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城市、城市化、城市群

城市是世界各国创造文明、传递文明的重要场所,也是聚集和分享财富的主要区域,可以说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集合,也是人类社会的根基。一个城市的发展首先取决于这个城市的位置、城市的自然环境、城市的建筑、城市的产业布局、城市的人文环境等,而最终影响这个城市文明的是人。人是决定一个城市文化体系的主体,而城市的功能又是承载人的器皿,营造的必须是以服务人为主体的环境。赛事作为一个城市动态的文化体系,动态地传播灵魂,在驱动城市发展、缔造人文环境过程中具有积极而无法替代的功能。城市文化产业中的竞赛产业发展,首先应着眼于服务城市,本质是服务城市居民。为此,我们首先明确何谓城市、何谓城市化以及当代城市群的形成与问题。

一 城市

“城市是最不平凡的、历史最为悠久的人类创造物和人类机构之一”。美国建筑史学家斯皮罗·科斯托夫(Spiro Kostof)如此诠释了人类对城市的深厚情感。

著名的城市规划学家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在其代表作《历史中的城市》(The City in History)中写道:“城市早已成为一个充满惊喜的场所,那里就是一个剧院,人们既可以在舞台上展现自己,也能被别人所欣赏。”他曾这样描述城市的功能:“城市的主要功能是化力为形,化权能为文化,化朽物为活灵灵的艺术形象,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新。”美国文化人类学者罗伯特也曾提出:“城市的作用在于改造人。”

关于城市生活,芒福德说:“对话是城市生活的最高表现形式。”因为“属于一个人的城市不能算作城市”(古希腊的三大悲剧作家之一素福克勒斯),而城市能够给予人们的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人们之所以留居在城市里,是因为城市中可以生活得更好”。

法国地理学家潘什梅尔认为,“城市既是一个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中心和劳动中心,更具体一点说,可能是一种氛围,一种特征和一个灵魂”。

对于城市的描述,人类从来没有吝惜过自己的语言,即便是上述的那些大师也只能高度概括出一些关于城市的表述。正如芒福德在其编撰的《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中所说,“人类用了五千多年的时间,才对城市的本质和演变过程获得了一个局部的认识,还有那些尚未被认识的潜在特性”。

正是因为城市的功能十分广泛,城市的内涵丰富且时刻变化,所以难以给它下一个统一完整的定义,只是根据不同的侧重点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定义。

首先,从字源学的角度出发,城——“廓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市——“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不难看出,在中国汉语中,“城”和“市”的功能是有差别的,“城”最早是一种大规模永久性的防御设施,主要功能是防御野兽,后来进一步演化为防御敌方的重要场所。“市”则是商品交易的场所。

拉丁文中的“城市”一词,采用的是“citivas”,这个词即英文中“文明”(civilization)一词的词源。可见,城市自诞生之初便与以精英文化为代表的人类文明紧密相连。古埃及、古巴比伦等国的历经千年的古老文明,都是因为昌盛一时的城邦才得以存在并流传。

其次,有观点认为,城市是一种区别于农业的生产或生活方式。例如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和全国市长培训中心所编著的《城市规划读本》中指出,“城市是一定数量的非农业人口和非农产业的聚集地,是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里所见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

对于城市的定义,学界也尚未达成统一。既然如此,我们也不必强求一个所谓客观全面的结果,与城市本身所涵盖范围和其给人们所带来的或欢愉或沉痛,或机会众多或“亚历山大”等种种不同的感觉相比,语言总是显得微不足道。但我们可以站在时代的立场上,根据领域的需要,寻求或者认同一个有利于研究且顺应社会发展的维度看待城市,试图从我们所擅长的角度理解城市,探讨城市及其相关体系的发展规律。

站在当下的商品社会立场上来看,城市是经济、社会、文化意义上的集合体,也是各类产品的集合体,为各类产品的交换提供场所,表现为社会属性存在的有机体。它集聚了大量社会财富——除了经济和社会意义的财富以外,还表现为文化意义的财富,不同文化也会最终创造出城市的差异性特色。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城市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这一时期城市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变,以制造业为主转为以服务业为主,生产性服务快速发展,城市的规模急剧膨胀,城市的功能呈现多元化的态势,空间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相应出现了工业区、商业区和居住区。信息瞬间变得唾手可得,人们的视野得到全方位提升。这一时期城市人口集聚,交通和通信技术不断改进,使那些原先在分散情况下不可能快速、充分、有效发展的领域——科学、教育等,获得了发展的可能性,其中也包括体育。具体来说,城市的以下特点决定了体育赛事必须依托于城市才能生存和发展。

1.城市是人们积极的聚集行动发生的场所

很显然,体育赛事需要人群的聚集以及聚集的场所,城市无疑是最合适的温床。只有在城市孕育出来的体育赛事才能形成足够的规模和影响力,才能有持续发展的稳定人群和受众支持。根据巴西专业咨询公司Pluri最新的统计,德甲俱乐部多特蒙德上赛季联赛主场场均观战人数突破8万,在全球足球俱乐部中排在首位。8万人聚集在同一座体育场为主队加油的场面是在乡村无法想象和实现的。同时,这也是一种文化氛围,体育赛事的本质是城市文化,人群的聚集以及共同的价值取向,造就了主场文化和心灵的共鸣。

