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发展理念下的妇女发展与性别平等
- 刘亚玫 杜洁主编
- 3623字
- 2020-08-29 07:15:47
二 女性学的自身发展
作为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基础学科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中国女性学学科和女性研究正处在一个重要的继续成长并转向成熟的阶段,面临着需要认真去完成的三大任务。结合本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入学习和全面理解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并用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指导中国女性学科和女性研究的建设与发展,显得比其他学科更为重要和关键。这不仅关系到中国女性学科和女性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模式,以及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当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直接影响到中国女性学科和女性研究走向世界、参与和引领国际女性学科与女性研究发展、更好地服务国际妇女解放与发展事业的综合实力。我们认为,女性学的自身发展主要体现在,准确认识一个学科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的主要表现及其学科意义,深入分析这“六个性”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而把体现“六个性”融入女性学的学科自觉与发展实践之中,着力加快女性学学科发展模式的转变。
(一)女性学的继承性与民族性发展
习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我们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三方面资源:一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三是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女性学的继承性和民族性的发展就是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对三种资源的融通生成中发展。首先,要明确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1995年北京世妇会以来的中国妇女研究成果是中国女性学的主体内容和最大增量,并着力把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形成的知识成果融合起来,形成中国女性学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论体系。其次,要重新认识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女性学学科意义,从过去更多地持否定态度转变为更加全面客观地分析,尽最大可能从中挖掘、继承和弘扬女性学的知识精华,以体现中国先进妇女观的历史底蕴、精神学脉和思想传统,体现中国女性学显著的民族性。最后,要把国外女权主义、女性主义和社会性别学的资源,包括世界所有国家女性学取得的积极成果,真正转化为中国女性学的有益滋养,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要坚持在西方女性学中国化的过程中,进行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女性学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
(二)女性学的原创性与时代性发展
女性学有没有中国特色、能不能走向世界,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原创性和时代性,能不能解决当代中国妇女生存与发展的实际问题,也就是以中国实际为研究起点,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和时代性的理论观点。
女性学与女性研究经过近20年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在原创性和时代性方面,仍然存在明显的不足,尤其是在原创性方面离“中国学派”的形成还比较远,还需要花大力气去谋求突破。究其主要原因,一是还不能摆脱已经形成的“意义—问题—对策”三段式的研究习惯。二是对工作收获和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思考与提升重视不够。例如,各地政府以《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 ~2020年)》中期评估为契机,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主体责任意识不断增强,促进妇女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在健康、教育方面缩小两性差距,创造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中国经验。然而,绝大部分女性学与女性研究机构或学者过于秉承问题意识,在着重研究女性生存发展面临的重难点问题时,忽略了总结用人单位或政府促进妇女发展方面的中国经验,忽略了对相关经验的理论提升。三是整个学科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都还不够强。习总书记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如果不能及时研究、提出、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理论就会苍白无力,哲学社会科学就会“肌无力”。理论是学科的核心要素,没有理论创新也就没有一个学科的活力和发展,也不能具备一个学科的水平和能力去有效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和历史前进。所以,要突破女性学发展在原创性方面的瓶颈,我们不仅要进一步认识理论提升与创新的学科意义,而且要了解学科创新的内涵和方法。在这方面,习总书记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可大可小,揭示一条规律是创新,提出一种学说是创新,阐明一个道理是创新,创造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创新。”“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只要有创新意识,女性学领域里处处都有创新的机会和着力点;只要有创新意识,原来的女性学学科发展路径和妇女研究习惯做法都可以改变或转化为一个个创新过程。在发现问题时,我们就会从社会性别视角切入,从两性比较角度观察,把与女性生存和发展关系最密切、现实意义最重大的现象揭示出来,成为我们要重视和直面的问题;在筛选问题时,我们就不会什么都研究,什么领域都介入,而会聚焦我们具有这方面的理论积累而且能够有所理论突破和创新的问题,问题跟风、研究游击、编书从众、短期行为等不利于理论创新的不良学科行为都可以得以避免;在研究问题时,我们就会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注意以往学术积累和现时研究的合理衔接,着力解释分析,立足理论创新,全力避免低水平重复和缺少理论建树的描述性研究;在解决问题时,不再追求大而全,而是踏踏实实地从解释问题中得出结果,引申出对解决问题的有限的对策思考,突出对策的创新性、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在女性学的时代性发展方面,习总书记指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中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着重点。”女性学要以党和政府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中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尤其是从妇女发展和妇联工作改革的实践中,去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新时代中国妇女事业与妇联工作的发展成就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和理论提升,加强对中国妇女发展各个领域的分析研究和理论建构,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及其对妇女发展和妇联工作的指导意义与推动作用的研究阐释和理论概括。
(三)女性学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发展
在习总书记的讲话中,哲学社会科学的系统性与专业性主要体现在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话语体系的三位一体的建设和创新之中,体现在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构建与聚力之中。系统性是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个知识体系对所有相关学科领域的完整涵括和对学科之间关系的合理处置,也是这个知识体系当中某一个学科领域所有要素(如概念、范畴、理论、方法)的完整融合和对这些要素之间关系的合理定位。这种学科整体和个体的系统性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学科新兴和之间交叉,以及学科内部要素新兴和之间交叉,都可能作为突破点,带来整个哲社学科体系或某个学科知识体系的规模壮大、结构调整和水平提升。专业性是以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或者单个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所建构起来的用于专门人才培养的教材体系和用于对外宣介与交流的话语体系的专业水平与地位。根据以上对学科系统性和专业性的理解,我们可以发现,女性学的系统性与专业性主要表现在:(1)推动本学科内部知识体系、教材体系和话语体系之间的系统性和专业性的融合发展与协同创新,展示出更为完整和成熟的知识体系和研究范式,建构起更好的服务于中国特色妇女发展事业、立足和引领国际女性学学术前沿的专业化的教材与话语体系;(2)通过本学科系统性与专业性的有效建设,为其他学科和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系统性和专业性建设提供具有示范意义的理论视野与实践经验;(3)主动融入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话语体系,在纵向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追溯中,在横向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比较中,激发、鼓励甚至引导学术界重新审视、理解和建构哲学社会科学的系统性和专业性,为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系统性和专业性的发展做出本学科应有的贡献。
总之,通过系统性确立每一个学科的领域疆界和知识结构以示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又通过专业性建构每一个学科的教材体系与话语体系以实现跨区域的互通与跨学科的互动,对于兼具新兴学科与基础学科性质、肩负指导妇女发展事业重任的中国女性学学科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站在国际学科和学术前沿,强化学科系统性与专业性的国际化建设,在世界妇女发展的政治话语、事业话语和学科话语之间形成更加积极的互动,积极参与和努力引领国际学术前沿,更是成为我们必须认真投入与做好的一项非常紧迫的女性学学科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