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经济福祉

经济福祉指的是儿童在切身的生活环境(比如家庭)中可获得的物质资源和条件。尽管儿童家庭的经济状况并不属于儿童发展范畴,但它同样对儿童发展起到十分重要且直接的作用。家庭经济困难和早期物质匮乏不仅不利于儿童的身体健康——最终导致诸如营养失调和发育迟缓等问题,而且通过影响家庭生活和养育方式抑制儿童长期的社会-情感福祉、自控和认知能力发展(Bradley & Corwyn, 2002; Hamoudi, Murray, Sorensen, & Fountaine, 2014; Linver, Brooks-Gunn, & Kohen, 2002; Yeung, Linver, & Brooks-Gunn, 2002)。所以,消除贫困是联合国制定的八个千禧年发展目标之一。参见http://www.un.org/millenniumgoals/,最后访问日期:2016年7月10日。尽管中国经济在过去30多年间有了飞速增长,但截至2012年底,仍有一亿人口生活在人均年收入不足2300元农村人均年收入2300元的贫困线相当于2005年购买力平价(PPP)每人每天1.6美元。参见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2015。的贫困线以下(World Bank, 2015a)。更重要的是,极端贫困人口所在的农村地区通常缺少最基本的医疗卫生设施和其他基础设施。

在这一节,我们主要从生活条件这一角度来讨论中国儿童的经济福祉,尤其是那些贫困儿童的经济福祉。此外,我们将进行城乡比较,探讨经济福祉不同方面的城乡不平等程度。最后,我们考察不同居住类型的儿童(包括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和随父母迁移到城市的流动儿童)的家庭条件。

如表3-1所示,超过20%的中国儿童生活在人均年收入2300元(2005年购买力平价每人每天1.6美元)的国家贫困线以下。仅有不到半数的儿童的家庭使用自来水、清洁燃料、抽水马桶,并能享受垃圾收集服务(有垃圾回收处)。

表3-1 2010年中国城乡儿童家庭条件分布,CFPS(N=8990,已加权)

∗p<0.05,基于皮尔逊卡方统计量的检验。

与此同时,表3-1显示贫困程度和生活条件的城乡差距显著。只有8.9%的城市儿童属于贫困人口,而农村贫困儿童的比例超过24%。绝大多数农村家庭没有自来水、抽水马桶和垃圾回收处,农村儿童的生活条件明显不如城市儿童。

如表3-1所示,中国儿童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79.4%的父亲和84.7%的母亲没有获得高中毕业证。城乡差异同样十分明显,在农村分别有88.2%的父亲和93.3%的母亲没有获得高中毕业证,而在城市这一比例分别为55.3%和61.3%。此外,农村儿童的父亲没有工作的比例(12.8%)略高于城市(9.7%)。这里的没有工作指的是,人们明确表示自己当前没有在工作或失业。由于流动人口和其他雇佣状态不明的人都被视作受雇,我们对失业比例的估计应当是偏低的。

通过对不同居住类型儿童的比较可知,生活在城市完整家庭的儿童的家庭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较高,他们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也会更高一些(见表3-2)。流动儿童的家庭经济条件尽管不能和城市完整家庭的儿童相比,但明显好于其余三类家庭的儿童:贫困家庭的比例低于农村完整家庭、留守儿童家庭和单亲/孤儿家庭;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也更高。此外,留守儿童家庭的贫困比例和农村完整家庭相差无几。留守儿童家庭的居住拥挤情况更少,但使用自来水和清洁燃料的比例要低于农村完整家庭。这可能是因为大多数留守儿童家庭处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不过,留守儿童的父母高中毕业的比例高于农村完整家庭儿童的父母。这是因为留守儿童的家长普遍更年轻,接受的教育自然更多一些。

表3-2 2010年分居住类型的中国儿童家庭条件分布,CFPS(N=8990,已加权)

∗p<0.05,基于皮尔逊卡方统计量的检验。

从整体看,单亲/孤儿家庭的儿童是经济弱势群体。其中近1/3的单亲/孤儿家庭处于贫困状态,贫困比例远远高于城市完整家庭(6.6%)、农村完整家庭(23.6%)和留守儿童家庭(23.9%)。这些家庭的儿童的居住环境更为拥挤。尽管有自来水、清洁燃料、抽水马桶和垃圾回收处的家庭比例较高,但这主要是因为一些单亲/孤儿家庭处在城市地区,更容易获得上述公共服务。

以上研究发现表明,城市和农村的儿童在经济福祉的各个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对农村儿童而言,父母受教育程度低、失业或未充分就业的比例高、家庭收入少、生活条件差,这些因素导致他们处在非常不利的地位,并给他们的健康带来了潜在的危害。我们还发现,那些来自单亲/孤儿家庭的儿童,无论是在城市地区还是在农村地区,在经济上都是弱势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