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vit建筑应用实训教程
- 黄亚斌 王全杰 赵雪锋
- 7字
- 2020-08-26 16:34:26
第2章 模型搭建
2.1 结构模型搭建
2.1.1 任务说明
根据《办公大厦建筑工程图》,在Revit Architecture中完成结构模型的搭建。
2.1.2 任务分析
在Revit Architecture中如何搭建结构基础?
在Revit Architecture中如何搭建结构梁?
在Revit Architecture中如何搭建结构板?
在Revit Architecture中如何搭建结构柱?
2.1.3 任务实施
(1)搭建基础结构及地下室结构
①搭建前的准备。双击桌面图标“ ”,进入如下“Autodesk Revit 2014”界面。
注意
本教材使用的图形软件版本号为Autodesk Revit 2014,其他版本Revit同以下操作步骤基本一致。
在项目栏中,鼠标左键单击“新建”进入新建工程界面,选择“土建样板文件”单击确定。如图2.1-1、图2.1-2所示。
图2.1-1
图2.1-2
在新建的项目中,单击左上角运用程序菜单 ,点击“另存为>项目”,将其命名为“办公大厦结构模型”(如图2.1-3、图2.1-4所示)。
图2.1-3
图2.1-4
打开“视图选项卡”>“用户界面”,勾选“项目浏览器”和“属性”,并将“属性栏”和项目浏览器拖拽至视图左右两侧(如图2.1-5、图2.1-6所示)。
图2.1-5
图2.1-6
②搭建基础结构的设计。展开项目浏览器“BM_结构>立面>结构-南”,双击进入南立面视图(如图2.1-7、图2.1-8所示)。
图2.1-7
图2.1-8
将1F~屋顶层标高向下移动100mm。按住鼠标左键,左下框选1F~屋顶层标高,单击修改“选项卡”下解锁 >“移动”,按住shit向下移动鼠标,同时在键盘上输入100(如图2.1-9、图2.1-10所示)。
图2.1-9
图2.1-10
双击项目浏览器中的“结构>建模>-1F”,进入-1F楼层平面。
单击“结构”>“基础”,选择“结构基础:楼板”。在类型属性栏选择“现浇混凝土C30-500厚”,放置标高为-1F,自标高的高度偏移为0(如图2.1-11所示)。
图2.1-11
在绘制选项卡下选择拾取线,设置偏移量500,拾取 轴(如图2.1-12所示)。
图2.1-12
以同样的方式拾取①轴,向左偏移量1200;轴向下偏移量700;④轴向左偏移量500;轴向下偏移量600;⑦轴向右偏移量500;轴向右偏移量1200。
使用修改下 拆分命令将 轴下偏移700的线在⑤~⑥间打断,然后用修剪 依次选择AB,BC,CD,DE,EF,FG,GH,HA(如图2.1-13、图2.1-14所示)。
图2.1-13
图2.1-14
选择绘制线命令 ,绘制如图2.1-15所示电梯基坑、集水坑位置。
图2.1-15
基础底板边界整体绘制如图2.1-16所示。
图2.1-16
注意
绘制的轮廓线必须是闭合的,但不能交叉,可以使用“修改”选项卡下修剪命令 修剪。
轮廓拾取绘制完成后,单击 ,完成基础底板编辑。
绘制完成后打开三维视图 ,将看到如图2.1-17所示的三维效果。
图2.1-17
用同样的方式,选择基础底板,基础垫层-现浇混凝土C15-100厚,标高放置为-1F,自标高的高度偏移-500,拾取已绘制的基础底板的边界外偏移100,单击对号,确定绘制完成。绘制完成后在三维视图查看基础底板与垫层详图如图2.1-18所示。
图2.1-18
③地下室结构柱设计。打开-1F楼层平面,单击“结构>柱”,在属性栏下拉菜单下选择“BM_现浇混凝土异形柱1-C30 GDZ1”,选择放置方式为“高度”,顶部标高1F。将鼠标移动至①轴与 轴交点处,轴线显示浅蓝色时单击左键确定,如图2.1-19所示。
