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清廷不得已的变革

小站,天津咸水沽南约10公里,也就是位于大沽海防与天津城厢之间的狭长地带。

1894年,清廷在甲午战争中惨败,老旧的淮军、湘军在列强先进的武器和完善的军队建制面前不堪一击,绿营、八旗更是彻底腐朽不堪大任。

洋务运动以来的成果伴随着甲午战中日战争付诸东流,残酷的现实摆在大清帝国面前,筹建新军已成为势不可挡的历史潮流。

讲到清廷筹建新军的历史背景,我们就不得不说叨说叨大清朝立国之初悍勇无敌的八旗劲旅、绿营和后来在剿灭太平军中立下赫赫战功的湘军及淮军。

明万历四十三年(1601年),依靠十三副铠甲起兵的努尔哈赤统一了除叶赫部外的所有女真部落,蒙古部落多有归附。

随着建州女真征战规模的不断扩大,努尔哈赤此时的军队已不下五六万人,当年努尔哈赤在红白黑三旗的基础上扩建为: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史称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坚持“出则为兵入则为民”的理念,将渔猎生产与出征打仗相结合,同时努尔哈赤还规定,对于统旗的有功之臣“世袭罔替”。

天命汗努尔哈赤的这种安排极大地激发了八旗军的战斗力,但也为八旗子弟入关后迅速走向腐朽没落埋藏了祸根。

由于女真男子打小弓马娴熟,马上骑射成为一名女真人日常必备的基本技能。

在冷兵器时代,两军对垒来去如风、迅捷如雷的马匹无疑是步兵的天然克星。

加之女真人天生的骑射本领,八旗铁骑在野战中发挥的高度灵活机动的能力是明军所无法抗衡的。

在萨尔浒之战中,面对号称四十七万明朝主力的犁庭扫穴,努尔哈赤充分发挥了八旗铁骑的野战能力,提出“任你几路来,我只一路打”的方针,集中优势骑兵主力逐个击破。

短短四天时间,四万多名明朝精锐部队被歼,而后金的八旗铁骑仅损失了五千余人。

而在1644年山海关之战中,清睿亲王多尔衮在吴三桂的指引下率领两万余名八旗劲旅与十万之众的大顺军决战于山海关外,李自成不敌,大顺军死伤过半。

由此可见八旗铁骑的战力确实非同一般。

然而在满清入关后,随着关内形势逐渐趋于稳定,八旗军纪律松懈、军备废弛、贪污腐化、亏空吃饷的情况愈发严重。

此时的八旗军已经失去了昔日彪悍勇猛的战斗精神,享有特权的八旗子弟们,彻底蜕变为游手好闲、斗鸡走狗的纨绔子弟了。

俗话说“欲练神功必先自宫”,八旗子弟通过一系列的奢靡腐化将自己战力神功玩坏后,大清王朝陷入了“肌肉萎缩”的症状。

满清贵族上层不得不扩编大肆招募汉人主力入伍参军来继续维持中央王朝的强力统治,在这种背景下,以营级为单位的汉人绿营诞生了。

绿营的管理体制分标、协、营、汛四种,总督、巡抚、提督、副将总统标、协。标、协下辖一至五营,每营人数二到七百人不等。

在军种方面,绿营分为步兵、骑兵和水师,不过总体以步兵为主。

清中、前期,八旗与绿营并存,但实际上此时的八旗已经丧失了战斗力,而由汉人组成的绿营,实则已成为清朝统治阶级的“刀把子”。

在康乾盛世中平三藩、收台湾、征蒙古、定回部、打金川等诸多战争中,汉人组建的绿营可谓是冲锋陷阵、浴血疆场,战功赫赫,为清王朝的可持续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

因此自满清入关后对于迅速平定关内局势,历史给我们的错觉总误以为是满人打下的大清江山,殊不知满人数量有限,若非庞大基数的汉人鼎立相助,满清连能否入主中原还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特别是当今各种活跃于荧屏的烧脑宫廷辫子剧,进一步让人们加剧了这种误会。

绿营虽然战力凶猛,但自身也存在致命的缺陷,这种缺陷就表现在“世兵制”上。

当初绿营在继承八旗的悍勇精神方面,也秉承了明朝的“兵户制度”,以“世兵制”作为募兵的依据。

所谓“世兵制”就是父死子继的一种兵役制度,在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环境中,这种制度的最大好处就是保障了稳定的兵役来源,战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保障军队的可靠战斗力。

按照经济学的观点,我们知道行业的垄断必然产生腐败,权力的垄断会产生绝对腐败。

当国家承平日久,基本上无仗可打的时候,父死子继这种过于死板的兵役制必然加剧绿营的腐化堕落过程。

这其中表现在1813年天理教攻入紫禁城事件。

1813年9月15日(嘉庆十八年),天理教党魁林清纠集140多人(其中还有半数老弱妇孺),并从中挑选了72名精干积极分子,然后兵分两路,在信教小太监张太、刘得才接应下,呼啦啦地从东、西华门杀进了紫禁城。

守卫皇宫的“八旗劲旅”和绿营官兵猝不及防,一败涂地(确定紫禁城不是菜园子?)。

这些人攻入皇家禁地后,没有直接杀向皇帝寝宫,而是到提着刀到处瞎逛游。

按道理说他们的目标就是在攻入紫禁城后,找到“狗皇帝”嘉庆,然后手起刀落咔嚓了他才对,而不应该抱着像今天的人们进故宫旅游时的心态瞎转悠。

说实在的,天理教党徒不是不想找到嘉庆皇帝,而是因为他们在通关打BOSS一路杀入紫禁城的时候,发现紫禁城实在太大了,在上万件房子里,皇帝到底住在哪里呢?加上林清起事前没有给他们准备好地图,这下完全陷入了找不着北的方向了!

