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城市经济水平为体育竞赛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体育赛事与城市关系的产生和演变是城市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是城市自身发展在特定领域的缩影,也是不同历史时期城市内部与外部供求变化的体现,可以说,城市的经济发展是体育赛事与城市关系产生的初始动力,并使两者关系得到延续与升华。

对任何一项产业而言,发展的基础都是生产要素,即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投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要素不断丰富。其中与体育竞赛产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资本和劳动,城市经济不断为体育竞赛产业的发展提供这两样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并通过它们,影响城市生产体育赛事产品的规模和水平。

一 城市经济为体育赛事提供资本支持

(一)城市的经济实力决定体育赛事产品的生产规模

林毅夫教授在《中国经济专题》中提出,重工业是资本高度密集的产业,具有三个主要特征:建设周期长;关键技术、设备需要从国外进口,自己无法生产;每个项目一次性投入非常大,动辄上百亿甚至上千亿。而本研究认为体育竞赛产业是文化产业中的重工业,因为,无论是北京奥运会还是广州亚运会,其投资都是动辄千亿以上,而且,其竞赛主体——运动员都必须是全世界最优秀的选手,产出任何一位世界级选手所投入的资金都不菲。同时,城市交通、场馆建设、酒店设施等硬件和软件的投入周期都很长,从这一点来讲,几乎没有一个文化产品像体育赛事一样需要如此巨大的投入,体育赛事的投入甚至超过一些典型的重工业企业的投入。可以说,一个城市要想做好或者说能够达到这种生产和销售能力,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是不可想象的,这也是那些申办奥运会、足球世界杯、洲际运动会等大型赛事的城市不断强调自身经济实力的原因,从申办报告的撰写到安排赛事组委会官员的实地考察,每个城市都做足了工作。

奥运会作为全球赛事的制高点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在北京申奥报告的第一卷中提到“北京的快速发展,不仅为举办奥运会提供了财力保障,也为奥运会市场开发创造了条件。每年数十亿、上百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大大改善了北京道路、电信、环境等方面的条件……”,北京的经济实力有目共睹,加上举国办奥运的政策倾斜,北京无疑成为奥运会主办城市最有力的竞争者。

表3-1 2012年奥运会候选城市主要方面的支出

资料来源: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Report of the IOC Eval-uation Commission for the Games of the XXX Olympiad in 2012. www.Olympic.org, 2005, 7, 1。

从表3-1可以看到,申办2012年奥运会的5座候选城市纷纷给出了不低于18亿美元的庞大预算,彼此差距不大,但是在非组委会支出方面,伦敦以158亿美元的数额遥遥领先,甚至是马德里的近10倍,这一数据无疑反映了伦敦对于申办奥运会的决心及支持力度,而伦敦也如愿以偿地成为最后的赢家。可见,雄厚的财力保障是申奥城市竞争的重要砝码。

深圳大运会的申办报告用多组数字诠释了深圳能够为大运会提供强大的资本支持。“26年来,深圳的经济增长了1800倍,2005年本地产值达到600多亿美元,外贸出口超过1000亿美元……深圳也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城市,城市综合实力仅次于上海和北京,位居中国内地第三。且由深圳、香港、澳门和广州等城市组成的珠江三角洲都市圈,面积4.2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4000万,每年可创造4000亿美元的产值。雄厚的经济实力,完备的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的服务水平,使深圳不仅能够满足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各种要求,而且有信心进一步提高大运会的质量和水平”。http://hi.baidu.com/chengqian1314/blog/item/edb60ef7e11abc31720eec95.html.

