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企业生命力研究相关文献综述

一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通过对国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国外直接研究企业生命力的学者几乎没有,但研究相关领域如长寿企业、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成长理论、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的学者较多。

日本学者后藤俊夫在《企业的生命力》一文中通过对全球的长寿企业进行比较分析后认为,长寿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五大因素是:处理好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强化企业优势、从远期战略出发、重视企业安全、长期稳定发展。他还认为,长寿企业并非只靠上述五大因素,其背后还有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即维护企业持续发展的强大意志力,他称之为“生存志向”后藤俊夫、金铁成:《企业的生命力》,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显然,后藤俊夫在研究企业生命力时,只是从长寿企业的角度去研究的。

其他专家、学者更多是从企业成长、企业生命周期、企业可持续发展等角度进行研究的。

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分析了企业成长问题。斯密认为,企业作为一种分工组织,其存在的理由就是为了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市场规模和分工程度决定了企业成长,即因为互不相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分工,企业所获得的成长机会也会有很大不同,因而市场—技术结构决定着企业的成长及其相应的规模〔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97,第6页。。马歇尔(Marshall A.)将企业成长的因素归结于“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马歇尔认为,企业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创办企业的企业家个人的生命和能力的限制。在创办人的寿命结束之前,使用一种更有效的制度安排,有可能突破企业成长与企业家个人寿命有限这一障碍Marshall A., Principles of Economic, 8th edu, London Macmillan, 1920.。科斯(Coase)提出,企业与市场是两种不同的,并且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体制,市场上的交易是由价格机制,即“看不见的手”来协调的,而企业是将许多原本属于市场的交易“内部化”了,即资源调配的动力由行政“权威”取代了价格机制。他还指出,由于存在着“管理收益递减”因素,企业将倾向于扩张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的交易成本为止〔美〕罗纳德·哈里·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盛洪、陈郁译校,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第36页。。威廉姆森(Williamson)从资产专用性、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三维度定义了交易费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企业边界确定的原则。威廉姆森认为,企业纵向一体化的关键因素是资产的专用性,资产专用性程度越高,纵向一体化的可能性也就越大Williamson, O. E.,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 New York, Free Press, 1975.。彭罗斯(Penrose)被誉为现代企业成长理论的真正开创者和奠基人。她的企业成长理论是内生企业成长论,研究对象为单个企业,以“不折不扣的理论”来分析企业成长这一过程,探究了决定企业成长的因素和企业成长的机制,构建了一个“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成长”的分析框架。她认为企业拥有的资源状况是决定企业能力的基础,企业能力决定了企业成长的速度、方式和界限,特别是企业的管理能力,它是限制企业成长速度的基本因素。现如今,通常把管理对企业成长的关键性约束作用称为“彭罗斯效应”Penrose E., 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 New York, Free Press, 1959.。玛瑞斯(Robin Marris)建立了经理型企业模型,主要研究企业的成长率(包括产品需求增长率和资本增长率)。他认为企业的内部资源制约着企业的成长速度,并指出若要保持效率,企业不可能仅通过以无限快速招募的方式实现企业无限快速的成长,最优的成长速度是能够使效率最大化的速度R. Marris, “A Model of the Managerial Enterpris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63, pp.185-209.。安索夫(Ansoff)从企业战略的角度论述企业成长问题Ansoff, H. I., Corporate Strategy: An Analytic Approach to Business Policy for Growth and Expansion, New York: Mc-Graw-Hill, 1965.。德姆塞茨(Demsetz)探究了决定企业配置、开发和保护资源的能力的要素,认为隐藏在能力背后并决定企业能力的是企业所掌握的知识。由于企业内部的知识,尤其是一些默会知识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所以,由企业当前的知识存量所形成的知识结构决定了企业以后利用各种资源和发现发展机会的方法,促进了企业持续成长〔美〕哈罗德·德姆塞茨:《所有权、控制与企业:论经济活动的组织》,段毅才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爱迪斯(Adizes)认为企业的生命周期可分为成长阶段、再生与成熟阶段、老化阶段。成长阶段包括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再生与成熟阶段包括青春期、盛年期;老化阶段包括稳定期、贵族期、官僚化早期、官僚期和死亡期。他认为企业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都会面对不同的问题,企业必须克服这些问题才能顺利成长〔美〕伊查克·爱迪斯:《企业生命周期》,赵睿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钱德勒(Chandler)是从管理与技术的角度研究企业成长问题的,他研究工商企业的成长问题,并在企业成长理论史上第一次完成对企业成长的实证考察,同时探讨了企业之所以能够成长为巨型企业的决定性因素。钱德勒认为,现代工商企业的成长是适应技术革新和市场扩大形势而在管理机构方面出现的反应。他认为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是企业成长的根本〔美〕小艾尔弗里德·D.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重武译,商务印书馆,1987。。以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为代表的竞争优势理论学派将企业竞争优势和企业成长归于企业的市场力量与产业拓展。波特将特定产业中的市场力量归纳为五种,即买方、卖方、竞争者、潜在进入者和替代品的力量。企业在产业内的成长取决于该产业内五种市场力量的对比以及产业的发展状况〔美〕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分析产业和竞争者的技巧》,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1997,第6页。

