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当前猪病发生的特点与防治原则
第一节 猪病发生特点
一、规模化养殖与散养并存,猪病防控难度加大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肉的需求量不断加大,我国养猪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集约化、规模化、工厂化的养猪场。但随着这种养殖模式的急速增加,很多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不能合理配套使用,或者厂房设计不合理,或技术力量薄弱等,造成很多养殖场出现了一系列影响发展的问题。而我国规模化养猪与散养并存的现状,更是增加了猪病防控难度,也使其危害极度增大。
据报道,2010年4月,我国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北和山东,规模化猪场相继发生以哺乳仔猪呕吐和死亡为主要特征的严重腹泻,任何药物防治都收不到理想的效果,发病急、病程短,常在1~3天出现死亡。病猪出生2~3天后先出现呕吐症状,然后水样腹泻、迅速消瘦、脱水死亡。发病率为50%~100%、病死率80%~100%。2011年年初发生至2012年的高病死率哺乳仔猪腹泻,给养猪业带来巨大损失,各种抗菌药物与抗病毒措施(干扰素、转移因子、卵黄囊抗体等)疗效之低,令人吃惊与困惑。哺乳仔猪病死率达到80%乃至100%,不少猪场出现产房无仔猪的现象。
2013年3月上海黄浦江死猪事件,曾引起了全社会的巨大震动与广泛关注。
二、新病时有出现,老病、少发病增多
由于饲养模式的变化与对外交流的增加,新病原时有发现。据统计,我国近10年来新出现畜禽传染病30余种,而猪病就有7种以上。有些传染病(如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感染等),在国外出现不久就相继在我国发现。其次,由于饲养模式、环境条件与管理技术等的原因,出现了许多新病(如异嗜癖、应激综合征、呼吸道综合征等)。再则,过去已被控制或较少发生的猪链球菌病、仔猪伪狂犬病、蓝耳病、仔猪多系统衰弱综合征等,近年来发病增多;仔猪水肿病、猪霉形体肺炎等往往不被人们重视的传染病,也有高发的趋势。
猪病发生日趋复杂,病因病原众多,为猪病的诊断与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目前引起猪腹泻的疾病主要就有传染性胃肠炎、猪瘟、猪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病、仔猪黄白痢、球虫病、红痢、痢疾、副伤寒、伪狂犬、猪丹毒等;引起母猪流产、死胎病的疾病有细小病毒病、乙型脑炎、伪狂犬、猪瘟、流感、水泡性病、巨细胞病毒感染、布氏杆菌病、蓝耳病等;引起呼吸道病的疾病有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巨细胞病毒感染、曲霉菌病、气喘病、腺病毒感染、嗜血杆菌感染、接触性传染性胸膜肺炎、副伤寒、伪狂犬、流感等;引起神经性症状的疾病有伪狂犬、水肿病、链球菌、李氏杆菌病、副嗜血杆菌、破伤风等。
目前,我国养殖场(户)的猪病死淘汰率为发达国家的1~3倍,甚至更多,不少猪场在15%以上。而在猪病防治中,有些养殖户和兽医人员往往按经验处理,思想僵化,将思维定死在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等过去常见、多发的传染性疾病上,造成诊断失误,必然很难治愈。
三、混合感染与非典型性发病增多
目前,多病原混合感染已成为猪病发生的主要形式。其既有多种细菌相加,或多种病毒相加,如猪瘟与牛黏膜病毒病、猪瘟和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圆环病毒病与猪瘟、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细小病毒病、猪气喘病与巴氏杆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混合感染等;也有多种细菌与病毒相加的,或与附红细胞体相加的。或是一种或几种疾病原发,再继发或并发其他疾病,使其临诊表现和病理变化不像单纯感染那么典型,给猪病的诊断和防治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如在2006年,猪“高热病”闹得全国一片热,犹如当年“附红细胞体病”闹成全国一片红一样,好像有什么新病原;而据某地区对653例的相关病料抗原检测(100%)时发现,猪瘟病毒检出率为42.4%,圆环病毒2型为37.7%,蓝耳病为29.1%,伪狂犬病为10.1%,支原体肺炎为22.8%,副嗜血杆菌为25.6%,传染性胸膜炎为20.8%,弓形体病为3.1%,霉菌毒素为8.3%等。这些已知病原在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的多重感染组合可能不同,但其共同表现是“看啥不像啥,看啥又像啥”。几种病毒、细菌和霉菌毒素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表现出的复杂综合征,发热只是其中之一,却让人觉得好像存在什么神秘病原,而事实上并非什么新病原,或某种单一病原所致,从而给判断与防控对策的制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多病原体的混合共存,其中一些能抵御或破坏宿主的防御系统,使共生病原体得到保护。尤其重要的是,混合感染常使抗生素活性受到干扰,体外药敏试验常不能反映出混合感染病灶中的实际情况,使得依据药敏试验结果这一传统的抗生素使用的“黄金标准”受到了严峻的考验。过去猪病多是急性典型发作,侵害导致猪发病和死亡,用疫苗与药物进行单纯的特异性防治十分有效;而当前的猪病多是以猪免疫系统受损而导致多种病原并发、继发或复合感染为特征,改变了病原与猪体之间的原有关系,造成了许多猪病以非典型或综合征的形式出现。其发病也许并不很急,但就是难以控制与治愈。
