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报告

一 贵州与瑞士发展基础、现状与历程比较

(一)基础条件比较

1.自然资源条件比较

瑞士位于欧洲中部,成立于1848年,首都伯尔尼,总面积4.1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为770多万人。瑞士是著名的多山之国,2/3的面积是山区,境内高山林立,南高北低,阿尔卑斯山纵穿整个国家,平均海拔1350米;瑞士森林面积达12523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30.3%;瑞士有大小湖泊千余个,气候宜人,被评为全球居住环境最佳国度,号称“世界公园”;瑞士耕地严重不足,可耕地面积仅占全国土地的6.3%;瑞士水资源丰富,是欧洲大陆三大河流发源地,有“欧洲水塔”之称;瑞士自然资源匮乏,除了水资源外几乎没有矿产资源,大部分的工业原料和消费品只能依赖进口;瑞士是一个多民族文化的混合体。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境内地势西高东低,总面积17.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474万人。贵州山地居多,全省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大部分耕地不肥沃,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气候温暖湿润,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贵州自然资源丰富,是著名的矿产、能源、生物等资源大省。贵州素以“江南煤海”著称,煤炭不仅储量大,且煤种煤质优良;河流数量较多,水资源丰富;生物种类繁多,全省有野生动物1000余种。贵州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38%。

相同点:

(1)都地处内陆,都是典型的山区,境内山脉纵横,瑞士平均海拔1350米,贵州平均海拔1100米;

(2)都是山清水秀之地,瑞士有“世界公园”的美誉,贵州也以“公园省”驰名,旅游资源丰富;

(3)可耕面积均较少,都缺乏适宜发展农业的可耕地;

(4)文化多样性突出,瑞士人主要由日耳曼人、法兰西人、意大利人、雷托罗曼人构成,贵州则有18个世居民族,都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

(5)都是交通不便的内陆之地,但同时又都是重要的交通枢纽。

不同点:从自然条件上看,瑞士某些方面自然条件基础不如贵州。如生态环境方面,瑞士森林覆盖率是31%,而贵州是45%;贵州各类矿产资源丰富,而瑞士资源贫乏;从能源资源来看,瑞士水能资源丰富,但是贵州水、电、煤等多种能源兼备,水能与煤炭优势并存。

2.劳动力、教育科研比较

2011年,瑞士15~64岁人群占总人口62.2%,贵州15~64岁人群占总人口66.2%。2010年,瑞士公共部门和私人分别投资305.39亿美元和28.5亿美元用于公共教育,而2012年贵州省教育经费投入仅为79亿美元,还不到瑞士公共部门投入的1/4。高投入使得瑞士人口教育程度较高, 2011年25~64岁人群受高等教育者占35.3%,而贵州2010年受高等教育的人口仅为183.88万人,占人口比例较小。

相同点:

(1)从劳动力占比情况来看,瑞士和贵州相差不大;

(2)都很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瑞士始终把人才资源开发摆在重要位置,同时吸引了大批高科技人才,劳动力总体素质很高。贵州省为提升人力资源素质,采取系列措施吸引人才。

不同点:

(1)在劳动力数量上,贵州具有数量优势。瑞士劳动力资源匮乏,约20%的就业劳动力需要依赖外境人口。与瑞士相比,贵州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总体素质远远落后于瑞士这样的发达国家,也落后于中国其他发达地区。

(2)瑞士具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瑞士实行“双轨制教育”,只有30%左右的人选择了学术学位,另有2/3的年轻人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训练有素的高水平技术工人,是瑞士的产品和服务优质而闻名于世的保障。贵州职业教育规模不大,发展水平较低。

(3)贵州高等教育发展滞后,培养的人才大量流失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瑞士拥有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和科研,全国一共有12所大学,这些大学都是研究型大学,没有单纯以教学为目的的大学;瑞士绝大多数科研机构都依托于这些大学,在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与竞争中表现得非常活跃。