2.城市是具有公共资本的地方,并拥有庞大的经济体系

经济是一切社会活动开展的基础。体育赛事投入大、周期长,可以被称为文化产业中的重工业,赛事需要少则上千万元多则上千亿元的资金投入,同时还要配有大量的人力资源,这些都是体育竞赛产业必备的生产要素。城市公共资本的出现为比赛场馆和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体育竞赛产业从业人员的供养提供了可能。同时,城市拥有庞大的经济体系,各经济门类所生产的产品足以保障赛事举办所需的各项物资及后勤装备。

3.城市具有贸易特征,是有利于获取收益的地方

赛事的投入需要依靠门票销售、转播权销售以及其他商业权益开发来获取相应的回报,而只有在城市这样高度发达的商业经济体系下,才能保证有足够多的机会产生交易,最大限度赚取商业价值。

总之,城市是文明的载体和容器,为体育赛事的发展提供物质保证和文化熏陶。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体育赛事生存的环境更加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城市内部各系统的优化过程,便是城市化。

二 城市化

联合国人居署主席安娜·蒂贝穷卡表示:“全球现在只有刚过50% 的人生活在城市中,但是到了2050年,该数字将增长到70%。到那时,富裕国家仅有14%的人生活在乡村,而贫穷国家也只有33%的农村居民。”联合国人口司发布的《世界城市化展望》也提到,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城市人口已经增加了3倍,2000年已经达到29亿。按照当前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到2030年这个数字可能增长到49亿,届时世界人口有60%会居住在城市,而城市增长将主要发生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国家。

看似简单的数字增减,却宣告了人类社会一项伟大的事业——城市化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这是一个漫长的阶段,是不可逆的历史潮流。而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简单概括为城市化。

“城市化”(urbanization),又称“城镇化”“都市化”,是同一英文单词的不同译法,它们并无实质区别。“化”在汉语当中强调的是事物改变性质或状态,因此城市化首先可以理解为“与城市相关的一种变化过程”。

对于城市化的科学定义,依据不同的学科划分标准,我们将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人口学认为城市化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地理学则强调从农村地区转向城市地区的过程;社会学角度更强调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经济学角度强调的是一种生产方式的转变。依据《辞海》(2010年)中的解释:城市化亦称“都市化”,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模式由农村转向城市的过程和趋势。主要表现为城市数目的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经济方式、生活方式的某些特征向农村扩展。城市人口数量在人口总数量中的比重,是衡量城市化程度的基本指标。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化大工业的出现引起社会结构发生急剧的转型,城市化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

牛文元主编的《中国新兴城市化报告2009》中指出:“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智力集聚和信息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生活方式进步、生产方式进步、组织方式转变和传统方式转变的过程。如果说城市化过程主要是一种‘内向式的引力过程’,不应忘记城市化过程还必须包括诸如城市影响、城市传播和城市带动的‘外向式扩散过程’。”牛文元:《中国新兴城市化报告2009》,科学出版社,2009,第47页。

综上所述,城市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动态的发展阶段,主要是指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化的过程,是一种产业结构及空间分布结构的转化,是传统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向现代化劳动与生活方式的转化;反映在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建成区扩展、景观以及生活方式等城市化的各个过程中。

由于近现代以来中国所经历的种种动荡,城市化进程迟缓,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30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及城市人口的集聚在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下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正如2012年两会期间,与会代表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在回答《农民日报》记者关于户籍制度改革问题时说,“过去一年,重庆实现322万农村居民转户”,“今后是常规的、持续的、制度化的安排,估计每年有50万左右,到2015年估计还会转200万,‘十二五’期间能转500万,‘十三五’期间还会有两三百万,这样,到2020年,重庆的城市人口将增加到2000多万”。

国家统计局2011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末,中国总人口为134735万人(未包括台湾省),其中,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00万人;乡村人口为65656万人,减少1456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27%,比上年末提高1.32个百分点,中国国家网络电视台,http://news.cntv.cn/china/20120118/106133.shtml。城镇人口数量首次超过农村。这意味着,城镇化比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有1000多万人口从农村转入城镇,能激活消费与投资需求。同时,工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将促进服务业发展,并使其自身比重不断提升,为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最新发布的《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指出,中国城市化率突破50%,必将引起深刻的社会变革,在中国发展进程中是一个重大的指标性信号。该报告还揭示出,当前中国城市化发展存在五大战略性弊端:一是在世界格局中,中国的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所对应的非匹配;二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明显地表达出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的非规整;三是中国的城市化亟须克服“城市和农村、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非公平;四是中国的城市化偏重城市发展的数量和规模,忽略资源和环境的代价,呈现粗放式生产的非集约;五是中国的城市化必须解决如何进入现代管理制度、消除城市病的非成熟。《中科院报告:中国内地城市化率已突破50%》, 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hgjj/20121031/125113537039.shtml。其中第二和第三条是目前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最为严峻的课题,也是对社会保障体系的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验。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如果保持现在的发展速度,中国城市人口将从2005年5.7亿增长到2025年的9.25亿,到那个时候中国242个城市将贡献全球GDP增长的1/4,麦肯锡的这份报告说明城市化的进程会很快,也就意味着未来会有4亿~5亿人口进城,这个规模是相当大的变化:第一是资源配置的变化,很多的资源会集中在基建领域,这个是我们已经看到的变化;第二是消费领域的变化,从农村居民变成城市居民,基础消费会上升2.5倍,所以中国未来的消费市场仍然是一片蓝海;第三是服务市场的变化,大量人口进入城市,会使第三产业的范围越来越大。

