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往开来:陆学艺先生纪念文集
-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等
- 6173字
- 2020-08-29 08:59:15
陆学艺社会建设思想初探
陆学艺先生在生前给我打电话,希望我参加《当代社会建设》一书的首发式,还想搞一个理论研讨会,当时我作了发言准备,后来推迟了。今天利用这个机会,我想对他为恢复与重建我国社会学做出的贡献,以及他的社会建设思想,做一些研讨,作为对他的缅怀与纪念。
陆学艺先生是中国社会学界一位脚踏实地、不断进取的优秀学者。他先后组织了“中国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中国百村调查”“中国社会阶层调查”等全国性调查活动,开创了中国社会形势分析年度报告的研究出版。近十多年来,他又启动了社会建设研究工程,《北京社会建设60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当代中国社会建设》是他社会建设研究的标志性成果。他在中国农村、中国社会结构、中国社会建设等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的学术成果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对于推进中国社会研究与中国社会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陆学艺先生在费孝通先生、袁方先生之后接任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为中国社会学界的学术进取和合作团结做出了榜样。他是一位具有强烈事业心与责任感的社会学学科带头人。他注重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发表了许多富有启发性与影响力的著作。无论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还是在北京工业大学工作期间,他都热心搭建平台,促进社会学者开展国内外社会学学术交流。他联络一批学者签名向党中央领导同志建议,为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学学科发展建言献策。他发扬重视实际调查的优良学风,为我国恢复与重建社会学学科发挥了积极作用。他始终脚踏在祖国的大地上,不知疲倦、殚精竭虑、乐于进取、不断探索,对事业、对同志的热诚始终如一!
陆学艺先生的学术成就在我国社会学界受到普遍赞誉。2012年,江苏省吴江市人民政府、中国社会学会、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与费孝通先生的亲属等,共同决定设立“费孝通社会学学术成就奖”。陆学艺先生是首届获奖人之一,我认真修订了对他的颁奖词。他是一个不知疲倦、学术之树常青的优秀社会学者。我们再也不能当面聆听他对于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阐释,以及他对于中国社会学发展的精彩新论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将载入中国社会学史册;他的学术成就与人格风范,将是新时期中国社会学发展进程中闪光的历史记忆!
最近,我阅读了陆学艺先生以社会建设为主题的一批著作与论文。现对陆学艺社会建设思想试作如下概括。
一 社会建设地位论
陆学艺先生像大学的老师一样,先给研究对象下个定义。他指出:“社会建设就是为适应国家由农业农村的传统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社会的转变,适应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积极面对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各种有利于改善民生,建立新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进步的社会行动与过程。”他的定义,首先强调社会问题,明确对象,我赞成这样,建设就是解决问题。同时,强调改善民生,这是核心内容,中国有“万事民为先”的箴言。再强调社会秩序与社会进步,这是目标。这个定义,对于把握社会建设的内涵,具有理论价值。
陆学艺先生对社会建设的界定更加全面。2008年,他提出了社会建设的九个方面:社会结构、社会流动、社会组织、社会阶层、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社区安全、社会安全、社会管理。以后,他又补充了一些内容:社会体制、社会规范、社会和谐、社会秩序、社会进步等。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的第八章“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阐述了促进就业、调整收入分配、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卫生事业改革、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等六个方面的社会建设任务。其中,就业、人口也是社会建设的内涵。
陆学艺先生认为,社会建设的主体是政府、社会组织和民众,这种多元主体的观点是正确的。他认为,社会建设的原则是以人为本,坚持公平和正义。社会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和谐和社会进步。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社会建设排第四。2011年,陆学艺提出,中国已经迈入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新阶段,建议“社会建设从总体布局中排第四,改为排第二”;他还建议,“在每年的经济建设工作会议前后,也开一次社会建设工作会议,或两个会合并召开,更名为经济、社会工作会议”。我赞成这个建议。
社会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为什么要提到经济建设之后?我从陆学艺的有关论述中找到三个理由。一是协调论。他说,经济建设取得一定成绩之后,就应该适时地重点加强社会建设,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个理由无疑是正确的。二是补课论。因为多种原因,我国社会建设滞后,形成了“经济这条腿长、社会这条腿短”的尴尬局面,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为此,应该抓紧补课,加快社会建设的步伐。三是需要论。他指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这既是“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需要,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是一举托两头的大事。有这些理由,是应该将社会建设放经济建设之后为宜。这种观点也许要经过一些教训之后才能实现。
二 社会建设路径论
陆学艺先生对社会建设的具体路径做过多方面的探讨,其中对以下四个路径的论述最值得我们重温。
