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腹部损伤

7.1 腹壁

[轻伤二级]5.7.4 i)腹壁穿透创。

注释 腹壁穿透创:本条指腹壁全层贯通的腹腔开放性损伤,未伤及重要器官或血管,且伤情不危重,可对应本条款。临床依据当时情况实施的剖腹探查(无论是否在原创口位置),不能视为腹壁穿透创。纤细的针状物未伤及腹腔内器官血管,出血短时间停止的,不属于本条规定的情形。[2]

7.2 腹腔脏器

7.2.1 胃、肠、胆囊、胆道

[重伤一级]5.7.1 b)胃肠道损伤致消化吸收功能严重障碍,依赖肠外营养。

注释 本标准重伤一级规定的“胃肠道损伤致消化吸收功能严重障碍,依赖肠外营养”指的是,在爆炸、交通事故或其他严重腹部外伤所致的胃肠道(尤其是小肠)广泛损伤而不能保留,导致短肠综合症等后遗症,消化吸收功能基本消失,不能通过经口途径获得足够的营养支持,须完全依赖肠外营养(如静脉营养)支持或须依赖肠外营养补充,方能维持生命的情形。损伤后治疗或康复需要临时性采取肠内营养支持的,不属于本条规定。对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的鉴定应注意:(1)进食方式;(2)营养补充方式;(3)残存小肠长度;(4)全身营养状况,如身高体重比例、肌容量、皮下脂肪厚度;(5)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及血清蛋白。凡伤后不能通过正常摄食提供自身营养物质、完全依赖肠外营养,或者正常摄食不足以维持正常营养状况,需要适当补充肠外营养的,符合本条规定。[2]

[重伤二级]5.7.2 b)胃、肠、胆囊或者胆道全层破裂,须手术治疗。

注释 胃的全层破裂指的是机械性或化学性胃损伤,致胃壁全层贯通或者破裂,致使胃内容物流入腹腔,引起化学性腹膜炎,并很快发展为感染性腹膜炎,确需实施缝合修补,胃部分切除乃至全切除等手术治疗,否则可危及生命或者引发危及生命并发症的情形。[2]

肠的全层破裂指的是十二指肠、小肠、结肠的全层裂伤,肠内容物流出,引起腹膜炎的症状和体征,均属本条规定的情况。[2]

胆囊的全层破裂指的是腹部损伤致胆囊、胆道损伤(包括破裂等),具有行胆囊切除术或者胆总管引流术等手术适应征的,符合本条规定的全层破裂需手术治疗的规定。[2]

肠梗阻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主要分为三大类:(1)机械性:如肠管创伤、腹内疝等;(2)动力性:多由于神经反射或者毒素刺激引起肠壁肌功能紊乱,使肠蠕动丧失或肠管痉挛(如常见弥漫性腹膜炎引起麻痹性肠梗阻、慢性铅中毒引起肠痉挛等);(3)血运性:肠系膜血管损伤则可导致血运性肠梗阻等。以腹痛、腹胀、呕吐、排便排气减少乃至停止等为主要症状,体征随病情进展而有不同特点,如为绞窄性肠梗阻或单纯性肠梗阻达晚期者,肠壁可出现坏死、穿孔并腹腔感染,可表现出腹膜炎体征。肠梗阻的治疗需根据梗阻性质、部位、程度及病情综合确定,手术的目的是解除梗阻、去除病因。术式包括:解除梗阻的手术,肠切除吻合术;肠短路吻合术,肠造口术或肠外置术。其鉴定宜关注致伤方式、损伤后症状与体征、肠扭转部位、性质与诊疗情况,结合既往史及自身解剖特点等因素,综合分析。非手术治疗而自行缓解的,不易鉴定为重伤。[2]

