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卫生服务实践指导案例
- 夏时畅 朱善宽 沈堂彪等
- 6248字
- 2020-08-29 00:11:33
第四节 教学案例三:登革热预防与控制
一、实践教学指导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登革热的流行特征、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原则、传播媒介、控制方法;进而了解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的疫情调查与处置技术。
2.技能目标 掌握登革热病例个案调查方法、标本采集方法、传染病报告卡填报方法与程序、熟悉现场自我防护方法、媒介伊蚊特征、布雷图指数测定方法、媒介生物控制方法和健康教育基本方法。
(二)实践指导方法
1.实践指导教师基本要求 具备登革热防治的基本知识,善于在教学中与学员开展交流互动,熟悉小讲课、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演示等教学方法;了解登革热患者的标本采集、伊蚊的鉴定特征、媒介生物控制方法等技能的操作程序与方法。
2.教学设计 教学进度安排2学时。教学内容:登革热基本知识、国内外疫情形势、暴发流行影响因素以及暴发疫情的发现与报告、采样时间节点与要求、媒介伊蚊的生态学习性、媒介伊蚊控制基本方法、暴发疫情处置方法。
(三)教学组织与实施
1.小讲课 采用集中讲课的形式开展,主要讲授要点包括以下内容:①登革热流行特征;②登革热疫情形势;③登革热流行因素;④登革热的诊断标准与报告流程;⑤伊蚊的生态学习性、监测方法和鉴定要点;⑥常见杀虫药械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
2.操作演示
(1)教师现场演示蚊媒监测的方法(人工小时法),指导学员计算BI、CI和HI指数,并讨论各指数的流行病学意义。
(2)教师准备常见蚊媒的标本,现场讲解蚊媒鉴定要点,指导学员对标本进行鉴定,保证每位学员都有实际鉴定操作的机会。
(3)教师现场展示各类常用杀虫药械,讲解其主要功能与用法,指导学员对常见杀虫药物进行正确的浓度配比,对杀虫器械进行正确操作。
3.案例讨论 教师设计一个案例,模拟登革热输入引起本地暴发流行的场景,引导学员应用前述小讲课教授的知识,逐步对疫情进行调查和处置。通过案例讨论,进一步巩固学员所学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并达到能灵活、综合应用的目的。
二、案例分析
(一)疫情的发现与初步调查
××年8月初Y市疾控中心接到群众举报电话,该市A镇B村发生多名不明原因发热、皮疹患者。Y市疾控中心派人到该镇卫生院了解情况,卫生院已开展现场调查,现场采集部分病例标本,进行甲流、风疹检测,均为阴性。9月2日A镇卫生院报告该起不明原因事件发病人数还在增加,Y市疾控中心再次派出有关人员去现场,查看部分患者,并采集部分血标本进行风疹、甲流、腮腺炎、登革热等相关检测,结果均为阴性。9月4日晚该市发现首例甲流重症病例,国家、省临床专家汇聚,9月6日对13例病例进行会诊,排除登革热。9月7日上午Y市疾控中心向省疾控中心电话报告该市某村发生一起不明原因发热、皮疹疫情,已排除H1N1、麻疹、风疹、登革热。下午省疾控中心传防所与Y市疾控中心联系,了解疫情基本情况。7日下午现场进行初步病例搜索,发现发热、皮疹患者45例,部分病例在病后4、5天有白细胞、血小板下降。9月8日根据现场反馈情况,省疾控中心疫情处置人员到达现场。
● 问题1:接到群众举报后疾控中心该怎么办?
答题要点:
1.核实是否属实。
2.了解疫情波及的范围。
3.根据以往经验初步判断本次疫情的可能原因。
● 问题2:Y市疾控中心人员到达现场后应该怎么做?
答题要点:
1.制定病例定义,翻阅近期门诊日志,调查病例的个人特征、流行病学史,分析发病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人群特征等,了解流行特征。
2.根据疫情特征,建立病因假设,并进行初步调查。
● 问题3:登革热病例如何诊断?
