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捭阖第一

“捭阖”是《鬼谷子》全书的开篇。“捭”的意思是开启,“阖”的意思是闭藏,捭阖具体来讲其实是一种谈判术,是纵横家游说活动的根本方法。鬼谷子深知语言在人类社会的重大作用,所以他提出“捭阖之道”,旨在提醒游说者要根据各人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以此来达到游说的目的。

顺应时代发展,成就一番伟业

【原典再现】

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①之先。观阴阳之开阖②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③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④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重点注释】

①众生:芸芸众生,即劳苦大众。

②阖:关闭的意思。

③筹策:原指古代的一种计算用具,这里是谋划的意思。

④朕:征兆、形迹。

【白话翻译】

纵观上古时期的历史,可以知道圣人在天地间的作用,是芸芸众生的先导。通过观察阴阳两类现象的变化来对事物做出判断,从而了解事物存亡的关键。通过计算和预测事物的发展进程,从而洞悉人们思想变化的关键。通过揭示事物变化的征兆,从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所以圣人在这世上的作用,自古至今都是一样的。

【鉴赏评议】

在鬼谷子的观点中,有些人之所以被人们尊为圣人,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懂得“守司其门户”。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懂得顺应时代发展的大趋势,能遵循天下兴亡之道,所以做起事来才会事半功倍,最终成就一番伟业。

一说起“兴亡之道”,人们常常喜欢从夏、商、周这三个最古老的朝代中去寻找佐证,这是为什么呢?有一种解释阐述得十分合理:在夏、商、周这三个朝代更迭的过程中,人们的社会政治思想还是混沌一片,儒、道、法、阴阳等诸子百家的思想也统统不存在,后世所倚重的计谋权变之术在当时也尚未取得足以决定胜负的地位。在这样一个原始气息十分浓郁的时代里,历史的“兴亡之道”就显得非常纯粹,纯粹到可以用简单的“天命”来概括。其实当时的人们还是比较愚昧的,无论是君还是民,都十分相信“天命”的说法,认为它决定着天下兴亡的命运,这种解释是符合中国人传统思维的。这种天命其实就是后世人们所说的时势走向,而那些能够早一步看出这种发展规律的人,就被人们称为“圣人”。

【深度解读】

顺势而昌,逆势而亡

俗话说:“时势造就英雄。”只有摸透了时代演变的脉络,看清了时势发展的走向,才能先人一步抓住机遇,让自己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机遇总是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在市场经济大浪潮风起云涌的今天,我们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追求和力行“与时俱进”的人生理念,让自己成为“随潮而动”的时代精英,时刻做好放手一搏的准备。

夏朝末年,社会问题日趋严重。到夏桀即位时,他更是暴虐无道,荒淫无耻,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但夏桀仍不自知,他以为自己的统治永远不会灭亡。他说:“天上有太阳,正像我对于老百姓一样。太阳会灭亡吗?太阳灭亡,我才会灭亡。”百姓们听到了他的话,就在暗地里咒骂道:“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意思是说:“你这个太阳何时才沦亡啊,我们情愿与你同归于尽!”

商族本是夏的一个属国,传到成汤当王的时候,已经变得足够强大了。眼看着夏王朝的统治已经腐朽不堪,商汤决定采取积极措施征伐夏桀。他曾作了一篇“汤誓”,以鼓舞军队的士气,这篇短文后来收录在《尚书》一书中,在文中,商汤向军民们揭露了夏桀逆天而为、破坏生产、残酷盘剥压迫民众的罪行。表明自己是秉承天意征伐夏桀,目的是救民于水火之中,这番誓词极大地振奋了士气。鸣条一战中,商汤军队奋勇作战,一举击败了夏桀的主力部队,并很快攻下了夏都,建立了商朝。

到了商朝末年,王位传到了纣王的手中。纣王的荒淫残暴比之夏桀有过之而无不及,社会又进入了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的年代。而此时,西边的周族却逐渐强盛起来,在周文王的领导下,实力已足以与商相抗衡。但周文王却并没有贸然兴兵东进,而是继续发展生产,对内施以仁政,对外铲除商纣的帮凶,同时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在吕尚等一班贤臣良将的辅佐之下,周族的实力得以迅速增长。与此同时,商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却日益激化。周武王即位后,认为伐商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于是耐心地等待时机。据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所说,武王曾率兵东进至孟津,天下诸侯纷纷响应,但武王认为商朝气数未尽,于是果断退兵。直到商纣王残杀了王族重臣比干,囚禁了箕子,又逼走微子,武王、吕尚等人才迅速把握住这一有利战机,开始大举伐纣。牧野一战,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全无斗志,纷纷倒戈,周武王一役而胜,结束了商朝六百年的统治。

无论是“商汤伐桀”还是“武王伐纣”,都充分展现了“顺势而昌,逆势而亡”的道理,所以商汤和武王就成为后世人们所尊崇的“圣人”。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顺势而为”的“势”其实就是指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而统治者能否遵循这一历史规律,并做出顺应局势的正确决策,则直接决定着战争以及一切事业的成败。

进入现代商业社会,我们同样要遵循顺势而为的道理。一个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就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制定出符合市场规律的经营策略,这样才能打响自己的品牌,创造出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众所周知的电脑软件业巨头——微软公司就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代表,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就是看出了互联网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才毅然决定离开哈佛大学,和好友一起开始创业,并最终创立了微软公司,引领了全球信息化的浪潮。

由此可见,无论是治理天下,还是从政经商,只有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才能让自己的路越走越宽,最终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做事把握关键,方可事半功倍

【原典再现】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①。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②,校其伎巧短长。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

【重点注释】

①阴、阳、柔、刚、开、闭、弛、张:这些都是指事物所处的不同状态及表现形式。

②度权量能:推测智谋的高低以及能力的大小。

【白话翻译】

虽然事物的发展变化无穷无尽,但它们最终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宿:或者属阴,或者归阳;或者柔弱,或者刚强;或者开放,或者封闭;或者松弛,或者紧张。所以,圣人要始终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观察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先后顺序,推测对方智谋的高低,衡量对方的能力大小,再比较他们技巧方面的长处和短处。至于人们所说的贤良和不肖、智慧和愚蠢、勇敢和怯懦,都是有所区别的。所有这些既可以开放,也可以封闭;既可以进升,也可以辞退;既可以轻视,也可以敬重,这都要靠无为来掌握。