赛事申办城市之所以要反复强调具备的雄厚经济实力,是因为举办体育赛事特别是大型赛事的费用惊人,而只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才能保证赛事的顺利举行。

截至目前,在举办过奥运会的29个城市中,有26个城市来自发达的工业国家(见表3-2),占全部城市的89.7 %,而只有墨西哥城、当时的汉城以及北京例外。墨西哥尽管是拉美地区的经济大国,但是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整体实力仍旧有很大差距,但是作为首都的墨西哥城,是世界上仅次于东京的人口最多的都会区,同时它集中了全国约1/2的工业、商业、服务业和银行金融机构。汉城(现首尔)是韩国的首都,它创造了韩国GDP的近30%,韩国12家位列世界500强的公司中,有11家总部设在首尔。http://baike.baidu.com/view/269075.htm.其下辖的一个小岛——汝矣岛,汇集了全韩国一半以上的银行存款。雄厚的经济基础促使汉城在申办之初就展开了经济攻势,免费送给每一个国际奥委会委员往返汉城的头等舱机票,甚至答应将未使用的机票兑换成现金。北京,GDP在2010年达到13778亿元,在中国(未包括台湾省)排名第2,经济实力很强,更重要的是中国体育一直以来实行的举国体制,让北京在举办奥运会的财政支持上底气十足。可见,这3座城市的经济实力并不逊色于其他26座城市。

表3-2 历届夏季奥运会举办地

从其他赛事看,广州亚运会(含残运会)财政总预算安排包括:运行资金73亿元、场馆维护和建设资金63亿元,2005~2010年,广州投入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90亿元,其中,547亿元用于5条新开通地铁线的建设,185亿元用于道路桥梁建设,190亿元用于环境综合整治,168亿元用于治水。《数字盘点2010年两大盛会 世界杯亚运会各有各的收成》, http://sports.sina.com.cn/o/2010-12-31/09095388536.shtml。

上海为举办F1赛事,投资约26亿元建设国际赛车场一期工程,随后还将投资数十亿元建造一个最大、最豪华的可以模拟世界上所有公路和天气的安驾乐园。同时,由于上海国际赛车场是建设在偏远的郊区,所以还需要建设道路、通信、给排水等基础设施,这部分的投资大约是7亿元,整个建设计划花费超过50亿元。《F1上海站的“烧钱”之作 盛宴惠泽多少中国人》, http://finance.sina.com.cn/g/20040419/0942725285.shtml。实际上,需要花的钱还不止这些,每年上赛场还要向国际汽联(FIA)上缴不少于2000万美元的承办费,是F1全年各个分站中最贵的。这项“烧钱的运动”考验着承办城市的经济实力。

从赛事的申办到举办,从场馆建设到城市基础建设的完善,这些城市为了生产体育赛事产品,投入了大量的资本、劳动和时间。那些数字正是验证了“文化产业中的重工业”这一论断。而重工业又是规模经济,因此,体育赛事产品的生产势必要流程化、规模化。城市经济赋予了一座城市生产体育赛事产品的能力,其生产规模的大小就取决于城市经济实力的强弱。

(二)城市的经济实力决定着城市体育赛事产品的生产水平

体育赛事产品的生产水平主要体现在产品数量和影响力上,尽管目前我国体育竞赛产业还不成熟,很多赛事还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产品,但是为了便于研究,还是将目前国内举办的赛事视为产品。本研究正是基于赛事数量和赛事影响力两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数据统计和分析。数据来源和选取的过程如下介绍。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的年度《全国体育竞赛计划》并结合实际举办情况,统计了2009~2011年度有官方记录的,举办过国家级及以上级别专业、青年及成年比赛,以及拥有顶级球类联赛俱乐部的城市及各自举办赛事的数量(之所以选择三年的数据,是因为对于举办赛事数量这一数据来说,一年的数据有偶然性,不足以反映客观情况,因此,统计了从北京奥运会之后的2009年到目前为止的近三年数据),共计244个城市,但是其中5个城市只举办了国内联赛而没有其他赛事,因此没有计算在最终结果内,实际统计了239个城市的数据,其中,直辖市4个,副部级城市15个,地级市219个,省直辖县级市1个。由于职业联赛的赛程和赛制与综合赛事及单项赛事不同,所以联赛赛事场次没有记录在三年举办赛事总数里,而是单独将2010年联赛场次做了统计分析,此项数据是根据对各联赛赛制和赛事俱乐部数量综合统计而得;每个城市的人均GDP是根据地区总产值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计算而得;其他数据是根据各个城市统计局网站上公布的该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以及统计局网站上的其他相关信息汇总而得。其中GDP选取的是2010年的数据,因为,城市GDP的排名具有相对稳定性,所以一年的数据可以代表城市间的经济实力对比情况。