答题要点:
1.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14天内去过登革热流行区,居住场所或工作场所周围(如半径100m范围)1个月内出现过登革热病例。
2.临床表现
(1)急性起病,发热(24~36小时内可达39~40℃,少数为双峰热),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痛、骨关节痛及明显疲乏等症状。可伴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充血等。
(2)皮疹:于病程第5~7日出现为多样性皮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疹、针尖样出血性皮疹)或“皮岛”样表现等。皮疹分布于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不脱屑。持续3~5日。
(3)有出血倾向(束臂试验阳性):一般在病程第5~8日皮肤出现瘀点、瘀斑、紫癜及注射部位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等黏膜出血,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等。
(4)消化道大出血,或胸腹腔出血,或颅内出血。
(5)肝大,胸腹腔积液。
(6)皮肤湿冷、烦躁,脉搏细数,低血压和脉压小于20mmHg(2.7kPa)及血压测不到、尿量减少等休克表现。
3.实验室检查
(1)白细胞计数减少。
(2)血小板减少(≤100×109/L)。
(3)血液浓缩:如血细胞比容较正常水平增加20%以上,或经扩容治疗后血细胞比容较基线水平下降20%以上;低血蛋白血症。
(4)单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或IgM抗体阳性。
(5)从急性期患者血清、脑脊液、血细胞或组织等中分离到登革病毒。
(6)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增长。
(7)应用RT-PCR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出登革病毒基因序列。
● 问题4:采样检测的目的是什么?本次疫情该采集哪些标本?做什么检测?
答题要点:
1.采样检测的目的是最终实验室确诊本次疫情。
2.应该采集急性期患者的抗凝血、患者血清。
3.急性期患者可以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病原体,也可检测登革病毒IgM抗体。(图1-5)
图1-5 登革热患者标本检测流程图
● 问题5:省疾控中心到达现场应该调查什么?怎样调查?
答题要点:
1.医务室:了解本次疫情基本情况及特点。
2.现症患者:皮疹、体温、束臂试验(+)。
3.既往患者:查看病历,了解临床及救治情况。
4.村民:对事件的看法,周边有无类似情况,了解可疑线索。
5.环境查看:病媒生物。
● 问题6:根据上述调查是否可以判定本次为突发聚集性疫情?判定依据是什么?
答题要点:
1.突发聚集性疫情判定依据 ①以往无类似情况发生;②病例明显增多,正常情况无法解释;③就诊医生、患者、群众多方反映情况一样。
2.登革热疫情判定依据 ①病例就诊接触医务人员及村外其他人群无发病;②病例家庭聚集性明显,家庭内病例发病时间间隔与登革热内外潜伏期吻合;③病例临床以发热、皮疹伴白细胞、血小板二系减少为主要表现,成年人发病多见,儿童由于症状轻不典型不易发现;④病例从指示病例开始,逐渐向周围扩散,与蚊子活动范围一致;⑤当地存在蚊子孳生环境;⑥采集6份既往病例血标本检测登革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3份新发病例血标本登革热核酸检测阳性。
(二)疫情调查与分析
疫情首发地为B、C、D、E 4个行政村组成的一个自然村,位于A镇西南,与J区相邻,共1567户4377人(外来流动人口400余人)。4个村相互交错,户户相融,村周围有多个猪和禽类养殖场,村内主道路基本硬化,弄堂环境较差,杂草丛生,门前屋后随处可见瓦缸、瓦坛等积水容器,蚊子较多。
首例患者陈某,女,40岁,在B村塑料花厂上班,早出晚归,7月20日开始发热,体温39.8℃,7月21日出现全身红色皮疹,伴刺痒。先后到B村卫生室与Y市中心医院就诊治疗。于7月25日体温恢复正常,7月27日皮疹消退。该患者否认有外出史及类似患者接触史。
本次疫情共搜索194例病例,其中实验室确诊68例,临床诊断126例,疫情持续77天,波及Y、F、G、H共4个县区8个镇街19个村。
194名病例中,男77例,女117例,男女比1∶1.52;从职业分布来看,农民170例、占7.63%,学生13例,余为商业人员、散居儿童等。年龄最小3岁,最大96岁。
发病时间从7月到10月,9月份达到高峰(图1-6)。
图1-6 某市登革热病例发病时间图
● 问题7:如何描述本次疫情?
