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简要结语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要“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要加强优秀外文学术网站和学术期刊建设,扶持面向国外推介高水平研究成果。对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学术文章,要给予支持”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 1118891128.htm, 2016-05-18。,这也为当代中国性别哲学的发展指明“走出去”和“请进来”的路径。已有的国际哲学家学术组织可以成为中国性别哲学本土化发展的“智囊”。2018年“国际女哲学家学会第17届研讨会”定在中国北京召开,这将是一个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哲学文化,通过性别哲学在国际社会上“发声”以及促进中外学者交流的好时机。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促进青年更好成长和更快发展是国家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高校德育承载着青年道德品德教育的重要使命。如何在新形势下开启新思路,开辟新途径,始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挑战。

也正因为如此,在中国性别哲学本土发展及其实践中,应当把理论发展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尤其是要对针对代表国家与社会未来的青少年大学生开展男女平等价值观教育,把这一教育纳入高校政治理论课体系和设置之中。当代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已经在人类思维领域中掀起一场革命,它不仅挑战父权制思维,反对包括性别压迫在内的任何压迫、不平等和不公正,也把这一观念变为改变观念、改造社会和世界的具体实践。女性主义喊出“个人的即政治的”的口号,相信女性问题实际上也是社会和政治问题的反映,而且真理、知识、哲学和技术从来都不是中立的,人类通过智慧和概念活动创造出来的一切都受价值观念的支配和引导。例如,女性主义科学哲学家多娜·哈拉维(Donna J. Haraway)强调技术并不是中立的,我们在自己所创造的东西之中,这些东西中包括我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联系的世界中,这一世界关系到那些被创造和未被创造的事物,也就是说,知识与其生产的人们永远无法分开,无论对于人文社会科学还是科学技术来说都是如此。

男女平等教育进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有利于大学生道德品德的培养,也是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举措。为了使这一教育体制化和常规化,高校不仅应意识到男女平等教育的必要性,而且应培养有性别意识、能够进行性别研究的师资队伍,“造就一批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具有性别平等意识、熟悉基本国情、了解国际趋势、勇于开拓创新的专业研究队伍”。王春霞:《把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落实到社会发展各方面—— 〈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贯彻与落实〉出版座谈会纪要》,《中国妇女报》2016年12月30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理论和实践创新,把男女平等教育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与现有的课程体系和内容相融合,不仅对于世界女性主义运动和性别哲学学科建设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而且对于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和开拓也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