此外,需要强调的是,举办赛事数量的单位是项次而不是场次,比如广州举办了2010年亚运会,这一赛事被计为1项次,而不是计算在16天的比赛周期内所进行的全部项目的比赛场次,因为按照场次计算的结果会产生极端值,影响结果的公正。即便如此,所统计的数据由于是人工搜集整理的结果,难免有误差,但误差范围不足以影响最终结果。以下是具体的分析结果(见图3-4、3-5、3-6)

图3-4 GDP排名前30的城市GDP总量和赛事总量的关系

注:∗ 此处GDP总量保留整数,以下表格中根据需要保留整数或1位或2位小数点。

图3-5 GDP排名前20的城市GDP总量和赛事总量的关系

图3-6 GDP排名前10的城市GDP总量和赛事总量的关系

1.从数量上看总体走势

图3-4、图3-5、图3-6,将城市按照GDP从高到低、由左向右排列。从图中可以看出代表举办赛事数量的曲线整体走势和GDP的走势近似,可以说明GDP总量越高,举办赛事数量越多,两者是正相关关系。其中GDP排名前30的城市举办的赛事数量共计1430项次,占到全部239个样本城市赛事总量的55%,而GDP排名前10的城市举办赛事总量又占了排名前30城市的64.1%,可见,中国的赛事资源集中在这些经济实力较强的城市中,经济实力对体育赛事的影响显而易见。

上海和北京是所有城市中仅有的两个举办赛事数量突破100项次的城市,优势明显。它们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两面旗帜,很多大赛落户于两地,正是他们经济实力的有力证明。特别是北京,城市GDP的总量排名第二,赛事总量却位居第一,超过了上海。除了作为首都的优势外,北京以奥运会为契机,修建了六大体育服务产业集聚区,体育综合服务产业集聚趋势形成,并积累了举办大型赛事的经验,体育场馆、体育人才等相关软硬件设施相对齐全,具备了提供高质量的体育赛事产品的能力。

苏州的GDP仅次于北、上、广、深这四个一线城市,屈居第五位。2009~2011年举办的赛事仅次于北京和上海,位居第三。这与苏州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经济文化水平有很大关系。苏州所属的江苏省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苏锡常经济圈更是中国最具实力的城市群之一,这便为体育竞赛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保障。苏州除了积极举办各种体育赛事外,还有着良好的群众体育基础,拥有包括苏州市体育专业运动队管理中心在内的6个体育学校,苏州市体育中心等6处大型体育设施,31家体育社团以及35家体育类俱乐部。

下面对27个省会城市进行作图分析(见图3-7)。

图3-7 省会城市GDP总量与赛事总量关系

图3-7是把27个省会城市按照GDP从高到低、由左向右依次排名,整体来说代表举办赛事数量的曲线是起伏下降的,与代表GDP的曲线走势一致,符合前面所阐述的总体规律。同为省会城市,但是经济上的差距造成了彼此间体育发展水平的差距。

图中有几个峰值值得关注。在GDP排名相对靠后的城市中,昆明、南宁、贵阳、海口举办赛事数量较多,这几座城市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旅游城市,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容易吸引赛事落户。同时,体育赛事产品与旅游产品的契合度很高,品牌联合效应的作用比较明显。

哈尔滨、长春举办赛事数量也比较多,他们举办的赛事中,多半是冬季项目,由于冬季项目(特别是其中的室外项目)对自然环境有严格的要求,而目前国内能够满足相应要求的大城市不多,所以为他们创造了足够的机会。

另外,长沙、石家庄、南昌三座城市的经济在省会城市中处于中游水平,但他们举办赛事的数量却在同档城市中排名倒数,这已经不单是经济学能解释的问题,毕竟城市的经济水平只是反映了城市举办赛事的能力高低,但最终是否会举办、举办多少赛事还要受城市的人文环境及城市发展战略的影响。