温和型、慢性及隐性传染病逐年增多,使种公猪、母猪、后备种猪、初生仔猪、保育猪、育肥猪等同一猪场中的各类型猪,均可感染疾病。临诊上母猪多表现为流产、死产、产弱仔及震颤;仔猪多表现为生长迟缓、成为僵猪、产生免疫耐受、发生免疫失败等,给整个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如20世纪六七十年代,猪瘟一直是养猪业的头号杀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猪瘟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猪瘟现在并没有绝迹,只不过临诊症状与以前已大不相同了,多数表现为亚临诊感染或呈现温和型变化。据统计,我国每年因为非典型猪瘟死亡的数量占当年全部因病致死猪数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如果算上因为该病导致的死胎、流产、种猪淘汰等,造成的直接损失高达10亿元人民币左右。
四、免疫抑制性因素增多
为什么有些猪场,疫苗应用与免疫程序似乎都无可挑剔,却总有散发的或疑似的猪瘟发生?支原体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似乎无处不在,用疫苗也无济于事;特别是人工免疫后群体免疫效价低和抗体效价整齐度差,其原因不是疫苗质量变差了、病原体的毒力变强了,而是产生了所谓的猪群免疫抑制现象。如我国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是世界公认最好的预防猪瘟的疫苗;研究也发现,我国猪瘟病毒野毒株中也并没有出现能抵抗现行疫苗免疫作用的突变强毒株,但近七八年来,却不断有猪场在多次使用疫苗后仍发生猪瘟的报告。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如有疫苗保存、运输及使用不当等;但更多的与猪群发生免疫抑制现象有很大的关系。
免疫抑制是指由于猪免疫系统遭到破坏而引起的临时性或永久性免疫应答功能障碍,从而导致猪对病原的敏感性提高,造成低致病力病原或弱毒疫苗也可能感染发病的一种临诊常见病理现象。引起猪群产生免疫抑制的因素很多,既有传染性因素,也有非传染性因素。传染性因素如蓝耳病、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猪瘟、支原体肺炎、细小病毒感染、猪流感、巨细胞病毒感染以及许多细菌的感染;非传染性因素如遗传因素、毒素毒害作用、营养因素、药物因素、疫苗因素与理化因素等。传染性因素将在后面的疾病章节中进行介绍,在此就仅对非传染性因素做一简单介绍。
先天性免疫缺陷、染色体异常、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症、先天性脾脏发育不全等遗传性因素可引起的体液免疫缺陷,可导致疫苗免疫失败。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和微量元素铜、铁、锰、锌等,都是猪免疫器官发育,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分化、增殖,受体表达、活化以及合成抗体和补体的必需营养物质;而如果饲料中营养不均衡、缺少或过多或各成分搭配不当,就会造成猪免疫系统萎缩和麻痹,导致免疫抑制。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四环素类、氯霉素、新霉素以及糖皮质激素等抗生素都具有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长期大量的使用磺胺类药物,可造成动物免疫系统抑制,免疫器官出血与萎缩等。地塞米松可减少淋巴细胞的产生,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并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疫苗免疫剂量不够,或超大剂量注射疫苗,或疫苗免疫次数过多等,都会造成猪体免疫应答麻痹,导致免疫抑制。苯酚类、甲醛消毒剂、重金属、过量的氟等,能毒害和干扰机体免疫系统正常的生理功能,降低免疫器官活性,使抗体生成减少。大量照射紫外线均可杀伤骨髓干细胞而破坏其骨髓功能,导致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的丧失。
五、饲养管理性发病增多
随着集约化与规模化养殖的发展,有些人片面地追求大规模与密集化,让猪生活在集中营式的圈舍中。限位栏,限产床,不给放风,不见阳光,“只吃饭没有菜”,3周断奶、剪牙、断尾,使猪遭受的应激反应与痛苦超过了其承受能力而处于亚健康状态,从而使其体质衰弱、免疫力下降、疾病易感性增强。许多养殖户为了所谓的低投入与高产出,使用一些低价而配合不全的饲料,结果导致育肥猪营养缺乏而产生各种应激反应,或诱发出许多规模化猪场的常见疾病。如公猪肢蹄病是临诊常见的疾病,就是常因为猪舍地面和运动场地设计得不科学或因为遗传因素而引起。盲目从国外引种,带来外来病原,而国内活猪大流通又导致病原大扩散。规模化养猪场引来外来病原带给散养户,反过来散养户又威胁规模化猪场的安全。
规模化养猪场规划不到位,污染严重超过消纳能力,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养殖小区的防疫与污染两大问题。更有甚者,许多猪场的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出,病死猪没有按照规定处理而随便丢弃,使其实际上成了百病园,污水横流,污物遍地,老鼠乱窜,蚊蝇满天。猪场周围土壤、水体、空气遭到各种有毒有味气体及病原微生物的严重污染,成为最危险的疫源地。随着规模化养殖场的增多和规模不断扩大,环境污染越加严重,细菌性疫病和寄生虫病明显增多,如猪大肠杆菌病、弓形体病、附红细胞体病等。其中不少病的病原广泛存在于养殖环境中,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这些环境性病原微生物已成为养殖场的常在菌和常发病。
由于相关人员配备不到位,或其科学知识有限,造成疫苗与药物滥用,不仅使猪病防治效果大打折扣,甚或完全失效;而且还造成食品安全事件。在有些猪场,猪就好像是一个活靶子,一头猪要注射十几种疫苗,结果导致重要疾病免疫失败甚至排毒;饲料与饮水加药不按剂量,或者是应急乱配伍,猪好像就是一个“药罐子”,导致很多猪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疫苗和药物的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