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对于少掉一名亲兵的事只稍微疑虑了一刻便抛在了脑后,眼下正有更加紧要的事等着自己,因为他的先锋大队已经开到洛阳了。
对于洛阳,安禄山着实看重,派出了手下的第一猛将田承嗣以及骁将安忠志、张效忠发起冲锋,只因为洛阳的守将正是大唐第一悍将——封常清。
封常清临危受命,自京城出发,很快就到达了洛阳,招募军士这种事对于封常清来说不过是小儿科。短短十多天的时间,便募集了六万兵众。此时已经截断了河阳桥,在洛阳做好了防御准备。
然而封常清仓促之间招募了六万兵众,金银倒是花了不少,兵众的含金量就不得而知了。毕竟大部分都是从未经过正规训练的市井流氓~
虽然带领着这批杂牌军守城,封常清却自信满满:谁说混混不中用,我封常清一定会让他们的大名传遍天朝!
至少将士们是相信这位悍将的。
而田承嗣信不信就不好说了,毕竟他们已经抵达武牢关了,那就战场上见真招吧。
封常清也不啰嗦,当即便号令三军:建功立业的机会到了,随我一起杀敌!
战事一触即止。并不是安禄山的先锋部队不打了,而是封常清的混混军团“太能送了”。
这群混混兵团在田承嗣、安忠志、张效忠三人骑兵部队的冲击之下溃不成军,毫无还手之力,安禄山甚至没有损失一兵一卒,就轻易的击败了封常清。
如果非要形容战况的话,只能说四个字:惨不忍睹!
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一点封常清很清楚,但他震惊的是,为何叛军的战斗力如此强悍!
身为名将,必须具备很多优点,恰好这些优点,封常清都有。比如:统筹大局,做出正确的选择。
于是,封常清决定退守葵园。
聚拢了残部,封常清重新鼓舞着他的混混军团杀向了安禄山的叛军。
而这一次的结果也没有例外,继续大败。
田承嗣甚至没有给封常清再次统筹战局的机会,带领着铁骑直取官军。
封常清又一次展示了自己身为名将的风范,迅速领军退守上东门。
再一次交战,封常清的心态已经不怎么端正了,他想骂人。但田承嗣却连骂人的机会都不给他,一次又一次的将他名将的尊严剥夺:你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这里的名将有很多,但不包括你!
洛阳城的外部防御在田承嗣骑兵的冲击之下,形同虚设。叛军很快就撕裂了封常清的混混军团。
东都洛阳,已经经历过太多浩劫了,这一次也没有例外。
涌入城门的叛军如土匪一般对洛阳进行了洗劫。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封常清几尽崩溃。不过,身为名将,封常清很快就调整了过来,再一次做出了正确的决定:骑兵部队适合野战,而他还有巷战可选。
于是继续收拾残部与田承嗣展开了巷战。然而这次的混混军团依然没有让封常清感到失望……
作为大唐第一悍将,却在短短的几天之内接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战败,封常清的心态彻底崩了,不过即使心态崩溃,封常清也没有选择投降。
毕竟自己是名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打不过?那就跑吧。
封常清跑路的时刻还不忘收拾残部,毕竟战斗力再差那也是人啊(总比挂机强。)
跑路这种事,封常清虽然不常干,但跑起来了,也不含糊。洛阳临近陕郡,而陕郡还有几万大军呢,先到那再说。
而田承嗣却并没有立即追击,第一点,封常清跑的确实够快,他还没反应过来;第二点,眼下的洛阳肯定比封常清更重要。
于是封常清得以一路肆无忌惮的飞奔到陕郡。
陕郡的太守,名字叫做窦延芝,听说安禄山的大军快到了,连忙闪现逃往了河东。其他官吏与百姓见到主官都跑路了,也跟着上路了,保命比什么都重要。
但有人不这么想,至少封常清到来之前,他不是这么认为的。
这个人叫做高仙芝——安西陌刀军的统帅之一。
封常清一路直奔到陕郡叫门,守城的将士一看是封常清,连忙将他请了进来。
进的城内,封常清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是:“大家快逃吧!”
这时高仙芝出现了,说道:“我有五万大军在此,为何要逃!”
封常清这时才发现高仙芝也在,再次见到自己的老上级,封常清似乎想起了曾经一起打下的荣耀。连日里的委屈与无奈一并爆发了。
于是,一把扑向了高仙芝,缓了好一会儿,才痛声说道:“常清连日血战,贼锋不可当!”
高仙芝非常了解自己的这位老部下、老战友,他能说出这样的话,一定是遇到了天大的阻碍。正迟疑间,又听封常清说道:“陕郡位处平原地带,根本无险可守!我们不如退入潼关,整备军事,严待贼军!”
高仙芝也是难得一见的将才,斟酌了一会,才缓缓的说道:“常清说的我都明白,只是这样我们会被钉上遇敌而退的耻辱柱!”
封常清见到高仙芝还在迟疑,便大声说道:“陕郡失守,叛军将长驱直入,杀向潼关,而潼关虽有天险,却并没有守军。如果叛军攻下潼关,长安将无险可守,只能任凭叛军……”
高仙芝又怎能不明白这些道理,只轻叹了一声便不再言语。
最终,高仙芝还是决定退守潼关。
因为他看到了封常清的混混军团,而他自己的军团也有一部分是混混组成的……
既然当世的两位名将达成了共识,陕郡自然就得放弃了。
啥也别说了,跑吧。
毕竟二人率领的都是混混军团,封常清刚刚又经历了几日的恶战。这会儿军心便有一些涣散了。军士们之所以还没逃,一则,因为封常清是出了名的治军狠人,二则,有高仙芝与封常清坐镇军中,这些兵士都存在一个侥幸心理。而这样一来,行军的速度自然就受到了影响。
安禄山却抓住了这个机会,让自己的骑兵给这些兵士们上了一课。
叛军还没赶到潼关就追上了高、封二人的部队。
封常清明白自己这些人的战斗力,在叛军的眼里根本就不够看,于是催促着高仙芝赶紧跑路。
也顾不上自己的混混军团了,一路飞奔到了潼关才缓了一口气。高、封二人再次检查自己的部队,发现竟然十不存五……还没有来的及心痛,关外便传来了安禄山的呼喊声。
高、封二人连忙整备军士,拒关而守。
这一次,凭借着天险潼关,封常清终于扳回了一局。
而安禄山也见识到了“三秦锁钥”的神威,稍加战斗,便撤军而回了。
高仙芝与封常清终于松了一口气,但气有顺逆,顺虽舒爽,逆却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