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度变革、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发展:陈萍文集
- 陈萍
- 7556字
- 2020-08-29 10:52:59
关于沈阳冶炼厂污染治理与改造方案选择可行性研究报告
对沈阳冶炼厂污染进行治理和改造,目前有三种方案,即“就地改造”“易地搬迁改造”和“就地实施关停产业转型”。调研组经过数月调研和比较分析论证,作出可行性分析和基本评估。
一 沈阳冶炼厂基本概况及分析
(一)基本概况
沈阳冶炼厂是大型综合有色金属冶炼企业,以生产铜、铅、锌、黄金、白银及铜材为主。1998年有职工7106人,其中20岁以下职工有115人,21~35岁职工有297人,36~50岁职工有3843人,51岁以上职工有177人;离退休职工有3652人。有色金属年总产量198667吨。其中,铜产量53066吨,铅67519吨,锌16524吨,白银181吨,黄金4吨等;主要副产品硫酸51822吨。该厂1998年统计报表显示,其产品年销售收入117028万元。其中铜18972万元,铅13646万元,锌11955万元,白银17748万元,黄金30522万元和硫酸1240万元;工业总产值(不变价)87796万元;利税总额6008万元,其中,利润59万元。现职职工年工资总额6046.6万元,支付离退休金2503.7万元。
(二)企业现状的理性认识
1.沈阳冶炼厂:工业污染最严重企业
据沈阳环保局1998年7月对沈阳冶炼厂工业污染情况的分析报告,该厂工业污染首先为S02排放严重超标。S02排放量主要来自铜、铅冶炼和制酸尾气,每小时S02排放量分别为3598公斤、4490公斤和1292公斤。按国家GB1629-1996标准(分别是461公斤、446公斤和310公斤)铜冶炼超标6.8倍,铅冶炼超标9.0倍,制酸尾气超标3.2倍。全年S02排放总量7.4万吨,占全市SO2排放总量的47%。其次是烟尘中的重金属污染物严重超标,其中铅尘尤为严重,按国家1996年规定的标准,铅尘超标达50倍以上。
2.沈阳冶炼厂:在市场竞争中陷入困境和走向衰退的老企业
沈阳冶炼厂属于资源型原材料工业企业,受资源和市场供求因素影响甚大。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逐步陷入发展困境和走向衰退。主要表现:(1)工业总产值大幅度下降。1990年工业总产值为144817万元,到1998年下降至87796万元,下降幅度达39.4%,年均下降4.4个百分点。(2)由赢利大户变为严重亏损。1990年该企业利润为4676万元,1995年减至202万元,1998年企业利润仅为59万元,实际上已经亏损,且亏损总额达数千万元。1999年上半年亏损又达6476万元,比1998年同期亏损的4833万元增加了1643万元。同时,企业潜亏也相当严重,“已达5.2亿元”。巨额潜亏主要反映在“存货”上。该厂1998年主要经济指标统计报表显示存货价值为64432万元,实际上是虚无存货。(3)原料短缺问题日趋严重。“七五”以来,省内八大有色金属矿山已有7座矿山因资源枯竭而关坑停采,直接导致冶炼厂的原料短缺问题日趋突出。例如,铜原料1998年国内原料仅占铜冶炼份额41.9%,但由于市场供给原料缺口较大,冶炼厂只好给中间商的进口原料搞带料加工,使带料加工的比重不断扩大,由1990年带料加工为零,到1995年增至占当年铜冶炼原料比重的44.5%,到1998年增长到占58.0%。(4)企业债务负担沉重。到目前为止,企业债务合计131630万元,资产负债率达63%,如果扣除潜亏因素,企业实际资产负债率在81%~83%。(5)在全国地位不断下降。其有色金属生产能力已降至占全国2.6%,沈冶的老大地位早已不复存在。铜、铅等主要产品产量占全国比重分别由1990年占14.16%和34.0%,到1995年分别降至9.02%和25.06%,到1998年又分别降至4.78%和9.55%。
从上面简要分析中不难得出这样结论:沈阳冶炼厂是一个污染重、危害大、治理难的老企业,是一个困难大、难题多、包袱重,已陷入困境的资源型衰落企业。
二 沈阳冶炼厂的存在与高昂的环境成本代价
沈阳冶炼厂已成为“沈阳第一老大难问题”。究竟难在哪里?主要难在局部的小利益。小难题掩盖了由于冶炼厂的存在所付出的高昂的环境成本代价——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和负面后果。有些负面影响和后果可用有形价值形态衡量,有些难以用价值度量,是“无价代价”。
(一)严重危害沈阳城区的生态环境和职工居民身心健康
