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提升食品加工业竞争力的微观对策

(一)提升产品层面的竞争力

我国食品加工业的竞争力是通过我国食品加工业中各个企业的竞争力体现出来的,而食品加工企业的竞争力最终要体现在向消费者提供高附加值的优质产品上。企业产品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是食品加工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和基础。因此,要提高食品加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首先必须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在产品方面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策略。

1.推行品牌发展战略提升产品竞争力

品牌对企业来讲,体现着产品质量的高低,对消费者来讲,体现其身份和消费品位。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必须树立起强大的品牌意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观念向品牌化发展是必然趋势。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同样如此。而企业品牌的创造和树立需要一定的规模和经济实力做支撑。我国食品加工业的企业大多规模比较小、技术和管理相对较为落后、经济实力不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一方面应该鼓励食品企业之间通过收购、重组增强企业实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允许那些发展潜力较明显的食品企业在资本市场使用金融工具募集资金。另外,由于食品消费的本土性、文化性特点较为明显,因此,除了以上两种措施外,企业还应该通过加强宣传、认证来建立品牌。对于已有的名牌产品,要进行企业改组、改制,建立规模强大的企业集团,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对于非名牌产品,要进一步提高产品档次,实施质量等级制,扩大市场占有率,拓展其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为争创名牌奠定基础。

2.推广本土化策略提高食品的文化附加值

本土化策略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开发能体现销售地文化、习俗和传统的产品,增加产品对消费者的亲和力,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产业之间的竞争将会围绕企业文化来展开。发展饮食文化是推动我国食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该策略的关键之处是能够把当地的饮食文化与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鉴于此,应该充分挖掘我国丰厚的饮食文化底蕴,用饮食文化带动我国食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在具体操作时,对传统食品要进一步开发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对新型食品应该使其更具有现代文化气息。

(二)提升企业层面的竞争力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主体地位,产业竞争力的大小可以通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体现出来。在企业层面构建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机制关键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已有价值链的升级再造,二是对新价值链的开发。胡晓鹏:《中国食品加工业的竞争力与发展出路》,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已有价值链的升级再造体现企业当前的竞争力,是新价值链开发的基础;新价值链的开发则代表企业对未来市场的主导能力。

1.大力发展订单经济和外包合作

发展订单经济一方面可使企业产品的销售、市场与生产相结合,另一方面可使企业产品销售与原材料生产相结合。对大型企业,可通过收购订单业务定期接受原材料,从而缓解当前原材料供应不足的状况。对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经济实力有限,对产品的研发和营销不可能投入太多,因此,利用订单按照合同进行生产可以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和信息失真、规避市场风险和降低成本,同时还可以促使产业集群的形成和规模经济效应的实现。

外包合作是把企业的部分非核心经营活动委托给合作方经营。外包合作不仅可使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进入市场,获得更多的利润,而且还可以使企业集中资源和精力开展核心业务,从而实现产业链的专业化分工,提高生产经营效率。食品加工企业之间的外包合作缩小了企业的业务范围,使其有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提高创新能力,开展新的服务模式。把非核心经营活动承包给合作企业,企业就可以把精力集中到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上来,从而巩固已经取得的市场份额。外包经验不足的企业要敢于创新,消除疑虑。外包经验丰富的企业最主要是找到能够实现外包收益最大化的途径。

2.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我国食品加工业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原因是企业产品以中低端为主,高端产品较少,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因此,食品加工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向高端产品方向发展,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主要有两方面的措施。一是将研发中心外移,有条件的企业把研发中心转移到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不仅能够使企业及时掌握行业内最新的科技成果,吸纳科研人才,还可以使企业准确了解市场动态,增加与国外大型企业合作的机会,从而提高引进外资的能力以解决资金瓶颈问题。二是实施产学研结合,在高等院校设立专项研究基金和奖学金,鼓励和资助食品研发人才的培养。这两方面措施的实施,可使食品加工企业把竞争资产用于推动创新发展,从而创造出新的产品价值链。

(三)提升行业层面的竞争力

食品加工业由众多的食品加工企业组成,食品加工业的竞争力是该产业内各家企业竞争力的集合。同时,由于食品加工业国际化竞争格局越来越明显,每家企业都是跨国公司全球化生产链的一个环节。因此,我国食品加工业必须明确其在全球生产链中的地位,才有可能充分利用有利条件,获得竞争优势。因此,从行业层面讲,提升我国食品加工业竞争力应从两方面入手。

1.通过促进产业集聚增强食品加工业的竞争力

产业集聚,简单地说,就是把生产某种产品的同类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和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个适当的区域范围内。根据斯蒂格利茨的垄断竞争模型,产业集聚主要是密切的经济联系造成的。目前,我国食品加工业的生产和销售量很大,已经形成了初步的专业化分工,食品的生产和交易成本比较低,并且行业进入门槛较低。因此,我国食品加工业已经具备了产业集聚的条件,应采取有力措施促进食品加工业的产业集聚。首先,制定产业集聚战略。相关部门要尽快制定并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规划,设计食品加工业产业集群的分类指标体系,确定重点支持的产业集群领域和重点区域,并在各项政策上给予支持。其次,完善当地的产业配套体系。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是在社会化和网络化基础上建立合作机制和专业化分工体系的。因此,各地应按照食品加工业产业链的不同环节进行专业化分工,大力发展产业链经济,围绕食品产业链发展完善当地的产业配套体系,并且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根据自身条件建立不同规模的产业协作配套圈。再次,建立核心企业工业园区。核心企业体现了食品加工业的综合竞争力,以核心企业为依托能够实现规模化生产,扩大集聚效应,从而突出本地区的优势。核心企业工业园区的建设可以为食品加工业打造产业集聚平台,从而形成产业集聚的有效载体,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作用和规模经济效应。具体实施时要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集中布局、规模经营、合理定位、循序渐进地扩大核心企业工业园区的规模,提升其档次和水平。最后,扶持和鼓励中小企业在工业园区内的集群式创新。作为建立在企业互动合作和社会化网络基础上的一种新型创新形式,相关部门对于中小企业的集群式创新应在税收、资金、人才引进及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引进外来人才,促进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及多家企业合作研发。同时,还要在工业园区内为企业搭建公用技术平台和风险融资平台,建立科技成果的转让交易市场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2.在食品质量和安全方面缩小与国际标准的差距,实现国际接轨

国际化作为一个国家食品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已经成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虽然我国有些食品加工企业已经达到国际食品质量保证和管理体系的标准,但没有达到国际标准的企业仍占大多数。因此,应采取措施缩小国家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差距,尽快与国际接轨,从而提升我国食品加工行业的竞争力。一方面,应设置行业准入指标,坚决将不达标的食品加工企业拒之门外。另一方面,要缩小不同档次产品的行业标准等级,尽可能向高标准靠拢,直至国际行业标准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