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家陈显威尽量文绉绉的说道:“礼部尚书与同几个礼部的重要官员,以到李府客殿,现正在客厅内等候。”
但管家陈显威还是无法用文绉绉的话语,遮盖了他那粗鲁的嗓音。
礼部尚书和几个重要官员,突然在此时造访府上,想来是有重要的事情相商。
他们应该是有一些皇帝在登基圣典上的,重要细节需要和我重点说明,以免我闹出笑话,留人笑柄。如若我猜想的没错,迎接朕的()已停在府外,还有浩浩荡荡的车队在外面等候
李天哲说:“我知道了,你先去客殿准备些茶点招待一下他们”。
之后,李天哲穿上准备已久的龙袍,龙袍是用上等的云锦编制,请来最著名,最有经验和能力的几个裁缝编制而成。上面绣有五条金龙,整体颜色明黄色。
李天哲步履稳重,神情淡定的走进客厅。
礼部的几个官员看到李天泽,未来的皇帝来到客厅,纷纷放下手中的茶杯,看着他远远的走来。
这是李天哲吗?原来我们未来的皇帝是一位气宇轩昂,并有种从内而外散发的儒雅气质,看他面容姣好,天庭饱满宽阔,眉清目秀,面如冠玉,仿佛世间的美貌都集结于他的脸上,透过眼神感觉到他内在的睿智。几位大臣看了都纷纷羡慕不已。
李天哲走近他们时,他们纷纷跪地磕头,高呼万岁!不敢有半点耽搁,以免令皇帝感到不敬。
“你们都起来吧。”
“不必多礼请坐”
几个大臣起来后向李天哲道了一声谢,随后坐在各自的椅子上。
这时候他的妻子是涂婉儿也走来了,她的美貌也惊呆了众位大臣,此时李天哲则端坐在客厅的主位上,司徒宛儿则优雅的端坐在李天哲的旁边。
礼部尚书首先开口。臣等是来说明几点登基时要注意的重要细节。
“有劳爱卿了,你们请讲朕洗耳恭听。”
“皇上你等会到了皇宫,走路一定要气宇轩昂,要有皇帝的威严”
“皇上说话以后一定要以朕自称。”
“如果有什么需要吩咐的可以跟总管太监魏忠贤说。”
“如需要颁布或修改圣旨,可吩咐总管太监魏中贤,然后他会带陛下您传达出来,无需您亲自诵读出来。”
他们几个礼部重要的大臣开始说着。很多登基的细节,等等诸如此类的。
虽然一般人听到这么多繁琐的东西会心生烦乱,但是李天哲则坐怀不乱,能够一直很有耐心的听着。
没有一丝松散的样子。大臣们都看到眼里,放在心底。他们都感觉自己受到了皇上的尊敬,所以对皇上都生起了,尊敬归属的心。
李天哲坐的椅子,和他们没什么区别,只是座位略微高了一些,以及宽了一些。还有位置是在正中间的主位。
但他的气质和容貌,在这个座位上也能凸显出来,显得独一无二。颇有几分君临天下的霸气。
他们说的李天哲,早就已经在书中读过了,只是想看看自己的臣子有多少能力罢了。
大约讲了一个时辰后,诸位大臣已经把登基的细节全部讲完了。
“我已经记住了,感谢诸位大臣苦口婆心的指导,并辛苦你们为我专程走一趟。”
几个大臣异口同声的答道“切莫如此说为陛下分忧是臣的本分”
此时礼部尚书说已准备好了,车子现在门外等候,请陛下移步皇宫准备登基。
李天哲此时起身走向客厅的门外,司徒宛儿也陪在他身边出去,几个大臣也尾随的跟过来。
来到两处优雅别致的小庭院,从中穿过小庭院的走廊。来到了门口。众人见皇上出来,纷纷跪地高呼恭迎新皇登基。
李天哲来到皇帝专用的车子上,那车子很华丽。用四匹上等的好马拖着。车轮上用的,不知道是什么木头做成的,没有一点细微的裂缝,做工很精致,还镶有各种颜色的珠宝,并且排列的很好,一种华丽感觉。
一个穿戴明黄色金甲的将士俯趴在地上。
李天哲快步的走上马车之后,转过身来,稍微俯下身躯伸手试图把司徒宛儿也拉上来和他一起去。
司徒宛儿先思索,片刻后灵巧快速的独自上了车。于是他俩坐在一起手握着手,随着车子和大队人马浩浩荡荡的前往皇宫。
规模庞大,场面空前盛况。车队两侧都有武功高强,身经百战的士兵把守。他们每边各排成三行。
他们穿着华丽的衣服腰间配上,精良的刀剑。使路人看了不敢逾越边界。
护送皇帝登基的车队,所到之处万人空巷,两边的路人,人头涌动,声音鼎沸。百姓们都想一睹皇上的风采。
这车队犹如庞大的巨龙,沿着北面的城门的中线的干道那条穿过皇宫,直到清冥门(南城门)的干道前行。
护送皇上登基的车队犹如一条气吞山河的巨龙,一路直向皇宫。
前面先有精锐的铁骑在前面开道,它们排列为整齐的方阵,威武整齐。
远处传来百姓们敲锣打鼓的声音,想来他们在舞狮子庆祝吧。
礼部尚书看到这种情形很是反感。“这般百姓居然在这种重要场合之中,敲锣打鼓,粗俗。”
他请示皇上,希望皇上批准他带人倾向这些敲锣打鼓的百姓。
李天哲则在车内看着路边观望的百姓,心中很是雀跃,自己终于能够登上皇帝位置,而且自己在百姓心中还是很受欢迎的。
礼部尚书前来请示皇上,打破了李天泽的沉思。
“陛下他们这些百姓在如此隆重的场合,敲锣打鼓搞着如此低俗的活动,显然是对皇上的不敬,臣愿带兵将驱赶”
“万万不可,老百姓是用他们最诚恳的方式对朕表达是祝福啊”
“爱卿大可听之任之,由他们自行欢庆吧”
“皇上这万万不可如此盛大的场景,是代表着皇帝登基的威仪,岂能有这般低俗的节目在旁边,这种难登大雅之堂的东西无法以登基大典相配”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国家应以民为本,我们只是路过,又不是在这里举行登基,我们如此做只会让百姓心生厌恶的”
礼部尚书,看到皇帝如此爱民仁慈,也自讨没趣的走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