【鉴赏评议】

我们都知道,驴子是古时人们农耕劳作的好帮手,但驴子也不是总那么听话的。有时它发起犟来,真是拉也拉不动,打也打不走。其实,人们之所以感觉驴子很难制服,是因为很少有人知道驴子的“要害”。找不到“要害”,一般的抽打根本起不了太大的作用。常用驴子干农活的人,都知道有个驯服犟驴的好方法,就是踢打它的“要害”。这个“要害”的具体位置不太好描述,通俗地说是在驴子肚皮中点至脊柱中点这条弧线的左侧方约五分之一处,农村的人称之为驴子的“肚绷子”。在驴子不听话时,你只要对准它的“肚绷子”踢上一脚,它就会立刻如触电般僵立在那里,什么脾气都没有了,乖乖地任你摆布。

同样,中国有句俗话叫“牵牛要牵牛鼻子”。要想驱使一头壮硕的水牛进水里耕田,光用蛮力去推是没有用的。这时候,古人都会刺穿牛的鼻子,给牛系上鼻环,用绳子牵着鼻环下田。牛被牵住了要害,自然就会乖乖地听从主人使唤。这跟西方哲学家所说的“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是同一个意思。万事万物都存在着起决定作用的关键点,抓住了这个关键点,就能掌控全局,主宰一切。

【深度解读】

抓住重点,纲举目张

我们平时在做事的时候,常常会遇到不知该从何处下手的焦灼情况。其实,任何事物都有其各自的特点,仔细分析这些特点就能找到所谓的突破口,只要我们抓住了这个突破口,做事就可以变得更有效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国时期,曹操发兵宛城时规定:“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但有一天,曹操自己的马被田间一只鸟儿吓到,一下子窜到了麦田里。这等于说是违反了自己制定的军纪,于是曹操立即叫来随行的官员,要求治自己践踏麦田的罪行。

官员说:“怎么能给丞相治罪呢?”曹操说:“我亲口说的话都不遵守,还会有谁心甘情愿地遵守呢?一个不守信用的人,怎么能统领成千上万的士兵呢?”随即抽出腰间的佩剑要自刎,众人连忙拦住。

这时,大臣郭嘉走上前说:“古书《春秋》上说,法不加于尊。丞相统领大军,重任在身,怎么能自杀呢?”

曹操沉思了好久说:“既然古书《春秋》上有‘法不加于尊’的说法,我又肩负着天子交给我的重要任务,那就暂且免去一死吧。但是,我不能说话不算话。我犯了错误也应该受罚。”于是他就用剑割断自己的头发,说:“我就割掉头发代替我的头吧。”

曹操又派人传令三军:丞相践踏麦田,本该斩首示众,因为肩负重任,割掉头发替罪。于是三军悚然,无不谨遵军令。

正人先正己,要想让士兵严守军令,最重要的是主帅要以身作则,只有把握了这一关键,管理工作才能事半功倍。不要以为“割发”只是小惩戒,古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随意毁伤,所以割发可以算是不孝之大罪。

吕不韦原本是个商人,后来因为协助秦庄襄王回到秦国有功,当上了秦国的相国,他平时很注意研究治理国家的理论。吕不韦认为,管理人民的上策是用道义来使人信服,其次才是用赏罚的政策治人。如果所宣扬的道义不足以使人民接受,而赏罚政策也不能奏效,那就不能真正地管理好人民。

吕不韦说,天下曾经有过成千上万的诸侯国,而那些诸侯国现在早已经烟消云散。它们之所以没有一直存在下去,就是因为统治者不懂得处理上层与下层之间的关系。而商周时期的君主商汤和周武王之所以能够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那是因为他们掌握了管理人民的方法。统治者管理人民,是为了为自己所用,而人民之所以听凭国家的使用是有原因的,这就是“用民有纪有纲,壹引起纪,万民皆起;壹引起纲,万目皆张”。这里说的纪和纲也就是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只有抓住方法政策上的关键点,才能治理好国家。

我们常说的“纲举目张”这个成语,便是由吕不韦的这一论点演化而来。“纲”指的是网上大绳,“目”就是网上面的网眼,意思是将网绳提起,网眼就会全部张开,现在常用来比喻做事情要抓住它的关键。

西汉初年,刘邦原本最恨雍齿,但却最先封赏了他,这种做法就是抓住了事情的关键,从而缓和了君臣之间的矛盾。后来,人们把刘邦封雍齿这件事同春秋时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的事情相提并论,管仲曾经作为齐桓公的敌对方用箭射中桓公的带钩,险些将齐桓公杀死,但齐桓公即位后仍然能够重用管仲,留下一段佳话。两件事合到一起,就有了“雍齿先封,射钩见相”一说。

提前测准风向,才好张帆使舵

【原典再现】

审定有无,与其实虚,随其嗜欲①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实得其指②。阖而捭之③,以求其利。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

【重点注释】

①嗜欲:这里指特殊的爱好。

②指:同“旨”,宗旨的意思。

③阖而捭之:先封闭再打开。

【白话翻译】

审定一个人才干的高低和思想的虚实,可以先观察他的嗜好和欲望,从中推断出他的志向和意志。和一个人进行辩论时,可以先略微驳斥他的观点,诱使他打开话匣子之后再加以反驳,这样可以得到对方的实际情况,更可贵的是可以把握对方言行的宗旨。然后沉默继而挑动对方发言,从而抓住对方的要害。或者开启自己,让对方知道自己的真实想法;或者闭藏自己,不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让对方知道自己真实想法,是为了获得共同的情感和相互间的信任;不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则是要考虑彼此的诚意。判断可行与不可行就是要清楚地知道对方的计谋,以便探索其中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鉴赏评议】

鬼谷子告诉我们,无论处理政事还是待人接物,都应当充分认清当时的形势,找准前进的方向,采取灵活多变的处世之道。树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不可能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因此,鬼谷子认为我们平时说话办事都要因人而异,不可一概而论。只有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别人的内心需求,才能“得其指”,从而实现“求其利”的目标。

《战国策·魏策四》记载着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一个人要乘车到楚国去,却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别人明明已经告诉他方向反了,他却不听别人的劝告,结果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故事虽然简单,却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首先要看准方向,一旦前进方向搞错了,一切努力都将是徒劳。

