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未成年人实施的犯罪行为是未成年人犯罪。我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据此,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而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具有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惩罚性的反社会行为。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突出的青少年问题,已成为青少年研究领域的一个重点方面。世界各国普遍重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开展了广泛的理论研究。未成年人犯罪也是我国青少年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和焦点课题。从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现状,到影响因素,再到预防措施,我国在未成年人犯罪研究方面已经涌现大批有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的研究成果,促进了未成年人犯罪治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就业方式、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我国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发展空间发生了急剧变化。新时期,未成年人犯罪出现了一些新情况,表现了一些新特点,这需要我们青少年研究者开展有针对性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从2013年开始组织实施“全国六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研究”课题,并把“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群体研究”作为一个专项课题。该专项课题名称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治理机制研究”。课题组组长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良驯博士,副组长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所长郭开元博士,成员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外,还吸纳了多所高校的青年专家学者参加。在团中央权益部的支持下,课题组成员于2014年5—6月,分别前往北京、黑龙江、上海、浙江、江西、山东、河南、湖北、广东、四川、云南、甘肃12个省市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期间,在未成年犯管教所服刑的未成年犯中,发放问卷30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34份,回收率为94.46%;在社区矫正的未成年犯中,发放问卷430份,回收有效问卷410份,回收率为95.34%;在专门学校学生中,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51份,回收率为93.8%;在普通中学生中,发放问卷2400份,回收有效问卷2385份,回收率为99.4%;在未成年犯管教所的警官中,发放问卷270份,回收有效问卷268份,回收率为99.2%。另外,个案访谈300多人。可以说,这是我国近年来少有的针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群体的全国性大型调查活动。这次集中调查后,课题组进行了认真的数据统计分析,开展了包括法学、教育学、社会学在内的多学科的深入研究,撰写了多篇研究报告。这些研究报告构成了本书的基本内容。可以说,本书是国家财政专项资金课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全国六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研究”的专项课题“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群体研究”(编号:ZD2014-5)的集中成果。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第一,阐述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状况和主要特点,分析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因素和主要原因。未成年人犯罪中,主体上困境未成年人占较大比例,闲散未成年人犯罪呈下降趋势;性别上以男性犯罪为主,女性犯罪有所增加;年龄上集中在15岁和16岁,呈现低龄化趋势;受教育程度上初中所占的比例呈增长趋势,辍学的占较大比例;犯罪类型上主要是暴力型和侵财型犯罪;犯罪形式上共同犯罪所占比重较大,并呈增长趋势。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价值观冲突和思想道德滑坡、朋辈群体的影响、家庭情感纽带断裂和法治意识淡漠等。第二,从健全法律、加强教育引导和落实主体责任3个方面,提出了未成年人犯罪的治理对策。健全法律方面,要完善未成年人专门教育、社区矫正的相关法律,修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育引导方面,要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教育矫治、强化家庭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责任、改进学校教育方式和发挥校外活动场所的积极作用;主体责任方面,党委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政府部门要切实履行执法职责、社会组织要积极参与,共青团要发挥好协调作用。第三,阐述了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和专门教育的状况、问题和对策。社区矫正未成年服刑人员当中,绝大部分属于缓刑犯。就未成年犯而言,社区矫正这种行刑方式已经占到全部刑罚执行的70%左右,这一比例远远高于成年犯。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是:对社区矫正的定性不准、被害人利益被排除在外、管理机制不健全、群众对公共安全感到担忧、监控措施有待改善、强制性不够、脱管漏管现象时有发生、重新犯罪率偏高。完善社区矫正,要融入契约精神、在禁止令实施中利用电子监控技术、保护未成年犯的隐私、逐步启用电子镣铐、规范程序、发挥社工作用、建立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机构、增强矫正内容的刚性、增设社区服务令、做好审前调查等。专门学校数量太少且分布不均,内部分化明显,发展参差不齐,学生评价较好。专门学校教育存在立法和政策定位模糊,招生难、标签化、教育效果衡量标准不统一,办学动力不足等问题。要大力宣传专门学校教育的办学宗旨和理念,改革专门学校办学教育模式,加强专门教育立法。第四,分别阐述了留守未成年人、流动未成年人和少数民族未成年人这3类特殊未成年人群体犯罪的状况、问题和对策。关于留守未成年人犯罪,亲情的长期缺失、家庭教育和监护的缺位、社会关心和帮扶不够和受教育权利难以保障等是重要原因;对策是加强法治教育、职业教育,改善留守未成年人成长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关于流动未成年人犯罪,要从强化家庭抚育功能、完善社会防控犯罪功能和建立健全社会帮教机制3个方面进行治理。关于少数民族未成年人犯罪,要完善有关预防少数民族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法规,加强少数民族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和法治教育,改善少数民族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第五,分析了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状况,提出了改善对策,并阐述了社会组织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中的作用。

本书的创新之处是:第一,通过12个省市的实地调查,掌握了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情况,收集到大量的第一手数据和资料。这些新数据、新资料、新情况,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对于加强未成年人犯罪的治理工作也具有实际作用。第二,阐述了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状况,既包括未成年人犯罪的总体状况和主要特征,也包括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状况、专门教育的状况、未成年犯思想道德的状况,还包括留守未成年人、流动未成年人和少数民族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状况。第三,分析了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治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有价值的政策建议。第四,运用法学、教育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和知识,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进行了多学科研究,并与普通中学生进行对比研究,体现了多学科、多视角、多方法的研究特点,展现出治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的基本理论分析框架。

本书成稿之时,我国已经绘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宏伟蓝图。依法治国要求我们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进一步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这为未成年人犯罪的理论研究指明了方向。下一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研究的重点是:第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如何适应这些新要求以加强和改进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第二,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形势下,对未成年人犯罪状况进行跟踪调查,科学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新特点和新规律,认真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因素,切实提出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第三,根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要求,在总结现有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如何建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犯罪的治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