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KNOWLEDGE WITHOUT, FOCUS WITHIN, PEOPLE EVERYWHERE
知识在外,焦点在内,人无处不在

戴维·达尔林普尔(David Dalrymple)

哈佛大学生物物理学项目研究员,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合成神经生物学小组研究员,泰尔基金会资助的Nemaload项目负责人。

滤信息,而不是记忆信息,是互联网用户最重要的技能。互联网使我们完全被信息包围——网民不再去阅读每一个可获取的网页已有近20年,每分钟都有许多新信息涌现:仅就Twitter,它每秒钟都会有不计其数条新信息从世界各处涌来,任何人在任何地方,只要是关注这些信息的人都可以看到。当然,这些信息中的大部分对大多数人而言都是无用的。但是,任何我们想要知道的信息,如香港到伦敦的距离是多少、幂次定律是什么等,这些都可以在其中找到。

我认为今天的互联网带来了三个主要的广泛性结果:(1)信息不再由人来储存和检索,而是由互联网在外部进行管理;(2)对人们来说,保持注意力变得越来越有挑战性和重要性,因为任何地方都有让你分心的东西;(3)互联网使我们能够毫不费力地与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流。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大多数专业性职业都需要非常丰富的知识储备,这通常是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经验积累得来的。但是今天,只要有良好的批判性思维和关注重要信息的能力,每个人都可以从互联网上检索到自己所需的信息,无须记忆。可是,对于那些容易走神的人,过去也许可以通过将自己与外界隔绝来集中精神。但现在,他们发现自己必须借助互联网工作,这同时也将大量无关信息——包括朋友的生活、名人逸闻、段子和其他让人分心的东西,华丽地呈现在了自己面前。现在,对于一个公司职员来说,能否集中注意力也许比知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过去,知识是一种内在的财富,而手头上的工作则是从外部施加的;但在互联网时代,知识可以从外部供给,注意力却必须内在拥有。

除了错综复杂的关于知识和注意力的问题,地理位置在互联网时代则变成了无关紧要的东西。在发送端,互联网使得各种类型的专家可以在任何地方工作——在长岛的家中、在迈阿密的公寓里、在芝加哥的机场内,甚至在某条航线的飞机上,只要连接了互联网便可以。在接收端,互联网用户可以同样轻松地获得世界上任何地方生产的内容。互联网可以基于兴趣来召集人群,而不只是依靠地理因素——在爱丁堡、洛杉矶和珀斯的人可以一起合作,就像他们住在相邻城市那样简单。

未来,我们会看到更多有关潜意识界面的开发。现在,上网进行搜索已经成为许多人不经思考的动作,就像泡咖啡和开车那样。在未来的50年间,我希望直接的神经连接能得以开发,使得我们今天可在指尖获得的东西,在未来可借由我们的神经突触获得;让虚拟现实比我们的感官知觉更为真实;无需任何明显的动作,信息和经验可在人脑和互联网之间交换。在未来的某一天,知识的外化程度使知识和经验可以实现全球共享,所谓“个体”的概念将只存在于某种特定的关注之中——在广阔的网络空间中,只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个领域。

在未来,知识对于个体完全是外在的,注意力则完全是内在的,每个人的自我都将被真实地传播到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