图3-8、图3-9、图3-10、图3-11是将城市分别按照人均GDP、工业总产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从高到低、由左向右依次排列,与赛事数量对比作图分析。可以看出除工业总产值外,其他几组数据与赛事数量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但也呈现一些特点。图3-8所示人均GDP与赛事数量没有关系,主要是因为中国办赛事以政府出资为主,举办城市的居民很多时候对举办的赛事参与度不高,且赛事往往与举办城市的文化属性不合。同时,一些城市发展战略的重心或是城市特点,决定了在短期内城市体育竞赛产业发展水平处于比较低的阶段。比如我国的一些能源城市,典型的有大庆、鄂尔多斯、包头、东营、克拉玛依、阿拉善盟,其中前4座城市的GDP排名分别是第34、第39、第41、第43,更加突出的是6座城市的人均GDP占据了全国排名的前6位(见图3-8)。丰富的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保证,同时也成就了6座城市的快速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反的是,他们举办赛事的数量并不多,因为这几座城市形成历史较短,且靠能源起家,与那些历史悠久的城市相比缺乏文化积淀,文化产业相对落后。而且有的城市地理位置不佳、自然环境较差。通过这一点也可以说明,经济的发展不是简单的数字,也不仅仅是某一领域的出类拔萃,而是一种平衡,整体与局部的平衡、人与自然的平衡、经济与文化的平衡。

图3-8 人均GDP排名前30城市赛事数量

图3-9 工业总产值排名前30城市的赛事数量

图3-10 农林牧渔业排名前30城市的赛事数量

图3-11 第三产业占GDP总量比重排名前30城市的赛事数量

图3-9呈现的走势和GDP与赛事数量走势相似,因为工业总产值和GDP是直接相关的,是GDP主要的构成部分之一。图3-10显示,农林牧渔业产值与赛事数量不相关,城市经济是第二、第三产业繁荣发展的地域经济,且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不断完善,城市中第三产业比重将不断提高,农林牧渔业不是现代城市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因此,这一数据与代表城市文化的体育赛事自然不相关。图3-11中,两条曲线都显现北京排名第一,它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了70%,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北京的第三产业较为发达,文化氛围浓厚,体育竞赛产业发展的大环境优越,居民对体育赛事产品的需求较大,促使城市加大了体育赛事产品的供给。

2.从地域上看

图3-12、图3-13显示,全部239个举办过体育赛事的样本城市中,东部城市有89个,举办赛事数量总数为1676项次,占全国赛事的64%,远远超过中部城市和西部城市,甚至远远超过后两者之和,虽然东部城市数量略多于中部和西部,但这并不影响最后的结果。按平均数量算的话,东部城市举办的赛事数量依旧远远超过中部和西部城市。此外,就场馆来说,三大都市圈,即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区域内省(市)所拥有的体育场(馆)设施数量在全国居于前列。第四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资料显示,我国体育场地设施在地区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东中部地区,约占总数的80%,而西部地区约占20%。为此,包括三大都市圈在内的东南部地区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拥有场(馆)数量比重最大,相比其他省(市)更具备发展体育竞赛产业的硬件条件支撑,能够满足规模生产体育赛事产品的要求。中部和西部差距不大,无论是赛事总量还是GDP总量,西部都略高于中部,这与西部大开发的国家战略以及西部丰富的资源有关,这一结果也印证了城市经济总量和赛事数量的正相关关系。

图3-12 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城市举办赛事数量对比

图3-13 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城市举办赛事数量所占比重对比

3.2010年全国城市举办联赛赛事数量和城市发展关系分析

对联赛单独分析是因为联赛是未来我国建立体育竞赛产业的基础,也是各个二三线城市有望打造自己有影响力俱乐部的基础。

联赛数据是根据在中国大陆地区举办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4个项目,2010~2011赛季各城市一线职业队伍的比赛即中超、女足联赛、CBA、WCBA、排球联赛A组、乒乓球超级联赛数据统计而得。

图3-14(1)2010年拥有联赛俱乐部城市举办的联赛及全部赛事数量曲线

图3-14(1)、3-14(2)同样将城市按照GDP从高到低、由左向右排列,联赛赛事数量和赛事总量的曲线整体走势与经济走势相似,图3-14(2)中的城市GDP整体不高,赛事总量也都不高,各项数据差距不明显,但是和图3-14(1)中的城市相比差距很大,符合城市经济与赛事数量的整体规律。图中重合的部分说明该城市2010年举办的赛事全部为联赛。而同样,两个数量越是接近,越说明城市举办的赛事数量绝大多数来自联赛,而鲜有其他赛事。

