刚刚闭幕,河南省委、省政府便立即和有关部门讨论如何实现“中原崛起”的问题。2003年3月,河南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在“两会”期间正式提出“中原崛起”概念。同年7月,河南省委七届五次全会通过的《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划纲要》,正式确立了中原崛起的战略目标,即“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确保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以上,达到3000美元,基本实现工业化,努力使河南省的发展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实现中原崛起”。2005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河南,提出了“河南省要在促进中部崛起中走在前列”的目标任务,从更高层次定位了中原崛起的目标,使全省人民深受鼓舞和鞭策。2009年底,新任河南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开始谋划中原经济区战略。2011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把中原经济区建设成为城乡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生活环境优良、社会和谐文明,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经济区”,从而使中原崛起的目标更加清晰和具有时代感。

三 中原崛起的历史进程

中原崛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河南省的生动实践,是历届河南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亿万人民,砥砺奋进,实干实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大工程。

20世纪90年代初,河南省开始了中原崛起的初步探索,明确了“团结奋进、振兴河南”的方针,确立了“一高一低”“经济增长高于全国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全国水平”的目标,做出了“围绕农字上工业,上了工业促农业”的决策,提出了建设中原城市群的思路。90年代后期,河南省实施了可持续发展、科教兴豫、开放带动三大战略。进入21世纪后,河南省开始系统布局中原崛起战略任务,明确了“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努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提出并开始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推动以郑东新区为核心的大郑州建设。200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河南省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对中原崛起进行了新的部署。

2009年以来,河南省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创新的勇气谋发展,坚持一个战略,即全面实施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省振兴总体战略;一条路子,就是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一个要领,就是“重在持续、重在提升、中原统筹、重在为民”的实践要领;一个形象,就是务实发展、务实重干的形象,从而推动了河南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前进,迎来了历史上少有的良好发展局面。

如今的河南省,在全国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其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聚焦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粮食生产核心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五大国家战略规划,加快先进制造业强省、高成长服务业强省、现代农业强省、网络经济强省四个强省建设,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打造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和区域物流中心,“买全球、卖全球”正在逐步实现。当前,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持续、总体提升、总体协调、总体有效,中原崛起呈现出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和好的气势,为“十三五”乃至今后很长一个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积蓄了发展势能。

四 中原崛起与中部崛起

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并指出“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200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06年2月中旬,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研究了促进中部崛起问题,会议指出:“实现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促进中部崛起,有利于提高我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构建良性互动的发展新格局。”2006年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把中部建成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并出台了36条政策。这标志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正式进入实施阶段。2012年8月,国务院再次出台《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加快推动中部发展。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给中部地区各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作为农业大省、人口大省与经济大省,河南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中原崛起目标的实现同样也面临着难得机遇。一是“三农”发展的机遇。河南省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1/10,其中,小麦产量占全国的1/4,中部地区的定位之一就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国家加大对粮食和农业的投入力度,对河南省粮食生产的稳产高产是一个机遇,也有助于推动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二是能源原材料行业将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作为能源原材料大省,河南工业结构总体偏于重工业,煤电铝、化工、钢铁占比接近50%,上游产业占比结构调整难度大。在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扶持下,将进一步按照优化布局、集中开发、高效利用、精深加工、安全环保的原则,拉长能源原材料等行业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交通运输枢纽地区得到加强。河南省的区位优势和国家扩大内需的背景,决定了在中部崛起中河南将会进一步加快交通运输枢纽的发展。四是中部地区“两纵两横”经济带的总体布局将对河南省经济中长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进一步带动全省区域布局的优化。作为中部之中,河南省是中部地区的重要板块,河南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既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加速器”,也是实现中部地区崛起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速实现中原崛起,并以中原崛起之力助推整个中部地区的发展。

五 中原崛起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深入,“小康社会”的内涵和意义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再次进行了充实和完善,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是某一个地区的全面小康,而是整个国家的全面小康。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区域间在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基础设施、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问题使得我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就曾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见,区域共同发展,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

河南省作为全国人口大省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其经济社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河南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聚焦实施五大国家战略规划,大力推动四化同步科学发展,着力打造“四个河南”、推进“两项建设”,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重大成就,全省综合实力大幅提升,转型升级取得重大突破,改革开放开创新局面,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展现出美好前景。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个发展中大省,河南正处于蓄势崛起、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处于爬坡过坎、攻坚转型的紧要关口,肩负着加快发展、加速转型、改善民生等多重任务,既要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努力缩小人均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又要真正转变发展立足点,切实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科学发展为途径,以城乡统筹、区域协调为方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作为大逻辑,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持续实施五大国家战略规划,大力推进中原城市群建设,加快先进制造业强省、高成长服务业强省、现代农业强省、网络经济强省建设,加快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