1.社会事业建设
从执政为民的基本宗旨出发,社会建设核心是改善民生。政府的抓手,首先是社会事业。过去我们一般把科研、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统一称为社会事业,这是狭义的理解。陆学艺认为,从实践看,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等民生事业建设,也应该是社会事业。社会事业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关系到每个家庭和个人的福祉和前途。搞好社会事业,改善民生,就是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任务。
陆学艺研究了社会建设的原因与后果。他说,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有些地区和部门把经济建设中心强调到了唯一的地步,致使科、教、文、卫、体等的建设相对滞后了,出现了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住房难等问题。这也是社会矛盾增加的原因之一。
陆学艺强调就业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他说,要真正做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从近些年的实践看,应该再加上“业有所就”,并放在第一,这是民生之本,这就像农民要有田种一样,城镇居民如果没有就业,一切就无从谈起。所以,各地正在推进解决零就业家庭的问题,这是一项善举。
2.调整社会结构
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政府工作报告》评价说,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用社会学的解释,这是从乡土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的拐点。陆学艺在此之前就已开始研究社会结构,曾组织了社会阶层调查。他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最主要和最基础的是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这两个结构一定要协调,相辅相成。我国现在的经济结构已经是工业社会的中期水平,但社会结构还处于工业社会的初级阶段,这是产生诸多经济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结构性原因。应该重点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社会管理。
我研究社会结构,常用“优化”的概念,陆学艺常讲“调整”,主张加快社会结构调整的步伐,构建与经济结构相适应、相协调的现代社会结构。调整就是优化的过程。优化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中等收入者占比较大的社会结构。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判断至今没有共识,原因是定量标准难以确定。陆学艺曾经引用以下数据:“2008年,我国的中产阶层的人数只占总就业人员的23%。”接着,他指出,离现代化国家应有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的社会阶层结构还有很大距离。即使达到工业社会中期水平的社会阶层结构也还差很多。由此,也可以看到我们社会建设任务的繁重。
社会结构滞后是一种社会风险源。陆学艺显然具有相似的观点,他说,社会结构严重滞后于经济结构,这两个结构不平衡、不协调、不整合,是中国目前很多经济社会矛盾的主要根源。好比一幢大楼地基很好,已经是钢筋水泥的,四梁八柱也是钢筋水泥的,但房顶和上层建筑还是木板和塑料的,一有刮风下雨,就会进风漏雨,如遇狂风暴雨就不可设想了。要构建一个合理、开放、包容的社会结构,使之与经济结构相协调,这是社会建设最重要、最核心的任务。我们常说的现在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关键时期要做好的关键工作就是要通过社会建设,特别是要构建好一个合理的社会结构。要过好社会建设这一关,也可以说是要迈过这样一个大坎。一些发展中国家过不了这个坎,就危机四起,进不了现代化国家的行列。
3.社会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得益于改革开放,改革解放了生产力,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社会建设也需要改革开放,只有通过社会体制改革,才能形成灵活有效的机制,激发社会活力,改变社会面貌。提到社会体制改革,我常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陆学艺考虑得更具体,他认为,应该建设好中央和地方的体制、城市和乡村体制、劳动就业体制、收入分配体制、社会流动体制、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协调体制等。陆学艺同意有些学者的观点,主张重建社会,形成国家、市场、社会三足鼎立的格局。现存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的遗产,与现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很不相称,由此产生了许多的经济、社会问题,必须首先破除,不能再犹豫不决了。
这些年来,我们对于社会体制包括社会事业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有些取得了成功,有些并不成功。陆学艺认为,有些则还没有破题,整个社会体制还没有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根本改变过来。所以现在的经济社会运行中,两种体制并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矛盾和问题,社会成本很高。实践证明,现行的社会体制不改革,社会建设就不能顺利进行。当然,进行社会体制改革,难度很大,会触及某些人、某些群体和某些既得利益者,阻力会很大。这实际又是一场革命。需要审时度势、果断决策、科学策划、周密安排、逐步推行。