图3-14(2)2010年拥有联赛俱乐部城市举办的联赛及全部赛事数量曲线

图3-15 2010年全国联赛俱乐部分布及数量

目前,上面提到的四个项目的顶级职业联赛俱乐部共108支,2010~2011赛季在全国76个城市进行了共计1118场比赛。其中,某些俱乐部不在主场比赛或者是在出资方所在城市进行比赛,比如女足联赛不是主客场制,而是集中起来进行分赛区比赛,也就是说赛事举办地和俱乐部的归属地不相关。另外,由于很多乒超俱乐部的主场不固定,比如浙商银行男子乒乓球俱乐部第一阶段的8场比赛分别在8个城市进行,这种现象和城市经济关系不大,主要和银行的市场营销行为有关,或者说是为了满足银行的市场营销需求。同样,锦州银行俱乐部在4个城市的6个体育馆进行了第一阶段的比赛,这些城市只是承办了几场比赛,比赛场次已计入城市举办的赛事总量里(见图3-14),但俱乐部只能归属一地,鉴于这种情况,没有将乒超俱乐部统计在城市拥有的联赛俱乐部数量中。因此,除了乒超之外的88支俱乐部共分布在全国57个城市(见图3-15)。其中有28个城市是GDP排名前50的城市,且这些城市拥有的俱乐部数量占了全部的64.8%。整体来说,中国的联赛俱乐部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

但是,在拥有足球、篮球、排球俱乐部的57座城市中,也有一些城市GDP排名并不高。一方面,这是由我国竞赛体制所决定的,全国很多地方都有体校和体工队,而最初的俱乐部就是由原省、市体工队或者体校改制而成,以事业经费为基础经费;另一方面,只要当地有愿意出资赞助的企业,特别是大的国企,那么俱乐部就可以生存。比如四川的凉山州,GDP排名140,拥有一支女足俱乐部四川剑南春;辽宁辽阳,GDP排名148位,拥有一支女排俱乐部辽宁华晨汽车;河南济源,GDP排名212位,拥有一支女篮俱乐部河南豫光金铅,这三支球队的赞助商都是国企。目前,国企是中国联赛俱乐部赞助商的重要力量,也就是说,联赛产品的生产不完全是市场行为,很多时候都是政府行为,尽管国企作为企业赞助一支或几支俱乐部的行为毋庸置疑,但是如果这背后是政府的手在操控,那么联赛生产的就不能算是赛事产品而应该是政府的公共服务。

总体来说,国内的职业联赛发展水平普遍偏低,城市所孕育的联赛市场容量有限,配套的相关企业由于单一的赛事资源难以支撑企业的基本生存,也就是说,市场供给不足,生产企业自然积极性不高,这就造成即使一个城市投入巨资收购或者自建一家俱乐部,最终依然无法依托市场而存活,结果只能是政府背负这一包袱。甚至可以说,目前我国没有一个真正市场化的俱乐部,高水平的球员资源有限、赛事数量有限、人文环境有限,且各个俱乐部的选手基本属于各个省或直辖市的行政管理,甚至现在商业运营程度很高的中超球员及俱乐部、CBA及球员基本上也受所在协会的事业体制管理。同时,由于我们现有的三级训练网的基本体制,经济落后城市的运动员整体训练水平自然就低,即使出现优秀选手,也难以留住,加上整个城市的体育场馆极度匮乏,训练技术及手段相对落后,所以参与国内联赛的俱乐部水平高低不一,差距很大。俱乐部水平差距过大,自然遏制了整个联赛的发展水平,即使我们照搬了选秀制、转会制等国际上成功的办赛与运营俱乐部的经验,但是这是一个城市综合发展水平所决定的,绝不是某个领导或某个企业简单的热情所能持续的。

