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轨道交通及线网基本概念

1.客运量

客运量是指城市一条或多条线路上,各个区段在单位时间内单方向或往返运送的实际或预测旅客量。

2.客流

客流也称为客流量,是指某一区段上,在单位时间内单方向或往返的实际旅客量或预测旅客量。

3.居民流动度

居民流动度是在1年内城市的客运量除以居民总数,也即一年内每个居民的平均乘行次数,表示居民流动的频繁程度。

4.运程

运程为每个旅客一次乘行的平均距离,取决于城市大小、形状和现有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输网总长度、结构形态、运输组织方式等因素。

5.客流密度

客流密度是指每年经由每公里双线线路的旅客总数。

6.车辆容量

车辆容量用v来表示,它是指车辆容纳乘客的数目,取决于车辆的长度、宽度、站位与座位的比例、旅客舒适度标准等。通常地铁系统车辆的宽度约3m,长度在23m左右。每节地铁车辆的定员标准与舒适度标准有关。我国目前城市交通普遍紧张,虽然每节车辆的定员只有150~310人,但在实际运营中,尤其在高峰期拥挤时段,往往会超员运行,每节车辆乘客人数可达225~410人。

7.列车编组数

列车编组数一般用n表示,它指一列列车包含的车辆(如动车和拖车)数量。编组数越大,输送能力也越大。在市区内的地铁,通常限制在6~8节;轻轨可能更少,限制在3~4节,甚至2节。我国香港及上海地铁多采用6~8节编组。

8.列车容量

列车容量用y来表示,它指一列列车能够运送的乘客数量,是车辆容量v与列车编组数的乘积,即

y=v·n(人)     (2-1-1)

9.列车行车间隔

列车行车间隔用I来表示,是指两列列车发车的时间间隔,单位通常用秒表示。允许的最小行车间隔受信号设备限制,目前地铁最短可达到75~90s,轻轨可以短至45s。通常地铁采用的最小行车间隔是90~120s。

10.通过能力

通过能力N也称为通行能力,以一小时单方向通过的列车数来衡量,与列车行车间隔成反比,即

当行车间隔时间I为90~120s时,相应的通过能力为每小时40~30对。

11.输送能力

输送能力C是指一小时单方向所能运送的旅客数,有时也称为运输能力或简称为运能,由一列列车的容量v与线路通过能力N的乘积来确定,即

C=v·N(人/h)     (2-1-3)

通过车辆容量、列车编组数及通过能力可以估算线路的输送能力。如果每节车辆载客150人,8节编组,30对/h,则输送能力为36000人/h。

12.分离式线网

分离式线网是指轨道交通各条线路在不同高程的平面上相交的线网。即在交叉处采用分离的立体交叉,线网中各条线路均独立运营,乘客必须通过交叉点处的换乘站中转才能到达位于其他线路上的目的地车站。

13.联合式线网

联合式线网是指轨道交通各条线路在同一平面内交叉的线网,即在交叉处用道岔连接,因而各条线路之间可以互通列车,在整个线网上可以像城间铁路那样实行联运。

14.换乘站

在轨道交通线网中,两条或多条线路构成的交叉点称为换乘站。换乘站在线网设计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从日常的线网运营状况看,线路之间交叉点的个数、位置决定着线网的形态,影响着线网中各换乘站客流量的大小、乘客的换乘地点、出行时间及方便程度,从而影响了整个线网的运输效率并导致整个城市布局结构体系的变化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