然而,大多数人在读到这个故事时,顶多只是一笑了之,并不做深解。因为在人们看来,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这样的傻瓜。诚然,“南辕北辙”所反映的是一种比较极端的现象,不可能真的发生这么可笑的事情。但在现实中却有很多人偏离了方向尚不自知,直到历尽沧桑才发现自己绕了很大的弯路。

正所谓“看准风向好使舵”,无论是在国家的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里,还是在个人的求学、创业、致富的过程中,找准前进方向都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只有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能为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否则就可能走很多弯路,甚至功败垂成。

【深度解读】

摸清风向,循循善诱

会说话的人在与他人交谈时,懂得先试探对方,摸清对方心中所想后,再“见风使舵”,对其循循善诱,从而达到谈话的目的。当你揣摩出对方心中的想法,知道了他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后,在谈话时就能趋利避害,投其所好。在他心花怒放之际,再适时地提出自己的要求,就很容易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战国时期,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并很快占领赵国三座城市。无奈之下,赵太后向齐国求救,但齐国回话说:“派援军可以,但一定要用长安君来做人质。”

尽管大臣们都极力劝谏赵太后促成这件事,但她就是不答应。赵太后还明确地告诉身边的近臣说:“如果谁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我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左师触龙自告奋勇去见赵太后。太后听说他要来,就气势汹汹地等着他。

触龙是缓慢地小步快跑来的,到了太后面前就向太后道歉说:“我的脚一直有毛病,连快跑都不能,所以很久没来看您了。虽然我私下里总是自己宽恕自己,心里却一直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所以今天特地来看望您。”

太后听了说:“我现在全靠坐车才能走动。”

触龙又问:“您每天的饮食没有减少吧?”

太后说:“只是喝点稀粥罢了。”

触龙说:“我现在虽然也特别不想吃东西,却一直勉强自己四处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远,就能慢慢增加点食欲,身上也比较舒适了。”

太后说:“那样挺不错啊,我自己就怎么也做不到。”话说到这时候,太后的怒色已经稍微消解了些。

触龙接着说:“我有个儿子叫舒祺,是年龄最小的一个,也是最不成才的一个。我年纪这么大了,私下里十分疼爱他,希望能让他替补上宫中黑衣卫士的空缺,来担任保卫王宫的职务,所以今天我冒着死罪来禀告太后。”

太后说:“这当然可以,年龄多大了?”触龙说:“今年十五岁了,虽然年纪不大,但希望趁我还没入土就托付给您。”

太后感慨地说:“原来男人也会这么疼爱儿子啊!”

触龙说:“比妇女都厉害呢。”

太后笑着说:“妇女更厉害才对。”

触龙趁机说:“我私下里一直觉得您疼爱燕后超过疼爱长安君。”

太后摇了摇头说:“你错了,我还是疼爱长安君多些。”

触龙说:“父母疼爱子女,都会为他们考虑长远利益。当初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曾摸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是在心疼她嫁到那么远的地方。她出嫁以后,您肯定也时常挂念她,但您祭祀时却一定为她这样祝告:‘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难道这不是在为她做长远打算,希望她在邻国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吗?”

太后说:“正是这样的啊。”

触龙说:“但是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赵国建立之初,赵国君主的子孙被封侯的,他们的子孙还有能继承爵位的吗?”

太后说:“没有。”

触龙说:“其实不光是赵国,其他诸侯国君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

太后说:“我也没听说过。”

触龙说:“就是这样,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子孙头上。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这是因为他们地位高而没有功勋,俸禄丰厚而没有劳绩,占有的珍宝太多了啊!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珍宝,而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我觉得您为长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认为您疼爱他比不上疼爱燕后。”

太后沉思了一会儿说:“好吧,任凭您指派他吧。”

于是,触龙就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这才出动救兵。

在这场简短的谈判之中,触龙先是从自己的病症谈起,进而关心赵太后的起居,使赵太后放松了戒备;接着,他又谈及自己的儿子,与赵太后产生共同话题,从而逐渐接近谈话的主题;最后,他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为撒手锏,终于说服了赵太后。触龙说话的方式很巧妙,他提前摸清了赵太后的想法,针对太后怒气正盛的特点,采取了迂回曲折前进的应对方式,虽然没有什么慷慨激昂的言辞,但其实比什么话都要有效。

训练缜密思维,做事滴水不漏

【原典再现】

离合①有守,先从其志。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②。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③。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④。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

【重点注释】

①离合:离,分离、不一致。合,闭合。

②密:保密、隐秘。

③追:接近。

④虑:权衡谋划的意思。

【白话翻译】

计谋有与自己不相同的和相同的,对此,应该在尊重对方意愿的前提下把握好自己的主张。如果要运用开启之术,贵在周详和完备;假如要运用闭合之术,贵在隐藏和保密。要达到周密,最重要的是做得微妙,合乎事物发展的规律和道理。所以要让对方开启,是为了判断对方的实情;要让对方闭藏,是为了坚定对方的诚意。这些都是为了彻底摸清对方的底细,以便探测其各方面的表现。若据此足以做出分析和预测,圣人就可为其谋划。若分析和预测的结果不理想,圣人就会想办法另行谋划。

【鉴赏评议】

在本节中,鬼谷子强调运用捭阖之术时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确保周详缜密、滴水不漏。如果捭阖之术运用不够仔细,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让自己门户大开,给敌人乘虚而入的机会。要想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就要掌握其中的最关键之处,那就是学会在韬光养晦中安然渡过难关,慢慢地积攒实力,等待时机,待到准备充足时再果断出手,达到一役而胜的目的。

真正能成就大事业的人,一要胆大,二要心细,缺一不可。所以,古往今来的成功者不仅要有开创大局的雄伟气魄,也要有体察入微的缜密心思,倘若缺乏这种缜密思维,顶多只能算是个有勇无谋的莽夫,成不了扭转乾坤的真英雄。自诩“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虽然成为名传后世的一代豪杰,却不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因为他不懂得“欲捭之贵周,欲阖之贵密”的道理,不能很好地处理自己身边的人和事。

审时度势,纵观全局,思虑周全,这是一个成功人士的必备素质。我们常说:“三思而后行。”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做事之前必须慎重思考将要出现的情况,对环境、对手以及自身都要有充分的分析和了解。很多时候,高手与高手的对决归根结底都是细节的较量,只有滴水不漏地处理好各个细节,才能把握整个局势,找到最有利于自己成功的方式和道路。

