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以江西省萍乡市为例
- 陈卫民 张奇林 江耘
- 5字
- 2020-08-29 10:50:56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一 研究的缘起
“资源型城市”是指生产和发展与资源开发有密切关系,以所在地的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如大庆、克拉玛依、攀枝花等。
在工业化过程中,资源型城市是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为城乡建设提供了大量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和各种矿石,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在片面强调“大上快上”“高产高效”的粗放方式发展思想指导下,长期以来,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各城市普遍存在重开采、轻加工,污染严重、保护欠缺等问题。开发强度大,回收率低,浪费严重,导致资源型城市从“资源依赖”到“资源消耗”又到“资源浪费”,从自然环境可承受演变为自然环境遭到严重污染。大规模的工业活动、超强度的开采已经逼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极限,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人类面临三大生态风险:一是以气候恶化、经济动荡和社会冲突为标志的全球生态安全问题;二是以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特征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三是以贫穷落后、超常消费和野蛮开发为诱因的生态健康问题。它们都与经济增长方式有很大关系,而且与自然资源(特别是化石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不合理利用紧密联系在一起。
当前,我国经济既有资本主义国家早期工业化时的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的贫困病,又存在后工业化国家过度消费、奢侈浪费的富裕病。环境问题正威胁着国家和民族的生态安全。党中央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保障我国生态安全、建设全面小康的社会主义强国的重大国策。
资源节约就是要少消耗,以较少的资源投入获得较高的产出;环境友好就是在尽可能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然而,由于技术水平、体制、发展方式的制约阻碍了我们的前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当前的紧迫任务。
2007年12月18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指出:资源型城市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矛盾和问题——经济结构失衡、失业和贫困、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乏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维护社会稳定压力大等,提出了要“加快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解决好民生问题”。
平稳、较快地完成转型发展已经成为现今中国的当务之急,而资源型城市只有较好地完成转型,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更好地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当前,资源与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传统粗放式的经济增长和非生产性公共产品短缺的发展模式难以持续。城市发展转型要改变经济发展的传统状态,突出高质量的经济增长,体现人与自然、社会与政府、经济活动与自然资源的和谐发展,实现自然资源的集约利用,达到社会共享机制的完善与自然环境的改善。
二 研究意义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研究涵盖了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本质上是跨学科问题,其研究须融合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公共管理学、城市经济学以及地理科学的成果,呈现出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的特征。已有研究虽然提出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问题涉及的学科广泛(齐建珍等,2004),但由于跨学科操作的难度,实际上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本书把对萍乡市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研究作为应用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宝贵探索。
资源和资源型产业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可供开采的自然资源迟早都会枯竭。资源的枯竭会使资源型企业的产出越来越少,市场逐渐萎缩,从而导致主导产业和所在城市的衰退。为避免城市走向消亡,资源型城市应“未雨绸缪”,早做产业转型的准备,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但事实上,由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和体制、资金、市场、人才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会遇到很多困难,需要深入研究,探索解决之道。因此,本书的研究具有以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当前,仍有不少资源型城市处于困境,主要是因为主导资源产业步入资源开采的中后期,产业门类单一,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短,缺乏市场竞争力,投资环境存在缺陷。只有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产业结构转型才能够实现持续发展。
(2)进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迫切要求。一方面,我国资源型产业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另一方面,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尚不健全,导致一些地区的资源型企业封闭经营,资源配置效率低,规模效益差,资源品市场四分五裂、秩序混乱。而资源型产业是“产业链”的上游产业,同时又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资源型产业和资源品市场的种种问题会影响到其他产业和企业的良性发展,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与完善。
(3)进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经济发展、环境友好、社会和谐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有机联系的子系统。其中,环境是基础,经济是条件,社会是保障。三个子系统的协调运作取决于城市资源的合理利用、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生态环境良好等诸多支撑条件,如城市基础设施、对外开放程度、吸纳资本的能力、人力资本的存量和质量、创造和研发能力的高低、经济结构是否合理、经济效益的高低、经济增长速度、居民生活质量等多项指标。资源型城市实现了全面转型,城市的发展才能够进入良性循环。
(4)进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是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资源型产业的产品属性(产品初加工比重大,附加值低,利润率低)决定了该产业长期存在资源和利润双重外流的现象。同时,不可再生资源的逐步耗竭会推高生产成本。因此,对资源型产业的依赖会弱化城市的积累能力,从而降低城市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而缺乏创新能力的城市在市场分工中只能承担初级产品的生产,固化对资源的强烈依赖,导致产业结构不断低级化的恶性循环。伴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各种深层次矛盾逐渐暴露,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资源型城市只有彻底实现转型,优化产业结构,通过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升竞争力和资源有效利用率,在产业转型过程中,重新培育经济增长点,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后发的综合实力,并具有凝聚力和吸引力,从而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使城市获得新生。
发达国家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起步早,为我国提供了很多的经验教训。但由于国情不同、市情不同,我们不能照搬发达国家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模式与政策。因此,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资源型城市,开展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理论与模式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产业转型是江西省萍乡市目前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萍乡市是经国务院批准的,由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国务院振兴东北办联合下文确定的我国首批12个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之一。对萍乡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研究,对萍乡市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第一,能够作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产业转型规划和措施的参考,也可为资源开发企业决策提供理论指导。第二,能够为正在进行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帮助试点工作取得成功,使萍乡成为我国转型示范城。第三,能够大力推动萍乡市产业转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萍乡成为新型工业城、生态宜居城、繁荣和谐城。总之,能够帮助萍乡走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转型之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和谐共处,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另外,对萍乡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研究,能够为国内其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提供可资参考和借鉴的经验与模式,以更加有效地解决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