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 写作背景和研究意义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经历着史无前例的伟大发展实践,这表现为两条历史线索的交汇,第一条线索来自生产力层面,中国正从基本实现“小康”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第二条线索来自生产关系层面,中国正面临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社会主义中高级阶段演进的制度转变。遗憾的是,与丰富的发展实践相比,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发展理论却是相对滞后的。在现有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其经济发展章节基本上还停留在概念辨析和政策阐释的层次。总的来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经济发展部分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第一,研究对象十分模糊。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发展部分尚未形成清晰的研究对象,具体而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是以研究生产力进步为主,还是以研究生产关系演进为主,抑或两者兼而有之?模糊的研究对象使得目前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济发展部分定位摇摆,内容庞杂。

第二,逻辑主线严重缺失。目前,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经济发展部分讲授内容呈现板块化、碎片化和片面时效化等特征,涉及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创新战略、可持续发展等诸多内容,知识模块之间缺乏内在联系,未能形成逻辑主线串联。

第三,西方话语体系泛滥。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济发展章节大量使用西方经济学话语,甚至照搬照抄西方发展经济学的一些专用名词和术语,譬如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全要素生产率、熊彼特创新、大推进、非均衡发展、诱致性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等。这些概念大部分脱胎于西方主流经济学,在不同的国情环境下具有截然不同的理论含义和政策诉求,不应无原则、不加甄别地应用到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改革过程中。

2015年1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色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2016年7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时指出,要加强研究和探索,加强对规律性认识的总结,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推进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学科建设。

我们认为:可在“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唯物史观分析框架下,以“生产方式的系统性变迁”作为研究对象,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借鉴西方发展经济学的成果,紧密结合中国发展进程中交汇融合的两条历史线索,拓展研究视野、更新理论硬核、接纳现代方法,探索和构建以发展为主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并以此推动发展经济学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