损伤后肠扭转是指腹受外力作用后,引起肠袢以其系膜为长轴发生180-360度以上的旋转而导致的肠管梗阻,既有肠梗阻,又有系膜血管的扭折不通,属闭袢性并绞窄性肠梗阻。其发生通常与以下因素有关:解剖因素如肠系膜过长;重力因素如饱食、肿物、蛔虫团;动力因素如突然体位改变。如无以上因素,则可能是因为:肠管剧烈不规则蠕动,局部肠袢挫伤或血肿形成,外伤后剧烈运动和体位变化等。肠扭转多发生于小肠与乙状结肠。临床常突发持续性腹部剧痛并阵发性加重,多伴有呕吐、腹胀等表现,查体腹压痛、肠鸣音减弱及气过水声,X线平片有助于诊断,但术前通常仅能考虑为绞窄性肠梗阻,须手术方能明确诊断。损伤后肠扭转的伤病关系宜掌握以下原则:(1)外伤史明确,自发因素不明显,肠扭转与外伤时间间隔密切,分析外伤是肠扭转的主要原因;(2)解剖因素与外伤因素共同作用,两者兼而有之、缺一不可,则判定为伤病共存、作用基本相当;(3)若认为肠扭转以解剖因素为主,应判定外伤为疾病的次要原因。作出上述伤病关系判定之后,再行损伤程度鉴定。[2]

[轻伤一级]5.7.3 a)胃、肠、胆囊或者胆道非全层破裂。

注释 胃的非全层破裂指的是机械性损伤或化学性损伤,致胃壁的完整性遭到部分或大部分破坏,但尚未达到全层贯穿的程度。可以是机械性损伤引起的胃浆膜层或浆肌层破裂而粘膜层与粘膜下层尚完整,也可以是化学性损伤引起的胃粘膜层和粘膜下层损伤,须达到粘膜坏死、脱落,并合并粘膜下层损伤的程度。在剖腹探查中,发现胃非全层破裂时行缝合修补术,在纤维胃镜检查中发现胃粘膜损伤实施针对性治疗,均不属于重伤二级所说的手术治疗。[2]

胆囊或胆道的非全层破裂时往往合并其他损伤,可依相应条款鉴定。确需依据本条标准的,需要考虑:(1)胆囊或者胆道壁层存在损伤,致完整性受损,但尚不至于形成开放性损伤,经一般对症处理可以自愈;(2)胆囊或者胆道周围损伤致血肿形成并压迫引起功能障碍,需进行手术清除,但无须行胆囊切除或胆总管外引流等术式;(3)胆囊损伤,尚不具备胆囊切除的手术适应征,但为观察需要,行胆囊造口术。肝外胆系损伤遗留影响肝功能的后遗症,应根据本标准其他相应条款鉴定。[2]

[轻伤二级]5.7.4 a)胃、肠、胆囊或者胆道挫伤。

注释 空腔器官的挫伤指的是对机械性损伤致胃壁、肠壁或胆囊壁的浆膜层与浆肌层挫伤的诊断,经医学影像学检查或手术直视证实的符合本条。临床疑为挫伤,缺乏客观支持的,不符合本条规定。[2]

7.2.2 肝、脾、胰、肾破裂手术

[重伤二级]5.7.2 c)肝、脾、胰或者肾破裂,须手术治疗。

注释 肝损伤按其程度与部位可以分为:(1)肝包膜下破裂,出血在包膜下可以形成血肿,达到一定量时或压迫肝组织造成局部坏死,或包膜破裂转为真性破裂;(2)中央型破裂:一般易形成巨大血肿而压迫肝组织造成广泛肝坏死,也易继发感染形成脓肿;(3)真性破裂:指肝实质或被膜均发生破裂,此时视破裂的程度和部位,多易致腹腔积血和/或因胆汁渗漏致胆汁性腹膜炎,引起急腹症等。肝破裂手术治疗的方式主要包括缝合、纱布填塞、肝动脉结扎术、肝切除术、肝移植术等。掌握本标准重伤二级的鉴定要点,须严格把握手术适应征,应强调达到上述程度同时符合:(1)肝真性破裂,或者肝包膜下破裂血肿张力大随时可发生真性破裂,或者肝中央型破裂血肿量大不处理会形成继发性肝脓肿;(2)确需实施手术,若不采取手术治疗,可危及生命或出现危及生命的并发症。若剖腹手术中发现肝包膜破裂范围小,仅压迫或用明胶海绵等物即可止血,无需采取上述肝破裂手术方式的,符合本标准规定的轻伤一级程度。[2]

