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创意营造动力机制

“国际经验显示,当人均GDP达到5000~10000美元时,如果经济还要进一步增长,所要依靠的原动力将不再是传统工业或者加工业,而主要是创新、创意和高科技产业。”《成都创意大产业做千亿大文章》,人民网,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4/1015/c172318-25839440.html,2014年10月15日。创意不仅是经济的新增长点,更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科技创新引领“第一动力”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1/03/c_1117030414.html,2015年11月3日。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新常态最核心的就是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创意营造动力机制研究正是基于新常态的时代发展背景,通过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有效利用创意营造的动力源泉,同时通过创意营造激活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永续动力。

一 经济转型驱动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尽管经历了不少艰难与曲折,但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不仅历史性地告别了积贫积弱,而且已成功跃居世界经济大国行列”。“虽然我国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虽然已是经济大国,还不是经济强国。我国的发展路径是速度优先型赶超战略,经济发展呈现出‘规模大、人均低,消耗高、技术低,积累高、消费低’的阶段性特点,不平衡、不均衡、不持续、不经济的粗放特征非常明显,在诸多方面显示出‘大而不强’。”赵云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分析》,中央党校网,http://www.ccps.gov.cn/theory/xylt/201501/t20150122_57475.html,2015年1月22日。

以往我们认为,“经济增长依靠三驾马车的共同拉动,过去我们过多地依赖投资和出口,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两驾马车’拉动的,内需培育不力,发育滞后,经济增长的内生力量不健全,特别是在经济出现困难时,基本上是靠政府施加外力刺激经济。目前,这种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因此,通过经济转型升级重塑新的增长内生动力已迫在眉睫。如果不能及时调整策略,重塑新的增长动力,那将可能贻误最佳战略机遇期”赵云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分析》,中央党校网,http://www.ccps.gov.cn/theory/xylt/201501/t20150122_57475.html,2015年1月22日。

就宏观层面而言,一方面,产业的凋敝以及经济的不振导致一个国家和地方需要谋求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另一方面,一个国家或地方在经济发展到较高的水平时,会谋求新的发展方式来让经济更上一层楼。正是对经济的考量,创意营造才会作为一种新的促进经济发展的方案进入主政者的视野。一般而言,创意营造的经济拉动作用是政府对其极为看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这直接关系政府的政绩;在一些国家,经济发展的好坏甚至直接关系到执政党能否连任的问题。

创意营造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而对应到经济和产业领域,则是“创意经济”和“创意产业”。“20世纪90年代,英国因为政府的产业政策未能刺激经济发展,某些产业的发展濒临危机。1997年,布莱尔当选英国首相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并亲自任主席,提出把创意产业作为英国振兴经济的聚焦点,把推广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拯救英国经济困境的有效方法。”《创意产业能否从困境中救活英国?》,搜狐网,http://cul.sohu.com/20090130/n261979712.shtml,2009年1月30日。此后多年成功的发展,也证明了布莱尔政府独具“慧眼”。

而就微观层面而言,例如企业,创意营造也是一种能够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品牌价值的重要策略和方法。现代企业要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越来越需要创意的引领,没有创意就没有活力,久而久之,企业也难以应对越来越复杂的市场形势以及难以满足日益挑剔的消费者的需求。世界电子巨头苹果就是一个能很好地运用创意营造来实现商业奇迹的典型。一般而言,顾客对电子产品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诉求,这也是各大电子产品品牌的主攻点,然而,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人对美感、设计等的诉求也日益强烈,而苹果之所以能够在市场和品牌价值上获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抓住了顾客群体的这种诉求变化,在产品的设计和创意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为顾客打造了“电子艺术品”,故而能在商业上缔造奇迹。

我国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将进一步增强经济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总体来看,不管在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未来经济发展必将成为创意营造的主要动力之一。

二 社会创新驱动

“社会创新是人类为了解决多样化的问题,由社会成员广泛参与、公开透明、自下而上、分权决策的一种创新组织范式。其本质是一种创新的组织范式,是对创新人员和活动的新型组织形式。”黄亚生、王丹、张世伟:《创新的创新》,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这种创新范式有诸多表现形式,通过创业来创新是它最自然的一种形式,微软、苹果、Facebook等都是我们熟悉的通过创业成功创新的案例。即使是大公司,除了直接组织研究开发外,还会进行不太为人所知的社会创新,比如思科“I-Prize”竞赛和IBM的“创新Jam”创新管理工具。政府也是一样,不仅是直接参加创意营造的主体,也是推动社会创新的主要力量。例如,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的超级挑战赛(Grand Challenge)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开放式创新项目,都是政府推动社会创新的成功范例。

