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研究文献评述

幸福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千古难题。古今中外,差不多每个思想家都论述过幸福。但是,关于幸福的每个问题,从幸福的定义、结构、类型到规律,却一直没有定论。从哲学看,有关幸福的概念模型与理论框架可以归结为两种基本的类型:快乐论(hedonic)与实现论(eudemonia)。前者认为幸福感由愉快与快乐构成;后者则认为幸福不仅仅是快乐,而是人的潜能实现,是人的本质的实现与显现。

幸福是人们生活追求的终极目标,研究者对什么是幸福感的解析、认识和研究也因诸多学科的进步而不断地变化深入。早期通过对幸福感情感成分和认知成分的分析,研究者提出了情绪幸福感和认知幸福感,并最终融合成为以“快乐论”为主导哲学思想的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也有研究学者认为主观幸福感过分重视主观的自我评价和感受,将幸福感等同于快乐,忽略了客观指标和专家评价,导致了主观和客观的分离,同时,研究者发现,幸福并非只由快乐这一单一的概念构成,还应包括个体自我实现的幸福,并命名这种包含个体自我实现成分、以“实现论”为主导哲学思想的幸福感为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随后的研究发现个体的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社会认同、社会实现、社会和谐等因素有关,有研究者就提出了同样是以“实现论”为主导哲学思想的社会幸福感(Social Well-being, SWB)。

温家宝在2011年3月5日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曾说过:“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之后,学者们对幸福感的研究也逐步增多。就目前来看,国内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较多,对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的研究相对较少,作为幸福感的有机组成部分,本章节将从内涵、理论模型、影响因素、存在问题等方面对城镇居民幸福感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有助于我们了解有关城镇居民幸福感的发展脉络、研究现状及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