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朝核会谈与东北亚区域公共产品的相关性研究

长期以来,朝核问题悬而未决,东北亚局势起伏不定。重启朝核会谈必要而急切,但行动滞缓。朝核问题的实质已不单纯是解决朝鲜的核问题,而是能否保持东北亚地区稳定与达成安全合作,即能否在东北亚地区建立起安全合作机制,以提供区域性安全公共产品。近年来,东北亚地区成为国际关系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区域,围绕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

综合相关文献,围绕朝核会谈机制与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学术界主要侧重如下三个方面问题的研究。

第一,东北亚地区安全机制的研究。

冷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然而朝鲜半岛仍保持停战状态。在此现状下,如何将停战机制转变为和平机制,建立东北亚地区安全机制,成为各国政府和学者研究的重点。大部分学者主要代表成果如下:张春:《设计未来——东北亚安全机制的路线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崔立如:《东北亚地区安全政策及安全合作构想》,时事出版社,2006;何剑:《东北亚安全合作机制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巴殿君:《论朝鲜半岛多边安全合作机制》,《东北亚论坛》2005年第1期;仇发华:《多边主义与双边主义的博弈——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的探索》,《东疆学刊》2011年第2期;王俊生:《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进展与出路》,《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12期;Joseph R. Cerami,“From the Six-Party Talks to a Northeast Asian Security Regime: Cooperative Threat Reduction Strategies and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Pacific Focus, Vol.20, Iss.1(2005):7-57。已充分认识到东北亚地区现存的“安全困境”,认为“双边机制”已成为东北亚地区建立和平机制的障碍,多边机制将成为该地区建立安全机制的趋向。然而,在各国筹建多边机制的过程中,又充满复杂的力量博弈。美国学者Michael J. Green and Bates Gill, eds. , Asia's New Multilateralism: Cooperation, Competition, and the Search for Communit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9.强调多边主义的使用应该在美国主导的双边同盟机制基础上进行;韩国学者Tae-Hwan Kwak,“In Search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Peace Regime Building”, Pacific Focus, Vol.20, Iss.2(2005): 147-192.在研究中认为,构建东北亚安全机制应该在推进朝鲜半岛南北和平统一的基础上进行;中国学者徐进:《朝鲜核问题:中国应强力介入还是中立斡旋?》,《国际经济评论》2011年第6期。强调在当今形势下建立东北亚和平机制的重要性,并提出中国应发挥积极影响与作用。在这些研究中,学者们大都认识到局势的复杂多变,以及建立东北亚安全合作机制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第二,六方会谈能否建成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机制。

这一命题曾在六方会谈的进程中被学术界反复讨论,尤其在2004年前后,曾被政界、学术界寄予较高期望。韩国前总统金大中金大中在清华大学的演讲,2004年7月8日,http://cnira. koreanembassy. cn/2004/7/8.乃至美国政府希望将六方会谈建成东北亚地区和平与安全的框架。然而随着朝核问题的演变以及六方会谈的搁置,学术界对将六方会谈建成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机制的期望有所消退。学术界对该命题大致有三种态度,乐观派代表性成果有:石源华:《“六方会谈”机制化:东北亚安全合作的努力方向》,《国际观察》2005年第2期;朱锋:《六方会谈的制度建设与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3期;魏玲:《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建设——以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为例》,《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高祖贵:《六方会谈机制的重要价值》,《解放军报》2013年9月26日,第8版;Tae-Hwan Kwak,“The Korean Peninsula Peace Regime:How to Bulid It”, Pacific Focus 24(2009): 43-60。认为,六方会谈是处理朝核危机的重要磋商机制,其意义不仅在于防止战争在朝鲜半岛发生,还将成为建立东北亚安全合作机制的基础。悲观派Lawrence E. Grinter,“The Six-Party Talks and the Future Denucleariz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of North Korea”, Pacific Focus, Vol.23, Iss.3(2008): 294-311;张琏瑰:《六方会谈重开的可能性并不大》, 2010年12月1日,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chaoxianpaojihanguo/content-0/detail_2010_12/01/3289448_0.shtml。认为六方会谈是失败的,不仅没有解决朝核问题,还最终使朝鲜在事实上拥有了核武器。还有学者杰克·普林查德、赵景芳:《超越六方会谈:一个建立北太平洋多边合作框架的机遇》,《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1期;蔡建:《六方会谈与东北亚安全合作机制》,《东北亚论坛》2008年第6期;李滨:《朝核问题与朝鲜半岛建立安全规制的前景》,《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7期;刘鸣:《朝鲜半岛与东北亚和平安全机制:构想与问题》,《东北亚论坛》2009年第4期;郭锐、孙衍彬:《“安全困境”视角下的朝鲜半岛和平机制》,《社会主义研究》2013年第1期;朱锋:《六方会谈与朝鲜弃核:多边主义为什么能发挥作用?》,《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第4期;邓集龙:《“六方会谈”机制对朝核危机的作用及影响》,《国际资料信息》2010年第9期;黄凤志、金新:《朝核问题六方会谈机制评析》,《现代国际关系》2011年第12期;郑先武:《东亚“大国协调”:构建基础与路径选择》,《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第5期;Robert Ayson,“The Six-Party Talks Process: Towards an Asian Concert? ”in Ron Huisken(eds. ), The Architecture of Security in the Asia- Pacific, Canberra: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2009, p.60;等。肯定了六方会谈发挥的积极作用,但同时认为随着朝鲜半岛局势的发展,六方会谈的使命和功能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除非在功能上进行升级和制度建设。

第三,围绕朝核问题和区域公共产品的研究。

随着区域化实践的发展,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成为国际政治研究中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和视角。 张建新:《国际公共产品与地区合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樊勇明:《区域公共产品理论与实践:解读区域合作新视点》,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英吉·考尔等:《全球化之道——全球公共产品的提供与管理》,人民出版社,2006; 〔西〕安东尼·埃斯特瓦多道尔、布莱恩·弗朗兹、谭·罗伯特·阮:《区域性公共产品:从理论到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郭延军:《美国与东亚安全的区域治理——基于公共物品外部性理论的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7期;高程:《区域公共产品供求关系与地区秩序及其变迁——以东亚秩序的演化路径为案例》,《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11期;黄卫红、倪建平:《中国与东亚安全合作:区域性公共产品的视角》,载第六届亚太学会年会暨学术讨论会文集;Robert E. Kelly,“Security Theory in the‘New Regionalism'”,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 Vol. 9, Iss. 2 (2007): 197-229。就东亚地区安全来讲,不少学者从区域公共产品的外部性、供求关系上来分析东亚地区秩序的演变。针对冷战后的朝鲜半岛,从区域公共产品视角展开的研究并不多。 樊勇明:《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解析区域合作的另一个理论视点》,《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1期;李志斐:《东亚安全机制构建:国际公共产品提供与地区合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傅干:《区域公共产品视域下的朝鲜与东北亚合作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2012。樊勇明在其对区域公共产品理论的解说中虽然将六方会谈作为案例,但并没有对其进行详细分析。傅干在其《区域公共产品视域下的朝鲜与东北亚合作研究》中重点论述了朝鲜如何参与区域公共产品建设。李志斐在其著作《东亚安全机制构建:国际公共产品提供与地区合作》中,将朝核问题作为分析案例,重点强调了朝核问题的实质是朝鲜半岛安全领域中公共产品的提供问题,对六方会谈的作用也给予了肯定。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对东北亚区域安全公共产品的建设进行浅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