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的天空:深圳学术沙龙选编
- 张骁儒主编
- 3851字
- 2020-08-29 09:25:07
序 锻造深圳特色的城市主流文化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李瑞琦
主流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受到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的文化。回顾历史,任何一个强盛的国度,之所以强盛,其国家主流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是一个根本要素。主流文化的变迁与时代发展进程密切相关。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的“新文化”成为主流文化之时,中国才真正完成从近代到现代的历史性跨越。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为新中国早期社会主义制度的稳定和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大潮涌动,新兴传播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价值观走向多元化,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面临巨大挑战。面对社会主流文化发展的新形势,党和国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国家战略。近年来,深圳积极开展独具地方特色的城市主流文化建设活动,并在凝聚城市核心价值观,培育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城市文化,提高城市精神认同度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之后,在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下,深圳人激情燃烧,大干快干,在短短的20年里就让一个城区人口不足3万、建成区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只有两三条狭窄街道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功能完备、环境优美、适宜人居的现代化国际化都市。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等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深圳特区独特的政策优势不再,城市发展面临土地空间约束、能源紧缺、环境容量透支、人口压力不堪重负四个“难以为继”,社会上出现“深圳,你被谁抛弃” “深圳路在何方”的质疑。面对严峻的形势,深圳市委市政府在全国率先提出“文化立市”战略,以“文化”作为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支持、空前的体制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城市的文化活力,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城市文化呈现出大繁荣、大发展的良好态势。以深圳观念为代表的城市精神深入人心,智慧型、创新型、力量型的城市文化初具形态,城市文化认同度明显提高,一种具有深圳特色的城市主流文化逐渐形成。
一 观念先行,凝聚城市核心价值观
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认为,文化是由外显的、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文化的核心部分是观念,尤其是它们所带来的价值。观念对于深圳而言尤其重要。从根本上讲,深圳就是一座因观念而生的城市。十一届三中全会带来的观念转变是深圳兴荣的决定性因素。
在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我们举办了“深圳十大观念”评选活动,回顾深圳30年来的城市精神发展轨迹。在6000多位市民的网络投票和数十位专家评委的共同推选下,“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十大观念脱颖而出。过去30年,深圳正是凭着这些“深圳观念”,推出了一连串的全国“率先”和“第一”,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坚冰,为全国的改革开放洪流打开了闸门。
就城市自身发展而言,深圳经历了拼经济、拼管理和拼文化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深圳人都提出一些引领发展、影响广泛的思想观念。在拼经济方面,深圳人提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敢为天下先”等观念,这些观念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破壳的标志,是深圳精神的逻辑起点。在拼管理方面,深圳人先后提出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来了,就是深圳人”等观念,体现了深圳的开放品格和包容精神,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制度设计提供了广阔空间。在拼文化方面,深圳人提出了“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实现市民文化权利”“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等观念,体现了深圳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为城市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持续的文化动力。
深圳观念集中反映了深圳人的精神奋斗史,是全体市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正如王荣书记在《深圳十大观念》序中所说:“每一个观念的产生,都有着难忘的故事;每一个观念的入选,都是对深圳建设者的礼赞;每一个观念的定格,都铸造了这座城市的品格;每一个观念的传承,都带有全体市民的共同记忆。”深圳观念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精神品格,成为深圳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导向。
二 定位明确,培育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城市文化