4.加强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几年来的实践看,有两个问题值得重视。一是要重视县域社会的管理。中国有2000多个县,县城所在地的镇,20世纪80年代时,一般只有几千人,多则几万人。多数是由城关镇管理,既管农村农民,也管居民。现在的县城都已发展起来了,少则几万人,多则几十万人。大马路、大商场、楼堂馆所都建立起来了。但基层组织、社区建设等还没有跟上来,多数还是由城关镇统管。基本上还是农村式的管理,由此引发了很多社会矛盾,社会治安状况也不佳。这些城镇总共有几千万、上亿人口,还处于没有相应有效的组织管理的局面,这种状况亟须改善。要通过建立社区组织,完善基层社区管理网络,增强社会组织的服务功能,加强社会治安管理,使城镇社会管理完善起来。二是在发达地区,因为有宽裕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他们把基层社区做大了,原有的居委会是个自治组织,没有脱产干部。现在有不少城市的居委会(也叫社区),派去了十多人、几十个脱产干部(多数是事业编制),使基层自治组织行政化。有人认为这是为了加强社会管理,很有必要,也有人认为这样的社会建设反而把社会建小了,这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自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这两个概念以来,历次党中央重要会议的文件,都是这样提的。社会建设是一个重大的系统工程,社会管理是这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是社会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种观点认为,社会管理可以与社会建设并列。这也是不妥当的。打个比方,我们常讲经济建设和经济管理或经济建设和管理,还有“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的说法,但经济建设是大系统,经济管理是子系统,经济管理是经济建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经济建设和经济管理的主次关系是大家公认的。社会工作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需要社会工作,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需要推动社会工作大发展。
三 社会建设阶段论
陆学艺认为,从国内外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看,结合中国目前的基本国情,中国的社会建设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将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紧迫要求解决的保障和改善民生事业、社会事业建设做起,着力解决好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社保难、住房难、养老难等基本民生问题。并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入手,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加强源头治理,标本兼治,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减少社会矛盾的产生,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两个方面的工作,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七大以来,正在大力推进,例如,教育和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社会事业,都受到高度重视,加大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情况正在好转。政法系统开展了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做出了很大的成绩。近几年,这些工作有序推进,很有成效,是顺民意、得民心的。“十二五”期间,我们能把保障改善民生事业、社会事业和创新社会管理这两件大事做好了,我们的社会建设就奠定了一个良好基础,就上了一个台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前进了一大步。
第二阶段,要着力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社会政策,完善社会管理。中国现行的包括社会事业在内的社会体制,还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形成的。要推进社会建设,就要像20世纪80年代以来抓经济建设、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一样,一定要进行社会体制改革,包括户籍体制、城乡体制、就业体制、社会保障体制和各项社会事业体制都要逐步进行改革,形成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相配套的社会体制。如果不进行或延缓社会体制改革,目前的诸多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就解决不好,也解决不了。社会结构也调整不了,更优化不了。例如,户籍体制再不改革,城乡二元结构就破解不了,“三农”问题、农民工问题就解决不了。城市中的二元结构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也就谈不上城乡一体化。从改革发展的历史过程来观察,中国社会建设的第二阶段也可以看做是社会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决定性的阶段,时间约在“十三五”前后。从现在起,“十二五”期间所进行的社会建设的第一阶段,就要为这个第二个改革阶段的成功做好准备。
第三阶段,实现社会现代化,基本建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这个阶段的表述,“基本建成”是我加上去的。陆学艺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经济建设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到21世纪中叶,经济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形成现代型的经济结构;社会体制逐步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社会流动渠道更加畅通,中产阶层更加壮大,社会组织广为发展,社会结构更为优化,形成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现代经济结构相协调的现代社会结构,形成一个橄榄形的社会结构,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从长远发展和国际国内的实践观察,社会建设就是要建设社会现代化。实现民生事业现代化、社会事业现代化(例如教育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医疗卫生现代化等)、社会体制现代化、社会管理现代化、社会组织现代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社会结构现代化等。既要统筹协调好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系统外的各种关系,也要统筹协调好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关系,使之能够全面、平衡、协调、可持续地发展。这是一项非常复杂、艰巨的任务,我们对此要有足够认识。这些观点都是富有启发性的。
(本文系作者2013年8月31日在“社会学与社会建设暨陆学艺学术思想研讨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