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序 社会时尚的讽喻诗学
- 这些年我们的精神裂变:看懂你自己的时代
- 周志强
- 1748字
- 2018-12-12 10:10:13
在我眼中,周志强教授是一名才华出众、聪明过人的文艺理论及美学人才。我本来以为,他还一直在心无旁骛地延续他多年前的那些理论特色鲜明的文艺理论及文化理论研究,例如关于汪曾祺和现代汉语形象的论述以及对大众文化理论与批评的阐释等。但这次读到他即将出版的新书稿《这些年我们的精神裂变》,我还是着实吃了一惊:原来,他终究没闲着,冷不丁才华横溢到社会时尚的文化批评中去了!仔细想想也对,有此才华为什么非要让它们闲置一边呢?
志强以他特有的才华和聪明,抓住社会时尚潮流中的热门话题加以剖析,提醒人们关注那些容易被忽略而又重要的问题。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高风险的不平静的社会中。日常生活如流水,一天接一天,一年接一年,不间断地翻滚向前,不给我们多少喘息和反思的机会。志强留意体会和抓取一些不经意的细节,它们在他眼中仿佛都是积蓄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的“寓言”,从而切入,在纵深处予以挖掘。这些细节,可以是一句话、一个感叹、一个生活中的亲历故事、一则艺术作品细节,总之,他都能从日常生活中捕捉那些微妙而又重要的“寓言”式信息,再运用文化及文艺理论武器去分析,让人见出生活中正在发生的不可抗拒的和无情的变化。
志强的观察力敏锐,分析也无情,但其笔触又始终是轻盈的和充满暖意的。他总能用他那轻盈自如而又温暖的笔,飘入变化多端的时尚潮流中,让人见到他在理论文体上的新探索:无情中有浪漫,冷峻中有温润。
开卷切入,感觉这本书贯穿着对社会时尚的敏捷感悟和冷峻反思;掩卷思考,又感受到一种讽刺、反讽或嘲弄的意味飘逸其间。不妨说,这书带有一种社会时尚讽喻诗学的味道,就是对社会时尚或文化新潮现象采取一种带有某种诗意的讽喻式批评姿态。我想这个感觉如有些许合理处,可能主要来自三点原因。首先,他对社会时尚有充分的敏感,我推测这可能是由于他天生就对时尚有某种偏好,否则怎么会潇洒地发现那些可供剖析的时尚案例呢?其次,他多年研修文艺与文化理论,拥有一套对社会时尚予以解构的理论与批评武器,如韦伯、西美尔、卢卡奇、本雅明、阿多诺和马尔库塞等,他们总是可以助他发现社会时尚潮流中的种种破绽。最后,加上他天生拥有诗人的气质,总是能在论著里渗透他的难以抑制的放纵的诗情,尽管他似乎很少写诗。这三方面合起来,让他综合及融化出一套适合于自己的才华及理智特点的时尚分析理路,这就是以讽喻诗学方式去评点社会时尚。
他的这套时尚讽喻诗式的文化批评自有其独特处:对风生水起的时尚潮有冷峻的解构或消解,洋溢冷嘲热讽的精神;但同时,每当这种精神有可能过于绝对时,他内心的诗情又不经意间偷偷溜出来,让他于无意识间对时尚手下留情、网开一面,给予保留或肯定。所以,作为一部社会时尚讽喻诗学,这本书对社会时尚或文艺现象是褒贬互见、欲拒还迎的,在冷峻的理智剖析中飘逸着温热的诗情,着力论证当代社会已经和正在发生的精神裂变具有某种合理性,也同时显示出他个人对此变化的敏锐洞察力。由此看,这本书在现在出版,对人们体验和反思当代社会时尚潮应当是及时的。
至于说到他在书里表露的那些具体观点和结论,我想人们大可以坚持自己的而不一定完全予以赞同。面对当今林林总总的社会时尚现象,各持己见或见仁见智都是正常的事。同时,他有时自信地把笔触伸向当前社会时政的前沿领域,尽力评论,但我阅读后的直感却是,他真正擅长的恐怕还是文艺现象的文体修辞论领域吧?那里应当有着远为丰厚的学术宝藏等待他去继续开采(这或许仅仅源自我的个人偏好)。当然,你可以不同意他的做法、观点和结论,但不能不感兴趣于他提出的敏锐问题、他陈述这些观点时的个人化风格以及他的文体的独特的修辞力量,或者还乐于同他对话和争鸣。如此,这书的目的也就应该基本达到了。
不久前,志强说要出版一本文化批评论集,让我写篇序。考虑到他十多年前先后做过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而多年来我也总是乐于关注他的学术旅行,亦师亦友,推托不得,所以不假思索就答应下来了。心想不就是文艺现象的文化批评吗?写就得了。但等我读到他发来的这部书稿的主干部分,发现其论述内容和评说方式大多远超我的预期,不禁一再踌躇于到底该怎样写时,他的催稿电话又火急过来了,于是赶紧提起笔来,写下如上这些话。我能理解他做这些社会文化评论的意义,但还是对他抱有更大的期待。是为序。
2013年7月2日于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