3.生态环境保护条件比较

瑞士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曾受到环境污染的威胁,为了恢复优美的环境,瑞士各行政区着手实施了宏大的环境保护战略,制定了相关的环保政策。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秉承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最大的政绩理念,坚持不懈地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并出台了系列环境保护的政策。近年来,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天然林保护等工程,贵州森林覆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目前已经接近40%,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生态条件在全国也是较好的。贵州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等系列政策和意见。

相同点:

(1)政府是环保统筹安排落实的主体;

(2)环保政策都是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

(3)都制定有不同层面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4)财政拨款都是两地最重要的资金来源,两地都非常重视资金保障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

不同点:

(1)瑞士将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环境立法更为全面而系统,执法严格,对促进瑞士环境保护起到重要作用。

(2)瑞士将征收环境税作为实现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而贵州尚未把征收环境税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3)瑞士政府更重视通过市场经济手段来促进环境保护的发展,重视企业在环保中的作用。虽然行政强制命令行之有效,但瑞士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引导污染防治。

(4)瑞士已经建立起完善的生态补偿制度,制定了各种细致的条款,规定了补偿价格。贵州正在政策上探索“生态补偿”的一些做法,但还处于试行阶段,发挥的作用尚不充分。

(5)瑞士在很多环节和细节上注重环境保护的。在环境保护细节方面,贵州做得还不够。

(6)相比瑞士,贵州生态环保投资严重不足,环保资金使用效率较低。贵州主要依靠财政拨款,而瑞士环境保护经费来源多元化。

4.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条件比较

贵州与瑞士的自然旅游资源条件惊人得相似,都属于地质结构复杂地区。贵州和瑞士的气候独特,得天独厚:贵州以山水为魂,瑞士以山为魄。贵州与瑞士的名胜古迹都多,传统节日多,文化积淀深厚。瑞士民族相互包容,共同创造了开放多元的瑞士文化;贵州现有49个民族,共同形成了多姿多彩、和谐共处的多民族文化。同为避暑胜地,不同的地理生态环境使得夏季的瑞士比贵州更为凉爽,冬季却更为寒冷。可见在有形的资源条件下,贵州比瑞士更有优势。瑞士是发达国家,贵州需要抓住机遇,后发赶超。

相同点:

(1)贵州与瑞士都把发展旅游作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提出把旅游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龙头。瑞士政府对外国企业投资生态文化旅游业持十分欢迎的态度,为外国企业在瑞士投资提供便利条件。贵州与瑞士的旅游业都为各自增加就业带来机遇。

(2)二者政府在旅游财政方面都给予资金保障。贵州省制定了“十二五”期间乡村旅游扶贫倍增计划。新华网网站。瑞士政府每年安排持续增长的预算资金用于旅游业营销活动,对参加瑞士旅游系统的旅馆减税,给予旅游项目在土地使用上的优惠等。此外,瑞士联邦政府还通过有限度放开博彩业支持旅游业的发展。

不同点:

(1)贵州和瑞士旅游主题不同,贵州以自然风光、民族文化和红色旅游为主题,而瑞士名人名居和名馆名院突出;贵州是多民族聚居杂居共存,瑞士民族相对集中。

(2)所处发展阶段不同。贵州旅游业仍以观光旅游为主,目前正处于由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的转型过渡阶段,主要依靠门票收入。瑞士旅游已迈入休闲度假阶段,打造的是游购娱吃住行全产业链体系。贵州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仅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0.56%,而瑞士旅游已达到高度国际化。

(3)在旅游管理方面,贵州是政府主导,瑞士是协会管理。瑞士主管部门只对旅游业进行宏观管理,大量与旅游业相关的行业协会、促进组织及研究机构承担了政府的许多职能性工作。