图2.1-19
用同样的方法,依据“-4.00~-0.100地下室结构柱定位图”,如图2.1-20所示,放置地下室其余结构柱。若放置的结构柱方向不正确,可选择需要修改的结构柱,按“空格”翻转其方向即可。结构柱类型选择见表2.1-1,未标注的类型均为“BM_现浇混凝土矩形柱-C30 KZ1”。
图2.1-20-4.00~-0.100地下室结构柱定位图
表2.1-1 地下室结构柱类型选择
放置完成后,打开三维视图查看模型搭建成果,如图2.1-21所示。
图2.1-21
④地下室基础深的绘制。打开-1F楼层平面,绘制地下室基础梁。
单击“结构”>“梁”,选择BM_现浇混凝土基础梁-C30。单击“属性栏”>“编辑类型”,复制创建JZL2(3B)500×1200的梁类型,修改b值为500,h值为1200。在属性栏实例属性中,将Z轴对正改为底,Z轴偏移值-500,如图2.1-22所示。
图2.1-22
注意
基础梁为上反梁,且基础梁底与基础板底齐平。
用同样的方式复制创建如图2.1-23所示的其余基础梁。
图2.1-23
选择已经创建的基础梁JCL1(1)在“修改”选项卡下选择直线,在距B轴1950,⑤轴~⑥轴间绘制JCL1(1)(如图2.1-24所示)。
图2.1-24
用同样的方式在-1F上绘制如图2.1-25上的其余基础梁。
图2.1-25-4.00基础梁结构平面图
注意
JCL1(1)表示命名为基础梁1,括号内1表示一跨。如JCL4(3)表示该梁有3跨。JCL2(3A)表示有3跨外加单面悬挑,JCL2(3B)表示3跨外加双面悬挑。
绘制完成后打开三维视图,在三维视图里看到如图2.1-26所示的效果图。
图2.1-26
⑤-1F楼层的设计。打开-1F楼层平面,单击“插入”选项卡下的载入族,选择“案例文件>族>电梯基坑”族,在③轴—④轴—轴—轴间电梯间位置放置载入的“电梯基坑”族。设置其放置标高为-1F,偏移量为0(如图2.1-27、图2.1-28所示)。
图2.1-27
图2.1-28
打开-1F楼层平面,单击“结构”>“基本墙”>选择“基墙-钢筋混凝土C30-250厚”,设置其类型属性见图2.1-29。
图2.1-29
在①轴上,轴到 轴间,绘制该墙。
若绘制的墙将结构柱截断,出现如图2.1-30所示的情况。
图2.1-30
单击“修改>切换剪切顺序”。如图2.1-31所示。
图2.1-31
依次选择需要切换剪切顺序的剪力墙、结构柱,以得到如图2.1-32所示的剪切效果。
图2.1-32
地下室剪力墙墙类型选择及放置定位如图2.1-33所示。除红色框选电梯间处剪力墙为200厚外,地下室其余剪力墙为250厚。
图2.1-33
绘制完成后,在三维视图看到,如图2.1-34所示的效果。
图2.1-34
⑥打开1F楼层平面,绘制地下室顶结构梁。单击“结构”>“梁”,选择“BM_现浇混凝土矩形梁C30”,单击类型属性对话框,复制命名“KL6(3)250×650”的梁类型,修改“h=650,b=250”。在②轴上 轴、轴间绘制KL6(3)。如图2.1-35、图2.1-36所示。
图2.1-35
图2.1-36-0.100结构梁平面布置图
绘制完成后,打开三维视图,可以看到如图2.1-37所示的结果。
图2.1-37
⑦打开1F楼层平面,绘制地下室结构顶板。单击结构选项卡“楼板”子选项卡“结构楼板”命令,选择“有梁板-现浇混凝土C30-180厚”。设置标高“1F”,自标高的高度偏移量“0”。如图2.1-38所示。
图2.1-38
如图2.1-39选择“拾取线”,拾取地下室结构墙外边界、预留电梯井洞口、楼梯洞口、卫生间洞口轮廓,尺寸见图2.1-40。
图2.1-39
图2.1-40
