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景区规划设计
- 朱淳 严丽娜 夏海斌
- 3026字
- 2020-08-26 16:44:41
2.2 自然景区规划的主要理论与核心
2.2.1 主要理论
(1)景观生态规划理论
生态规划理论萌芽于1864年马奇(G.Marsh)首先提出了合理地规划人类活动,使之与自然协调而不是破坏自然的想法。在随后的1915年,帕特里克·格迪斯(P.Geddes,1854~1932)在《进化中的城市》中将其概念进一步强调,指出规划研究应建立在充分认识自然环境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地域的环境潜力与环境内部各制约因素来确定规划方案。真正将景观生态规划推向历史的是伊恩·麦克哈格(In Mc Harg),他在1969年提出:“生态规划是在没有任何对自然和人有害的情况下(或多数无害条件下),对土地的某种可能用途进行的规划。”由此,景观生态规划的研究与实践逐步建立,为正处于基础形成期(1872~1981年)的自然景区规划奠定了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图2-12、图2-13)。
图2-12 伊朗德黑兰生态公园设计手稿由伊恩麦克哈格于1975年设计规划
图2-13 英国生态学家盖迪斯(P. Geddes)
对于景观生态规划理论,其中不可不提的就是处于相同时期的景观生态学科的建立与发展。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在1939 年由德国地理学家卡尔·特罗尔(Carl Troll)在利用航片解释研究东非土地利用时提出的。根据特罗尔在1983年的定义,“景观生态学的概念是由地理学的(景观)与生物学的(生态学)这两种科学思想结合而产生出来的。景观生态学表示支配一个区域不同地域单元的自然-生物综合体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在随后的1984年,特罗尔又对前述概念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将景观生态学推向了更为具体的研究方面,即景观生态学用来表示景观某一地段上生物群落与环境间主要的、综合的、因果关系的研究,这些研究可以从明确的分布组合(景观镶嵌,景观组合)和各种大小不同等级的自然区划表示出来。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对景观空间的研究,即研究景观空间各元素的异质性发展及它们的相互作用和变化;对生物和非生物过程的研究,即景观空间异质性对生物和非生物过程的影响及对空间异质性的管理。
由此可见,景观生态学的理论研究主要侧重于研究生态过程与景观空间的异质性格局和过程的关系,以及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并在不同的时空尺度内,通过收集空间内各景观指数来达到对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的可控性和预测性。
景观生态学以整个景观为对象。对于自然景区而言,这里的“景观”就是自然景区中各种可见的自然因素与不可见的人文景观因素。利用景观生态学对球表层的能量、信息传输和交换,以及生物、非生物与人类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的研究,找到最适合于自然景区规划的原始资源特性,进而使规划设计更有依据性。运用景观生态学中的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应用于研究自然景区的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等重要环节,更有利于把握到规划设计的成效与现实意义,这是作为规划设计者的责任与对原始环境的尊重。
如今,作为现代生态学体系中一个年轻的分支,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与自然景区规划的关系愈加密切。其焦点都在较大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对于各环境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研究。景观景观生态学更侧重于生态系统(各种生物)间的研究,而自然景区规划则侧重于各环境系统(空间格局)间的动态平衡,尽管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作为生态环境与自然景观同属研究自然格局的范畴,研究对象是相同的。景观生态学对于自然景区规划有着理论的、基础的指导作用(图2-14)。
图2-14 威廉姆斯霍尔规划中的卡尔斯堡(Karlsberg)
庞大的威廉姆斯霍尔规划方案中唯一得以完成的卡尔斯堡(Karlsberg)八角形建筑和瀑布部分,由意大利人吉奥瓦尼·弗朗西斯科·葛尔尼诺(Giovanni Francesco Gueruiero)设计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景观生态规划在日益丰富的研究过程中,也逐步奠定了其在环境学科中的地位。景观生态学作为自然景区规划的理论雏形,为研究自然景区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科学保护提供了有力的依据,由此成为自然景区规划的重要理论基础。景观生态学在自然景区规划中的应用,同时也成为人们探索未来人类与自然如何更好地协调共生的全球性研究领域。
(2)环境规划理论
在规划层面上,与自然景区规划较为密切的就是景观规划理论,它是环境规划中一个较大的规划概念。比埃尔(A. Beer)在《景观规划对环境保护的贡献》(The Planning to Environmental Contribution of Landscape Protection,1990)一书中将规划看作是“一种思考方式、一种哲学途径,它使规划师、政治家、公众认识到,一切土地的规划和管理都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最大程度的理解上”。
自19世纪发展至今,景观规划更加注重对原始生态保护方面的规划。景观规划包含面向城市的人工环境设计,同时也包含面向自然风景的自然环境设计。对于自然景区规划而言,属于景观规划下的自然环境设计的层面,即面向自然景区的自然资源保护、合理的开发(图2-15)。
图2-15 英国斯杜尔海德园
中位于自然风光花园里的万神庙(Pantheoiv),亨利·霍尔设计
在追求人与自然间的平衡和协调的过程中,自然景区规划借助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在环境、生态、资源、文化与景观感受方面有了较为科学与具体的规划设计对象。在景观规划思想的指导下,自然景区规划设计不是单纯地制造可观赏的风景,而是为自然景观在人类的规划下达到一种较为宏观的资源调控和保护性规划的引导。
关注:
在环境、生态资源方面,自然景区规划需要对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当地动植物、气候人文等资源的调查分析评估后做出相应的保护与规划。在文化历史方面,需要挖掘自然景区当地的文化历史、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这些都是景区规划所必须涉及的基础规划部分。风景区规划亦是一种博弈的思考方式,它将环境保护以及人和环境的关系作为核心出发点,思考人与环境如何和谐共生、景观资源如何合理保护和利用,自然环境的原始意境如何保留。是一种“辩证”的环境设计。
2.2.2 相关理论
自然风景区规划作为景观规划设计的组成部分,基本涵盖了生态学、规划学、景观学等许多相关学科。其主要以景观生态学作为理论基础,在生态层面做好规划的同时,自然风景区作为供人们游赏的自然地带,又要求规划者拥有基本的美学知识。鉴于自然风景区规划涉及理论的综合性特点,只有建立起良好的理论基础才能为自然景区的规划实践做出正确的指导。
作为环境发展战略被提出来的生态旅游规划理论,与自然景区规划有着较为相近的规划目标。在1955年的生态旅游研讨会上,将生态旅游规划定义为“在生态学的观点、理论的指导下,享受、认识、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带有生态科教、生态科普色彩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专项活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 Ceballos Lascurain)在 1988年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一种常规的旅游形式,游客在欣赏和游览古今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地考究自然风光和野生动植物(图2-16)。”同时,生态旅游规划与景观生态规划不同,它更侧重的是游客的旅游体验,是一种以游客旅游活动为主的合理规划。生态旅游规划与自然景区规划设计相同,在设计上以环境中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的保护作为规划设计的前提,在规划上对环境采取有控制、有限度、有选择地规划模式,控制规划的有效力度、限制旅游业的发展规模,有选择地分区域开发。例如,在旅游开发角度,都需将游客人数、旅游设施的建设纳入规划设计中;在自然生态保护角度,其规划设计都尽可能保持和维护自然资源生态系统以及人文历史景观的完整性。
图2-16 最早的斯道园平面图
由布里奇曼与凡布鲁合作设计,图中弯曲的阴影部分为他们首次从景区观赏者视角出发设计的无视线阻挡体验路线
思考延伸:
1. 自然景区规划的主要理论基础有哪些?
2. 自然景区规划的理论核心与重点是什么?
3. 自然景区规划是如何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