(4)贵州是批量规划景点,瑞士是重视旅游营销策略。贵州省通过100个旅游景区示范带动,引领全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贵州旅游政务网。瑞士联邦旅游局高效的生态文化旅游营销策略使瑞士旅游业能够不断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齐建华:《瑞士地区经济和谐发展的政策与启示》,《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1期。瑞士全境实施购物退税的鼓励政策,贵州旅游尚无类似激励政策。

(5)贵州旅游业主要依靠财政拨款,而瑞士经费来源多样。2013年度贵州省旅游局部门支出总预算额为17397.60万元,原公共财政预算拨款支出16967.60万元。资料来源:贵州省旅游局。瑞士旅游的经费大部分由国家、州、社区财政拨款,一部分由宗教、社团、文化基金会等赞助,还有一部分由企业、私人等赞助。

(6)贵州目前的景点投入未形成综合效益回报,而瑞士已形成产业效益的良性循环。贵州的旅游业仍处在初级阶段,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而瑞士生态文化旅游基本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在瑞士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5.创新条件比较

以技术为支撑发展高精尖产品获取高附加值,是工业竞争制胜的法宝。贵州应借鉴瑞士经验,着力培育和提升生态科技支撑能力。

相同点:

(1)加强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得以顺利实现的重要技术保证,瑞士和贵州都很重视技术创新;

(2)二者都积极开展与科研院所的合作;

(3)二者都积极将创新成果应用于实践。

不同点:

(1)瑞士创新能力远远超越贵州,在世界经济论坛2009年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瑞士在全球科研机构质量排名中名列第一。每万人口中科研人员达到120人,先后培养出2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2)瑞士创新投入远远超越贵州,瑞士每年投入的科研费用高达100亿瑞士法郎,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7%,按照人均计算科研费用排名第一。贵州创新的投入力度不够,2012年全省148家重点技术创新企业R&D投入强度为2.3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远远低于瑞士投入水平。

(3)瑞士积极鼓励创新,具有良好的创新政策环境。作为后发展地区,贵州由于缺乏制度、立法等方面的软性保障,创新的激励不足,制度因素阻止了人才在贵州发挥作用。

(4)进行技术创新的路径不同。中国的创新总是国家主导的自上而下模式,而缺乏自下而上的力量。瑞士科技创新中,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积极参与,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

(二)发展现状比较

1.经济发展总体状况

2011年,瑞士GDP为5069.8亿瑞士法郎(简称瑞郎),增长率1.9%,人均GDP 71237美元;第一产业产值为60.83亿瑞郎,第二产业产值为1064.65亿瑞郎,第三产业产值为3944.31亿瑞郎,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2%、21%和77.8%;固定资产形成总额为1197.26亿瑞郎,财政收入为642亿瑞郎,CPI 0.2%,进出口总额5377.19亿瑞郎,人均收入为76884美元。

而2011年,贵州GDP为5701.84亿元人民币,折合美元不到瑞士的1/6,增长率15%,人均GDP只有16413元,折合美元仅为瑞士的1/27;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26.22亿元,折合美元约比瑞士多47亿美元,第二产业产值为2194.33亿元,折合美元约为瑞士的1/4,第三产业产值为2781.29亿元,折合美元约为瑞士的9%左右,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2.7%、40.9%和46.4%;固定资产形成总额为3147.5亿元,折合美元不到瑞士的1/2,财政收入1330.08亿元,折合美元不到瑞士的1/3, CPI 5.1%,进出口总额48.84亿美元,仅为瑞士的0.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95.01元,仅为瑞士人均收入的3%,农民人均纯收入4145.35元,仅为瑞士人均收入的0.8%。

表1 瑞士和贵州2011年经济发展情况比较

数据来源:瑞士统计资料、2011年贵州统计公报。

人口不足800万、国土面积仅4.1万平方公里的瑞士2012年人均GDP达到8万多美元,高居世界第二位。相比而言,同样是重峦叠峰、绵延纵横、山高谷深的山区自然环境,同样没有海岸线,交通不便,贵州还拥有更为丰富的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却长期处于全国下端位置,与瑞士的差距更是巨大。

