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单页大图式回目画系统刊本

总体看来,《三国志演义》插图先有回目画,后有绣像,最后二者合流,同时出现于一种刊本中。从插图内容看,后出刊本对前出刊本既有继承,也有翻新。下面我们分别以回目画和绣像为切入点,对现存的主要插图本做详细的梳理和比较,归纳并总结其所属的不同系统。

回目画指正文内与文字相对应的连续性故事插图,早期以上图下文式为主要版式形态,明末以后,单页大图式成为主流形态。从图文对应情况来看,上图下文式插图主要是图像与该页或连续几页文字相对应,插图绘制以页为单位。现存最早的插图本叶逢春本就是图文依页对应的范本,而它也成为其后各刊本模仿借鉴的底本。熊佛贵本、熊清波本作为简本,插图虽然承袭了叶逢春本的主体创作手法,但是插图数量大大缩减,难以与其他刊本相比勘。有关上图下文式插图的图文关系及各刊本间的承袭情况详见本章第二节,这里主要针对单页大图式回目画刊本予以分析阐述。明末以后,单页大图式回目画每回一图或几回一图,插图创作以则/回为单位。插图数量不再像上图下文式随着刊本总体版面数量的增加或减少而递变,而是根据则/回数相对固定下来,这样就为我们从回目画数量的角度考察插图系统提供了方便和依据,各刊本回目画具体情况如表1-2。

表1-2 各刊本回目画系统分类统计表

从图像与回目对应方式来看,回目画系统刊本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不规则性插图,以雄飞馆本为代表,出现在上图下文式插图到单页大图式插图的过渡时期,即单页大图式插图的早期,插图总数六十二幅,有选择地选取某些回目予以描绘。回目与插图之间的对应虽然不甚规则,但其间却不乏绘刻精良的图像,很多插图的布局形式、细节刻画都为后来插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重要参考。第二类为规则性插图,即刊本中插图与回目之间的数量对应固定不变,具体而言,又可以分为二百四十幅本、百二十幅本、六十幅本三种类型。插图与回目对应方式逐渐规则化的发展历程,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明清小说插图由无序到整饬的变化过程。

从图文对应关系来看,在微观方面有插图与图目之间的对应,宏观方面有插图系统与文字系统的对应。前者我们会在本章第二节、第三节中谈到,这里我们主要对后者进行考察,借以更加清晰地判定各刊本图文系统的构成及流变情况。这里所说的“文字系统”主要以小说刊刻中的情节内容及评点内容作为衡量标准,“插图系统”主要以包括插图数量、插图内容、插图风格在内的综合内容作为衡量标准。从文字系统类别来看,表1-2中所列举的单页大图式插图本分别隶属于以下不同系统,包括英雄谱本系统、李卓吾评本系统、毛评本系统、李渔评本系统、其他系统。从小说的刊刻来说,后出本对前出本的承袭和借鉴是一种普遍现象,这种承袭既包括文字也包括插图。不可否认,有些刊本的翻刻或翻印乃是书坊主为了牟利所采取的恶劣抄袭盗印手段,这些刊本不但降低了《三国志演义》刊本的整体质量,同时也为《三国志演义》版本的研究制造了诸多难题。面对刊本众多、质量参差的情况,我们更加有必要疏清脉络、厘清源流。文字与插图既相互关联又各自具有独立属性,因此在刊刻过程中很可能出现二者同源或异源的情况。具体而言,单页大图式插图本在流传中主要表现出以下两方面特征。

首先,图文系统相同,即小说文字刊刻与插图刊刻使用同一底本作为覆刻或覆印的对象,换言之,在同一文字系统内部,各刊本插图承袭情况相一致。从图像角度而言,即这些刊本在图像与文字回目对应数量上相同,并且在图像内容与风格上均有相似之处。如李卓吾评本系统,各刊本均采用二百四十幅插图样式,且表现出构图形象丰富、风格细腻秀丽的共同特征。

其次,图文系统相异。同样是对前出刊本的承袭,但是插图与文字分别使用不同的底本作为覆刻或覆印对象,这样就造成了同一刊本图文系统互异的现象。在这几种系统内部,大部分刊本都属于图文系统相同的情况,但是也不乏图文系统相异的刊本。如数量同为二百四十幅的插图本,插图内容不尽相同,分别隶属于四种不同文字系统:李卓吾评本、毛评本、李渔评本、其他系统。典型的如宝翰楼本,从文字系统来看宝翰楼本与其他各刊本具有较大差异,但是在插图承袭上却选择此前既有的毛评本插图作为该本图像,这样在同一刊本中就出现了图文系统相异的情况。又如大魁堂本,其文字属于毛评本系统,而图像却属于李渔评本系统,显然是在覆刻过程中使用了不同的底本。造成图文系统相异的原因也不尽然出自刊本承袭,有些刊本覆刻或覆印时只以其中文字部分作为底本,而图像部分则另辟一径,不用因袭,这样也出现了图文系统相异的情况。这种情况尤以清中晚期的刊刻为代表,如美华宾记本、上海商务印书馆本、上海章福记书局本。这些刊本不但在回目画中推陈出新,而且往往与多幅绣像相结合,插图数量与内容的丰富和翻新成为当时小说刊本的重要特征,书籍命名也以“全图”“增像”来标榜,借以彰显刊本中图像的特殊之处。可以说这些出于独创性的图文系统相异的刊本,在丰富小说插图资源、提高插图品质上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刊本插图数量与质量的兼美,也体现出清代中晚期刊刻机构刻印水平的提升与经营实力的雄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