尽管目前国内一些联赛俱乐部因为高水平外援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赛事的观赏性,一些场次的上座率、收视率都很高。但总体而言,大多数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足以支撑联赛市场的正常运作,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别,居民消费联赛产品的能力不强,需求不足,市场容量较小,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城市只有一支俱乐部甚至还经常被卖来卖去。比如某些乒乓球俱乐部的冠名几乎经常变换,在俱乐部的数量上,以篮球项目为例,美国的NBA共有30支球队,而作为中国顶级篮球联赛的CBA只有17支球队。此外,欧美国家的很多城市所拥有的顶级职业俱乐部的数量都超过中国,且职业化水平很高,这些俱乐部不仅仅集中在纽约(拥有9支顶级联赛俱乐部)、伦敦(仅是足球俱乐部就13家,其中更是包括了5家英超俱乐部,这本身就会激起一个城市的球迷碰撞,提升一个城市或者一个联赛的热点。其中还有切尔西、阿森纳这样的欧洲豪门)这样的超级城市中,很多中小城市同样拥有若干支俱乐部,这些城市人口大多不足百万,比如美国的丹佛市拥有4支顶级联赛俱乐部。可见,经济的差距导致了中国与发达国家职业联赛发展水平的差距。

从赛事产品的影响力来看,体育赛事产品的影响力主要取决于受众关注度(除了与产品本身的质量有关外,还受到主办城市及国家传统文化以及人们对该赛事产品的熟悉程度的影响)。受众关注度,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该赛事产品在消费者中的影响力,我们通过电视的收视率可以基本了解,各级别赛事通过强势或弱势传媒将产生不同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总体而言,国内电视观众对于那些国际赛事,特别是高水平的顶级赛事,比如奥运会、世界杯、洲际运动会、单项世锦赛、网球大满贯等关注度更高。当然人们也会关注所属城市俱乐部参与的国内联赛。

(1)国际和国内(全国性)赛事的比例。图3-16、3-17中的国内赛事是指全国性的赛事,两图表示的分别是GDP总量排名前50和50之后的城市举办的国际和国内赛事所占比例。前50的城市举办的国际赛事占到总数的35%,50名之后城市的比例为21%,而其中GDP排名前十位城市举办的国际赛事更是占总数的41%。因此可以得出结论,GDP排名越靠前,越具备举办国际赛事的能力。特别是上海,作为GDP总量排名第一的城市,举办的国际赛事占其举办的全部赛事的47%。除经济因素外,还与上海的国际化大都市定位有关系,引进国际性的大型展会及赛事就是围绕这一定位所开展的有效措施,比如2004年,上海成为F1这一“烧钱赛事”的系列站之一,并于2011年期满时成功续约,同时还举办了2010年的世博会和2011年的游泳世锦赛等大型活动和赛事。

图3-16 GDP排名前50城市举办国际赛事和国内赛事比例

图3-17 GDP排名50之后城市举办国际赛事和国内赛事比例

图3-18也是将城市按GDP从高到低、由左向右排列,举办国际赛事的数量也符合GDP与赛事总量关系的规律,即经济实力越强,举办的国际赛事越多。事实上,举办国际赛事对举办城市的要求更加严格,因此,举办的国际赛事越多,说明城市生产的体育赛事产品影响力越大。

图3-18 GDP排名前50的城市举办国际级赛事数量

(2)受众关注度。对体育赛事产品来说,电视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最佳的传播渠道,在国内,CCTV-5被认为是体育赛事传播的最强势平台。现实是,赛事资源远远超过CCTV-5所能播出的量。所以,在众多的赛事资源中,CCTV-5会选择那些影响力较大的赛事进行播出,而实际上赛事影响力的大小还需要观众来检验,收视率就是观众的反馈,反映了观众对某一赛事的喜爱和认可程度。所以,在CCTV-5播出的收视率较高的赛事,通常情况下就是有影响力的赛事(见表3-3)。

表3-3 2010年CCTV-5播出的国内赛事收视率排名

续表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央视索福瑞(CSM)2010年CCTV-5收视数据统计而得。