2.工业发展现状

瑞士的产品之所以可以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主要得益于其将产业路线定位于高、精、尖,将产品的立足点放在高质量和高品位上。目前,瑞士已形成了机械电子仪器和设备、医药化工、钟表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和烟草制品等产业。其中,机械电子仪器和设备是瑞士工业领域的第一支柱,在瑞士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该产业雇用人员最多,大约有26万名雇员,产值占瑞士GDP的10%,出口额占瑞士总出口额的40%。医药化工产业拥有约65000名雇员,是瑞士雇用劳动力第二多的产业,其生产总值占瑞士GDP的4%。在世界贸易组织2006年的贸易排名中,瑞士是世界第九大化工医药产品出口国,其化工医药的生产和销售居世界领先地位。钟表制造业是瑞士的传统产业,目前大约有4万人受雇于瑞士钟表业,公司数量从1970年的大约1600家下降到如今的600家,但2009年瑞士手表总出口额仍有121亿美元,稳居当今世界第一大钟表货值出口国地位。纺织服装业2008年雇用劳动力1.83万人,产值占瑞士GDP的0.22%。食品和烟草制品业2008年雇用劳动力6.65万人,企业2196家。

3.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瑞士农业用地稳定,进入21世纪以来,瑞士的农业用地面积基本保持不变,2000年,瑞士农业用地面积为107.2万公顷,到2011年,仍保持在105.2万公顷。农场规模逐步扩大,注重发展生态农业。瑞士畜牧业相当发达,在瑞士农业中的地位也最为重要,它在瑞士农业中所占的比例高达75%;林业控制严格,大力发展农业科学研究及技术培训支持农业。

贵州与瑞士比较,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潜力。全省耕地土壤类型多样,适宜不同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和瑞士相比,当前贵州农业发展主要面临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投入扶持力度不够,二是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差,设施农业比重低,三是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四是科技支撑能力不足。

4.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瑞士是服务业高度发达的国度,而贵州现代服务业仍处于较低发展水平。2010年,贵州省服务业产值为2159.22亿元人民币,瑞士服务业产值约为3718亿瑞郎左右,按2010年人民币与瑞郎汇率换算,贵州服务业产值仅占瑞士现代服务业产值的9.3%。瑞士银行业管理着2.8万亿美元的资产,而2012年,贵州省银行业资产总额约为人民币1.34万亿元;瑞士银行业产值占GDP10%以上,而2011年,贵州省金融产业产值为297.27亿元人民币,占全省GDP的5.2%。贵州物流业虽然在规模上大于瑞士,但现代化程度低于瑞士。2010年,瑞士货物周转量为252亿吨公里,货物运输量为4000万吨,而贵州货物周转量为1012.20亿吨公里,货物运输量为40310万吨;瑞士物流业已从电子物流成功迈入现代物流阶段,而贵州省物流业目前处于向电子信息物流迈进阶段。瑞士会展业高度发达,每年举办的国际会议超过2000个,举办的全国性和国际性展览在200个左右,而据有关资料粗略估计,2012年贵州共举办各类会展500场左右;2004年,瑞士会展业综合收益约为25亿美元以上,而2012年,贵州会展业综合收益粗略估计在10亿美元左右。此外,贵州会展业品牌影响力远远低于瑞士。2009年,瑞士国内约75%的企业从事服务业,瑞士国内生产总值中71%来自服务业;2010年,贵州省服务业产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为46.91%,贵州服务业产值仅占瑞士现代服务业产值的9.3%。从产业结构来看,2011年,贵州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2.7∶38.5∶48.8,瑞士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2∶21∶77.8,瑞士服务业占比高于贵州服务业占比29个百分点。可见,贵州服务业发展水平远低于瑞士服务业发展水平。

