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技术环境

食品工业包含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与技术因素存在紧密的联系。当今世界食品工业的各个环节涌现出大量新技术、新发明、新工艺,对食品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中,国家和地方政府应积极研发和引进先进与适用的技术、发明、工艺,为中原经济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环境。

一 生产加工技术

(一)现代农业和养殖技术

食品工业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首先要保障充足和优质的原料。现代农业和养殖技术在为食品工业提供充足和优质原料中的作用正日益关键和突出。现代农耕、收割机械以及灌溉技术的广泛应用,从根本上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新型栽培技术、高效化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现代养殖技术等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使粮食产量和畜牧业产量连创新高。近几十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在一系列重大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如杂交水稻、转基因抗虫棉、杂交玉米等。粮、棉、油等主要作物的品种在全国范围内更换了多次,不仅实现了产量的大幅度增加,而且使质量得到了保证。

《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明确指出要集中力量将中原经济区建设成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和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以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成全国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现代农业和养殖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大大提高粮食和畜牧业的产量以及质量,为中原经济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优质原料。

(二)现代生产加工技术

随着社会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剧,设备简陋的食品加工小作坊的生产技术早已满足不了新型工业化食品生产的要求。近年来,我国食品机械设备制造水平不断提高,几乎所有大中型食品加工企业都采用了现代生产加工技术及其设备,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的应用催生了许多高新技术,如超临界流体萃取、冷冻速冻、微胶囊、冷杀菌、膜分离等。这些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既创造了无污染的加工条件,又保障了食品营养成分。

截至2011年,河南省规模以上的食品加工企业就达1883家。双汇、众品、思念、三全、南街村、白象等都是行业内的龙头企业,拥有一流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高新技术,并带动中小型食品加工企业纷纷更新技术与设备,不断提高现代生产加工技术水平。

图1-6 双汇工业园区灌装加工区的现代化加工设备

图片来源:http://szb.lhrb.com.cn/epaper/lhrb/html/2011/11/10/5/5_45.htm

二 储存技术

据英国机械工程师学会称,全球每年生产的40亿吨食物中,有30%~50%被浪费,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食物贮存过程中造成的浪费。食物具有新鲜易腐的特性,食品工业的发展对食物贮存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贮存技术的应用使延长食品保质期成为可能。常用的延长食品保质期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使用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包括膨松剂、漂白剂、增味剂、抗氧化剂、稳定剂、防腐剂、食品用香料等。然而,近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使人们对食品添加剂极度反感,产生了严重的误解。事实上,食品添加剂生产技术复杂,质量要求极高,专用性强,是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正确、规范地使用符合标准的食品添加剂,不仅可以改善食品的色泽和香味,还可以提高营养价值。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定的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2000多种。延长食品保质期也是食品添加剂的一项重要作用,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规范使用抗氧化剂、防腐剂等添加剂,可以有效防止食物腐败和变质,增强其保藏性能。

(二)科学的包装技术

早在18世纪末,一个名叫阿佩尔的法国人经过多次试验,发明了一种新的包装方法,生产了世界上第一个玻璃罐头食品。由于其在当时的条件下具有相对较长的保质期,罐头食品迅速获得各国军队的青睐,成为军用食品的当家品种。可见,科学的包装技术可以有效延长食品的保质期。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食品工业的包装技术更为成熟,如无菌包装、真空包装等在食品工业中被广泛应用。这些包装技术都可以有效防止食物氧化和腐败,从而延长保质期。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作为影响食品品质和保存期限的重要因素,食品工业对食品包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十年来,一种新的包装理念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即活性包装和智能包装技术。活性包装是指在包装袋内加入气体吸收剂和释放剂,改变食品的储存条件,使包装袋内维持适宜的环境以利于食物的贮存和保鲜,从而有效延长食品保质期或改善食品安全的包装技术。智能包装是指使用可以指示食品是否变质的新型材料,以检测食品的环境条件、获取食品质量与安全信息的包装技术。消费者通过观察包装即可判断食品是否新鲜,从而避免选择变质的食品。活性包装和智能包装使食品包装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可以预见,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科学包装技术还将不断涌现,推动食品贮存技术不断发展。

(三)食品冷藏技术

众所周知,低温冷藏有利于食物保鲜,最大限度地抑制呼吸作用和有害微生物的活动,延长食品保质期。近年来,制冷技术不断进步,并在食品加工和储藏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产生了许多新型的食品冷冻技术,如高压食品冷冻技术、抗冻蛋白应用技术、超声波冷冻技术、冰温技术、气调技术等。这些技术有的已经渐进成熟,有的仍在探索阶段。

