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状况和治理对策
- 张良驯 郭开元主编
- 4435字
- 2020-08-26 14:44:54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及变化趋势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主体结构特征
1.困境未成年人占较大比例
基于社会转型和价值多元化的影响,困境未成年人犯罪占较大比例。困境未成年人主要是指由于自身、家庭方面的原因而处于不利成长环境中的未成年人,主要包括流浪儿童、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和孤儿等群体。在被调查的未成年犯中,闲散未成年人占56.9%,流浪未成年人占21.0%,留守未成年人占12.5%,流动未成年人占12.4%,未成年孤儿占1.7%,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占1.6%。这表明,充分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尤其是充分保障困境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对于增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2.闲散未成年人犯罪呈下降趋势
闲散未成年人是指不上学、无职业的未满18周岁的人。达到法定入学年龄的未成年人不去上学,就会脱离正常的学校教育,中断社会化进程,带来心理和行为问题;年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不去上学也不去就业,由于缺乏外在的约束,在无所事事中容易出现不良行为。处于闲散状态又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容易受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多元化思潮的影响,容易诱发违法犯罪心理,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通过与2001年的调查数据的对比显示,闲散未成年人犯罪呈下降趋势。2001年调查发现,闲散未成年人犯罪占未成年人犯罪的比例是61.2%;2014年调查发现,闲散未成年人犯罪占未成年人犯罪的比例是56.9%。这表明了自2010年共青团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重点青少年群体的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果。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性别特征
1.未成年人犯罪以男性犯罪为主,犯罪类型主要是暴力犯罪和侵财犯罪
犯罪主体的性别不同,犯罪类型、犯罪手段等犯罪特点就不同。调查发现,在犯罪主体性别方面,未成年人犯罪是以男性犯罪为主,其中,男性未成年犯占93.6%,女性未成年犯占6.4%。男性未成年人犯罪类型主要是抢劫罪(55.0%)、故意伤害罪(17.8%)、强奸罪(14.8%)和盗窃罪(12.2%),体现了未成年人犯罪的暴力性和侵财性。
2.女性犯罪有所增加,犯罪类型主要是暴力犯罪和毒品犯罪
在现代社会中,女性享有广泛的权利,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女性犯罪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女性未成年人犯罪的比例呈增长趋势。2001年调查数据显示,在未成年犯中,女性占4.2%;2014年调查数据显示,在未成年犯中,女性占6.4%。
性别的差异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类型,调查数据显示(见表1-1),女性未成年人犯罪类型主要是暴力犯罪(54.8%)和毒品犯罪(18.6%),尤其是故意杀人罪和毒品犯罪均高于男性未成年人。近年来,女性青少年开始参与暴力恐怖活动犯罪,2013年北京“10·28”金水桥暴力恐怖活动犯罪中有3名女性;2014年昆明火车站“3·1”暴力恐怖活动犯罪中有女性未成年人参与。这在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中值得重视和警惕。
表1-1 未成年人主要犯罪类型与性别的交叉分析比较(%)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特征
1.未成年人犯罪主要集中在15岁和16岁
年龄是个体生理、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行为是行为人自由意志选择的结果,与心智成熟程度有关,因此年龄与行为密切相关。基于此,犯罪行为作为个体的特殊行为,犯罪行为特征与犯罪人所处的年龄阶段特征密切相关。调查发现(见图1-2),未成年人犯罪主要集中在15岁和16岁,占66.83%。
图1-2 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分布