5.城镇化发展现状

瑞士被公认为全球最典型的田园风貌国家。在瑞士的土地上,乡村多坐落在山中,城镇多建在山坳平地,山川、湖泊、田园、城镇串在一起。瑞士1930年的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36%,到1988年达到70%,从城镇化中期过渡到城镇化后期,只用了短短的58年;世界城镇化率在1970年为36%,到2012年为52%,远没达到70%。而贵州2012年城镇化率仅达35%,相当于瑞士1930年城镇化水平。因此,瑞士城镇化发展在贵州进行城镇化发展中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6.生态文明发展现状

瑞士在“二战”中没有受到战火的摧残,至今还保留了中世纪时期的老街与建筑群,其间留下了许许多多建筑大师的作品。贵州是一个民族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工业文化、建筑文化和饮食文化丰富的区域,但在发展过程中对文化存在一定的破坏和影响,没有好好利用,不过这种状况正在得以改变。瑞士真正实现了农村和城市的无差别化,不论在经济和生活环境方面,农村吸引了大量瑞士人到农村生活。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通过法制建设开展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顶层设计,并进行了如“环保法庭”等较多的创新,但比起瑞士仍然有很多不足。瑞士各类环保组织在开展环境保护方面发挥巨大作用,而贵州在利用民间组织力量方面显得不足。瑞士生态环保的理念获得了广泛的民众支持,居民能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采用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不让有害物质破坏环境。

7.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贵州和瑞士的旅游总收入、接待旅游总人数均呈每年递增的趋势,旅游收入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2001~2011年间贵州省旅游总收入增长迅速,由2001年的81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429亿元(包括外汇收入,以当年汇率折算),增长了16.64倍,年均增长33.4%,且占全省GDP比重持续增长,由2001年的7.2%提高到2011年的25.1%。周杰、张军以:《2001~2011年贵州旅游业经济贡献及发展对策建议》,《商业时代》2013年第23期。瑞士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0年瑞士本国游客酒店留宿率取得2.2%的增长率,总数达到1580万人次,是过去10年间创下的最高纪录。《瑞士旅游业蓬勃发展》,《经济日报》2011年3月7日。

贵州生态景观旅游发展态势良好,生态景观旅游市场潜力大。贵州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得天独厚,旅游配套服务逐步完善,乡村旅游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正稳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瑞士是世界20个最受青睐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多次被评为“最佳人居环境”国家,旅游业已经成为瑞士的支柱产业。而旅游业对贵州经济增长所做的贡献还比较有限,但其开发潜力很大。

(三)发展历程比较

1.工业发展历程

“二战”结束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期,瑞士工业得到20余年的较快发展期。20世纪70年代初期至80年代中期,受石油价格高涨影响,世界经济进入滞涨期。同一时期,贵州基本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给工业生产造成的混乱状态,尤其是1979年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贵州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工业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的情况得到初步调整,发展形势转好。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瑞士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工业再次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同一时期,贵州工业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发展取得可喜成绩。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瑞士工业进入稳步发展阶段,1990年至2010年间,工业经济仅增长了48%。同一时期,贵州工业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92~2009年,贵州工业在改革开放背景下的全面推进阶段。二是2010年至今,贵州工业在改革开放背景下的高速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工业经济总量明显扩大、投资总量迈上新台阶、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

2.农业发展历程

工业革命以前,瑞士还是一个传统贫穷的农牧业国家。19世纪中叶的产业革命使瑞士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业迅速让位于第二、第三产业,在瑞士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年下降,农业人口不断减少,但在“二战”结束前,全国仍有25%的人从事农业;20世纪50年代到1994年,瑞士颁布农业法,目的是确保任何时候都能保证农产品供应,每一寸可利用的土地都要种植农作物。该政策鼓励了农业生产,但造成过剩,国家需要为农产品找销路。1992年,联邦政府发布的“第七次农业报告”推出农业改革计划,对农业大力进行补贴扶持;1994年以后,瑞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政府对农民直补受到限制,联邦制订了“2002年农业发展计划”,核心是支持农民发展生产,促使瑞士农产品逐步成为商品,逐步减少直至取消直补,向欧盟国家执行的农业政策逐步靠拢。