社会创新不只发生在国外,也不只是发生在技术和产品领域。我国农村改革的先驱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在1978年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创新被列为中国社会创新的第一例,是很有道理的。“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像小岗村的农民那样自下而上的制度创新所推动的。2014年风靡全球的‘冰桶挑战’也是一种成功的社会创新,它不仅是一种筹款形式,也让很多人开始关注患有某种特殊疾病的群体。”《创新的创新:社会创新模式如何引领众创时代》,和讯网,http://book.hexun.com/2016-01-27/182041963.html,2016年1月27日。2015年初由柴静制作的《穹顶之下》成为社会创新的典型案例,它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广泛传播,对中国突出的环境问题进行曝光,获得了空前的震撼效果,有效推进了中国的环境治理步伐。

近年来,“社会创新”的概念不仅在社会上,而且在学术界也引发了广泛关注。在笔者看来,“社会创新”其实就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创意营造”。现代社会层出不穷的商业创新使整个社会的财富持续增加,人们的福祉也随之增长,“社会不断地进步,地球上的财富一直以加速度增长,但是经济繁荣的阳光并不能照遍社会的每个角落。社会问题之间往往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传统的单一化的应对手段已无法有效解决;反过来,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却可以事半功倍。因此社会创新作为一种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的创造性行动,对社会问题的改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伴随着社会企业而兴起的一种社会活动,这种行动,或者服务,需要同时满足可以自我生长并实现模式扩散”。彭迪、葛江霞:《一场创变展示的盛宴——芯世界2014社会创新周》,《社会与公益》2014年第6期。此外,旧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诸如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又层出不穷,“社会创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香港理工大学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院长叶长安对“社会创新”的理解是,社会创新寓意我们放下焦虑,在世界的挑战和裂缝中寻找快乐和意义,用创意的方法回应社会。然而这不是单一的、自上而下的、乌托邦式的好社会,而是众多“微托邦”复合而成的好社会。社会创新不是单打独斗,它是社会成员一齐自发自愿组合的公共行动。

“社会创新”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采取的形式以及内容可以是多样的,叶长安先生的团队主要通过设计的形式来实践“社会创新”,通过设计来表达对人的关怀,而台湾的“美浓黄碟祭”则是通过活动创新的形式来解决社会问题。创建于1995年的“黄碟祭”,“是一场起于美浓反水库运动的生态文化庆典,通过社区力量的不断注入,也将文学、音乐、绘画和行动剧场等艺术元素加入活动或是祭蝶仪式中,而渐渐成为美浓青年与文化培力的场域”。左靖:《碧山》,金城出版社,2013,第84页。通过对活动的创新和打造,“美浓黄碟祭”以一种更加生动的形式将生态保护的理念传递给了民众。

“值得庆幸的是,自下而上的、开放式的创新思想在中国开始替代自上而下的、封闭式的传统创新思想。2015年被誉为我国的‘创新元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虽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能成为医治当前中国经济增速下行的灵丹妙药,但是它对我们过去有关创新的传统观念和惯性思维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创新的创新:社会创新模式如何引领众创时代》,和讯网,http://book.hexun.com/2016-01-27/182041963.html,2016年1月27日。因而具有深远价值。无论是乡村再造还是城市社会创新都将成为创意营造的观照视野,社会创新驱动也是创意营造的动力之一。

三 文化传承驱动

创意从来不是空穴来风,好的创意一定植根于深远的文化源流。首先,文化传承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当今时代我们继承文化传统,需要对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或基本精神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理解。其次,文化的传承也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转化。传统文化的很多观念虽然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具有适应当时社会的具体内涵,但经过适当转化可为解决当代问题提供合理视角。再次,文化的传承还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既然传统文化具有兼容并包的力量,而且在历史上中华文化的传承本就表现为不同文化的博弈融合,那么传统文化吸纳异质文化、进行时代文化创新,就是可能的与必然的。创意营造即在对传统文化的选择继承基础上,对传统文化合理转化,兼容并蓄、传承创新。

同时,创意营造的文化驱动还来源于创意营造者(或团队)的文化理想。以“碧山计划”为例,该项目的发起人欧宁和左靖一开始就有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诸如“去国还乡、归隐山林”的乡村情结,他们在2007年第一次造访徽州农村时,一方面被那里的自然风光、文化和历史遗存吸引,另一方面,又痛惜农村的凋敝和败落,于是他们就提出了“碧山计划”,希望通过知识分子回归乡村,在当地创建一个共同生活的“乌托邦”,同时能推动、改变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生活。现在我国的乡村改造进行得如火如荼,与知识分子和精英人士的文化理想和社会行动密不可分。