纵观人类城市发展史,深圳特区的30年,是微不足道的。由于发展时间较短,深圳的文化建设较之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有一个先天的劣势——缺乏历史的积淀。但这种劣势是辩证的,缺少历史积淀的深圳,少了许多传统的制约,为深圳人留下巨大的创造空间。在城市主流文化建设中,我们提出培育创新型、智慧型和力量型城市文化,以此来增强城市主流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一)关于创新型文化
31年前的深圳,没有一家科研院所,没有一所高等院校;没有科学家,没有教授;没有国家计划的科研投入。今天的深圳,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从事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8万多人,发明专利申请量列全国城市榜首。深圳的发展奇迹就是创新的奇迹。为了进一步增强城市创新力,深圳提出建设创新型文化,率先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概念,并于2008年成为全国首个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深圳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创造新的奇迹,必须一如既往地发展和弘扬创新型文化,而且要让创新不再是科技企业的“专利”,要让它渗透到各行各业,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要在政治体制改革、社会管理、党的建设等重要领域形成一批新的创新成果,不断丰富创新型文化的内涵。
(二)关于智慧型文化
当今社会到处都充斥着焦虑情绪和浮躁心态,一些轻松调笑、肤浅娱乐的文学作品和低俗消遣的文化产品肆意流行,许多人方向迷失,不知所措。鉴于此,深圳提出了智慧型文化的概念,希望通过智慧型文化来拓展城市文化的内涵和深度。近年来,深圳通过读书月、市民文化大讲堂、社科普及周等形式,积极倡导健康向上的城市阅读行为,引导市民阅读古今中外经典;广邀人文大家开设论坛,讲解古今中外典籍。通过常年不间断的文化活动让广大市民徜徉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之中,与古代圣贤谈心,与中外经典对话。阅读让这座城市少了一分躁动,多了一分宁静。这座城市也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
(三)关于力量型文化
力量型文化强调的是血气、勇敢与正义的价值品性。从人类的发展史来看,缺少和丧失血气的文化性格会让一个辉煌的文明走向灭亡,如欧洲的古罗马帝国和中国的南宋王朝;而充满血气的文化则能催生出一个个激情燃烧、干事创业的火红年代,深圳过去的30年就是一个生动的写照。过去30年,强烈的责任意识让深圳人具备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和气魄,才能为中国的改革发展杀出一条血路。过去30年,深圳人是勇敢的、血性的,是充满力量的。未来30年,这种力量必不可少,而且要求还会更高。力量型文化还强调一种正义价值。现有的深圳精神更多地侧重于人伦方面,关于法理的观念比较少。力量型文化对正义、法理的价值追求较好地对前期深圳文化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有益的补充。
三 以人为本,提高城市文化认同度
“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共同体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共同体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美国著名政治学家萨缪尔·亨廷顿指出,关于“文化认同”,它所回答的是“我们是谁”。对于城市而言,城市文化认同就是一个城市存在的精神基础,是一个城市身份的识别标志。文化认同度的高低是检验城市主流文化建设成功与否的首要标准。
近年来,深圳在城市主流文化建设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依靠人、服务人、发展人。深圳“文化立市”战略确立之初就将“人”作为文化产业发展之本,文化塑人与文化兴业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两者相互渗透、互为推动力。在“文化立市”的引领下,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和扶持政策,深圳的文化生产力得到强劲释放,文艺创作活动空前活跃,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文化市场繁荣兴旺,文化氛围日益浓厚。《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一大批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华侨城、华强集团等一大批文化创意企业不断成长壮大,深圳电影市场比肩京沪,跃居全国三大“电影票仓”之一,政府每年向民间文化企业采购支持的各类文化活动更是覆盖到全市每个社区。优秀的主旋律文化产品、健康繁荣的文化市场、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既让深圳市民的文化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也让深圳的城市文化感染力、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城市文化的认同感不断增强。
深圳的城市文化认同既源于内,也源于外。内在认同是指,通过优秀的文艺作品、健康的文化消费、高水准的文化福利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在主流文化建设中倡导的价值观已经逐渐深入人心。外在认同是指我们的文化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我们还获得了“杰出的发展中的世界知识城市”、联合国“设计之都”等一系列荣誉称号,文化建设的“深圳模式”成为全国文化建设的一个学习样本。深圳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豪感空前高涨。
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011年8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出席深圳大运会开幕式期间,专门考察了深圳的文化建设,殷切寄望深圳争当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头羊。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深圳已经明确了打造“文化深圳”的发展战略。我们将以更加宽广的“全球视野”,坚定的“国家立场”和“自信自强”的魄力与胆识,努力在国家乃至世界文化中创造独特的“深圳表达”,让深圳真正成为一个富有独特个性和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城市。这是历史赋予深圳新的光荣使命,也是深圳在中国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进军中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