冶炼厂地处沈阳中环路以内核心城区地带,人口比较密集。因此,距冶炼厂4~5公里半径内的居民、职工是冶炼厂工业污染最严重的受害者。特别是逢阴雨低压天气,处在下风区域的居民和职工时有窒息感和酸雨危害。另外,在受冶炼厂污染影响严重的16平方公里地域内的居民、职工、儿童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仅以儿童受铅、镉、氟等复合损害为例,据卫生防疫站调查分析表明,居住在沈阳冶炼厂附近的儿童,血铅含量超过25μg/m3(美国血铅含量标准最高限值)的比例占67.7%,量超过30μg/m3的比例高达51%。通过与距冶炼厂50公里以外的北郊地区儿童进行比较分析,仅智能调查就表明,居住在冶炼厂附近的儿童在动物能、应物能、语言能和总智能等方面均低于对照组。当前,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逐步由温饱步上“小康”,人们渴望改善生存环境的呼声更加强烈。省市委和政府对整治冶炼厂甚为关注,曾多次提出具体要求。1998年2月21日市政府办公厅对沈阳冶炼厂搬迁改造提出正式意见。1998年5月23日省委书记闻世震同志在《人民日报》主办的《情况汇编》第195期上批示:“组织一个小组,以治理污染为突破口,对沈冶布局、技术、产品结构进行调整,消除沈阳最大污染源。”
(二)对铁西工业区结构调整和总体改造带来严重负面影响和后果
众所周知,沈阳铁西工业区是全国最大的工业区,是辽宁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象征。自198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唯一区域改造试点工程以来,铁西工业区改造与发展一直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经过“七五”“八五”和“九五”的总体改造,已取得了一定成效,约20%~25%左右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即使这样,铁西区的工业改造与原来的预计和规划设想仍存在较大的反差。近5年来,铁西区的大多数国有企业不同程度地陷入发展困境,60%左右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设备闲置率高达45%~50%。当然,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不能回避由于冶炼厂的存在而导致的一些现实问题。其一,铁西工业区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进程中,招商引资,中小企业转让、出租等工作的开展十分困难,凡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家、商者很少问津铁西区,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沈阳最大污染源——冶炼厂的存在。其二,早在5年前沈阳市委、市政府就曾明确提出在市区的工业企业可以采取“腾笼换鸟”的举措调整产业结构,然而“鸟”却不愿意飞进铁西工业区廉价地租的“笼子”里,致使新产业引不进去,原因之一仍是由于冶炼厂的存在。其三,沈阳冶炼厂地处沈阳中环路以内的城区核心地带,在距冶炼厂8~9公里的半径内,地租价位低廉,比同比半径外的和平区、皇姑区和沈河区的地价大体低3~4个等级,仅此二项给所在地域带来的宏观经济损失就可达120亿~150亿元。当然,不能否定这里也有制度上、机制上的缺陷,但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还是由于冶炼厂严重污染的存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所致。从以上简要分析中,可以看出冶炼厂严重污染的存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后果是相当严重的。5000万元的税金所支付的环境成本代价是高昂的。然而,长时期以来,决策部门对彻底整治冶炼厂严重污染问题,尤其是“关停转型”不能决断,其中重要因素就是将区区5000万元的税金小利益和7000余名职工再就业的小难题等放在大利益(数百亿元的宏观经济损失等)和大难题(结构调整难,新产业引进难,10数万下岗职工再就业难等)之上。因此,小利益和小难题所带来的高昂的环境成本代价被淡化了,甚至被忽视了。我们在1998年《铁西工业区总体改造纲要》中就曾明确提出,沈阳冶炼厂是“铁西工业区结构转型的主要制约因子”“彻底整治沈阳冶炼厂事关老工业区结构转变、区域经济复苏和沈阳可持续发展大目标的实现”。因此,只有理性认识沈阳冶炼厂存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负面后果,才有可能从沈阳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转型的大目标出发,彻底整治沈阳冶炼厂。