2.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低龄化趋势
通过调查数据的比较分析发现,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低龄化趋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未成年人犯罪的平均年龄提前。调查数据显示,未成年犯的平均年龄呈逐年下降趋势。2001年未成年人犯罪时平均年龄为15.76岁;2010年未成年人犯罪时平均年龄为15.57岁;2014年未成年犯罪时平均年龄为15.41岁。
(2)14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2001年调查数据显示,14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占12.3%;2014年调查数据显示,14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占20.11%。
(四)未成年犯的受教育程度特征
1.在未成年犯的受教育程度方面,初中所占的比例呈增长趋势
(1)学校教育是未成年人接受社会化教育的关键环节,未成年犯的受教育状况及其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教育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因素及结构。调查数据显示(见图1-3),未成年犯的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占64.38%。
图1-3 未成年犯的受教育程度分析
(2)教育程度为初中的未成年人犯罪所占的比例呈增长趋势。2001年调查数据显示,在未成年犯中,教育程度为初中的占59.0%(初中未毕业的占47.3%,初中毕业的占11.7%);2014年调查数据显示,在未成年犯中,教育程度为初中的占64.38%(初中未毕业的占53.8%,初中毕业的占10.6%)。这表明在初中教育阶段加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的重要性。
2.在未成年犯中,辍学的占较大比例
辍学或失学的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可能性较大。在社会化过程中,辍学或失学致使未成年人未能完成正规的社会化教育,知识结构不完整影响其人格和行为模式。如表1-2所示,从学校未毕业的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的比例较大。以抢劫罪为例,在实施抢劫罪的未成年犯中,小学未毕业的未成年犯所占的比例高(小学未毕业的占17.16%,小学毕业的占8.01%),初中未毕业的未成年犯所占的比例高(初中未毕业的占55.16%,初中毕业的占9.84%)。这表明保障未成年人顺利完成义务教育,降低未成年人的辍学率、失学率,能够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表1-2 未成年犯的受教育状况与犯罪类型的交叉分析(%)
(五)未成年人犯罪类型特征
1.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类型是暴力型和侵财型犯罪
在犯罪类型方面,未成年人犯罪类型受年龄、地域等因素影响而有所差异。调查发现,未成年人犯罪类型以暴力型、侵财型犯罪为主:抢劫罪(52.7%)、故意伤害罪(17.6%)、强奸罪(11.8%)、盗窃罪(9.6%)、故意杀人罪(5.1%)、寻衅滋事罪(3.1%)、贩毒罪(2.7%)等。未成年犯因体力发育超前、心智发展不足、情绪表达不理性等因素影响,犯罪行为类型呈现暴力犯罪、激情犯罪、冲动犯罪等特点。
2.未成年人犯罪类型受年龄、地域、民族等因素影响
调查发现,未成年人犯罪类型因年龄、地域、民族等因素而有所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年龄不同,未成年人犯罪类型的结构不同。根据我国刑事法律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属于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仅对刑法规定的8种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基于此,这一年龄阶段未成年人的主要犯罪类型是:抢劫罪(61.3%)、故意伤害罪(20.6%)、强奸罪(15.9%)、故意杀人罪(5.6%)。已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属于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对所有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这一年龄阶段未成年人的犯罪类型主要是:抢劫罪(43.6%)、盗窃罪(18.6%)、故意伤害罪(14.6%)、强奸罪(12.9%)。