本研究选取了2010年在CCTV-5播出的、在国内城市举办的、收视率排名前50的赛事(广州亚运会由于比赛场次太多,无法计算确数,所以未在统计之列),共计25项,51场比赛,这些赛事在全国16座城市举行(北京、上海、广州、杭州、苏州、青岛、武汉、成都、东莞、宁波、常州、柳州、漯河、榆林、肇庆、许昌)(见表3-3)。这些城市中,前10座城市GDP排名都在前30。可以得出结论,经济实力强的城市,举办的赛事关注度普遍较高,赛事影响力相对较大。

此外,2010年CCTV-5播出的全部赛事中收视排名前10的场次全部为广州亚运会的比赛,除此之外,排球、斯诺克、篮球、跳水等项目的收视率也一直不错。因此,对于城市来说,能否举办大型综合赛事是检验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标准之一,赛事的成功举办无疑是城市实力的证明。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只能通过举办大型综合赛事进行营销,那些群众基础好以及观众长期关注的项目都可以成为城市营销的不错选择,在此基础上可以在赛事级别和规模上有所突破,或者说好的项目加上高水平运动员或队伍的参与是影响受众关注的重要因素。正如上面提到的那16座城市中,也有一些城市GDP排名并不高,但是因为选择了较好的赛事,为城市赢得了不可多得的营销机会,比如柳州(GDP排在107位,举办了2010年斯坦科维奇杯洲际篮球赛事)、漯河(GDP排在161位,举办了2010年中国国际女排精英赛)。

综上所述,无论从举办赛事数量还是影响力上看,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城市无疑占据了明显的优势,只有强大的资本才能保证赛事的高质量,也只有持续不断的资本支持才能使城市有能力举办多项赛事,并从中获益。

二 城市经济为体育赛事发展提供人力资本

劳动是体育竞赛产业最基础的生产要素之一,而人力资本则可以提升劳动生产率。所谓人力资本,指的是劳动者通过教育和培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与物质资本一样,人力资本能提高国家或城市生产物品和服务的能力。城市获得人力资本有两种途径:其一是通过高于其他城市的工资水平吸引高素质劳动者定居城市;其二是通过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对劳动者进行教育、培训等。这两种获取人力资本的途径都需要城市的经济实力做支撑。

(一)城市经济水平决定了工资水平

图3-19将城市GDP(从高到低、由左向右排列)和职工平均工资的数据作图对比,代表工资的曲线整体走势和GDP的走势基本一致,也就是说经济发展好的城市能够提供相对优厚的工资待遇,这无疑更容易吸引劳动者进入,特别是文化产业用工所需要的人才。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0年城市数据统计,全国城市中,职工平均工资排名前三的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广州,而这三座城市正是全国最大的劳务输入地区,能够吸引如此多外来务工人员,很显然是因为这几座城市能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相对较高的工资待遇。

图3-19 GDP排名前30的城市工资对比

(二)人才的培养需要经济的支持

生产体育赛事产品的专业人才包括体育赛事经营管理人员、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队医、营养师、体育传媒工作者等。他们的知识层面较为宽泛,涉及运动训练、赛事的组织管理、体育经纪、体育传播等领域。

仅以运动员为例。优秀运动员培养成本,是指在运动员培养过程中所付出的各种耗费。具体指为培养运动员所付出的能以货币计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价值总和。刘双喜:《我国优秀运动员培养成本研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5期。优秀运动员作为特殊“产品”,其训练、培养过程可视为对其进行的生产、加工过程,包括从最初被选拔参加各级体校系统的业余训练,输送加入各级专业运动队(包括国家队),出成绩到退役的整个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周期很长,3~5年,有些项目甚至要超过10年才能培养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在如此长的周期内,需要耗费的成本也是惊人的。这些成本主要用于运动员的选拔、训练和所有为此配置的场地器材等。因此可以说,运动员及其所取得的奖牌是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积累的结果,其中财力的支持是关键。图3-20是2009年全国运动会奖牌分布情况。