脾损伤分为创伤性、医源性和自发性三种。按损伤程度与出血部位可分为:(1)中央型破裂:脾实质性破裂,可发生局限性出血或形成血肿,若出血自行吸收,临床上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2)包膜下破裂:指脾脏实质周边部破裂,由于包膜完整,出血积聚于包膜下形成张力性血肿,如果血肿较小可无临床表现;(3)真性破裂:指脾脏实质和包膜同时破裂出血,轻者线条状破裂,出血较慢,而常见于脾上极膈面;重者粉碎性破裂出血,如位于脾门者可立即发生失血性休克。上述三种类型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尤其中央型破裂可发展成包膜下破裂,而包膜下破裂发展可成真性破裂,后者常发生于外伤后1-2周,约75%发生于外伤后两周以内,故又称为迟发性(延迟性——作者注)脾破裂。迟发性脾破裂占闭合性脾破裂的15%左右,其机理一般认为系由于脾包膜下破裂,形成张力性血肿,或包膜下裂口为凝血块或大网膜包绕而暂时不出血,当压力增大到一定程度或活动过早时,即可引起大出血。因迟发性脾破裂系外伤后间隔一段时间发生,故认定其与外伤的关系需更为谨慎,病理检验结果对鉴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若病理检验结果支持,加之经调查排除脾破裂前一段时间内有其他胸、腹部外伤史的,可认定其与本次外伤存在直接因果关系。[2]

脾破裂的手术适应征:(1)出现失血性休克的临床表现;(2)粉碎(挫碎)性脾破裂,脾门附近脾破裂,脾门血管损伤,出血不能自止;(3)脾包膜下破裂伴有活动性出血,脾实质内血肿直径超过5cm或伴有活动性出血、血肿持续扩大;(4)累及脾段或脾门血管造成25%以上的脾组织无血供。本标准的重伤二级脾破裂须符合:脾真性破裂,严重的中央型破裂或其他部位、性质的脾破裂,包括迟发性脾破裂,具有手术适应征,不及时采取手术治疗可危及生命或发生危及生命的并发症,且已行手术治疗的。术式可以是:(1)单纯缝合(可用人工材料或网膜衬垫);(2)部分脾切除(多用于脾下极或上极损伤);(3)脾中心部破裂、脾门撕裂或有大量失活组织,或者合并空腔器官破裂致腹腔严重污染,高龄或多发伤伤情严重须尽快结束手术者,应行全脾切除术。对于年幼儿童或青少年,为防止脾切除术后爆发性感染(OPSI),可将约1/3脾组织切成薄片或小片埋入网膜囊中进行自体移植,成人无此必要。原来已经存在病理性脾肿大的脾脏(如疟疾脾、充血性脾大等)发生损伤,也应切除。[2]

注意剖腹术中发现脾包膜破裂范围小,仅予压迫或明胶海绵等物即可止血,无需采取上述脾破裂手术方式的,符合本标准的轻一程度。脾破裂切除后应关注病理诊断,符合外伤性脾破裂、排除脾脏本身病变的,才能按条款评定,病理诊断不能确认或存争议的,应慎重。[2]

胰腺损伤多为钝性暴力所致,可分为:(1)胰腺血肿,多为包膜下血肿;(2)胰腺包膜破裂,不伴有胰腺实质损伤或仅有轻微的浅层胰腺实质性损伤,不伴有胰管损伤及组织缺损;(3)胰腺破裂(包括断裂、碎裂);往往伴有胰管损伤和/或组织缺损。[2]胰腺位于腹部后腹膜深处,临床诊断有一定困难,血清淀粉酶和腹腔穿刺液中测得高数值淀粉酶有重要诊断参考价值。胰腺破裂符合重伤二级的,应当具备如下要件:(1)术前或术中明确胰腺损伤,具有手术适应征,经缝合修补或切除-吻合等手术(一般不包括单纯局部引流术)等治疗的;(2)胰腺包膜破裂,相应部位存在轻微的浅层胰腺实质损伤,但不伴有胰管损伤及组织缺损;(3)胰腺破裂(包括断裂、碎裂),往往伴有胰管损伤和/或组织缺损。[2]