如何最大程度地缓解城市社会矛盾,同时利用好机遇,打造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是每一个城市都在积极探寻的方向,而文化产业特别是其中的体育产业,势必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无论是作为城市发展的绿色引擎还是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助推器,以体育竞赛业为核心的体育产业都将大放异彩。

三 城市群

城市总是处在某个城市系统或城市等级体系当中,正如斯皮罗·科斯托夫的观点:“城市总是集群出现。”集群的形成和成熟会带来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

从世界范围来看,工业化不仅是城市化发展的助推器,更是促进城市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世界多元化与经济一体化,让城市带着自己的文化走向世界变成了可能。原本企业之间的相互拼杀逐渐演变成城市之间对全球资源的角逐,这也促使在欧美经济发达国家以及亚洲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中后期,产生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出现了一种以大城市为中心,连同周边受其辐射的邻接地区所组成的巨型城市区域集合体(City-Regionagglo-MeRation),马昂主:《区域经济发展和城乡联系:亚洲发展中地区空间经济转变的新理论框架》,《经济地理》1994年第1期。例如,出现了香港-深圳-广州(1.2亿人口),里约热内卢-圣保罗(4300万人口)等城市区域集合体。这些城市区域集合体,也就是所谓的城市群。

起初,某一城市是一个区域的中心,通过极化效应集中了大量的产业和人口,获得快速的发展。随着规模的扩大、实力的增强,该城市对周边区域产生辐射带动效应。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际之间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出现,相邻城市辐射的区域不断接近并有部分重合,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影响越来越大,就可以被认为形成了城市群。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37508.htm。

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以高度发达的现代化交通、通信、信息网络为媒介,城市之间通过企业集聚扩散等密切的交互作用,由产业的空间和部门演化以及基于地方政府的制度变迁所形成的具有特定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的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赵勇、白永秀:《区域一体化视角的城市群内涵及其形成机理》, http://www.chinacity.org.cn/csfz/fzzl/58446.html。发展城市群可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自身的发展。

城市群的出现和繁荣,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区域空间形态的高级现象,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能够产生巨大的集聚经济效益,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标志之一。城市群表明了一种城市与城市、地区与地区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交通与社会生活、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联系。只是这种联系更加紧密、更加直接,且带有广泛的互动性。

目前,城市群已成为发达国家城市化的主体形态,成为创造就业和累积财富的核心地区。在世界范围内已形成著名的六大城市群: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芝加哥为中心的北美五大湖城市群、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城市群、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西北部城市群和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其中,日本的东京-大阪-名古屋集中了全国一半的人口和70%的生产力,发挥着集合体内部各个城市的功能,极大体现了产业集群的功效,从而推动了整个区域高速发展。

中国正经历着城市群崛起的过程,目前我国公认的四大城市群是: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和京津唐城市群。

2012年,一份《2010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发布)指出,目前中国正在形成23个城市群,其中,15个为达标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海峡西岸、长株潭、武汉、成渝、环鄱阳湖、中原、哈大长、江淮、关中、天山北坡城市群。8个为非达标城市群:南北钦防、晋中、银川平原、呼包鄂、酒嘉玉、兰白西、黔中和滇中城市群。

《报告》还给出了城市群达标的标准:“城市群内都市圈或大城市数量不少于3个,至少有1个特大或超大城市为核心”、“人口规模不低于2000万人”、“城市化水平大于50%,非农产业产值比率超过70%”、“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经济密度大于500万元/平方千米”等。《中国城市群发展迅速增至23个功能定位日益清晰》,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2/04-04/3795134.shtml。

数千年的城市发展脉络告诉我们,无论路途有多么艰辛,城市化的脚步不会停息,正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人们始终相信这一点,这既是城市发展的规律,也是城市化的真谛。新时期,如何让生活更美好,是每一个城市都在探讨并实践的历史性课题。

城市是人类美好生活集聚的容器,现代城市在继承、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还将创造文化,让城市既厚重又动感并具有活力,而体育赛事产业作为城市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为城市的活力创造价值。

城市赛事产业与城市文化产业特别是传媒产业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关系,城市文化,城市在国内、国际上的影响力也对现代化城市的形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认真探讨何谓城市文化,理清城市文化与体育赛事之间的关系,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利用赛事产业推动城市文化的提升。

体育作为城市文化,其在城市文化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将是本节所要讨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