用同样的方式,点击“结构>楼板”,选择“有梁板-现浇混凝土C30-180厚”,设置标高为1F,自标高的高度偏移量为-50,在卫生间结构楼板处拾取洞口轮廓,完成轮廓拾取后单击完成编辑。
绘制完成后切换至三维视图。可以看到如图2.1-41所示的效果。
图2.1-41
⑧地下室坡道处理。打开-1F楼层平面视图,在如图2.1-42所示位置绘制,A、B、C三面墙,设置高度偏移为-1F到1F。
图2.1-42
其中墙A,墙B为基本墙C30-200厚,墙C为基本墙C30-250厚。并将墙A与B轴剪力墙修剪。然后点击“结构>楼板>结构楼板”选择“有梁板现浇混凝土C25-200厚”,拾取绘制轮廓为a-b-c-d的坡道梁板。单击 ,完成坡道楼板绘制。再次点击选择该楼板,将其标高改为-1F,标高偏移为700。如图2.1-43所示。
图2.1-43
选择该楼板,单击“修改>修改子图元”;点击浅绿色小方块a,b,c,d;将其值分别修改为0,0,3250,3250。修改完成后按“esc”退出,完成绘制。如图2.1-44所示。
图2.1-44
打开1F楼层平面,选择“结构>基础>结构基础楼板”,选择“基础垫层-现浇混凝土C15-100厚”,其中A段边界到 轴上⑨~轴间剪力墙外边界,B、C、D段边界较墙外边缘偏移100。标高设定为1F,偏移-620。如图2.1-45、图2.1-46所示。
图2.1-45
图2.1-46
单击C边,勾选“自定义坡度”,将坡度值修改为11.70。单 完成。此时会跳出如下对话框,单击“否”。如图2.1-47所示。
图2.1-47
绘制完成后,打开三维视图,将视图缩放至地下室坡道处,可看到如图2.1-48所示的效果图。
图2.1-48
单击特写处墙A,单击修改墙,“编辑轮廓”,单击“ ”右,换成三维右立面视图,如图2.1-49、图2.1-50所示。
图2.1-49
图2.1-50
选择拾取垫层底边,并用修剪命令修剪轮廓如图,并将多余的轮廓线按“delete”删掉,单击“ ”完成。同理,将墙B轮廓修改使其底与垫层坡度变化一致。完成后可看到如图2.1-51,图2.1-52,图2.1-53所示的效果图。
图2.1-51
图2.1-52
图2.1-53
小技巧
当编辑局部时,不需要显示其他构件(如楼板),选择楼板,点击临时隐藏图元。当需要恢复显示时,选择图元,单击 ,选择“重设临时隐藏隔离”,即可恢复图元显示。
绘制完成后将得到如图2.1-54所示的地下一层结构三维效果图。
图2.1-54
(2)1F~2F,2F~3F主体结构 打开1F楼层平面,单击“结构”>“结构柱”,选择“BM_现浇混凝土异形柱1a-C30-GDZ1”,设置放置于1F,顶部约束到2F。放置于①轴与 轴交点处。用同样的方法依据-0.100~3.800结构柱定位图,放置其余结构柱。见图2.1-55,表2.1-2所示。
图2.1-55-0.100~3.800一层结构墙、柱定位图
表2.1-2 1F~2F,2F~3F结构体类型选择
续表
1F一层结构柱中,①轴与 轴,轴交点处的GDZ2的尺寸需要修改。选择1F楼层平面中的GDZ2,在其属性栏将其实例属性修改为“A2=150,A3=300”,如图2.1-56所示。
本项目-0.100~19.500结构柱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同一位置使用相同的族,且结构柱尺寸相同,可以通过复制已经完成的结构柱到其他楼层的方法快速完成建模。比如1F结构柱和2F结构柱仅有入口处结构柱布置不同,可将1F与2F相同位置的结构柱复制到标高2F即可快速完成。
打开1F楼层平面,鼠标左键从左上向右下框选至轴。如图2.1-57所示。
图2.1-56
图2.1-57
单击修改选项卡下“过滤器”,仅勾选“结构柱”前的对号,单击确定完成结构柱过滤选择。如图2.1-58所示。