7.2.3 肝

[重伤一级]5.7.1 a)肝功能损害(重度)。

注释

本标准附录表B.4肝功能损害分度

[轻伤二级]5.7.4 b)肝包膜下或者实质内出血。

[轻伤二级]5.7.4 f)肝功能损害(轻度)。

[轻伤一级]5.7.3 b)肝包膜破裂;肝脏实质内血肿直径2.0cm以上。

注释 肝实质内血肿形成,需用超声波探测血肿直径2.0cm以上,或者CT显示血肿最大层面直径2.0cm以上。直径未达2.0cm,经非手术治疗可以吸收,符合本标准规定的轻伤二级程度。根据案情及病史资料不易确定的,鉴定损伤程度时宜轻不宜重。[2]

7.2.4 脾

[轻伤一级]5.7.3 c)脾包膜破裂;脾实质内血肿直径2.0cm以上。

[轻伤二级]5.7.4 c)脾包膜下或者实质内出血。

注释 本标准所称的脾实质内血肿直径2.0cm以上须符合以下条件:(1)脾实质内出血并致血肿形成;(2)超声探查测定血肿直径2.0cm以上,或者CT显示血肿最大层面直径在2.0cm以上。若脾实质内血肿直径未达2.0cm,经非手术治疗即可逐渐吸收的,符合本标准规定的轻伤二级程度。[1]

7.2.5 胰

[轻伤一级]5.7.3 d)胰腺包膜破裂。

[轻伤二级]5.7.4 d)胰腺挫伤。

注释 本标准轻伤一级所称的“胰腺包膜破裂”是指可考虑采取非手术治疗或探查术中发现仅需行局部引流术而无需进一步手术的情形,包括:(1)胰腺包膜破裂,不伴有胰腺实质损伤;(2)胰腺包膜破裂,相应部位存在轻微的浅层胰腺实质损伤,但不伴有胰管损伤及组织缺损。本标准所指的轻伤二级是指经医学影像学检查发现的胰腺挫伤灶,不伴有胰腺外分泌症状和体征,不具备手术适应征,经积极的非手术治疗可逐渐吸收的情形。[1]

7.3 肠瘘、尿瘘、尿外渗、腹膜炎与休克

[重伤二级]5.7.2 e)腹部损伤致肠瘘或者尿瘘。

注释 肠瘘包括肠与其他器官(如腹腔、胃等)的内瘘,以及肠与腹壁外的外瘘,肠瘘的病因包括:畸形、手术、损伤、肿瘤、炎症。腹部开放性或闭合性损伤致肠破裂、局部感染等,若伤情严重或治疗不够及时、有效,可导致肠瘘。治疗上分为控制感染、局部引流、封堵及营养支持等非手术治疗以及手术治疗,肠瘘的手术可分为辅助性手术与确定性手术。剖腹探查、引流、肠造口等为辅助性治疗手术,目的在于消除肠瘘而施行的修补、切除等则属于确定性手术。确定性手术治疗方式因病情可有较大差异,大致包括:(1)肠瘘局部肠袢切除-吻合术;(2)肠管部分切除-吻合术;(3)肠袢浆膜覆盖修补术;(4)带蒂肠浆膜层覆盖修补术;(5)肠瘘部外置造口术;(6)大肠旷置术。本标准中的肠瘘指肠损伤或者损伤致腹腔感染后肠内瘘或外瘘形成,具有行确定性手术治疗的适应征,否则肠瘘不能自愈,危害器官功能及人体健康。经非手术治疗或未经确定性手术治疗,肠瘘自愈的情形,不属于本条规定的重伤二级。[2]