此外,创意营造可能来源于对意识共同体的需求。以我国台湾“社区营造”为例,其最根本的目的在于试图通过社区文化推广,凝聚社区共识,进而推动地方产业与文化的转型,形成以社区为生命的共同体。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我国台湾地区政治禁忌的松动,台湾的淡水、九份、清水、台南各地已出现了致力于深耕地方文化、记录地方历史变迁的文史工作室,这成为台湾社会中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一群在地方上的知识分子企图以重建乡土历史的切入角度,来对抗标准化和均质化倾向对地方特色的抹杀。这种自主的民间活力从文化根基上扩散,也启动了地方自主意识的抬头。有深刻感受的文化行政单位,开始以一种更宽广的视野来审视“文化”的内涵,一些具备洞察力的文化行政工作者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找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文化政策,来启动社区社会重建的机制,最后在借鉴和探索中找到了能够凝聚“共同体”意识的“社区营造”思路。台湾进行社区营造主要也是社区共同体的营造,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社区意识与社区伦理的重建,培养“国人”的共同体意识,建立人与人、人与社区、社会和国家之间的现代权利义务关系。

上述“碧山计划”和台湾的“社区营造”都有文化传承创新的动因。我国地域广阔、地形复杂、民族众多、文化传承异彩纷呈。无论是经济发展方式还是产业培育模式,自然和人文资源禀赋的差异决定了各地无法千篇一律,生搬硬套。因此文化传承与创新为创意营造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四 科技创新驱动

“当前,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一个科技创新驱动的新时代,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为主导的世界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将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和新动力。”徐匡迪:《经济转型发展与科技创新驱动》,《全球化》2014年第11期。

综合数据表明,“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一个由投资拉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新时期,世界经济要找到新的增长动力,就必须依靠新技术的突破,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将成为引领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徐匡迪:《经济转型发展与科技创新驱动》,《全球化》2014年第11期。毋庸置疑,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已经取得了骄人成绩,神舟飞船上天、“嫦娥”探月、“蛟龙号”潜海、银河大型计算机等重大科技领域的创新,都向世界昭示了我们的综合国力,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差距。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还落后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改革开放之初,“三来一补”带来的只是一般技术,现阶段中国需要的是高端技术、关键技术的引领与带动。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预言,“中国的城镇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两件大事”。诚如此言,如果说,第一次城镇化以“工业科技”为特征的话,那么以一种更加绿色、更加文明、更加文化的视角呈现出来的新型城镇化则以文化科技为典型特征,而创新的互联网等科技发展将成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驱动。“互联网技术不仅带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和第四次传播革命,而且正在对社会、产业、企业以及生活的底层架构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创新和创意不仅是互联网的灵魂,而且基于互联网的活动已经成为创新和创意的主体,更为重要的是,创新和创意已经成为时代的主体和主流”。郭全中:《创意基因与新型城镇化》,《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5月9日第6版。同时,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社交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正日益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还将进一步影响未来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布局,它将有效地缩小大城市和小城镇之间的信息鸿沟,提升城镇治理运行效率,拓展新的消费市场和生活方式。

五 城市更新驱动

伴随着全球性的新型城镇化大潮,城市更新已成为一种常态。“城市更新是针对城市发展过程中结构和功能衰退以及随之带来的城市环境、生态、形象以及综合竞争力的下降,通过结构与功能调整、环境治理改善、设施建设、形象重塑等手段使城市保持发展活力,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并提高综合竞争力的过程。”于今:《文化创意产业在城市更新中的进一步思考》,中国网,http://www1.china.com.cn/opinion/think/2016-01/22/content_37640818.htm,2016年1月22日。“一般来说,城市更新的方式可分为重建或再开发、综合整治以及功能改变三种”。张慧:《城市保护与更新——以桂林市正阳路东巷为例》,《城市建筑》2013年第20期。现阶段我国城市的发展,尤其是一线城市,亟须通过大规模城市更新来对存量空间资源进行潜力挖掘和优化调整,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为产业提供发展空间,让城市发展方式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增长转变;而二、三线城市面对经济下行的发展态势,也逐步从原来的盲目扩张,开始向集约化、创意化、生态化转型,发展创意创新城市将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共同趋势。当前城市更新主要来自以下几种诉求。