图2.1-58
单击修改选项卡下复制到剪贴板 ,然后单击粘贴下拉箭头,选择与选定的“标高对齐”,选择需要复制到的2F。单击确定完成复制。如图2.1-59,图2.1-60所示。
图2.1-59
图2.1-60
复制完成后打开三维视图(如图2.1-61所示),可以看到1F除为选择的入口处结构柱以外的全部柱子已经复制到2F。当需要复制某一楼层平面的构件到其他楼层时,都可使用这一复制方法。
图2.1-61
参照绘制地下室剪力墙的方法,绘制1F结构墙,1F结构墙定位见图2.1-8和图2.1-62。
图2.1-62
绘制完成之后打开三维视图,可以看到如图2.1-63所示的效果。
图2.1-63
如图2.1-64、图2.1-65所示,打开楼层平面2F,在“结构”>“梁”选项卡下选择“BM_现浇混凝土矩形-C30KL4(7)250×650”在 轴上④轴,⑦轴间绘KL4(7)250×650,设置放置平面为2F,轴对正为“顶”。参照图2.1-19和图2.1-20、图2.1-24绘制2F其余结构梁。
图2.1-64 2F梁平面布置图(横向)
图2.1-65 2F梁平面布置图(纵向)
绘制完成后,打开三维视图,可以看到如图2.1-66所示的三维效果图。
图2.1-66
打开2F楼层平面,在2F 3.800标高位置绘制2F结构楼板。包含入口楼板:有梁板-现浇混凝土C30-100厚;卫生间楼板:有梁板-现浇混凝土C30-120厚,其余楼板(去除电梯井洞口和1#,2#楼梯间楼板洞口):有梁板-现浇混凝土C30-120厚。尺寸详图参见2F现浇混凝土板平面布置图见图2.1-67~图2.1-70。
图2.1-67
图2.1-68
图2.1-69
图2.1-70
绘制完成后,打开三维视图,可看到如图2.1-71所示的效果。
图2.1-71
参照复制1F结构柱到2F结构柱的方式将1F剪力墙复制到2F上。在三维视图中点击“Viewcube”>“前立面”,框选1F所有构件(结构柱,剪力墙,结构梁,结构板),使用视图左下角辅助设计栏,选择临时隐藏隔离 ,点击隔离图元。即可将选择的1F所有构件隔离出来。
然后框选整个视图,单击过滤器选择剪力墙,复制到剪贴板,粘贴到指定楼层,选择“2F”。可以看到如图2.1-72所示的效果。
图2.1-72
单击临时隐藏图元,选择“重设临时隐藏/隔离”。取消图元临时隐藏,效果图如图2.1-73。
图2.1-73
(3)3 F 7.700~机房层15.500结构主体 自7.700标高以上的结构主体混凝土均选用C25,所以在选择构件族的时候,要对应选择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的族。
打开3F楼层平面,绘制如下梁布置图的3F结构梁。选择“BM_现浇混凝土矩形梁-C25 KL4(7)250×650”在 轴上①~⑦间绘制。设置放置标高为3F顶对齐。如图2.1-74、图2.1-75所示。
图2.1-74 3F梁平面布置图(横向)
图2.1-75 3F梁平面布置图(纵向)
其中 轴外④轴~⑦轴间弧形梁绘制如下:在B轴以外2415处绘制一条参照平面aa,单击建筑选项卡下“参照平面”,选择绘制线 的方式在距 轴以外2415处④轴~⑦轴绘制横向参照平面;在 轴附近⑤轴~⑥轴中间绘制一条参照线bb,使aa和bb相交。如图2.1-76、图2.1-77所示。
图2.1-76
图2.1-77
单击“结构”>“梁”,选择L1(3)250×500,设置放置标高为3F。在绘制选项卡下选择起点终点半径弧 的绘制方式,依次点击④轴 轴处结构柱下边界与④轴的交点,⑦轴 轴交点处结构柱下边界与⑦轴的交点,及参照线aa与bb交点。如图2.1-78所示。
图2.1-78
