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能源安全(能源安全研究论丛)
- 黄晓勇主编
- 4108字
- 2020-08-29 08:24:25
七 地缘政治冲突影响全球能源安全
地缘政治问题与全球能源安全有密切的关系。其中中东北非地区是一个著名的“火药桶”, 2013年底以来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复杂关系也成为影响全球能源安全的一个问题。中亚地区尽管度过了2005年前后的民族冲突危机,但是其政权的稳定性仍然受到怀疑。
(一)中东冲突仍在继续
由于石油在现代能源中的支配性地位,各国政府和公众都把石油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视为对能源安全的重大挑战。二战之后的多次地缘政治冲突都是围绕着中东这一富藏石油的地区展开的,1973~1974年和1979~1980年两次石油危机及其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都与因石油供应中断带来的恐慌有关。
中东动荡因素持续发酵,地区格局深度调整,传统热点高温不退,国际和地区政治博弈,宗教与民族矛盾纠葛,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在未来几年将出现重大变化。
经过两年多持续的冲突,埃及的形势趋于稳定。而叙利亚的冲突不仅没有结束,还蔓延到了伊拉克。近日“伊斯兰国”(IS)组织在伊拉克北部的攻城掠地给本已趋于消停的中东地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2014年8月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讲话,称已经授权在伊拉克进行定向空袭,以保护美国人员,但美方不会向伊拉克派出地面部队。奥巴马当天还表示,他不会允许美国被拖进另一场伊拉克战争,一旦伊拉克组建新政府,美方将提供更多帮助。美国军队已经于当地时间7日晚在伊拉克空投紧急援助物资,以便帮助被极端分子围困在伊拉克北部山区的平民。此次空投标志着美国大幅增加对伊拉克局势的介入程度。尽管奥巴马宣称美国不会再次卷入战争,但是伊拉克乃至整个中东未来的安全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中东地区的另一个热点是利比亚。尽管卡扎菲倒台之后利比亚开始了重建过程,但是其局势仍有失控的风险。利比亚国内部族之间的和平是保障利比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但是各方似乎都更愿意选择冲突。2014年夏天,利比亚两派民兵武装在首都的黎波里的武装冲突持续进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同时,在班加西、德尔纳、扎维耶等地的武装冲突也在继续。面对利比亚官方和国际社会要求立即无条件停火的呼吁,各派武装置若罔闻,利比亚局势全面失控。
伊朗也始终是中东地区的一个重要因素。2012年11月30日,美国国会参议院一致批准强化对伊朗的制裁举措,禁止与伊朗能源、港口、航运和造船等行业实施交易。同日,伊朗驻国际原子能机构代表苏丹尼耶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会议上警告说,如果伊朗的核设施遭到军事打击,伊朗存在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可能。
霍尔木兹海峡这一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通道是伊朗与世界互动的“砝码”,约有40%的海上石油贸易由此经过,而其最狭窄处仅有54公里,伊朗长期以来将此视为对外敌进行反制的咽喉。在2011年底至2012年初举行的“守卫90”军演中,伊朗第一副总统穆罕默德·礼萨·拉希米威胁称:“如果西方对伊朗的石油出口实施制裁,那么一滴油也别想运出霍尔木兹海峡。”
针对伊朗的一系列动作及其发展核武器的努力,美国一直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并在海湾地区部署重兵,多次进行针对性的军事演习与舰队巡航。从目前的走势来看,无论是伊朗还是美国都不希望挑起战争,两国对各自和对方的底线都很清楚,这种游戏还将持续下去。
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加大军事威慑的同时,主要通过金融和贸易禁运等手段对伊朗进行制裁。石油收入占伊朗全部外汇收入的85%以上,美欧相继对伊朗实施石油禁运,意味着伊朗本已艰难的经济将遭受更大的压力。伊朗则通过向日本、印度、俄罗斯以及国际社会其他国家输送石油来弥补部分损失,而且可能以相对低廉的油价争取客户。伊朗甚至还使用欧元来作为石油贸易的结算货币。
由于中国大多数石油进口仍然来自中东地区,未来中东地区的局势能否稳定对中国的能源安全有重大的影响。另外,中东地区任何地缘政治方面的扰动都会影响世界石油价格,这也是对经济安全的一个重要影响。
(二)乌克兰危机将导致欧亚能源安全格局重组
俄罗斯是OPEC之外重要的能源出口国,此外还有部分中亚石油和天然气通过俄罗斯出口到欧洲市场。历史上,俄罗斯能源主要出口到欧洲,尤其是天然气出口占到欧洲市场约1/3的份额。然而,2013年底乌克兰危机彻底爆发,结束了原来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分分合合的历史。无论乌克兰危机的最终结果如何,欧洲对俄罗斯作为能源市场稳定供应者的信心肯定会受到极大的打击。尽管有各种困难,欧盟势必要尽可能地寻找替代方案,以降低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
目前欧盟除俄罗斯之外的天然气进口主要来源有:挪威(一直没有加入欧盟)、北非地区(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埃及等)、里海沿岸(阿塞拜疆、伊朗、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从挪威和北非地区出口天然气到欧盟的线路一直稳定运营,主要供给意大利、法国、葡萄牙、西班牙、德国、丹麦、荷兰、卢森堡等欧洲国家。
俄罗斯曾为绕开东欧国家直接向德国及其周边国家供气修建穿越波罗的海的北溪管道(Nord Stream),该管道已于2011年11月8日开通。
