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成时期日本的东亚区域经济合作
- 白如纯
- 1684字
- 2020-08-29 07:21:11
第四节 国际合作与政治经济学理论
国家间相互依存的直接结果是国际合作。国际关系中关于合作的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而产生的。该理论的主要代表是罗伯特·基欧汉和奥伊等人。
基欧汉所提出的国际合作理论可概括为四个主要观点:第一,利益追求是合作的出发点。在一定条件下,合作能在利益互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而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国家间的相互合作是实现国家利益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相互间的合作是相互依存的必需,而相互依存能给合作各方带来利益。权力是财力的必需条件,财力则是权力的主要手段。第二,国家间的合作与国家行为密切相关,在单位层面上发生的国家行为是“由里往外”,在体系层面上发生的国家行为则完全相反。第三,国际制度影响国家行为。第四,合作可促进和谐,但合作不等于和谐。通过政策调整积极处理冲突,可以使合作成为可能。
奥伊等人提出的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论强调多层次博弈,主张以问题联系的方式促进各方联系,加强纽带,为合作打下基础。策略上进行反霸权斗争,认为它是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实现合作的先决条件。未来国际关系将以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竞争为主要特征。在机制上要求国际合作制度化,使之有助于国家之间的交互作用。在无政府状态下,合作不是没有可能而是会过于松散。因此,需要抓好以下环节:一是利益的一致性,二是参与者的数目调整,三是健全国际机制、协调冲突。通过以上努力,使合作成为国际关系的主要形式。国际合作理论为区域合作与经济一体化提供了五点启示:一是相互依存日益密切,只有通过合作才能避免冲突,达到相互间的利益最大化;二是合作愿望的强烈程度对合作范围和合作水平影响较大;三是合作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在规则形成过程中要处理好国内政策与超国家组织的制度安排;四是为促进区域合作的顺利进展需要有核心大国发挥主导作用;五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但在发达国家间可以建立,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完全可以建立起来。
另外,进入20世纪以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一个新领域——国际政治经济学,也对国际合作理论提供了补充。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对区域合作与经济一体化问题的研究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一种政治活动,领导者的政治意愿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展;二是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国家及地区组织,将获取政治利益作为重要目标,而最直接的表现则是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三是发展区域经济合作需要有效的制度做前提和保障。因此,区域经济合作的进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区域合作的制度化建设。
石油危机、西欧一体化运动及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等一系列经济事件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世界开始步入政治、经济相互依存时代,一些学者开始以政治经济学方法研究国际问题,通过对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相互作用的研究,探讨权力与财富的关系。同一时期,受到美苏关系缓和与世界多极化的影响,国际合作日渐频繁,并由双边主义向多边主义发展,由政治领域向经济、文化领域延伸,区域合作渐露端倪,并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国际政治学定义下的区域合作通常指基于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几个国家由相互分离状态融合成具有相当程度相互依赖性和协作性的复合体,其特征是通过政治协调构建共同的经济、政治和其他方面的协定或制度。但由于区域合作多数以经济合作为主,多数学者对它的研究也经常与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混为一谈,往往视之为单纯的国际经济行为,而忽视背后的政治动机。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和变化,国际社会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国际政治关系经济化和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的趋势。不同流派的观点因其关注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也不尽一致。自由主义流派强调政府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作用的有限性,认为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为市场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主张通过建立国际机制来促进国际经济合作。现实主义流派则认为民族国家是政治经济社会活动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行为者,民族国家是理性的国际关系角色,民族国家在对外关系中最大限度地追求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而国际机制则制约了民族国家的政治志向及对经济利益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