【深度解读】

思虑周全,滴水不漏

在历史进程中,凡能建功立业者,无一不是处理细节的高手。三国时魏国的大将军司马懿就曾以周密的捭阖之策而反败为胜,纵横天下。

魏文帝死后,太尉司马懿把兵权牢牢地掌控在了自己手中,随着他势力的日渐膨胀,曹氏宗族对司马懿的戒备之心也日益深重,二者之间的矛盾也渐渐暴露了出来。

公元247年,大将军曹爽专擅朝政,他用明升暗降的手段剥夺了司马懿的兵权。司马懿曾经立过很多战功,如今却被剥夺了大权,心中自然十分怨恨,但他看到曹爽现在风头正盛,知道恐怕一时斗不过他,就选择了暂且忍耐。

于是,司马懿就称病在家,多年不朝。曹爽不相信司马懿是真的有病,就派亲信李胜前去探察。司马懿知道李胜要来,就装出一副病体孱弱的样子,头发散乱地躺在床上。李胜见了他后说:“好久没来拜望您了,没想到您病得这么严重。现在我被任命为荆州刺史,特来向您辞行,不知道太尉有什么叮嘱没有?”司马懿就故意喘着气说:“并州是要地,一定要抓好防务。”李胜以为他听错了,就说:“是荆州,不是并州。”但司马懿还是装糊涂。这时,侍女来给司马懿喂药,司马懿喝得十分艰难,汤水不时从口中流出,滴得满身都是。

李胜回去后就向曹爽做了汇报,曹爽找不到司马懿的破绽,就打消了心中的疑问,不再防备司马懿。不久,司马懿乘曹爽放弃戒备、外出祭祖的机会发动政变,一举控制了王城。等到曹爽闻讯赶回时,早已大势去矣。当曹爽被押送到精气十足的司马懿面前时,他才知道自己错得有多么严重。司马懿以篡逆的罪名诛杀曹爽一家,曹魏政权实际上已是有名无实了。

面对曹爽的怀疑,司马懿做得可谓滴水不漏。司马懿伪装自己,博取敌人的信任甚至是同情,尔后观察时机,突施冷箭,“毕其功于一役”,无论是思虑之周密还是行动之果断,都令人胆寒心悸,难怪当初诸葛亮将他视为平生劲敌。反观曹爽,此人官拜大将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缺少缜密的思维,所以他的得势只会是昙花一现。两人这一胜一负、一生一死、一荣一辱,并不仅仅取决于实力高低,更取决于双方心思的缜密程度。

可见,捭阖之术用于政治斗争,能使强弱形势相互转化。弱者通过自守门户,能使强者不自觉地打开门户,放松警惕,从而达到以弱胜强的目的。而强者掌握了捭阖之术就更加了不得,他们会将自己缜密的思维用在主动进攻上,让对手根本无从防御。

在现代商业领域,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稍有不慎就会被同行的其他企业击倒,这就要求领导者具备缜密的思维习惯。当面临同行的竞争时,要能采取恰当有效的措施加以应付,需要进攻就以雷霆万钧之势进攻对手的软肋,需要防守就滴水不漏让对手找不到一丝破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纵横不败,成为笑到最后的赢家。

拒绝因循守旧,避免陷入死局

【原典再现】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内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①反出、反覆反忤,必由此②矣。

【重点注释】

①纵横:自由自在的变化。

②必由此:必须通过这里。

【白话翻译】

因此,所谓开启,或者是通过开启而展示使用,或者是通过开启而收纳闭藏;所谓封闭,或者是通过封闭来自我约束,或者是通过封闭使别人离开。开启和闭合,是世间万物变化发展的规律。开启和闭合,是使事物阴阳对立的各方面发生变化的动力,就像春、夏、秋、冬四时的交替一样,促使万物发生变化。世间出现的纵横、离开、归复、反抗等现象,都是通过开启和闭合来实现的。

【鉴赏评议】

在鬼谷子看来,捭阖之道是普遍存在的,万物的生长变化都离不开它。在自然界,万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都是动态的,整个世界都处在不断变化当中,永恒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因此,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之中,那些拘泥于传统、不求变革的人常常会让自己陷入死局。

古代有这样一个笑话:有个人想让他的妻子为他做一条新裤子,妻子就问他想要什么样的新裤子,他拿出自己的旧裤子说要像这条裤子一样。于是,妻子在做好裤子后,又把新裤子放在地上踩了踩,还用剪刀剪出几个破洞,弄得和旧裤子一模一样了。显然,这则笑话是在讽刺那些因循守旧的人。世上就是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总是片面地凭着老经验去办事,虽然费了很大的力气,结果却只能一败涂地,这都是不懂变通导致的结果。

曾经有位哲人说过:“人的一生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阐释了世间万物都处在发展变化当中的至理。所以,如果仅以一时一地的经验为依据,来指导自己所面临的所有情况,那就偏离鬼谷子所说的捭阖之道了。所以说,一个人要想让自己一直走在时代的最前沿,就必须懂得适时和变通。

“变”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应变”则是我们应具备的能力,灵活通变并不是牺牲原则,恰恰相反,而是顺应变化规律化解矛盾的有效途径。我们在做事时,如果一直沿着既定的模式和程序而进行思维活动,那就等于把自己的思维限制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抑制了自己的创新能力。所以,我们在改造常规性思维的同时,必须学会非常规性思维,这样才能让自己变得思路广阔、头脑灵活,才能在事情的变化中取得主动权。