尿瘘:腹部损伤(包括开放性损伤、闭合性损伤、医源性损伤)致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尿路结构与腹壁创口、肠道或者与阴道等部位相沟通的,形成尿瘘,经久不愈。与腹部体表相通的,形成外瘘;与肠道或者阴道沟通的,形成内瘘。尿瘘多须经手术治疗方能愈合。凡认定为腹部损伤致尿瘘,符合本条规定。[2]

[重伤二级]5.7.2 d)输尿管损伤致尿外渗,须手术治疗。

注释 输尿管损伤致尿外渗:闭合性腹部损伤导致输尿管损伤,多位于肾盂、输尿管交界处,其次是行经于横突前面的输尿管,开放性输尿管损伤常伴有其他器官损伤,以输尿管中下段为主。此处所指的“尿外渗”,指的是输尿管真性破裂伤,尿液从裂口处渗出到周围组织。可以是开放性的或者闭合性的,也可以是医源性的损伤,须手术治疗才能愈合,凡认定输尿管破裂尿外渗,符合本条规定。[2]

[重伤二级]5.7.2 f)腹部损伤引起弥漫性腹膜炎或者感染性休克。

注释 腹部损伤引起弥漫性腹膜炎的鉴定要点:(1)确证腹部外伤史,可以是腹壁穿透性损伤,也可以是腹部闭合性外伤;(2)具有弥漫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3)可以明确腹部外伤与弥漫性腹膜炎之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损伤为主要原因),或者可以排除自身疾病导致弥漫性腹膜炎。弥漫性腹膜炎的诊断要点为:(1)腹痛、呈持续性疼痛,程度往往较剧烈;(2)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肛门排气、排便可减少或消失,盆腔腹膜炎明显者或出现下坠感及便意,但仅能排出少量粘液便,便后仍不能轻松;(3)查体可及腹式呼吸减弱甚至消失,全腹压痛明显,伴腹肌紧张呈“板状腹”;(4)外周血实验室检验示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可含有中毒颗粒;(5)多出现急性痛苦病容及强迫屈曲体位,可伴有体温升高。无论是否手术,均符合本条规定。[2]

感染性休克:感染性休克是腹部损伤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可继发于腹部开放性损伤、空腔器官穿孔、破裂等腹部闭合性损伤以及其他各种腹部损伤,多合并弥漫性腹膜炎,确证为本病,其程度达休克(轻度)的,符合本条规定。[2]

7.4 积血、血肿

[重伤二级]5.7.2 k)腹腔积血或者腹膜后血肿,须手术治疗。

[轻伤二级]5.7.4 h)腹腔积血或者腹膜后血肿。

注释 腹腔积血:腹部损伤致腹腔内器官或者血管损伤、出血,血液积聚于腹腔,因出血量较多需行手术清除时,符合本标准规定。建议对腹部损伤疑有腹腔积血且已具备下述手术适应征,已行剖腹探查的,可依据本标准相应条款鉴定为重伤二级。即出现明显腹膜刺激征(包括腹痛等症状及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体征)的临床表现,且符合如下情形之一者,可认为其具有腹腔出血的手术适应征:(1)出现内失血的症状和体征,达到休克(轻度)的程度;(2)医学影像学检查(如CT、B超等)有腹腔积液征象;(3)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液;(4)腹壁创口深及腹腔,创口有血液流出;(5)或者出现其他需手术的情形。此外,腹腔积血达到500ml以上时,易继发感染及粘连等并发症,应属具有清除积血的手术适应征。一般需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积血且有手术适应征,且行剖腹探查及积血清除术;(2)剖腹手术探查证实腹腔存在活动性出血,须行止血操作,否则可能危及生命;(3)手术探查证实腹腔积血量达500 ml以上。[2]

腹膜后血肿:临床上对积血量达到多少量才能称得上腹膜后血肿,以及何种情况下须行手术治疗尚缺乏统一明确的规定。建议在确证腹膜后血肿,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且已行手术治疗的,鉴定为重伤二级:(1)疑有腹腔器官损伤,或者疑有腹膜后血肿突破致积血流入腹腔,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液,经手术探查证实腹膜后血肿为主要损伤;(2)出现明显腹痛或腰背部疼痛症状,并因血肿压迫导致神经压迫引发神经性疼痛,或者出现胃肠道功能异常(如肠麻痹征)、泌尿系功能紊乱表现,或者盆腔腹膜后血肿出现直肠刺激症状,直肠指检可触及波动感;(3)出现内失血的症状和体征,达到休克(轻度)程度。具备上述手术适应征,已行手术治疗可定重伤二级。还有虽经手术治疗,但不符合上述任何一条件的,依据本标准相应条款鉴定为轻伤二级。[2]

