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抗逆力的过程与类型:以慢性病儿童为例
- 冯跃
- 976字
- 2020-08-29 07:13:23
序言
人的成长,既包括表露在外的一个又一个变化,更是内心深处跌宕起伏的自我突破与超越。处于身心快速成长阶段的儿童与青少年,发展与成长与其所在的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伴随着日复一日的家人交往、亲子互动、嬉笑怒骂,生命茁壮成长,幼儿长成少年。
过往的家庭教育学、家庭社会工作研究,常常将家庭视为背景性信息,加以关联性探讨,而关注儿童及青少年抗逆力培育与生成的研究者,更侧重于考察家庭背景与个体抗逆力品质的互动。冯跃老师的这本书,通过对大量外文资料的整理与检索,提醒我们,家庭抗逆力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尤其是从主体间性的关系视角,考察家庭整体与每位成员间的关联性意义重大。通过这一观察视角,基于她所接受的多学科领域的训练,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社会人类学等,结合慢性病儿童这一特定研究群体,展开了翔实的观察记录与分析论述。
与国外研究经验相比,家庭抗逆力在中国的本土化研究尚处于概念引荐和理论消化阶段,内涵丰富的研究成果较为欠缺,关于抗逆力如何在过程与应对思路上得以达成一致更显得有些苍白。冯跃老师的这本实证性研究作品正是在回应这一研究现状。基于在社会人类学领域的研究训练,她通过仔细检索医学逻辑与家庭日常生活逻辑的相同与不同,反观慢性病儿童在知识来源、疾病体验和应对策略等方面的特征,归纳整理出家庭抗逆力的若干应对类型,并在深入的个案挖掘中,进行了过程性与类型性探索、提炼与归纳,为家庭抗逆力理论研究与实务探索提供了一个真实、详尽的研究范本,可供后续研究借鉴检验。同时,对处于慢性病焦虑中的家庭来说,冯跃通过行动研究,借助家庭社会工作者的身份,通过每次与慢性病儿家庭的互动,提醒他们,什么是值得拾起的,什么又是需要放下的。
最后,值得欣喜的是,本书通过对近二十年来国外家庭抗逆力领域的仔细整理,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整合研究思路与分析视角,对于急速变革与充满挑战的中国家庭来说,显得尤为可贵。多学科间交叉借鉴、多领域关注深耕,对综合系统地解决既定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思路。在此意义上,医学领域需要与人文社会科学整合,而教育领域更有必要开启由学科教育向情境教学、现象教学等领域的探索。
时代在变化,儿童与青少年常常以不迁就成人的方式提醒我们,需要不断以新的眼光启动并激活他们更多的生命能量。
是为序!
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 田国秀
2018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