二 国内有关企业生命力研究的成果

王子平、张景成等(1996)在《企业生命论》一书中认为,企业生命是一个运动过程,推动和支持企业生命存在并不断运动的力量是企业的生命力,由于企业生命力有大小、方向上的区别,所以它是一种矢量。一般而言,企业生命力是由多种方向不同、量度不同的力纵横交叉、综合作用而构成的王子平、张景成、杨洁、唐夫:《企业生命论》,红旗出版社,1996。

李虹(2007)在《企业的生命力》一书中认为,当企业拥有优秀的企业基因、正确的企业模式和卓越的企业能力三个要点时,就可以培养和形成企业自己的生命力。当一个企业具有旺盛和顽强的生命力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充满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实现持续成功也就可以成为必然李虹:《企业的生命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张勇(2007)从现代企业生命周期的角度研究现代企业生命力张勇:《现代企业生命力——现代企业生命周期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第45~46页。。郑勤朴(2007)认为,企业有无生命力可以用两个重要指标来分析,即创新力和控制力。他还在《略论企业生命力》一文中认为,具有生命力的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保持健康郑勤朴:《略论企业生命力》, 《环渤海经济瞭望》2007年第6期。。曾珍香、吴继志(2001)认为,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确立竞争优势,并赢得竞争曾珍香、吴继志:《企业可持续发展及实现途径》, 《经济管理》2001年第23期。。陈枫、刘群京(2005)认为,不能把企业生命力与竞争力等同,认为企业生命力是为适应环境变化的、生存和发展的、新陈代谢的自组织力,即在意志、形态、组织、素质、交流、反馈六方面的自组织统一陈枫、刘群京:《关于企业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思考》, 2005年10月20日《中国企业报》。

杨杜(1996)是我国较早研究企业成长理论的学者,著有《企业成长论》一书,他从企业经营资源的角度研究企业的成长,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企业成长理论的发展,其理论研究只局限于企业系统内部,是一种内生成长论杨杜:《企业成长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李占祥(2000)在研究如何使企业健康成长时,提出了矛盾管理论。他的观点是:现代企业就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组织实体,管理者是在对企业内外存在的矛盾的管理过程中履行自己的使命的。对立统一规律和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是以企业生命具有传续性、可持续成长和长寿为研究主题的矛盾管理学的思想和方法基础李占祥:《矛盾管理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刘力钢(2001)是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企业生命健康问题的。他认为企业健康发展受多方面的影响,如经济、社会、战略、技术、管理、市场、文化、竞争等,而每一个影响因素又由多种发展要素所构成。同时,企业持续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受不同作用力的影响,由此,企业健康发展可以用受多方面综合因素影响的合力模型来表示刘力钢:《企业持续发展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彭星闾(2006)在20世纪90年代总结海尔成功经验时认为,海尔的成功,归根结底是海尔的创新力与控制力的统一,由此提出了创新力与控制力“两力统一”的思想。他认为企业就像生命体一样,创新力与控制力的统一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任何优秀企业成功和长寿的共同“基因”,与企业创立时间长短没有必然的联系。反之,创新力与控制力的失衡则是企业由盛而衰乃至丧失生命力的“病根”。在创新力与控制力这一对矛盾统一体中,创新力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前提,控制力是企业生命健康的保障。他认为企业成长过程既是指企业规模的扩大,又是指企业素质的提高,这两个方面相互依赖、互为条件、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成长。企业长盛不衰的根源就在于企业创新力与控制力的动态统一,创新力与控制力失衡,则企业必然由盛而衰乃至丧失生命力彭星闾:《企业管理中创新力与控制力统一问题的探讨》, 《市场营销导刊》2006年第3期。。吴晓波(2011)在《大败局》一书中提出,缺乏创新会导致企业长期失血,缺乏控制会导致企业猝死吴晓波:《大败局》,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这显然与彭星闾教授的“两力统一”的管理思想是异曲同工的。

陈佳贵(1995)认为企业生命周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指企业诞生、成长、壮大、衰退直至死亡的过程,企业的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孕育期、求生存期、高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和蜕变期等阶段。他以正常发育型企业为研究对象,详细探讨了企业成长各个阶段的主要特征。他认为企业经历衰退期后,存在两种前途:一是衰亡,企业在成长的各阶段会因为各种原因而破产,使企业消失,但是这些企业的破产只是“夭折”,而进入衰退期之后的破产死亡是企业机体老化引起的,所以称为衰亡。二是蜕变,蜕变期是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阶段,关系到企业是否能够延续的问题。蜕变的主要特点是企业的经济实体、实物实体和产品(劳务)发生革命性的脱胎换骨式的变化,企业通过这种变化而获得新生,由此构成了他的企业蜕变理论陈佳贵:《关于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蜕变的探讨》, 《中国工业经济》1995年第11期。

三 简要评述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他们的研究都是与企业生命力有关,但仅仅是从某个角度对企业生命力进行研究,并没有以企业生命力为核心,全面、深入地对企业生命力进行系统研究,显然也就无法形成企业生命力的理论体系。而本研究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探求企业如何生存、企业生命如何延续、企业如何可持续发展、哪些因素会对企业生命力产生重要影响。所以,笔者认为本研究从理论到实践都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