7.5 大血管

[重伤二级]5.7.2 a)腹腔大血管破裂。

注释 本标准所称大血管是指胸主动脉、主动脉弓分支、肺动脉、肺静脉、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腹主动脉、髂总动脉、髂外动脉、髂外静脉。(见本标准附则6.8)

7.6 肾

7.6.1 血肿、血尿

[重伤二级]5.7.2 g)肾周血肿或者肾包膜下血肿,须手术治疗。

[轻伤二级]5.7.4 e)肾包膜下或者实质内出血。

[轻微伤]5.7.5a)外伤性血尿。

注释 肾损伤后的分类方法有二种:其一是按损伤程度分为两级,分为轻度损伤(包括肾挫伤,1cm以下的肾裂伤)与严重损伤(包括1cm以上的肾裂伤、贯通收集系统的损伤、粉碎性损伤及血管性损伤);其二是按损伤程度分为五级,既挫伤为Ⅰ级,无肾实质损伤的局限性包膜下血肿或局限性肾周围血肿为Ⅱ级,肾皮质裂伤深度小于1cm为Ⅲ级,肾皮质裂伤大于1cm而无收集系统损伤或尿外渗以及贯通肾皮质、髓质、收集系统的裂伤为Ⅳ级,肾动、静脉主干损伤出血、肾粉碎性损伤或者肾蒂断裂为Ⅴ级。肾损伤后常形成肾周血肿、肾包膜下血肿或者肾实质内血肿,经超声、CT等医学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血尿程度与肾损伤程度并不总是一致的。肾损伤手术适应征包括:(1)开放性肾损伤;(2)闭合性肾损伤,一旦确定为完全性肾断裂、肾碎裂及肾蒂损伤;(3)非手术治疗期间观察生命体征仍未见改善,提示有活动性内出血;(4)血尿逐渐加重,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持续降低;(5)腰腹部肿胀明显持续加重趋势。手术方式包括:(1)引流术;(2)肾切除术;(3)肾部分切除术;(4)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等。重伤二级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1)肾脏存在闭合性或开放性损伤的损伤基础;(2)经医学影像学检查或手术探查证实存在肾周血肿或者包膜下血肿;(3)具有行手术治疗的适应征,且已行上述术式之一的。[2]

本标准轻伤二级5.7.4e)条肾包膜下或者实质内出血的鉴定原则,应注意:(1)具有引起肾挫伤的损伤基础;(2)经医学影像学检查或手术探查证实存在肾挫伤灶,必要时影像学随访提示挫伤灶存在逐渐吸收的动态变化;(3)手术治疗适应征不充分,经非手术治疗即可自愈。是否存在血尿及血尿的程度并非确认是否存在肾挫伤及判定肾挫伤严重与否的依据。上述肾损伤分级中的轻度肾损伤与Ⅰ级、Ⅱ级肾损伤属于本标准所规定的轻伤二级。

7.6.2 肾性高血压、肾积水、动脉瘤、动静脉瘘

[重伤二级]5.7.2 i)肾损伤致肾性高血压。

注释 肾性高血压属继发性高血压,多系由于单侧或双侧肾动脉主干或其分支狭窄,致受累肾血流减少或肾缺血,引起肾尿液生成和内分泌功能异常,终而导致高血压。各种原因的外伤导致肾蒂周围血肿、肾周围血肿、肾包膜下血肿机化、尿外渗引起的肾周组织纤维化、肾实质损伤后广泛瘢痕形成(瘢痕肾)、肾内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肾动脉及其分支狭窄、部分肾实质缺血或肾蒂周围纤维化压迫肾动脉等,均可引起肾血流量下降、肾缺血,继而引起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增加,导致动脉血压上升。鉴定时需与动脉粥样硬化、多发性大动脉炎、先天性肾动脉发育异常等自身疾病相鉴别。常用的诊断技术包括周围循环肾素活性测定、排泄性尿路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螺旋CT血管成像或磁共振血管成像等血管造影检查。[2]