三 转变传统思维定式,逆向选择沈阳冶炼厂的改造方向
(一)思维方式与技术改造
传统思维和逆向思维属于认识论的范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方式。传统思维,其思维基本特征是以我和以现时为中心,由过去认识现在,再由现在和过去为出发点认识和解释未来,所以又称顺向思维。辽宁老工业基地是旧体制造就的,并在旧体制下运行了几十年,不仅在体制上根深蒂固,而且其相关联的传统思维方式也带有很强的刚性和惯性。这种传统思维定式直接影响辽宁深化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例如,在企业技术改造上,自“七五”以来,辽宁投入技改资金超过千亿元,然而收效与预计达到的目标存在较大的反差。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用传统的思维方式搞改造,以现在的“我”为中心搞改造,哪里落后改造哪里,不是从未来和市场需求研究自我,其改造的结果是,改造完成了,市场需求也过时了,甚至改造之初,市场已无需求。在探讨和研究沈阳冶炼厂的整治和改造方向上,应该转变传统思维定式,运用逆向思维方法,把沈阳冶炼厂放在沈阳未来10~15年的大背景中去思考,去确定整治和改造的方向。
(二)逆向选择,沈阳冶炼厂污染治理与改造的总体方向
沈阳冶炼厂向何处去,是选择就地改造,还是易地改造或关停转型?所谓“逆向选择”,就是要将沈阳冶炼厂污染治理与改造方向定位在符合21世纪初中国沿海大中城市和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调整与发展总趋势上,定位在城市现代化功能完善并作为东北最大经济中心城市、成为现代化区域性、国际大都市、旅游生态型城市的宏观背景中进行选择。
1.沈阳冶炼厂污染治理与改造的宏观背景
(1)21世纪初中国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趋势。据国家和省权威部门预测分析,我国实现工业化时间大体是2025~2030年,辽宁到2015年可以实现工业化的战略任务。这样,辽宁要比全国实现工业化任务提前10~15年。在中国和辽宁实现工业化进程中,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兴省战略,把工业化后社会时期的某些产业如信息技术及产业提早到工业化时期阶段作为重要任务加快发展。因此“十五”到2015年,中国和辽宁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具有双重性。为确保双重发展目标和任务的实现,顺应中国经济发展总趋势,中国沿海大城市和区域经济中心城市近几年都在相继做出反应,都在抓紧进行城市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的调整。其调整总趋势是,加强城市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退二进三”的产业结构调整,由工业生产主导型逐步调整为金融、商贸、信息、科教文等功能主导型。
(2)沈阳市发展方向与目标。“十五”至2015年,沈阳市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调整的总体目标是:成为现代化的“四大中心”和“两大基地”,即成为辽宁和东北地区最大的金融、商贸、信息、科教文中心;东北地区最大的现代化装备工业研制开发组装基地及中国最重要的现代化轻型汽车生产基地;东北地区最大的信息技术、新材料、环保技术、生物工程及制药、机电一体化等开发研制及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发展成为东北地区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现代化旅游生态型大都市。
2.沈阳冶炼厂污染治理与改造方向的逆向选择
