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医家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

中药使用历经数千年,由于其来源多为天然植物(包括一些食物),所以长期以来在其使用上对于中药的毒性一直存在误区。另外,人们对西药的不良反应给予极大的关注,对中药则有所忽视。许多人笼统地认为中药“很少有毒副作用”,甚至认为“中药无毒副作用”,一概可以“长期服用”,“有病治病,无病健身”。

实际上,我国的历代医家早就对药物,尤其是中药的毒性有所认知,并形成了完整的理论认识。

1.“毒药”泛指“药物”

以“毒药”来泛指“药物”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非常多见。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曰:“西方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素问·移精变气论》:“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素问·汤液醪醴论》:“岐伯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素问·脏气法时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素问·宝命全形论》:“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腑脏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素问·示从容论篇》:“针石之败,毒药所宜,汤液滋味,具言其状……当投毒药刺灸砭石汤液,或已或不已”。《素问·疏五过论》:“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灵枢·论痛》“肠胃之厚薄坚脆亦不等,其于毒药何如?”中的“毒药”也是指药物,另外如《周礼》所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

2.“毒”指“药物”的偏性

《景岳全书》:“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是以气味之有偏也。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气。其为故也,正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胜耳。”原来,古代医家认为由于药物本身或多或少具有性味所偏的毒性作用,故泛称毒药,这种性味的偏性恰恰是药物发挥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

3.治疗疾病的药物对健康人体是有一定危害的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就是根据药物的有毒、无毒来分类的。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中《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可见,古代医家对中药的毒性及使用早有认识,中药的毒副作用在我国历代文献中也早有记载,这里不多做001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