绘制完成后打开三维视图,可看到如图2.1-79所示的效果。
图2.1-79
绘制7.700标高3F处楼板。打开结构建模,3F楼层平面,在“结构”>“梁”选项卡下,选择“有梁板-现浇混凝土C25-120厚”,参照3F板布置平面图绘制楼板轮廓。详细尺寸见7.800 3F楼板平面图。如图2.1-80所示。
图2.1-80
绘制3F 7.700~4F 11.600处结构柱。打开3F楼层平面视图,单击“结构”选项卡>“柱”,选择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的结构柱,参照7.700~11.600结构柱平面布置图,选择相应结构柱放置在结构建模3F平面。如图2.1-81所示。
图2.1-81 3F、4F结构柱平面布置图
在3F楼层平面绘制3F 7.700~4F 11.600结构剪力墙,选择“基墙-钢筋混凝土C25250厚”。具体尺寸和位置见7.700~11.600结构剪力墙柱平面布置图,如表2.1-3所示。
表2.1-3 3F、4F结构柱类型
绘制完成后打开三为视图,可以看到如图2.1-82所示的完成效果。
图2.1-82
绘制4F11.600~机房层15.500结构剪力墙,梁,板,柱。因为4F11.600标高处,机房层15.500标高处结构梁板墙柱是一样的。可以通过复制的方式快速完成模型的搭建。
打开三维视图,使用Viewcube定位到前立面,框选3F处结构框架梁、板,使用过滤器选择楼板和结构框架。点击修改选项卡下“复制到粘贴板命令 ”,点击粘贴下拉箭头,选择与选定的标高对齐,选择4F、机房层。
用同样的方式,选择3F结构柱、剪力墙,复制到4F、机房层。如图2.1-83~图2.1-85所示。
图2.1-83
图2.1-84
图2.1-85
完成之后,点击Viewcube主视图,可以看到如图2.1-86所示的三维效果。
图2.1-86
其中机房层①轴上 轴 轴间,轴上 轴 轴间LL4 250×1200替换成LL4 250×600。机房层电梯间处LL2 250×1300替换成LL2 250×3100。
至此,3F7.700~机房层15.500处主体结构搭建完成。
(4)屋顶层 打开4F平面视图,选中轴与③、④、⑤轴及 轴与③、④、⑤轴交点处的结构柱,单击“修改”>“剪贴板”>“复制到剪贴板”复制轴网,单击“修改”>“剪贴板”>“粘贴”>“与选定标高对齐”,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屋顶层”。如图2.1-87所示。
图2.1-87
分别在③轴左侧900 轴上方850、轴下方600、⑤轴右侧900处绘制参照平面。如图2.1-88所示。
图2.1-88
单击“结构”>“楼板 命令,新建类型“有梁板-现浇混凝土C25-150厚”,绘制如图2.1-89所示楼板轮廓。
图2.1-89
绘制完成后单击“完成”命 。重复楼板绘制命令,继续绘制如图2.1-90所示楼板。
图2.1-90
完成绘制后,进入三维视图中,选择刚刚绘制的楼板,单击上下文选项卡“修改”>“形状编辑”>“修改子图元 ,选择如图2.1-91所示的编辑点,单击拉伸柄右侧的数值并输入-1000。
图2.1-91
用同样的方式将北侧另一个编辑点标高调整为-1000,完成后效果如图2.1-92所示。
图2.1-92
进入屋顶层平面图,选择④号轴线和⑤号轴线上四根结构柱,单击上下文选项卡“修改”>“附着顶部/底部”命令,在选项栏中设置,如图2.1-93单击④轴、⑤轴之间的楼板,完成附着,效果如图2.1-94所示。
图2.1-93
图2.1-94
进入屋顶层平面图,单击“结构”>“梁”,在类型属性面板中新建类型“WKL1(2)250×600”,绘制、轴上③轴、④轴之间的梁。如图2.1-95所示。