对于生鲜、易腐食品,如水果、蔬菜、肉类、蛋类、水产品、速冻食品、奶制品等,在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过程中都有损耗和变质的可能。于是,一种以保证易腐食品品质为目的、以保持低温环境为要求的供应链系统——食品冷链便应运而生。食品冷链是随着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保证易腐食品从生产至消费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为目的的一种低温物流技术,包括低温加工、低温储存、低温运输与配送、低温销售四个基本流程。尽管我国生鲜农产品产量丰富,但在我国食品冷链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流通过程中产生的损失非常严重。据统计,我国果蔬流通腐损率高达20%~30%,每年因此导致的经济损失达1000亿元以上;肉类、水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腐损率也分别达12%、15%。我国高度重视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连续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曾强调要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建设。2010年,国家发改委编制并印发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提出了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目标、任务以及保障措施,为食品冷链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可以预见,河南省食品冷链技术的逐步完善,将引领食品工业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三 现代交通技术

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交通便利,素有九州通衢之称,具有显著的交通区位优势。近年来,现代交通技术的应用使该地区的交通优势愈加彰显。

河南省高速公路里程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位居第一,密度仅次于京沪穗地区。铁路方面,河南省拥有全国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郑州,陇海线、京广线、京九线等重要铁路干线均在这里交会,郑西高铁、石武高铁的建成通车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郑徐客专、郑焦城际轻轨、郑开城际轻轨正在建设中,郑泰铁路、郑济铁路、郑渝铁路、郑肥铁路等的建设已提上了日程,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结构铁路网呼之欲出,郑州作为集散中心的地位会愈加凸显。此外,河南省正以郑汴新区为核心增长极,全面推进郑汴一体化,加快建设中原城市群轨道交通体系,以形成以城际快速轨道交通为纽带的“半小时经济圈”和以高速铁路为依托的“一小时经济圈”。届时,从郑州通往焦作、新乡、平顶山、洛阳、许昌、漯河、济源仅需半小时即可到达,河南省其他城市的通勤时间也将在1个小时之内,而且郑州与周围省会城市的通勤时间也在3小时之内,形成以郑州为核心的快速交通格局。“一级、两圈、三层”的建设将大大提高运输能力(见图1-7)。特别需要提出的是航空方面。2013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这是全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也是中国最大的航空港,其面积相当于再建设一个郑州市。这将是未来河南最重大的工程,河南省航空运输的潜力不可估量。

图1-7 河南省“一级、两圈、三层”建设的整体框架

图片来源:http://www.hkcd.com.hk/zsly/content/2009-01/12/content_2220016.htm

《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明确指出:要将中原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充分发挥其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区位优势,加速生产要素集聚,强化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地区资源输出和南北区域交流合作的战略通道功能;加快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形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这为中原经济区发展现代交通技术提供了政策依据。河南省食品工业一旦充分利用其交通区位优势和日益彰显的现代交通技术优势,强化对东部先进技术和西部物质资源的引进与运用,加速生产要素集聚,创造食品工业的新的辉煌将指日可待。

四 企业管理技术

技术因素不仅包括硬件技术设备,还包括软性的管理技术。如果一个企业缺乏有效的科学管理系统,那么就算其生产技术设备再先进,也难以取得长效的发展。企业管理技术可分为财务管理、设备管理、进销存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多个模块。科学的企业管理系统能够体现企业管理的计划、组织、决策、监控等大部分职能,提供实时、准确的数据,为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提高工作效率。我国企业管理技术相对落后。中小型民营企业大多实行集所有权、经营权、决策权、管理权于一体的大一统体制,规模较大的企业在管理技术上继承了国有企业的管理经验,但管理决策呈经验性、随意性和独断性。陈学玲:《我国企业管理技术发展阶段的理论研究》,《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年第8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的传播,我国企业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20世纪90年代,美国一家著名的IT公司Gartner Group在制造资源计划(MPRII)的基础上,考虑到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需求而提出了一套企业管理系统体系,即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根据Gartner Group的定义,ERP是一套将财会、分销制造和其他业务功能合理结成的应用软件系统。近年来,随着ERP软件的不断完善和普及,许多企业都将ERP软件应用到自身的管理系统当中,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效益。食品工业也应通过使用ERP软件,将企业内部资源合理整合,统筹管理和规划采购、生产、库存、运输、销售等多个环节,科学安排物资资源、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和信息资源,达到资源最佳组合,从而取得最大效益。

中原经济区食品工业的发展拥有优越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但仍存在诸如中小企业设备相对落后、管理理念有待提高、市场管理不规范、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食品安全问题频出等问题。只有把握机遇,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并正视与认真研究这些问题,积极探索解决方案,中原经济区食品工业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强势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