(2)地域不同,未成年人犯罪类型的结构不同。经济发展、群体结构、家庭监护等因素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类型结构。在未成年人实施抢劫罪方面,中部地区所占的比例为58.9%,西部地区所占的比例为57.2%,均高于东部地区的比例(45.6%);在未成年人实施故意伤害犯罪方面,西部地区所占的比例为20.5%,高于中部地区(16.0%)和东部地区的比例(17.2%);在未成年人实施强奸犯罪方面,西部地区所占的比例为20.5%,高于中部地区(16.0%)和东部地区的比例(17.2%)。
(3)性别不同,未成年人犯罪类型不同。性别是影响犯罪类型结构的重要因素。调查发现,在犯罪类型结构中,男性实施抢劫罪、强奸罪和盗窃罪的比例(分别为55.0%、14.8%、12.2%)均高于女性(分别为21.5%、7.9%、5.6%),女性实施贩毒罪、故意杀人罪的比例(分别为18.6%、11.3%)高于男性(分别为1.6%、4.7%)。
(4)少数民族未成年人实施强奸罪的比例为9.4%,比汉族未成年人实施强奸罪的低5.5个百分点;少数民族未成年人实施贩毒罪的比例比汉族未成年人高3个百分点。
(5)在未成年人重新犯罪中,盗窃罪占27.0%,高于初次犯罪中盗窃罪所占的比例(10.6%)。
(六)未成年人犯罪时间特征
1.未成年人犯罪时间主要是在夜晚
犯罪时间是犯罪构成中的重要因素,犯罪时间的选择与犯罪人的性格特点、犯罪类型、犯罪后的逃跑计划等因素密切相关。调查发现,72.6%的未成年人犯罪发生在夜晚,尤其是夜晚10点后发案比较密集。这主要是由于未成年人实施的主要是抢劫罪、抢夺罪等街头犯罪,选择在夜晚实施犯罪,主要是由于容易寻找犯罪目标、犯罪目的容易得逞和在夜幕的掩护下犯罪后容易逃离犯罪现场。
2.未成年人犯罪时间因年龄、性别、犯罪类型而有所差异
未成年人犯罪时间受年龄、犯罪类型等因素影响而有所差异,其中,未成年人实施暴力犯罪和财产犯罪主要发生在夜晚,尤其是抢劫罪、盗窃罪、贩毒罪主要发生在夜晚10点以后。另外,未成年人犯罪时间受性别影响,男性未成年人在夜晚10点以后实施犯罪的比例较女性未成年人多8个百分点。
(七)未成年人犯罪地点特征
犯罪地点属于犯罪空间范畴,其结构、功能、属性等因素有利于犯罪行为的实施。调查发现,未成年人犯罪地点主要是街头(48.6%),酒吧、网吧等娱乐场所(26.4%),学校附近(14.8%)和宾馆(13.8%)。
未成年人犯罪地点受年龄、性别、犯罪类型等因素影响。首先,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地点主要是街头(51.1%),网吧、酒吧、KTV等娱乐场所(28.9%)和学校附近(20%)。其中,在学校附近犯罪的比例比已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高10个百分点;在学校犯罪的比例为9.1%,比已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高近5个百分点。其次,男性未成年人犯罪主要发生在街头(50%)、娱乐场所(27.1%)和学校附近(15.4%),分别比女性未成年人犯罪多27.5个百分点、8个百分点和9个百分点;女性未成年人犯罪主要发生在宾馆(36%)、出租屋(24.2%),分别比男性未成年人犯罪多23.7个百分点和14个百分点。最后,未成年人实施抢劫罪主要是在街头(63.3%),酒吧、网吧、KTV等场所(14.3%);强奸罪主要发生在宾馆(27.9%);猥亵妇女罪主要发生在学校附近(28.6%)。调查发现,闲散未成年人主要是在网吧、酒吧、KTV等娱乐场所犯罪,占30.9%。
表1-3 未成年犯的犯罪地点与犯罪类型的交叉分析(%)
(八)未成年人共同犯罪特征
在共同犯罪方面,未成年人共同犯罪所占的比例较大,并呈增长趋势。调查数据显示,83.2%的未成年人犯罪是共同犯罪,其中,团伙犯罪占71%。与未成年人单独犯罪相比,未成年人共同犯罪在犯罪地点、犯罪类型等方面具有显著特点。未成年人共同犯罪的主要犯罪类型是暴力犯罪,其中,95%的敲诈勒索罪是共同犯罪,93.5%的抢劫罪是共同犯罪,83.7%的盗窃罪是共同犯罪,74.8%的故意伤害罪是共同犯罪,70.7%的强奸罪是共同犯罪,60%的毒品犯罪是共同犯罪。另外,未成年人共同犯罪的地点主要是在街头(53.6%),网吧、酒吧、KTV等娱乐场所(28.5%)。
通过调查数据的比较发现,未成年人共同犯罪的比例呈增长趋势。2007年调查数据显示,未成年人共同犯罪的比例是82.1%;2014年调查数据显示,未成年人共同犯罪的比例是83.2%。
(九)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特征
未成年人犯罪是社会环境诱发、教育不当、失学失业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调查发现,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是:不懂法律(65%)、自我控制力低(50.7%)、朋友义气(42.7%)。在互联网影响方面,男性未成年人受互联网影响而实施犯罪的比例为10.8%,比女性未成年人犯罪高8个百分点。
调查数据显示,未成年人因朋友义气而犯罪的比例是42.7%,与2001年调查数据(30.3%)相比较,上升了12个百分点。这表明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交友有利于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有效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