[重伤二级]5.7.2 j)外伤性肾积水;外伤性肾动脉瘤;外伤性肾动静脉瘘。

注释 肾脏、肾盂-输尿管连接处、输尿管乃至尿道等任何部位的创伤引起出血、感染、纤维化、瘢痕狭窄或者外来压迫,均可能引起肾积水。外伤性肾积水可导致肾小球滤过膜减少、有效滤过率降低,进而影响肾功能。诊断上主要依据:(1)损伤病史,有时可能比较隐匿且症状不甚明显;(2)实验室检查,包括镜下或肉眼血尿、蛋白尿、结晶尿、脓尿或管型;(3)超声探查,为简便、有效、无创伤的检查手段;(4)X线检查,包括尿路平片(KUB)、静脉尿路造影(IVU)、经膀胱镜逆行造影及经腰部穿刺肾盂输尿管造影等;(5)同位素肾图;(6)CT和MRI;(7)尿动力学检查;(8)输尿管肾盂镜检查等。治疗原则为尽早解除梗阻、去除病因、最大限度地保护肾功能、控制感染、预防并发症。[1]

主要的手术方式包括:(1)肾盂成形术;(2)输尿管狭窄扩张成形术;(3)输尿管肾下盏吻合术;(4)肾切除术等。手术途径可以是开放性手术,也可以是腹腔镜或输尿管膀胱镜等内镜微创手术。本条外伤性肾积水指的是:(1)尿路损伤致一侧或双侧肾积水,具有手术适应征;(2)尿路损伤致肾积水,一侧肾功能基本丧失,具有手术切除的指征。[2]

外伤性肾动脉瘤多为动脉损伤,血流通过破裂处进入周围组织而形成血肿,数周后,血肿外壁逐渐被机化,腔内表面则有内皮覆盖,血流不断通过动脉裂口,循环进出血肿腔,形成瘤样病变,故又称为外伤性假性动脉瘤。肾动脉假性动脉一旦形成,多数难以自愈,有导致大出血的风险,可能危及生命,应予及时处理。本病常以外伤后迟发性血尿就诊,医学影像学检查(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即DSA),有助于明确诊断。手术治疗,包括选择性血管栓塞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2]

外伤性肾动静脉瘘,属外伤继发病变,需与原发性与特发性相鉴别,主要检查手段为肾动脉造影。原发性肾动静脉瘘又称先天性肾动静脉瘘,肾动脉造影表现为曲张的血管团,内有多支动静脉瘘,一般位于集合系统粘膜下的固有层中,因而易破溃入集合系统引起血尿。继发性肾动静脉瘘相对多见,肾动脉造影表现为单支动脉通过一扩张的血管腔与静脉相通,病变位置不定,与病因直接有关,其临床表现多出现肾性高血压,肉眼血尿明显少于原发者。特发性肾动静脉瘘最为少见,一般认为是肾脏的假性动脉瘤破溃入邻近静脉而形成,其影像学表现与继发者相似。本条重伤二级的外伤性肾动脉瘤与外伤性肾动静脉瘘,注意以下原则:(1)具有引起上述病变的损伤基础;(2)经影像学检查证实;(3)导致包括肾性高血压在内的各种并发症。确证因损伤导致上述病变,可依据本条款鉴定。[2]

7.6.3 肾功能不全

[重伤一级]5.7.1 c)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

[重伤二级]5.7.2 h)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

[轻伤一级]5.7.3 e)肾功能不全(代偿期)。

[轻伤二级]5.7.4 g)急性肾功能障碍(可恢复)。

注释 肾损伤后遗留肾功能损害的分期,见本标准附录表B.5肾功能不会分期。

本标准附录表B.5肾功能不全分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