图2.1-95
单击“建筑”>“工作平面”>“参照平面”,将选项栏中偏移量改为-300,沿着③轴绘制一条参照平面。如图2.1-96所示。
图2.1-96
新建类型“WKL2(1)250×600”③、④、⑤轴上、轴之间的梁。如图2.1-97所示。
图2.1-97
单击“修改”>“对齐”命令 ,将③轴上的梁左边缘线与参照平面对齐。如图2.1-98所示。
图2.1-98
选择④轴上的梁,并将属性栏中“顶部标高偏移”和“底部标高偏移”都改为-60。如图2.1-99所示。
图2.1-99
选择⑤轴上的梁,并将属性栏中“顶部标高偏移”和“底部标高偏移”都改为-1000。如图2.1-100所示。
图2.1-100
进入三维视图中,单击“结构”>“结构”>“梁系统”命令。
单击上下文选项卡“修改”>“工作平面”>“设置”命令,选择“拾取一个平面”,并用tab键切换拾取,如图2.1-101所示楼板下表面。
图2.1-101
进入屋顶层平面图,绘制如图2.1-102所示轮廓。
图2.1-102
单击“修改”>“绘制”>“梁方向”>“拾取”命令,拾取轴上方梁系统轮廓线,如图2.1-103所示。
图2.1-103
在“属性”面板中将“布局规则”改为“固定数量”,“线数”改为2。如图2.1-104所示。
图2.1-104
单击“完成”命令 完成梁系统的绘制,进入三维视图中,选择刚刚绘制的梁系统,单击“修改”>“删除梁系统”命令,此时梁系统被删除,但所绘制的梁 并没有被删除。
进入屋顶层平面图,单击“修改”>“对齐”命令,将两根梁分别与 轴、轴的结构柱外表面对齐,如图2.1-105所示。
图2.1-105
至此结构模型绘制完成,保存文件。
(5)结构:楼梯进入1F平面视图中,单击“建筑”>“工作平面”>“参照平面”命令,在选项栏中将“偏移量”改为-750,沿着⑤轴线绘制参照平面。如图2.1-106所示。
图2.1-106
用同样的方法绘制出⑤轴左侧距离为2250和 轴下方距离为1400的参照平面,效果如图2.1-107所示。
图2.1-107
单击“建筑”>“楼梯坡道”>“楼梯”>“楼梯(按构件)”命令,开始绘制楼梯。
在“属性”中将“实际梯段宽度”改为1300,将“实际踏板深度”改为300。如图2.1-108所示。
图2.1-108
单击“属性”面板>“编辑类型”,将“最大踢面高度”改为150,“最小踏板深度”改为300。如图2.1-109所示。
图2.1-109
单击最左侧参照平面与梁的上表面交点作为第一跑起点,垂直向上移动光标,移动到最左侧参照平面与水平参照平面交点时,单击鼠标左键捕捉该点作为第一跑终点,水平向右移动鼠标到右侧参照平面与水平参照平面交点,单击鼠标左键作为第二跑起点,垂直向下移动鼠标到右侧参照平面与梁上表面交点,单击鼠标左键作为第二跑终点,按“Esc”键结束绘制命令。如图2.1-110、图2.1-111所示。
图2.1-110
图2.1-111
单击“修改”>“模式”>“完成”命令 完成绘制。
单击“结构”>“结构”>“柱”命令选择“BM_现浇混凝土构造柱-C30”>“TZ2 200*250”。如图2.1-112所示。
图2.1-112
在选项栏中将绘制方式改为“高度”,顶部标高改为“未连接”,并输入数值195 。
放置构造柱后单击“修改”>“移动” 命令,将该构造柱移动至如图2.1-113所示的位置。
图2.1-113
用同样的方法绘制如图2.1-114所示的两根结构柱“BM_现浇混凝土构造柱-C30”>“TZ1 200×250”。
图2.1-114
单击“结构”>“梁”命令,在“属性”面板中选择“BM_现浇混凝凝土矩形梁·C30”(见图2.1-115,图2.1-116)。
图2.1-115
图2.1-116
绘制如图2.1-117所示的梯梁。
图2.1-117
