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叔琬的小院有两间房,还是听宽裕的,外间是书房,进屋左边是一个书柜,上面有些书籍,因为在唐朝是跪坐,所以门的对面就是木榻,木榻上放了张桌子,别的什么也没有,可见其非常节俭。回到里间后,小厮王二早已经准备妥当,虽然不是丫鬟伺候,但有个小厮把一切给你准备妥当也很不错,这万恶的旧社会就是好啊,不过幸好穿越到了统治阶级的魏叔琬身上,要是穿越到了下人身上魏叔琬要死的心都有了。魏叔琬也不用小厮王二在一边伺候,把他撵出去后,自己动手清洁身体,不过现在沐浴就有些花瓣,别的什么都没有,以后倒是可以把肥皂、香皂先做出来,正好手中的钱财不多,做这个正合适。慢慢的在做些花露水、沐浴露之类的沐浴完后,叫小厮王二收拾好,自己去里间休息了会,然后去正房等候父亲魏徵归家,一进正屋,发现除了自己,其他三兄弟、小妹和侄子已经在那了。
二嫂也在,一家人唯独不见大嫂,就问了大哥一句,哪知道本来还在笑的母亲脸色立马变了,原来魏家遭了难,父亲逃走,我们兄弟四人下狱后,大嫂父亲立刻上门,大嫂的父亲本来只是京兆府下面的一个小官,生怕和魏家一起倒霉,把大嫂带回娘家不说,还写了和离文书,就听到母亲裴氏在那里抱怨,说大嫂以前看着挺好,谁知道他父亲来了后,一句话也不说,大难临头自己就先飞了,还有他父亲,以前魏徵风光的时候伏低做小、客客气气的,看到魏家倒霉马上就变脸了,趾高气扬的告诉裴氏不要连累了他们,这会度过这个坎了,一定要找他算账,看他怎么变脸,还敢不敢张狂。这时二嫂轻轻拉了母亲一下,原来是大侄子魏膺脸色不太好,母亲这才不说了。
这时小厮来报说父亲魏徵回来了,母亲便带着大伙一起去迎接父亲魏徵。到了门口便看到了一个四旬大汉,他肤色黝黑、剑眉星目、鼻直口方,这便是记忆中的父亲魏徵了。一看面容就感觉这是一个很正直的人物。魏徵回家后跟母亲打了声招呼,挨个看看儿孙,虽然没说什么,可看他的表情应该是对大家有些愧疚。不过他为人刚正严厉,又有些封建士大夫思想,自然也不会对子女说些什么,只说了声什么都过去了,李二帝下给他官复原职,重新担任光禄大夫,仅次于尚书仆射的高官,在唐朝没有宰相,尚书仆射就相当于宰相。可见魏徵官职之高。
回到屋内,大家落座后。母亲裴氏吩咐下人上菜,全家人一起吃晚饭。士大夫家庭讲究的是食不言、寝不语,所以一顿饭吃的很快,父亲魏徵让大家一起去书房,等进了书房,大哥魏叔玉就迫不及待的问父亲到底怎么样了,李二帝下的态度如何,会不会秋后算账。
魏徵一皱眉,张嘴便呵斥大哥魏叔玉;‘帝下是何等心胸宽广,启示尔等可以胡乱揣摩的’。看到大哥脸色不对又说;‘李二帝下如何宽仁,以后又如何需要为父’。安慰了大哥几句后便不在说什么了,毕竟大哥因为此事夫妻和离,魏徵心里可能也感觉有些对不住这个大儿子。又告诫我和小弟不要出去惹事,不然惹出祸来也不管等等。大哥魏叔玉在京兆府当官,二哥魏叔瑜也在礼部做个小官。就剩下我和小弟还未出仕,免不了要被教导几句,然后就打发我们几个出去了。
小弟魏叔璘一直和我关系好,直接到了我房间,对我说:‘三哥,老头子现在越来与啰嗦了,老说不让我们惹事,也不知道怕我们给他惹什么事,反倒是他自己惹了泼天大祸,要不是帝下仁慈,我们全家被杀了’。
我也听小厮王二说过:‘这次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一党在玄武门之变时被杀了不少,那是杀得血流成河啊’。封建社会就是不讲人权啊,说杀人就杀人。
我就告诫小弟:‘最近一定要谨慎,等过一段时间风平浪静再出去,这段时间就在家练武吧’。兄弟俩聊会天,小弟魏叔璘就回自己房间了。
我把小厮王二叫进来问他:‘自己的私房有多少’。说来原主魏叔琬是真的没存在感,连自己的私房钱都不知道有多少,都让小厮王二管着。不过这个王二还挺机灵,十七八岁的年级,长得也算不错,对自己也挺忠心的,倒是可以培养一下做经商帮手,自己有些事不好露面正好让他去办。
王二就回答:‘少爷,现钱大概有一百多贯,还有些玉器之累的,不好股价’。
魏叔琬对物价不算了解,又问:‘现在的米面价、肉价、盐价都是多少’。
王二奇怪的看了我一眼,心里想少爷这么问起这个了,以前对这些都不关心啊,嘴上却马上回答:‘米面大概三、四文钱一斤,肉价大概十三、四文钱一斤’。
我大概想了一下,这一百多贯还真不多,本来还合计买个商铺呢,现在看来正常情况下是肯定不够了。不过也还有机会,记得李二帝下刚刚登基,突厥就达到长安城下了,那个时候商铺肯定便宜,自己就在那个时候买个商铺吧。不过现在也不能闲着,这点钱闲着也是闲着,准备些生活物资,在突厥打来之前做好准备,等到突厥兵临城下的时候,物价飞涨,正好可以赚一笔。估计在买商铺的钱也就够了。
魏叔琬自己出面不方便,便吩咐王二:‘多买些米面、盐之类的必需品,让他把手里的钱都花光’。
王二虽然不明其意可也知道不该问的不要问,直接就去办了。这也让我更欣赏了,为人机灵、可靠、还不多话,这样的手下实在不错。
王二走后,魏叔琬一看天色还早,就拿起笔写了些记忆中发生的大事,比如贞观二年的大旱灾、蝗灾,还有贞观四年攻打突厥,还有李世民的太子被废等等,免得以后时间长了忘记了,反正也都是用简体字写的,别人看到了也看不懂,要说这原主的字还真不错,也幸亏继承了原主的记忆,不然连繁体字都不认识就麻烦了。把记忆里的事情写下之后,放在那一堆书的最下面,估计谁也不会特意去看,就是看到了也不认识,看着天色不早了,就去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