沈阳冶炼厂污染治理与改造方向,应当而且必须放在21世纪初中国区域经济中心城市改造与发展的走势上去研究,定位在沈阳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中进行选择。
(1)实施关停和产业转型是沈阳冶炼厂污染治理与改造的最佳选择。其理由是:其一,沈阳冶炼厂的继续存在同未来中国区域中心城市发展趋势和沈阳21世纪初发展方向与目标的宏观背景相背离。沈阳冶炼厂是一个大型高耗污染严重的原材料工业企业,是沈阳城区最大的工业污染源,其本身早就应该关停或迁出沈阳市城区。尽管“关停冶炼厂”面临一些难题,例如,冶炼厂在岗职工7106人的失业与就业安排问题;欠银行贷款问题等。但是,这些难题同实现沈阳市大目标、大利益相比,只是局部利益问题,处于次要地位。并且,这些问题和难题可以通过有效利用国家对老工业基地的扶持政策,通过实施破产或兼并和通过新产业引进及技术培训等措施加以解决。其二,关停冶炼厂产生的“小痛”可以有效避免潜在的金融风险,避免“大痛”。沈阳冶炼厂30余年来的改造实践深刻教训就在于此。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沈阳冶炼厂就引进苏联的技术进行了规模较大的S02整治污染的改造工程。然而,收效与预计改造结果存在较大的差距,留下隐患,到目前为止,S02等污染废气仍继续存在。进入80年代之后,冶炼厂继续研究就地改造和整治污染方案,结果还是重复过去。1989年冶炼厂提出了整治改造新方案。1994年新的改造工程正式开工,计划3年完成,结果5年未能完成,且占S02排放量50%左右的铅冶炼系统改造依然未动,但改造资金已经投入3亿元。由于改造投入资金规模不断扩大,资金缺口太大,致使目前改造工程仍处于停摆状态。据测算,铜铅两系统改造资金共需12亿~13亿元(其中铜冶炼系统改造需9亿元以上,铅冶炼系统改造需3亿~4亿元),但目前沈阳冶炼厂已不同于90年代以前,处于最困难时期,近4年基本处于严重亏损状态,而且潜亏达5.2亿元。并且,沈阳冶炼厂未来发展还存在若干不确定因素,如原料来源问题、市场供求及价格问题等。因此,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目前正在进行的冶炼厂改造方案,在客观上存在较大的投资风险和金融风险,特别应当指出的是还有前期的日元贷款偿还问题!其三,实施“关停”可有效避免更大的经济损失。到2015年沈阳市实现发展目标,那时,可以说作为高污染的有色冶金工业企业——沈阳冶炼厂不可能再继续存在于沈阳市二环路以内的核心城区地带,那么,现在只有一个选择——关停冶炼厂。否则,其后果是将给国家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其四,实施“关停冶炼厂”,可以有效推动沈阳铁西区工业总体改造,大幅度提高铁西区土地级差地租。关停沈阳冶炼厂,彻底铲除了沈阳市最大的工业污染源,可由此产生诸多正面效应:一是有利于推动铁西工业区产业结构调整和总体改造。关停沈阳冶炼厂,消除最大污染源无疑会为铁西工业区改善投资环境,盘活国有资产,引进与发展新产业等带来巨大推动力;二是可以大幅度提高铁西工业区的土地级差地租,仅此,不仅可以至少收到100亿元以上的宏观经济效益,还会给铁西区房地产开发带来较大的经济效应。三是将进一步推动铁西区的第三产业开发与发展,“退二进三”的举措才有可能真正得以贯彻落实。四是建设生态型旅游城市的最大障碍点将因此消除,可以进一步促进沈阳实现蓝天碧水。
(2)易地改造是整治沈阳冶炼厂污染的理想方案,但实践上难以实施。经过大量调研后我们认为,搬迁沈阳冶炼厂,进行易地改造是整治冶炼厂污染的理想方案。其优点主要是既可以消除沈阳市区最大工业污染源,又可以最大程度避免两大难题出现:一是职工就业安置问题;二是银行贷款处理问题。所以此方案称之为理想方案。但是,易地改造投资巨大,据现在估算投资至少要在25亿元左右。目前,不仅这笔巨额资金难解决,就是铅冶炼系统易地改造投资所需的8亿~9亿元也难以落实。另外,即使投入资金有来源、有保证,也存在比“就地改造”更大的投资风险和金融风险。不容回避这样的现实:有色冶金工业属于夕阳产业,未来的发展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一是原料来源问题。辽宁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储量本身就少,加之几十年的强度开采已使其近于枯竭,在无资源地区要不要继续发展有色冶金企业,这是当前必须正视的问题。二是市场问题。从近年来市场供需关系看,有色金属产品供过于求,虽然此问题要比钢铁工业小得多,但必须面对有色金属的价格问题。近年来,有色金属价格一直处于低迷状态,总体要比90年代以前下降40%~80%,进而导致有色冶金工业行业陷入了发展困境,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出现亏损。目前正处于严重亏损和巨额潜亏的沈阳冶炼厂更不具备投巨资易地改造的可能性。因此,易地改造沈阳冶炼厂,在实践上不具备可行性和可能性。
