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知否?知否?它应是荧屏新起点

近日一道“宫斗剧”禁播令,让我高兴了好几天。想到不久前写的《夜静思宫女》竟与该禁播令不谋而合,就打心里为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而沾沾自喜。那些以后宫女人恩怨为主题的纯宫斗剧,只知道突出人性之恶而缺少文化积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观众们的思维和价值取向,说白了就是负能量,所以应该禁播。

没有了《如懿传》、《延禧攻略》,以北宋为时代背景、改编自网络小说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成了大热剧。春节期间陪着老妈看了几集。虽然同样有宫斗戏的成分,我不仅不反感,反而有点喜欢上了这部集男女宫斗、宅斗于一身的电视剧。

其中原因有很多。

起码《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写的不是清朝的故事。以“异族”王朝为背景的电视剧霸屏,一度成了中国荧屏的“主旋律”。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有着正统汉族大一统观念的我一直对此耿耿于怀。据说连日本、韩国等汉文化圈的成员们,对中国(含台港澳)只知道拍摄、播放康、雍、乾的故事都颇有微词。现在好了,古装电视剧的文化背景更加丰富,以汉人王朝为题材的故事比例也越来越大。至少汉、唐、宋、明的服饰、头饰看着都要养眼得多,但愿《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能成为中国电视剧的新起点。

不反感这部电视剧,还因为《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个名字本身。在一同观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老妈曾因这个名字太长而向我询问出处。我趁机发挥了一点点文学知识储备,说它是取自李清照的词《如梦令》。写的是女词人酒醒后“试问卷帘人”,得知“海棠依旧”,却并不满意这样的回答,认为应该是“绿肥红瘦”。从而引申为人生如梦、赵宋王朝在繁盛的背后已经开始走向凋败,等等。能有这样小试身手的机会并不多,所以我的感觉是喜悦的。更何况,我在自己的小说《寻找琼花观》中就着力描写了“李清照”这个人物,并引用了这一首词。既取材于历史真实又有自己的发挥,我很满意。

观看这部电视剧,我还发觉比较对胃口。我对中国历史文化一直都有兴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能让我一边注意剧中的故事发展,一边到历史中去找原型、找出处。浓厚的历史内涵吸引力着我:能从官帽看出故事发生的朝代,猜测其中的“官家”(皇上)到底是从宋太祖赵匡胤到宋钦宗赵桓中的哪一个。对于其中朝廷上下齐议“官家”(皇上)应该如何追封自己父亲的这一桥段,有似曾相识之感。

大臣们强调皇位传承重要,自己却认为应该恪守孝道,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也为这件事和几个辅政大臣明争暗斗了好多年。因为他只是先皇朱厚照的堂弟,所以遇到了和《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同样的问题,即如何称呼父亲兴献王朱祐杬。虽然没有详细了解事情的所有细节,但我知道嘉靖皇帝最后还是赢了,否则他在湖北钟祥的祖陵不会以“明清皇陵”的身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我不知道《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作者和编导们是否借鉴了嘉靖和大臣们的故事,但我知道影视戏剧中的《狸猫换太子》,应该也是把明朝那些事植入宋朝故事的典范。

宋朝的故事不一定成书于宋朝,极可能会比明朝还晚。刘娥和李玉在宋真宗、宋仁宗年间确有其人,但没有《狸猫换太子》中的所谓千古奇冤;倒是明朝的万氏与纪氏的故事与之有些相似。综合正史和野史,万贞儿就是刘娥,纪妃就是李玉,张敏就是陈琳,朱佑堂就是小皇帝。

把后朝的事写进以前朝为背景的故事中,有的人认为荒谬。但作为写古代玄幻题材的作家,我并不反对这种做法。根据历史故事进行再创造,就算是借鉴后朝的事也未尝不可,甚至可以说是融会贯通的表现。这没有什么好争论的,文艺界如果不提倡“百花齐放”,势必将陷入僵化的泥沼。所以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也打算采用这种写法。

我比较喜欢《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部电视剧,还因为其中荟萃了众多偶像或实力演员。曹翠芬,《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二姨太;刘琳,《父母爱情》中的江德华;冯绍峰,《兰陵王》中的高长恭;还有几个眼熟但叫不出名字的老太婆……令我意外的是,朱一龙的古装扮相还可以,竟比现代妆更耐看。不过我不是很喜欢赵丽颖。

能让我感兴趣的电视剧不多,《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算一部。但现在我担心的是,“宫斗剧”禁播令究竟会坚持下去,还是朝令夕改、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