【深度解读】

灵活变通,绝处逢生

纵观古今,那些能够做出巨大业绩的都不是因循守旧的人,而是深明变通之道而不拘泥于祖先之法的人。

商王盘庚就是这样的人,作为商朝的第二十代王,盘庚是个非常有才干的君主。在他即位之初,王族内部正呈现混乱的局面,社会局面也很不安定。为了改变这一动荡局势,他决心迁都于殷。但这一决策却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大多数贵族都因循守旧或贪图安逸,不愿意离开自己的老巢。一些居心叵测的贵族甚至还煽动平民起来反对,一时人心惶惶。在这样的困难面前,盘庚并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他克服了所有阻挠,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迁都到了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后来,盘庚整顿朝政,励精图治,使人民的生活逐渐殷实起来,“盘庚迁都”这一壮举也被视为中国最早的改革行动。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变革是非常有必要,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盘庚迁都”是商朝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社会变革,通过这次变革,商朝才由衰落走向振兴。由此可见,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只有因势而动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还不习惯于骑马,中原的军队作战一般使用兵车。而当时的北方游牧民族非常善于骑射,相比之下,车战有着不够灵活机动的明显缺陷。这时,赵国的国君赵武灵王认识到,必须学习游牧民族的骑射才能振兴国家。于是,他决定实行“胡服骑射”的改革。这个改革方案一经推行,就遭到了很多大臣的激烈反对。当时,赵武灵王有个叔叔叫公子成,是赵国很有影响的老臣,他听说赵武灵王要让大家都改穿胡服,一气之下就干脆装病不上朝了。赵武灵王知道后就亲自上门找公子成,反复给他解释穿胡服、学骑射的好处,最后终于使公子成同意了这一改革方案。那些反对改革的大臣一见公子成都穿胡服了,也只好跟着穿了起来。很快,这种穿衣风格就在全国推行开来,虽然有些人刚开始不习惯,但穿了胡服觉得做事行动实在方便得多,就慢慢接受了。接着,赵武灵王又命令大家学习骑马射箭。这样不到一年时间,赵国就训练出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到赵国实行“胡服骑射”的第七年,国家已经变得非常强大,陆续收服了中山、林胡、楼烦等国,向北方开辟了上千里的疆域,成为当时的“七雄”之一。

赵武灵王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社会改革的第一人,他没有以中原大国自居,而是勇于学习胡人先进的东西,正是这种积极求变的做法才让他成就了独霸一方的大业。

在《三国演义》中,刚愎自用的马谡不听从诸葛亮的安排,将兵营驻扎在没有水源的山头,结果被司马懿围困,导致失了战略重地——街亭。随后,司马懿乘势率领十五万大军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而来,而诸葛亮身边只有一班文官和一些老弱士兵,得知司马懿大军将至,都慌了手脚。

诸葛亮登城楼观望一会儿后,就命令士兵不许大声喧哗,更不允许私自外出,然后故意把四个城门都打开,派许多士兵装成百姓的模样洒水扫街。自己则穿上鹤氅,戴上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在城上望敌楼前坐下,不慌不忙地弹起琴来。司马懿来到城下,看到城楼上诸葛亮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想到诸葛亮足智多谋,感到非常忐忑不安,便率领大军撤退。

司马昭问父亲为何退兵,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还是快快撤退吧。”就这样,诸葛亮凭借空城计,不费一兵一卒就化解了一次危机。事后,司马懿发现上当了,不禁感叹地说:“我真是不如诸葛亮啊!”

按照诸葛亮的用兵习惯来看,这种兵临城下的战局是有死无生的,但诸葛亮不愧是一代智圣,遇到死结懂得灵活变通,从而解开了这个必死之局。用兵之道,虚虚实实,在危难发生时,惊慌失措只会加快事态的恶化,只有因势而动,积极求变才能化解危机。

困则思变是一种积极、科学的做事态度,当我们处于困境时,一定要有所行动,不可坐以待毙。要仔细考虑,重新制订行动方案,并认真地实施。虽然前方“山重水复疑无路”,但只要我们学会灵活变通,就能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让自己走出困境。

既要敢于开口,更要措辞得当

【原典再现】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①其变化,吉凶大命系焉。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②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③出入。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

【重点注释】

①豫审:豫,预先。审,审察、考察。

②神:这里指精神。

③门户:嘴巴。

【白话翻译】

开启和闭藏,是万物运行的现象,也是游说活动的一种形态。人们必须首先慎重地考察万物变化,事情的吉凶和人们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语言是心灵的门窗,心灵是精神的主宰。意志、情欲、思想和智谋都要由口这个门户表达出来。因此,需要用开启和闭藏来把守这个关口,以控制言语的出入。

【鉴赏评议】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有些人总是掌握不好说话的分寸,有些话明明不该说却一直说个没完,而有些话需要解释清楚反倒惜语如金。鬼谷子认为,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事,不但要敢于说话,更要措辞得当,敢说而不会说和会说而不敢说都是不行的。

常言道:“祸从口出。”嘴巴是一个人表达自己意愿的门户,同时也是宣泄情感的门户。嘴巴的开合一定要注意“进退有度”,否则一句不恰当的措辞就有可能让你得罪他人。一个会说话的人总是能把有益的话放出来,把得罪人的话关在肚子里。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不同的言辞给对方带来的感受会有所不同,所获得的效果和回报也会大不相同。在《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中记载,公元前131年,武安侯田蚡娶燕王的女儿,魏其侯窦婴与将军灌夫奉王太后的命令前去祝贺。因为当时窦婴已经失势,所以当灌夫给田蚡他们敬酒时,田蚡及他的手下不理不睬,灌夫借着酒劲大骂他们,结果惹恼了田蚡,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灌夫“醉而生嗔”,痛骂了小人田蚡,当时只是为图一时之快,但当他知道自己会因此而招来杀身大祸时,想必也十分后悔吧。

【深度解读】

谨慎措辞,口吐莲花

人们常说:“言多必失。”能说会道固然是好事,但不可自恃善辩就到处卖弄,否则就很容易招来大祸。真正的智者都明白,敢说话固然重要,但会说话才是真正的进取之道。

春秋战国时期,魏文侯派乐羊攻伐中山,一举攻克,他随即将中山封给自己的儿子。

一天,魏文侯问群臣:“你们觉得我这个君主当得怎么样?”

大家都一致奉承恭维地说:“您是一位难得的仁君。”

魏文侯听了非常高兴,唯独一位叫任座的臣子不客气地直言道:“君上攻下了中山国,不封给您的弟弟,却封给您的儿子,这怎么能算得上仁君呢?”

魏文侯听了虽然知道任座说的是实话,但脸上非常挂不住,心里当然不高兴了,于是露出生气的表情。

任座见状,心里觉得魏文侯没有仁君的气量,就起身离去了。

魏文侯见他如此无礼,更是生气,就准备将他治罪。这时,有个叫翟璜的臣子说:“您的确是位难得的仁君。”

魏文侯问:“你为什么这么说呢?”