(3)“就地改造”是同沈阳发展方向和目标相悖的选择。“就地改造”是近20年来沈阳冶炼厂污染治理与改造一直在实施的选择方案,而目前该厂为实施此方案还在上下奔走,要政策,跑贷款。据铁西区“十五”规划,铁西工业区结构调整目标是:形成高技术、高效益、都市型、现代化的产业新格局。为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要把第三产业作为拉动铁西工业区改造的突破口,要建成一批生产要素市场和生活服务设施;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机电一体化产业、环保产业、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生物工程制药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显然“就地改造”与铁西工业区产业结构特征相矛盾。我们必须面对这样的现实:在未来10~15年后,作为现代化区域性国际大都市的沈阳,现代化旅游生态城市的沈阳,东北最大的金融、商贸、信息、科教文中心的沈阳,在其市区内,特别又是坐落在二环路以内核心城区地带的沈阳冶炼厂,还能否允许在其间继续存在,我们认为不论“就地改造”成功与否,回答都是肯定的:“关停”或“搬迁”,这一点不容置疑。在这里特别要指出,从冶炼厂“就地改造”本身分析看,冶炼厂的“就地改造”将可能产生极其严重的负面后果:①“就地改造”难以在短期内按计划完成,很可能演变成“胡子工程”。其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就地改造投资额较大,企业自身又陷入发展困境,资金问题始终制约技改进程。90年代技改进程就深刻说明了这一点。1989年冶炼厂提出“就地改造方案”, 1991年国家计委批准立项,1994年正式开工,计划3年完成,至今已进行5年仍未完成,目前整个改造工程处在休克状态。其原因是资金到位率低,仅为38%,企业自筹资金到位率也只有43%。资金缺口,拖长工期,投资规模增大,进一步加大了资金缺口进而导致延长工期。而占该厂S02排放量一半的铅系统改造尚未进行,如果将其改造列入,资金缺口问题将更加突出。由于冶炼厂自身陷入发展困境,亏损严重,未来发展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商业银行对其投资势必持谨慎态度,贷款不大可能足数及时到位,进而又将影响日元贷款及时到位。其结果是冶炼厂改造工程演成“胡子工程”不可避免。短期内完成不了冶炼厂改造,将产生连锁负效应,势必影响整个铁西区产业结构调整和总体改造。②将再造一个“更大的亏损工程”。90年代以来,特别是自1995年以来,由于市场因素(供过于求、金属价格低迷)和原料矿国内市场供给缺口不断扩大,再加上支付前期技改贷款利息6113万元(应付利息余额为6428万元),年均支付利息2142.7万元等因素,导致沈阳冶炼厂步入发展困境,企业亏损逐年加重。从“就地改造”的沈阳冶炼厂前景看,也不会是乐观的。影响和制约沈阳冶炼厂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大可能有明显改善,甚至有些制约因素有加重趋势,原料问题将更加突出,增支因素将不断增加,如投入改造资金规模扩大,随之支付银行利息将成倍增长。“就地改造”工程将就地再造一个“长期更大亏损企业”。
在这里要特别指出,国家环保总局已规定,2000年末,环保不达标的企业要坚决予以关停。据此,加上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从未来区域中心城市发展趋势和沈阳市发展方向、目标的宏观背景看,整治沈阳冶炼厂有三种选择方案,即就地改造、易地改造和关停实施产业转型。而“关停沈阳冶炼厂,实施产业转型”无疑是最佳选择。这样,不仅可以彻底消除沈阳市区最大的工业污染源,而且可以有效推动沈阳市产业结构调整和铁西总体改造,并且还有可能最大限度地避免由于“就地改造”或“易地改造”而出现的较大金融风险和投资风险。“关停”选择是利国利民的战略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