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由县升格婺源州

元至元十三年(1276),徽州(翌年改为徽州路)入元,属江淮行省(至元二十一年属江浙行省,二十四年改属江浙行省江东建康道),婺源县仍隶属徽州,定为下县。元贞元年(1295),婺源县升为婺源州(下州)。元至正十七年(1357)三月,朱元璋部攻克徽州,七月改徽州路为兴安府。元至正二十四年复改兴安府为徽州府,属江浙行省。元至正二十六年,徽州府直属中书省,婺源州均随隶属之。

元朝时,朝廷为加强统治,对“南人”控制极严。当时,婺源虽民生凋敝,各业萧条,但仍有采矿炼铁、淘沙采金之举。至元十七年(1280),县西乡的朱村、磻坑、双桥、鱼坑、大塘建有5座炼铁炉。

入元以后,由于许多士人“秉节不事元”,隐居乡里,或潜心攻读,或教授村族子弟,当地的文化教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婺源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几所书院、义学等,均兴建于这一时期。例如心远书院,元初由乡贤俞皋建于汪口村;紫阳书院,至元二十四年(1287)由奉直大夫汪元圭(婺源回岭人)建于蚺城,并置有学田389.35亩;明经书院,至大三年(1310)由龙泉县主簿胡淀建于考水村,为屋105间,置有学田360亩;桂岩书院,元中叶由弃官归里的镇抚戴彦亨建于岩前村;石丘书院,元中叶由里人胡默建于考水村;遗安义学,至正七年(1347)由里人程本中建于盘山村,置有学田300亩;中山书塾,至正八年(1348)由里人祝寿朋建于中平村,置有学田200亩;阆山书院,至正中(1341~1368)由枢密院判汪同(婺源浯村人)建于阆山。

元代,婺源的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医学家等众多。例如:胡一桂,精通经史诸子百家之学,著有《周易启蒙翼传》 《易附录纂注》 《十七史纂古今通要》,并被《四库全书》收录;胡炳文,潜心钻研朱熹理学并精研诸子百家、阴阳医卜、星历术数,曾任信州道一书院山长,被尊为一代名儒,其著作《周易本义通释》《四书通》《纯正蒙求》《云峰集》亦被收入《四库全书》;汪泽民,曾任平江路推官、兖州知州等,为官清廉,晚年召为国子司业,参与撰修“辽、金、宋”三史,卒谥“文节”;王国瑞,为太医院太医,精针灸,其医著《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收入《四库全书》),对后世针灸学之子午流注法、灵龟八法等产生过较大影响,在明代被高丽综合性医书《乡药集成方》和《医方类聚》所引用。

元贞元年(1295),蚺城成为婺源州治后,城池由原设两门改为按方位开启四门,东门“迎恩”,南门“望越”,西门“临江”,北门“来苏”,立木栅为之。另值得一提的是,元统二年(1334),婺源知州干文传以颜渊、孟轲在故宅立庙之先例,请于朝廷并得旨核准,在城南明道坊前街以朱韦斋(朱熹父朱松)故居为基,始立“婺源徽国文公庙”,次年庙成。

文公庙建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