翟璜说:“我听说,君主若仁慈,臣下就耿直,敢于直言。刚才任座讲的全是直言,臣因此知道您是仁君。”

魏文侯听后,这才高兴起来,并且立即让翟璜把任座叫回来,还亲自下堂迎接,将他待为上宾。

在这个故事中,任座的说话方式就属于敢说话但不会说话,他虽然直言不讳,却得罪了魏文侯,并非高明之举。但翟璜说话的方式很巧妙得当,他先肯定了魏文侯的仁君形象,再指出任座的话是实话,恭维中带着劝谏,既照顾到了魏文侯的面子,又使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可谓恰到好处。

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寿梦一直想要打败诸国争霸中原。有一次,他准备好了要去和楚国交战,但手下的大臣都极力反对。吴王非常不高兴,认为大臣们阻挠了他争霸中原的雄心,声称谁要敢进谏,就杀死谁。这样,大家心中虽然着急,但谁也不敢再提一个“不”字了。

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后,知道发动战争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就想去劝说吴王。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第二天清晨,少年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吴王问道:“你早晨跑到花园里来干什么?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湿了!”

这个少年回答道:“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它一边放声地叫着一边吸饮着露水,却不知道背后有一只螳螂;螳螂缩着身子紧贴树枝,弯起了前肢,想要抓这只蝉,但是螳螂不知道它的身后有一只黄雀;这个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螳螂,却不知道有人在它所处的树下拿着弹弓正瞄准了它。”

吴王听了,觉得非常有道理。他知道少年的意思,回去后仔细想了想,觉得自己不能因为眼前的小小利益而忘了身后隐伏的巨大危险,于是取消了攻打楚国的计划。

真正的智者都懂得说话的艺术,要想达到说服他人的目的,就要多用心思,找准对方心中的软肋,用恰当的措辞打动对方。很多时候,不恰当的话一出口所造成的影响,再用几百句、几千句话也弥补不了,这就是“覆水难收”的道理所在。

掌握进退之道,领悟处世方略

【原典再现】

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①。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②。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重点注释】

①终始其义:此处指开闭有节。

②终:患难、贫贱的意思。

【白话翻译】

开启之术,就是公开的、可言及的,属于阳的方面;闭合之术,就是关闭的、沉默的,属于阴的方面。阴阳两方相协调,开放与封闭就会有节度。所以说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嗜好、财货、得意、情欲等,属于阳的范畴,叫作“开始”;而死亡、忧患、贫贱、羞辱、毁弃、损伤、失意、灾害、刑戮、诛罚等,属于阴的范畴,叫作“终止”。凡是那些遵循“阳道”的人,都可以称为“新生派”,他们以谈论“善”来开始游说;凡是那些遵循“阴道”的人,都可以称为“没落派”,他们以谈论“恶”来终止施展计谋。

【鉴赏评议】

在鬼谷子看来,开放与封闭要有节度,才能善始善终,具体何时开放、何时节制,需要视万物的实际情况而定。我们平时做事,也一定要把握开放与封闭的时机,该进则进,该退则退。要根据形势的细微变化,灵活地调整策略,合理运用进取和防御这两种方案。

把握进退有度的原则对于谈判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谈判场合,利益的博弈就是就是双方寻求妥协的过程,就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平衡。要想取得谈判的成功,达成合作协议,各自都要有必要的让步和妥协。当然,这种让步和妥协并不是完全对等的。过早提出让步和妥协,会被对方认为是软弱可欺,导致对方漫天要价,不利于谈判的成功。让步太迟又容易惹怒对方,导致谈判的失败,出现两败俱伤的结局。

所以,把握进退的节奏是十分重要的,有时候需要一步到位,有时候则需要分段让步。要使对方感到你的妥协是通情达理的,对谈判是诚心诚意的。如果你的让步太过突兀,就会让对方感到不合逻辑,进而怀疑你的动机。所以,你还要让对方知道自己做出让步是不容易的,而且在做出让步的同时,也需要对方付出相应的代价或者做出相应的让步,以获得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这样才能真正取得谈判的成功。

【深度解读】

进退有度,管理有道

我们做事,在必须退避的时候便应该退避。退避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消极行为,但其实是以退为进,退一步海阔天空,退的目的是更好地进。这种认识,对于管理人员来说显然是一种大智慧。因为任何管理者的生活与事业都不可能保持恒久旺盛,一个人的事业总会时不时地遇到一些客观的、主观的阻力,有时甚至是突如其来的冲击乃至厄运。这时候,进退有度的道理就不仅是一种处世策略了,而更应把它视为一种融会于心的管理技巧。

韩信是汉初三杰之一,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他出身寒微,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主要靠钓鱼换钱维持生活,经常受一位靠漂洗丝绵为生的老妇人周济。韩信曾对老妇人说:“总有一天我要好好报答你。”老太太听了很生气,说:“你是男子汉大丈夫,只是一时落魄罢了,我照顾你是希望你将来能有所作为,谁指望你报答了。”韩信听了很是惭愧,决心做出一番事业来,于是苦心钻研兵法,蓄势以待。

由于韩信平时总是一副落魄的样子,所以总是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有一天,一个屠夫看到韩信身材高大却总是随身佩带宝剑,以为他胆子小,于是便带一伙人在大街上拦住他说:“假如你不是胆小的人,那就来刺死我;不然,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周围人都围了过来,等着看韩信出丑。

韩信心中大怒,手握剑柄想一剑杀了他,可转念一想:杀了他固然可以解一时之恨,可接下来呢?自己肯定要吃官司坐牢,甚至会被处死。现在大业未成,可不能在这儿和他纠缠不清。于是,俯下身子从对方的胯下爬了过去。集市上的人都哄然大笑,认为韩信是没有勇气的人。

后来韩信当上了大将军,有人问他为什么当年甘受胯下之辱,韩信微微一笑说:“我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做,哪能跟这种小人浪费时间呢。”

能力不足时,懂得暂时退让,守志待时,以图上进,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处事方略。韩信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军事神话,与他进退有度的做事原则是分不开的。

郭子仪是唐朝名将,他因平定安史之乱而立下大功,被封为汾阳王,王府建在首都长安的亲仁里。汾阳王府自落成后,每天都是府门大开,任凭人们自由进进出出。

有一天,郭子仪帐下的一名将官要调到外地任职,来王府辞行。结果看见郭子仪的夫人和他的爱女正在梳妆打扮,而郭子仪在一旁侍奉她们,她们一会儿要王爷递毛巾,一会儿要他去端水,使唤王爷就好像奴仆一样。

这位将官回家后,禁不住讲给他的家人听,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没几天,整个京城的人都把这件事当成笑话来谈论。郭子仪的几个儿子听了却觉得大丢面子,他们决定对父亲提出建议。