用同样的方法绘制水平方向梯梁“BM_现浇混凝凝土矩形梁-C30”>“TL-1(1)200×400”,用移动命令将其表面分别与接触的结构柱表面对齐,如图2.1-118所示。
图2.1-118
进入三维视图中,选中楼梯构件靠近构造柱一侧的栏杆,按“Delete”键删除栏杆。
选择楼梯中间的栏杆,单击“修改”>“编辑路径”命令,进入1F视图中用移动命令将如图2.1-119所示栏杆草图线向下移动500,单击“完成”,完成修改。
图2.1-119-1
图2.1-119-2
选择绘制的楼梯,单击“修改”>“编辑”>“编辑楼梯”命令 ,进入楼梯 编辑界面。
选择楼梯平台,单击“修改”>“工具”>“转换”命令,将构件平台转换为草图平台,出现提示对话框是单击关闭即可。
单击单击“修改”>“工具”>“编辑草图”命令如图2.1-120、图2.1-121、图2.1-122所示。,进入楼梯平台草图编辑界面。
图2.1-120 选择楼梯平台
图2.1-121 转换提示
图2.1-122 进图草图编辑界面
修改楼梯平台草图,如图2.1-123所示。
图2.1-123
绘制完成后单击“修改”面板“完成”命令,出现警告对话框单击“取消图元连接”
即可。如图2.1-124所示。
图2.1-124
再次单击“完成”命令,完成对楼梯的编辑,出现的警告对话框可忽略。
选择楼梯中间栏杆,单击“编辑路径”,将之前移动的草图路径向上移500,完成编辑。
进入三维视图中,按ctrl键选择绘制的3根梯柱、4根梯梁、梯段、平台、栏杆,单击“修改”>“创建”>“创建组”命令,将组名称改为“楼梯1”,单击确定完成创建。如图2.1-125所示。
图2.1-125-1
图2.1-125-2
选择组“楼梯1”单击“修改”>“复制到剪贴板 ,单击“修改”>“粘贴”>“与选定的标高对齐”,在“选择标高”对话框中按ctrl选择-1F、2F、3F、4F。如图2.1-126所示。
图2.1-126-1
图2.1-126-2
如图2.1-127在出现警告对话框时选择确定即可,并出现如图2.1-128所示的效果图。
图2.1-127
图2.1-128
进入-1F平面视图,选择模型组“楼梯1”,单击“修改”>“成组”>“解组”命令。
利用tab键切换选择左上角的梯柱和上方梯梁,Delete键删除。如图2.1-129所示。
图2.1-129
进入1F视图,选择模型组,单击“修改”>“修改”>“复制”命令,将模型组水平向右复制2800。
选择复制后的模型组,在“属性”面板中单击“类型属性”选择“复制”,新建类型“楼梯2”。如图2.1-130所示。
图2.1-130
选择模型组“楼梯2”,单击“修改”>“成组”>“编辑组”命 ,进入组编辑界面。
选择模型组中右侧梯柱和梯梁,Delete键删除。如图2.1-131所示。
图2.1-131
选择左上角梯柱和上方梯梁,单击“移动”命令将其上表面移动至轴处。如图2.1-132所示。
图2.1-132
选择楼梯构件,单击“编辑楼梯 进入楼梯编辑界面,选择楼梯右侧梯段,拖拽梯段右侧的拉伸柄,将梯段右侧边界拖拽至墙体左侧边界线处。如图2.1-133所示。
图2.1-133
选择楼梯平台,单击“编辑草图”命 ,进入草图编辑界面,单击“对齐”命令将右侧轮廓线对齐至墙体左侧边缘线处,上方轮廓线对齐至上方梯梁下边缘线处。单击两次“完成”命令完成编辑。如图2.1-134所示。
图2.1-134
单击绘图区左上角“完成”命令,完成模型组的修改。
选择模型组“楼梯2”,单击“复制到剪贴板”命令,单击“粘贴”>“与选定标高对齐”,选择2F、3F,完成粘贴。如图2.1-135和图2.1-136所示。
图2.1-135
图2.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