贵州农业发展经历了稳定快速发展的时期(1950~1957年),耕地面积从2698万亩增加到3136万亩,扩大了16.23%,农作物播种面积由3011万亩扩大到4738万亩,播种面积扩大了57.36%,一举解决粮食自给问题;三年困难时期(1958~1960年),农业总产值年均下降11.7%,粮食产量年均递减8.8%,整个农业发展停滞不前,农产品奇缺;改革开放以来,实施了改革开放战略和农村家庭承包生产责任制,贵州农业进入快速发展期,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643.35万吨上升到2012年的1079.50万吨。

3.服务业发展历程

从战略定位来看,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服务业一直是瑞士的第一大产业,瑞士把服务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命脉;而自1992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决定》之后,贵州才把服务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期间,贵州省把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从发展路径来看,瑞士现代服务业走的是一条创新驱动、精细化管理、专业化发展、国际化视野的发展路径;而贵州省现代服务业发展走的是抓主要带普遍、抓特色带一般、抓重点带全局的发展路径。从保障政策来看,瑞士的政策强调层次性和主动性,在重视服务业产值的同时更强调服务业发展的质量,从最初的平衡地区差异逐步转移到提高效率和增强竞争力;而贵州省政策也从较单一的政策目标到综合目标转变,从最初的更多强调服务业产值转变到数量和质量并重,贵州省还在不同时期专门出台了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执行效果不是很好。

4.城镇化发展历程

瑞士城镇化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城镇化初期发展阶段(1930年以前),由于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周边环境等因素,瑞士城镇化发展缓慢和曲折;城镇化中期发展阶段(1931~1990年),受工业化影响,城市分化为不同区域,某些地区成为工业区、工人住宅区或服务行业区、小手工业区等,城市面貌逐渐形成现在瑞士城市区域的大致轮廓,到1990年瑞士城镇化率达70%;城镇化后期发展阶段(1991年至今),瑞士城市化稳步发展,追求城镇化发展质量,实现城镇化发展速度与质量相协调。

贵州省的城镇化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它不仅受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也受到自身经济、社会、地理和历史条件的约束。根据各个时期发展情况,贵州省城镇化进程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初始起步阶段(1949~1957年),在这一时期内,我国制定了优先发展工业的“一五”计划,随着“一五”计划的推进,贵州城镇化进程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这一时期,贵州省城镇人口呈低速发展态势,城镇化水平从1949年的7.5%上升到1957年的9.8%。大起大落阶段(1958~1965年),在此期间,贵州省工业基础薄弱,交通闭塞,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十分匮乏。1960年,国家作了一些政策调整,动员城镇人口回乡参加农业劳动,并调整市镇设置,贵州省城镇非农人口达到最高峰,城镇人口到1965年为235.52万人,城镇化水平增加到12.4%。停滞徘徊阶段(1966~1978年),贵州省市镇人口比重十余年一直在12%左右徘徊,城镇化进程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稳定发展阶段(1979~1992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工业化、市场化的加快,贵州的城镇化出现恢复性发展,城镇人口比重提高到1992年的19.8%, 13年间城镇化水平提高6个百分点。持续增长阶段(1993年至今),从1993年起,贵州城镇化进程进入一个比较快的发展时期,贵州正探索一种人口城镇化和地区城镇化双轨制度,户籍、投融资、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为加快贵州城镇化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子。贵州省城镇人口不断增加,贵阳在1993年首次突破百万大关,成为贵州省唯一的特大城市。一批中心镇纷纷成为地域开发的增长极,推动着贵州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