他们相约一齐来找父亲,要他下令,像别的王府一样,关起大门,不让闲杂人等出入。郭子仪听了,对他的儿子们语重心长地说:“我敞开府门,任人进出,不是为了追求浮名虚誉,而是为了自保,为了保全我们全家人的性命。”

儿子们感到十分惊讶,忙问其中的道理。郭子仪叹了一口气,说道:“你们只看到郭家显赫的声势,而没有看到这声势有丧失的危险。我现在已经是汾阳王,再往上已经没有什么可封赏的了。月盈而蚀,盛极而衰,这是必然的道理,所以要急流勇退,才能保持完全。如果我们紧闭大门,不与外面来往,只要有一个人与我郭家结下仇怨,诬陷我们对朝廷怀有二心,就必然会有专门落井下石、妨害贤能的小人从中添油加醋,制造冤案,那时,我们郭家的九族老小都要死无葬身之地了。”

儿子们听了,都吓出了一身冷汗,此时方知父亲种种做法的深意所在。郭子仪让府门敞开,是因为他深知官场的险恶,知道做事进退有度的道理。即使是在自己功勋卓著的日子,也时时做好了准备,应付那些藏在暗处却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这种谨慎行事的人生智慧,对任何人都不是多余的。

在我国历史上,不少政治家在权势到达了顶点后却锒铛入狱,不得善终,这就是不懂进退之道的结果;而有些政治家却懂得功成身退,从而避免了杀身之祸。知道取舍进退,这是一种高妙的人生态度,显然也可作为一种重要的行事指导思想。

树立高远志向,才能走得更远

【原典再现】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①,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②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为小无内,为大无外。

【重点注释】

①与阳言者依崇高:和情之阳者交涉时,就谈论崇高的话题,并对此加以试行。

②说:游说、说服。

【白话翻译】

运用开启和闭藏的法则,需要从阴阳两方面来检验。因此,对积极进取者,应谈论崇高奋进之事来加以引导;而对消极保守者,应谈论卑微求全之事来加以引导。卑微求全的事,易得到胸无大志的人采纳;而崇高奋进的事,则更易得到志存高远的人采纳。若能从人物心理出发去游说,就没有什么事情不能了解,没有什么事情不能探索,没有什么事情不能实现。这种游说方法,可以游说人,可以游说家,可以游说国,可以游说天下。做小事时可进入无限微妙的境界,做大事时可进入无限广大的境界。

【鉴赏评议】

在本节中,鬼谷子提出了“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的论点。他把人笼统地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阳言者”,即积极进取者,这样的人往往胸怀大志,不甘居于人下;一类是“阴言者”,即消极保守者,这类人一般胆小怯懦,对人生没有什么奢望。总的来说,志存高远是一个人取得伟大功绩的前提条件,没有高远的志向是很难取得进步的。

无数事实证明,那些消极保守者往往很难有大的作为。因为一个人能取得多大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志向,只有志存高远才能让自己越走越远。另外,光有远大的志向但缺乏实际行动的人,也是难以成功的。人有两个耳朵,两只眼睛,却只有一个嘴巴,这种奇妙的组合蕴含着很深的哲理,那就是告诫人们要多听,多看,少说。那些整天将志向挂在嘴边的人,虽然看上去是“积极进取者”,但大多都是一群浮夸之人,他们只是脑子一热冒出一些想法而已,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志向。“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志不移”,真正胸怀大志的人会把志向藏在心里,默默坚持,努力朝着理想迈进。

【深度解读】

选择梦想,执着追求

如果哥伦布当时没有绕地球一周的梦想,可能再过一个世纪美洲也不会被发现;如果凡·布劳恩没有将目光盯上遥远的月球,他就不会使人类完成登月的梦想。心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一个人能取得多大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志向。如果不能打碎心中的壁垒,即使给你一片大海,你也找不到自由的感觉。

对现代人而言,更应该提倡的是树立远大志向,为社会做出尽可能大的贡献。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价值取向,带来的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结果。

战国时期,秦国倚仗强大的军事力量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当秦国派出大军攻打楚国时,遭遇到了项燕部队的殊死抵抗。最终,项燕战败,拔剑自刎。临死前,他向对面的秦国军队高声大喊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当秦始皇嬴政登上皇帝宝座之后,项燕的孙子项羽却念念不忘祖父留下的那句话。

项羽小小年纪就很有男儿气概,他的叔父项梁觉得这个孩子是个可造之材,就悉心培养他。项梁为他请来名师教他读书,但是项羽学过一阵之后就厌倦了,天天跑出去跟人舞刀弄剑。项梁又给他请来剑术老师,但不久他又觉得舞刀弄剑也没意思了。项梁看侄子学无所成,就把他找来训斥一番。可是项羽一点儿也不服气,他说:“读书只不过能记个名姓罢了,剑术学得再好也只能对抗一个人,我不愿学习这些,要学就学能够抵挡万人的本领。”项梁听了,觉得这个孩子很有气魄,就教他学习神鬼莫测的兵法。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建立了统一强大的秦朝,他为了宣扬威德,进一步巩固统治,经常到全国各地巡游。一次,秦始皇南巡会稽(今浙江),当他的车马仪仗浩浩荡荡、威风凛凛地经过南江(今江苏苏州)时,人们都在大路两旁驻足观看,少年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也在其中。就在这时,项羽忽然指着秦始皇对他的叔父说:“我将来可以夺取他的地位取代他!”项梁听了,吓得变了脸色,急忙捂住项羽的嘴,责备他:“这话可不能乱说,你难道不怕咱们全族上上下下都被杀头吗?”可是在心里,项梁却也赞赏他这小侄子的霸气迫人。自那以后,项梁就更加用心栽培项羽了。

后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项梁和项羽也在会稽杀死当地太守,举旗响应。他们带领义军转战南北,把秦军打得大败,最后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直捣秦朝都城咸阳,秦王子婴出城投降,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就这样灭亡了。之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这样,他就真的取代了秦始皇的地位。

心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红顶商人胡雪岩曾说过:“做事一定要看大局,你的眼光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下一省的生意;看得到一国,就能做下一国的生意;看得到国外,就能做下国外的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的生意。”秦王朝虽然强大,却吓不倒真正的正义之师,正是因为有项羽这样志存高远的盖世英雄,才能推翻黑暗的秦朝统治。