(一)旧城再造诉求

城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导致部分传统工业的衰退和外移。制造业企业在市场规律作用下选择新的生产基地,给城市带来了产业空洞化的后果。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客观上决定了城市不能再发展低端制造业,针对19世纪制造业大发展时建造的厂房、仓库的再造成为城市更新的发展需要。这些旧式的建筑保留了城市某一阶段的人文遗产。城市旧区改造与创意产业的有机结合,必然可以避免城市文脉的中断,不仅能够保留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而且通过历史与未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经典与流行的交叉融会,为城市增添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文化景观,不仅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使城市更具魅力,给人以城市的繁华感、文化底蕴的厚重感和时代的生机感。比如英国泰晤士河南岸、德国鲁尔区、纽约苏荷、日本北海道小樽运河等,都是旧城再造的良好例证。旧址改造与转型发展不仅让企业的盈利方式得以转变,还让整座城市综合受益。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更新,原有的工业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原有产业倒闭带来的失业问题也得到了解决,环境也变得更为宜居,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地标也得以建立。

(二)重大事件诉求

城市往往会因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而得到迅速发展,奥运会、亚运会等体育比赛,博览会、国际论坛、产业发展甚至自然灾害、战争等,都会给城市带来发展的契机。其中有的是主动积极的城市建设,有的则属于被动应对的城市更新,不管是哪一种,客观上都给城市带来了发展的机会。城市设计者也可以参与其中,为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提出具体的建议。伦敦和巴塞罗那在奥运会筹备阶段都进行了大规模环境改善、场馆建造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城市建设工作。伦敦奥林匹克公园位于伦敦东部的利亚山谷,过去一直是被污染和遗忘的地区,曾经出现过重工业以及纺织、印刷、汽油生产等重型污染产业,废弃物污染、土壤污染、河道污染等环境问题突出。2012年第30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功申办,推动了整个东伦敦地区从常年贫困落后的老工业基地转型成为现代经济的新增长极,促进了城市有机更新,创建了一个高质量的住宅公共空间,有效解决了住宅保障问题。巴塞罗那借1992年奥运会举办的契机,改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实施“把城市向大海开放”的计划,改造了原工业和仓储码头集中的沿海滨水区,提高了巴塞罗那在欧洲和世界的地位;在滨水的旧工业区建设奥运村和奥林匹克港,使整个滨水区变成多元和生机勃勃的城市公共地带;同时改造升级坐落于蒙锥克山的老体育场馆设施。

一般而言,大的活动举办期间,活动场地附近往往是城市中最具活力的场所,这里的活力指的是城市生活的活跃程度。大事件作为发生在城市中的大规模、非常规性事件,具有庆典、节庆的特征。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极大地调动了市民的热情,使其感受到日常生活难以匹敌的事件特色。城市特有的事件文化,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城市吸引力包括城市物质遗产及文化特色两部分。大事件举办场地由最初的单个展馆或场馆逐渐发展成为当今的综合性展区或公园,给城市留下了大量的物质遗产。这些建筑或场地在事件之后融入城市原有的景观体系。此外,事件举办期间城市的生产活动亦得到促进,以满足旅游业、服务业等方面的需求。对于城市来说,这种非常规性的事件,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的生产活动,激发了市民生活的活力。

(三)旗舰开发诉求

城市更新意味着物质空间和人文空间的巨大变动和重新构建,“文化旗舰项目通过诸如歌剧院、美术馆、展演设施、会议设施、体育设施等文化设施及文化活动建设,带动地方经济再生”厉无畏:《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城市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科学发展》2014年第63期。。文化旗舰项目能带动地方商业团体进入以艺术为主导的开发,以促进都市更新及增强凝聚力、吸引人潮回流城市、为艺术文化工作者提供工作机会、提高其他消费产业发展效益及强化城市意象,并提升城市吸引内部投资之竞争力。有学者认为,从城市发展的历史看,其大致经历了3种形态:一是商业城市,二是工业城市,三是文化创意城市。目前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的城市,如美国纽约、英国伦敦、法国巴黎、日本东京等都进入了第三种形态,即文化城市或创意城市形态。创意城市发展的产业跟传统产业不同,呈现边际成本递减、边际效益递增的规律。它的积极意义在于通过融合渗透,促进产业创新驱动和结构优化,重构产业生态,从而带动各个领域的经济创新。文化旗舰项目通过相互接驳的企业集群,构成立体的多重交织的产业链环,对提高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都具有实际意义。

推动城市更新的动力还有很多,这些都对城市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属于特定城市的真实体验和持久魅力,而这种城市体验可能仅通过一次城市更新无法完全提供。因此,城市更新并不一定拥有很长的历史背景,但它似乎注定拥有积极和富有成效的未来,这些都将与创意营造密不可分。文化创意产业是智能化、知识化的高附加值产业,创意营造可以大幅度提高传统制造业产品的文化含量和知识含量,保护与延续城市文脉,促进产业升级转化,提升城市竞争力,维护社会稳定,而且创意创新城市将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新趋势,通过创意营造促进城市更新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