正当他们一脸懵圈,彻底陷入了迷失自我时,党徒里终于有人提着刀向宫人逼问“狗皇帝”的住所,并一路逼问一路向内宫杀了过去。

而在紫禁城内修整的火器营发现有人造反,立即集合队伍对着谋反的天理教党徒一通扫射,最终,天理教徒在火器营的镇压下,全部壮烈牺牲。

在这72人攻入紫禁城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未来的道光皇帝,此时的他正在养心殿读书,一股来路不明暴徒的突然出现,让爱新觉罗·绵宁陷入了无尽的恐惧中,在他大惊失色疾呼侍卫时,发现竟无人前来护驾,慌乱中,他摸起了桌子上的一把鸟枪朝着即将猛冲过来了暴徒连开了两枪。

两名天理教徒应声而倒,其余党徒惊骇不已作鸟兽散,绵宁目眩良久、惊悸不已。

八旗劲旅、绿营军腐朽堕落到了如此惊心动魄骇人的地步,大清王朝也是深感无奈。显然满清统治阶层还没有彻底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依旧驾驶着这艘破船向岛礁处继续航行。

直到38年后,广东花县的一名叫洪秀全的年轻人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清王朝才从沉睡中逐渐苏醒过来,但此时一切已为时已晚。

为了直观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大致情况,我们先从一份“公司”简历着手。

董事长:洪秀全总经理:杨秀清

股东成员: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

候补股东成员:洪仁玕、李秀成、陈玉成、秦日纲

公司名称:太平天国

目标:反帝反封口号:天父下凡,刀枪不入

辐射范围:18省23州业务:打仗、抢地盘

成立时间:1851年(咸丰元年)

倒闭时间:1864年(同治三年)

通过上面这份简历,我们可以清楚发现这家似乎带有无产阶级革命的“上市公司”,在历经金田起义后势头发展迅猛,人才储备雄厚,并连续抢走了大清集团公司的半壁江山。

太平天国起事的之初,所向披靡,各州郡望风归降,八旗劲旅和绿营更是被太平军揍的满地找牙,怀疑起了人生。

照这种良好势头发展下去,太平军用不了几年也许就能拿下北京城,把满清贵族打回原形,赶回东北“唱二人转”。

但偏偏在此时,朝廷发布了以助“攻剿”的团练命令。

咸丰二年(1852年),丁忧在家的礼部右侍郎曾国藩接到朝廷团练的敕令开始协助湖南巡抚张亮基着手团练事务。

但他很快发现,团练依旧是参照八旗和绿营的老旧模式进行编练,显然无法适应清剿太平军的历史使命。

于是曾国藩决定单独训练一种有别于八旗和绿营的新军,他将这个新的军队命名为湘军。

湘军参照明朝戚继光练兵模式,以营级为单位,每营六百八十五人,军队由“大帅”统辖,下设“统领”、“营官”等职位。内部刀矛冷兵器和火器队各占一半。

除了部队建制借鉴前朝戚继光模式,对于兵源选拔,曾国藩也有一套自己的独到之处。

在湘军中你要参军入伍还必须得“取具保结”。

所谓“取具保结”,就是将你的家庭情况、周围邻居如实登记在册,并出具担保人,一旦发生士兵私自潜逃,那么担保人和士兵家属就要承担“连坐”责任。这和今天的政审比较类似。

“取具保结”的前提还得以“同乡”和“师生”作为纽带,这样就避免了“败不相救,胜不相援”的弊端。

因此在战场上,对于凡是战败的部队和营官战死而不救援,曾国藩会立马解散该部。

当然,在战场杀敌立功的人,另有重赏。

同时,曾国藩崇尚“守拙”,鄙视投机取巧的军事行为,因此每逢大战始终坚持“结硬寨,打呆仗”。

在曾国藩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节奏下,太平天国不断内讧作死的频率终于使得胜利的天平完全倒向了湘军。

1864年(同治三年),湘军轰塌天京太平门蜂拥而入,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至此划上了历史的休止符。

湘军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由地方武装部队发展起来的一支特殊的武装力量,其依靠“同乡”、“师生”为人身纽带的治军模式随着湘军队伍的庞大走入了“死胡同”。

特别是固步自封的半冷热兵器模式更进一步加剧了湘军与同时期西方列强的高精尖武器的差距,为日后的洋务运动悲惨的命运结局埋下了伏笔。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由湘军和淮军所主导的大清王朝国防力量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碎的体无完肤。

垂死挣扎的大清帝国进入了最后的末日余晖,而由袁世凯组建的新式北洋军阀彻底为大清王朝敲响了丧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