答题要点:
1.共报告病例194例,其中实验室诊断68例,临床诊断126例,经救治全部康复,无重症和死亡病例。波及5镇16村,罹患率为41.14/万(194/47151),其中疫情最为严重的B村罹患率达12.27%(100/815)。
2.疫情追溯到最早7月20日发病,7月下旬至8月上旬形成第一波流行,日发病1~3例。8月中下旬形成第二波流行,流行强度高于第一波,9月上中旬形成第三个流行高峰,流行强度明显高于前两波,最多的一天9月10日发病达17例。9月下旬病例明显减少,流行强度减弱,10月4日为末例病例,疫情共持续77天。
3.病例首先发生在B村,逐渐向紧邻的C、D和E村扩散,9月中旬病例突破4个紧临的村,逐渐播散至5个镇街的16个村,还有远距离传播至F、G和H等地。
4.病例主要集中在A镇C、D、E和F4个紧邻的村,共报告病例172例,占总报告数的88.66%,其他各村病例较少。
● 问题8:如何开展疫情预测?影响疫情趋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题要点:
1.传染源数量、分布、活动范围。
2.传播途径是否容易实现。
3.易感人群的数量。
4.特别是关键信息——9月15日报告外村1例感染来源不明病例。
(三)疫情控制
用C6/36细胞对核酸检测阳性的26份标本进行病毒分离,样本接种细胞后,大部分在第1代出现细胞病变(CPE)。对阳性分离物提取病毒RNA后采用荧光RT-PCR方法检测登革病毒核酸,结果登革病毒和登革3型(D3)病毒核酸均阳性23份,病毒分离率为88.46%。采用RT-PCR方法扩增分离病毒E基因和3'UTR区,测序后进行同源性和进化分析,鉴定分离毒株的型别为登革3(D3)血清型Ⅲ基因亚型(GⅢ)。
● 问题9:登革热的传染源主要包括哪些?
答题要点:
1.患者 患者是登革热主要传染源。在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天内具有病毒血症的患者是至关重要的传染源;轻型患者不易被发现,且数量远大于典型患者,是更为危险的传染源。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均作为传染源对待。
2.隐性感染者 登革热流行后,当年人群中抗体水平较高,表明很多人可通过隐性感染获得免疫,这些人在其病毒血症期也可以作为传染源。
3.带病毒动物 有实验证明,非人灵长类等动物能携带登革热病毒,有可能成为人类登革热的传染源。
● 问题10:登革热的传播途径和传播媒介主要是什么?
答题要点:
(1)登革热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2)主要的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我国除台湾、海南以及广东、广西、云南的部分地区外其他地区以白纹伊蚊为主。
● 问题11:登革热疫点疫区如何划分?
答题要点:
1.疫点 以病家为中心的半径100米之内区域为疫点,主要是依据伊蚊活动距离划定。
2.疫区 农村一般以疫点周围自然村、屯,或以乡、镇划为疫区;城市一般以疫点周围若干街巷、居委会或街道划为疫区。
● 问题12:登革热疫情控制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题要点:
1.传染源确认与管理
(1)急性患者要求做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就地治疗。隔离室应有防蚊措施,如纱窗、纱门、蚊帐,并在隔离室周围100米范围内定期杀灭伊蚊成蚊和清除伊蚊孳生地。在患者较多的疫区,应就地设置临时隔离治疗点,尽量避免远距离就医,减少传播机会。
(2)对登革热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要进行14天防蚊医学观察。对疫点、疫区内不明原因发热者做好病家访视,必要时进行隔离治疗或医学观察。对在流行季节来自登革热疫区的人员予以医学观察和检疫。须特别强调,对所有被隔离人员均应配备防蚊设备。
2.切断传播途径 登革热是通过蚊虫叮咬吸血传播,为防止登革热发生和传播必须进行灭蚊。对疫点、疫区进行室内外的紧急杀灭成蚊,要针对不同蚊种、当地孳生地特点采取相应措施,限期将疫区范围内伊蚊布雷图指数降至5以下。埃及伊蚊主要孳生于水缸、水池和各种积水容器内;白纹伊蚊主要孳生于盆、罐、竹节、树洞、废轮胎、花瓶、壁瓶、建筑工地等清水型小积水。要特别做好流行区内医院、学校、机关、建筑工地等范围内的灭蚊工作。
(1)消灭蚊虫孳生场所:翻盆、倒罐、填堵竹节、树洞、消除一切形式的小积水。对孳生、繁衍的蚊幼虫的户内外各种水缸、水盆、贮水池等采取倾倒、洗刷、换水、加盖等。
(2)药物灭蚊:采用灭虫剂杀灭成蚊,如敌敌畏、溴氰菊酯、马拉硫磷等。针对不同蚊种特点,选择最优时机和方法。灭蚊在白天进行,注意防止食品污染及人、畜中毒,室内喷药前要关好窗,喷完药关门,经1小时后再打开门窗。室外环境对伊蚊栖息场所(如竹林、园林、花圃、废旧轮胎贮藏地、沙井、暗渠、污水排放口、桥底、防空洞、建筑工地、废品收购站以及住宅周围场所等)进行大面积喷洒。对于难清除的非饮用水容器积水,可投洒废机油类或缓释杀虫剂。
(3)交通工具监督、灭蚊:在流行期内对进、出疫区的各类交通工具进行卫生监督,并予以预防性灭蚊。
3.保护易感人群
(1)健康教育:向群众宣传关于登革热的发生、传播、早期症状、危害及防治等基本知识,确保防蚊、灭蚊的知识和方法家喻户晓,提高群众对登革热的自我防治能力。
(2)做好个人防护:进入疫区人员使用驱避剂、纱门、纱窗、等防蚊用品,防止蚊媒白天叮咬传染。
(3)在流行区、流行季节尽量减少群众集会,减少人群流动。要特别注意从登革热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人群的防护。
● 问题13:描述白纹伊蚊密度的指标有哪些?如何计算?控制疫情所需的密度是多少?