图3-20 2009年全国运动会奖牌分布情况

图3-20将全国省、直辖市按照2009年GDP排名从高到低、由左向右进行排列,虚线曲线是各省份2009年全运会所取得的奖牌数量,除个别极大和极小值外,曲线整体走势明显与GDP走势保持一致。虽然图中的GDP是各个省份的,但是也是由省所辖的各个城市累计起来,完全可以代表省内城市的整体经济水平。由此可知,城市经济发展好,能够为运动员的培养和引进提供必要的资金和软硬件条件。虽然全运会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整体而言,全运会的奖牌分布情况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整体的竞技水平以及背后的经济实力。

奖牌数最多的是山东省(GDP第三), 2009年山东作为东道主,奖牌数位列第一也在情理之中,而这个情理之中同样需要GDP做后盾,山东省的经济在全国位列前三。同时,山东一直以来就是体育大省,为中国竞技体育输送了很多优秀的运动员。河南省虽然GDP总量较高,但是奖牌数偏低,这已经超越了经济的范畴,从之前的举办赛事数量也不难发现,河南的城市整体上举办赛事数量不多,也没有知名且成绩好的联赛俱乐部。此外,河南省地处中原,是人口大省,也是劳务输出大省,大量人才外流是体育长期不愠不火的原因之一。同时,河南也是农业大省,其城市化进程处于初级阶段,而体育的本质是城市文化,因此,整体而言,河南缺乏这一城市文化氛围。

辽宁省和山东省一样,是传统的体育大省,体育人才济济,综合实力强,尤其是田径、球类等项目成绩突出。黑龙江的奖牌数量也较高,主要是因为该省在冬季项目上有垄断性的优势,奖牌数量也受益于此。

除了重庆外,其他几个直辖市也分别占据了一个峰值。作为直辖市,国家在战略上有倾斜是必然的,然而重庆在经济总量上排名相对靠后,而且一直以来,重庆缺少体育文化氛围,特别是体育竞赛产业发展迟缓,大众健身相对好一些。

除了专业运动员的培养外,体育产业也需要一些通用人才,比如从事管理、经营、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工作人员,他们的培养比较常规,一般是按照目前中国的教育体系进行。

在常规人才培养方面,2011年,中国校友会网发布了最新的中国(未包括台湾省)大学排行榜100强(见附录A),这100所大学分布在28个省(含直辖市)的36个城市,其中北京21所、上海8所,分列前两位,除直辖市之外的省区中,江苏最多,共11所。综观这36个城市,对其GDP排名进行了升序排列,中位数为26,说明这36个城市整体来看,属于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城市,且这36个城市中,GDP排名前30的城市有20个,共拥有100强大学中的81所,GDP排名前20的城市有15个,拥有100强大学中的68所,GDP排名前10的城市有9个,占据了100强大学中的43所,比例超过40%。另外,“985工程”的39所大学分布在全国21座城市,其中GDP排名前30的城市有17个(见表3-4)。

表3-4 中国“985”工程大学名单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由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年鉴2011》评选出了2010年中国的十佳宜学城市(见表3-5)。“宜学”从字面来讲,就是适宜求学,指的是一种良好的求学条件,宜学城市就是那些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教育环境和机会的城市,主要指的是本科及以上教育。表3-5中除了香港和台北,其他几个城市全部是GDP排名前30的城市。这说明经济实力强的城市往往能够提供良好的师资队伍、硬件设施和学习氛围。

表3-5 2010中国十佳宜学城市排行榜

资料来源:参见桂强芳《中国城市竞争力年鉴2011》,海天出版社,2011,第49页。

虽然,名牌大学的数目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城市的教育水平,但是也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整个城市的教育环境,而且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学习氛围也是以经济为支撑的。

综上所述,城市经济不断为体育竞赛产业提供资本和劳动,进而决定了城市生产体育赛事产品的规模和水平。因此,体育赛事产品的生产不能违背经济规律。

有人说,体育是富人的游戏,时至今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也不再是富人的专利。但是对城市而言,这句话仍旧具有时代意义,城市经济是体育赛事发展的基础,那些体育竞赛产业发展好的城市无一不是城市圈中的“富人”。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时代,中国的城市,特别是二三线城市不能为了短期效益而一味盲目地举办赛事,必须认清城市内外部的供求变化,根据实际情况,量力而为。只有这样,体育赛事对城市发展的价值才能最大化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