俄罗斯还计划修建南溪管道(South Stream)。南溪天然气管道项目由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和意大利埃尼公司于2007年6月共同发起,旨在把俄罗斯天然气输送到欧洲。这一项目本计划于2010年11月开工,2015年底前竣工投产,耗资总额约100亿欧元。但是毫无疑问,目前乌克兰危机已经几乎为这一项目画上了终止符。2013年底,欧盟公开表示反对南溪项目。欧盟称,俄罗斯并未与管道途经国完全达成协议,并称即使管道铺设成功也无法投入使用。2013年12月4日,欧盟委员会曾致函俄罗斯能源部,邀请其参加有关协议的修订工作。欧盟委员会表示不接受该协议目前所列条款,并称该协议有悖于欧盟第三能源一揽子文件的精神。首先,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同时拥有管道及天然气,违背了按业务领域划分业主的原则。其次,该协议并不能保证管道能连接到其他天然气供应地。再次,天然气运价表由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单方面确定。
欧盟与俄罗斯甚至美国、中国都曾高度关注计划把里海周边天然气输送到欧洲的纳布科天然气管道。2004年6月24日,在欧盟的支持下,各国财团成立了纳布科天然气管道国际财团(Nabucco Gas Pipeline International GmbH.)。纳布科天然气管道的走向是:在已建成的巴库-第比利斯-埃尔祖鲁姆天然气管道(BTE,又名SCP)的基础上,经过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土耳其把中亚和里海国家(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及俄罗斯)的天然气输往东中欧的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和奥地利的鲍姆加登。管道分别以格鲁吉亚和土耳其/土耳其和伊朗边界为起点,长度3300公里,其2/3的管线经土耳其过境。管道计划于2011年开工,2014年竣工,输气量为310亿立方米/年(一期工程为80亿~100亿立方米),工程造价79亿欧元。
几年来,纳布科项目的建设费用预算不断提升,从最初的80亿欧元预算提高到了150亿欧元,加上里海地区可供欧洲的阿塞拜疆天然气资源有限,而其他里海周边国家协调难度大,纳布科项目基本上已经被放弃。最终,参与各方选择了比纳布科管道项目更具经济性的TAP管道。TAP管道项目从阿塞拜疆起,经由希腊、阿尔巴尼亚、意大利等能源价格较高的国家输气至西欧,可以获得更高的济效益。TAP管道长度比纳布科短400公里,年输气量却与后者相当,更少的中转国也让前者占据优势。TAP胜出的决定性因素还在于更具竞争力的运输价格以及数量可观的潜在客户。TAP胜出就意味着土耳其、希腊、阿尔巴尼亚、意大利将成为受益国,同时也将大大改善意大利的天然气供应状况。
欧俄之间能源贸易格局的改变,势必会影响到俄罗斯向东亚地区出口能源的态度。2014年,中国与俄罗斯达成天然气购买协议。从2018年起,俄罗斯开始通过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向中国供气,输气量逐年增长,最终达到每年380亿立方米,累计合同期30年。同时,俄罗斯还提出动议,可以把未来的太平洋管道向朝鲜半岛延伸,通过朝鲜领土向韩国出口天然气。
所有这些变动,如果最后得以实施的话,整个欧亚地区的能源贸易格局将出现重大的变化,最终将出现从俄罗斯和中亚地区出发多条跨越大陆的东向能源管道。这有利于增加中国能源进口的来源和渠道,更加紧密地把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与俄罗斯和中亚地区联系起来。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项目具有很大的潜在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的政权稳定性甚至不如中东的沙特、卡塔尔、阿联酋等国,政治风险和与此有关的项目违约风险是存在的。长距离油气管道也是恐怖袭击非常容易和简单的目标。另外,长距离管道油气运输的经济成本有可能超过海上运输的成本,而且一旦形成就会固化为经济的长期成本,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竞争优势。
(三)南海与北极地区可能成为能源争夺热点
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南海能源的储量估测尚未定论,但国际能源专家丹尼尔·耶金估测,南海的油气储量为610亿桶,未发现的油气资源540亿桶。但是中国尚没有从南海获得重大能源收益,反倒是周边国家一直大量开采南海的油气资源。近年来,越南力图拉日本介入南海石油开发,菲律宾在黄岩岛与中国舰船对峙,其背后都是能源。长期以来,越南一直将南海的油气开发视为其支柱产业,油气收入占到越南GDP的22%~26%。2009年,越南国家油气集团已与外国公司签署了76个油气合同,53个已经生效。2012年6月底,菲律宾宣布了对南海地区几个区块的国际招标计划。关于南海的争夺还将持续下去。
关于北极的能源,2009年《科学》杂志上有一份报告称,北冰洋水底蕴藏的石油资源可能是之前估计的2倍。按照目前的石油消耗量,这些石油可供全球共同使用5年。在全球所有的未探明原油储量中,北冰洋占到13%,天然气占全球未探明储量的1/3。该报告一出即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沿洋各国的大型油气企业捷足先登,进行勘探和开发活动。沿北冰洋岸共有俄罗斯、挪威、美国、丹麦和加拿大5个国家。美国从2009年开始提出北极战略,每年拟投入4亿美元对该地区进行考察开发。从2007年起加拿大每年都在北极地区举行代号为“纳努克”的军事演习,并且在2009年抢先绘制出全世界首张北极综合地图。2010年,加拿大发表北极外交政策声明,强调加拿大对北极地区拥有主权。2013年,丹麦宣布将在三年内向联合国提交有关北极地区的主权权利申请。挪威也很早就启动了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是世界第六大产油国,是次于沙特阿拉伯的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中国和日本目前也在积极争取加入北极理事会。
目前,北极争端尚能通过和平方式处理,但在未来随着开发活动的拓展,能源的争夺会更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