答题要点:
1.布雷图指数(BI)、房屋指数(HI)、容器指数(CI)和千人指数。
2.BI=(阳性容器数/检查户数)×100, CI=(阳性容器数/检查容器数)×100%
3.HI=(阳性户数/检查户数)×100%,千人指数=伊蚊幼虫或蛹阳性容器数/检查房屋内人数×1000。
4.布雷图指数大于20则有较大的流行风险,暴发疫情时布雷图指数需要控制在5以下。
● 问题14:白纹伊蚊的生态学习性如何?如何区别白纹伊蚊与库蚊、按蚊。
答题要点:
1.白纹伊蚊一般生活在阴凉、干净的小水体。
2.白纹伊蚊与库蚊、按蚊主要鉴定特点见图1-7。
图1-7 白纹伊蚊、库蚊和按蚊鉴别图
● 问题15:降低伊蚊密度的方法有哪几种?
答题要点:
1.清除蚊虫孳生地 ①封:封盖水缸、水封下水道砂井或安装防蚊装置、密封有用的器皿;②填:填平洼坑、废用水塘、水沟、竹节、树洞;③疏:疏通沟渠、岸边淤泥和杂草;④排:排清积水;⑤清:清除小容器垃圾,垃圾塑料薄膜袋、废用瓶罐、易拉罐垃圾容器。
2.杀灭幼虫 用生物防制(益虫、益兽、鱼类、鸟类、蝙蝠、青蛙、蜻蜓)、化学防制。
3.杀灭成虫 用超低容量喷雾、热烟雾喷雾等。
● 问题16:如何调查当地人群登革热隐性感染情况?
答题要点:
1.发病1周内的疑似患者血清用实时定量RT-PCR或普通RT-PCR方法检测核酸,或者接种C6/36细胞分离病毒或检测NS1抗原。
2.发病1周以上的疑似患者血清可用免疫学方法检测IgM,2周以上的血检测IgG;存在二次感染可能的地区应同时检测IgM和IgG。
3.应在疫情过后2周以上按照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年龄组、不同家庭等原则随机抽取样本,检测其IgG。
(陈恩富 柴程良 孙继民 傅桂明 夏时畅)
参考文献
1.王永平.论临床能力的性质、结构与临床教学.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2):28.
2.李义祥.我国执业医师临床技能考试方法的探讨.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5):299-300.
3.万学红,张鸣.美国医师执照考试现况及其发展趋势.复旦教育论坛,2003,1(1):79-81.
4.ACGME.Competencies:Suggested Best Methods for Evaluation.Toolbox of Assessment Methods 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ACGME)and American Board of Medical Specialties(ABMS).Version 1.1.www.acgme.org.
5.CFPC.Guide to the Certification Examination in Family Medicine. http://www.cfpc.ca/English/cf-pc/education/examinations
6.赵群.住院医师综合能力建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7.黄亚玲.现代医学教育方法学.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8.徐辉.课程与课程体系的设计和评价实用指南.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9.Dent J, Harden RM.A Practical Guide for Medical Teachers.Second.United States of America:Elsevier,2005.
10.Barbara GD.Tools for teaching.Third Edition.London:Jossey-Bass,2009.
11.彭靖.社区卫生服务手册.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1.
12.黄祖瑚.传染病诊断流程与治疗策略.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3.徐立新.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指导手册.大连:大连出版社,2008.
14.叶临湘.现场流行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15.吴争鸣,包国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培训指导.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16.李立明.流行病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17.李鲁.社区预防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8.王宇,杨维中.基层医务人员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培训教材.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