古今中外,无数仁人志士正是因为找到了奋斗的目标和梦想,他们的人生才呈现出另一种成功的姿态,并且最终取得了胜利。只有树立了远大的理想,我们才具有前进的动力和源泉。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只要我们敢于行动,我们的理想就一定能够实现。所以,早日树立远大的梦想吧,因为梦想是人生的翅膀,能帮你飞向成功的彼岸。

参悟协调之道,领会阴阳之理

【原典再现】

益损、去就、倍反①,皆以阴阳御其事。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随而入。阳还终阴,阴极反阳②。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重点注释】

①倍反:倍,背叛。反,复归。

②阳还终阴,阴极反阳:阴和阳相辅相生,并且可以相互转化。

【白话翻译】

所有损益、去就、背叛与复归,都可以依据阴阳来驾驭。阳的方面,运动前进;阴的方面,静止隐藏。阳的方面,活动显出;阴的方面,随行潜入。阳气运行最终复归于阴,阴气运行最后返归于阳。凡是凭阳气而行动的人,道德就与之相生;凡是凭阴气而静止的人,形势就与之相成。用阳气来追求阴气,要靠道德来包容;用阴气结纳阳气,要施用力量。阴阳互相追随,是由于遵循开启和闭藏的规律变化。这是天地阴阳之道理,又是说服人的方法,是各种事物的先导,是天地的门户。

【鉴赏评议】

鬼谷子认为:“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就是说用阳气来追求阴气,要靠道德来包容;用阴气结纳阳气,要施用力量。阴阳之气相追随,是依据开启和关闭的原则,这就揭示了和谐共处的原理。

在太极图中,有阴阳两条鱼,阳鱼头抱阴鱼尾,阴鱼头抱阳鱼尾,互相纠结,浑融婉转,恰成一圆形,无始无终,无头无尾,无前无后,无高无下。最妙的是阴鱼当中有阳眼,阳鱼当中有阴眼,相互包容,相互蕴含,相互激发,相互转化,又相互促生。其实管理协调工作也是一样,只有充分了解工作对象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些特点制定出与之相生或相克的对应策略,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这正是阴阳相生的哲理。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当单枪匹马的侠客,而要借助团队的力量,也需要为团队贡献力量。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只有团结协作,我们才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如果不懂得融入团队,不仅会影响团队的工作,也不利于自己的成长。一个人就像一滴水,很容易被干旱征服,怎样才能让一滴水永不干涸呢?只有让这滴水融入大海这个团队之中,才能够拥有长久的生命力。

【深度解读】

以和为贵,以德服人

三国时期,孙权继承了父、兄的基业之后,为了独占长江沿岸的地理优势,于是便率兵到江夏去抢黄祖的地盘。结果事与愿违,不但没有成功,部将凌操也被黄祖手下的甘宁射死了。后来,当孙权听说甘宁因与黄祖发生矛盾欲投奔自己,又恐江东记旧日之恨犹豫不决之时,他主动将甘宁招至帐下,并对甘宁说:“兴霸来此,大获我心,岂有记恨之理?”于是甘宁受到了重用,在破黄祖的战役中立了大功。

事隔多年,凌操的儿子凌统也效力在孙权营中,常常想向甘宁报杀父之仇。在一次宴会上,他拔剑直砍甘宁,二人刀枪相对,孙权急忙劝住,并耐心地对凌统讲:“今既为一家人,岂可复理旧仇?万事皆看吾面。”

孙权自知这件事并不简单,于是又做了人事调动:一是安排甘宁去镇守夏口,以避凌统;二是加封凌统为都尉,以慰其心。然而当孙权决定要合兵围攻曹操的皖城时,甘宁与凌统又在阵前发生冲突,孙权闻讯顾不得危险,急忙骑马前去劝解,二人矛盾才得以暂时平定。

而后在一次出战中,凌统因马伤坠落地下,在曹将即将刺杀他的关键时刻,吴军阵中发出一箭射伤曹将,救了凌统性命。凌统回阵拜谢孙权。孙权却说:“放箭救你者,甘宁也。”凌统闻知此讯,遂向甘宁拜谢,从此二人冰释前嫌,并结为生死之交。此后的数次联手也是胜多败少,为孙权稳守江东立下了无数战功。

凌统和甘宁都是吴国大将,他们二人的矛盾导致吴国的力量受到限制。为了化解甘凌二人的矛盾,孙权秉着以和为贵的原则谨慎处理,可以说深合鬼谷子的管理协调之道。

公元225年,诸葛亮为了巩固蜀汉的大后方,率领大队人马南征。正当大功告成准备撤兵的时候,南方彝族的首领孟获又起兵反叛,纠集了一众被打败的散兵来袭击蜀军。

以诸葛亮的才能,武力征服孟获并不难,但这并非上策。诸葛亮得知,孟获不但作战勇猛,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忠诚宽厚,在彝族中有着很高的影响力,因此决定把他争取过来。

孟获虽然作战勇敢,但在用兵之道上却远不及诸葛亮,很快就中伏被擒了。孟获以为自己必死,不料诸葛亮亲自给他松绑,和颜悦色地劝他归顺。孟获不服这次失败,说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傲慢地加以拒绝。诸葛亮也不勉强他,笑了笑就放孟获回去。

孟获回去后,想要再次攻打诸葛亮,不料却屡屡中计,最后一连七次被生擒。诸葛亮想要再次释放孟获,孟获流着眼泪说:“作战中七纵七擒,自古以来没有听说过。丞相对我们仁至义尽,我没有脸再回去了。”就这样,孟获等终于顺服蜀汉,听从管辖。

以武力取胜虽然是兵家常事,但真正的高人善于不战而屈人之兵,以最少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收益。似孟获这类在本族之中颇有威望的叛将,必须施之以德,使其诚心归附。否则,即使以武力迫使其归顺,日后还会有反叛的可能,到时候又会威胁到蜀汉的后方。

卡耐基曾经说过:“组织的第一个原则就是协调。”他认为,协调是一个集体团结进步的首要法则,协调工作做好了,那么这个集体所发挥的作用会远远大于个体工作的简单相加,所以进行有效的组织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我们常常说:“一人一个心眼儿。”所以引发争端似乎是无法避免的事情。其实不然,只要我们从阴阳鱼中参悟出管理协调之道,就能融合各方关系,化解各方矛盾,达到和谐共处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