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心”:中医名家十讲
- 朱惠蓉
- 5736字
- 2021-03-28 10:54:14
四、中医心理学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
中医心理学是中医学的心理学,所以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中医理论体系基本形成于《黄帝内经》,包括“天人相应”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中医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都是运用中医理论进行阐述的。
(一)基本概念的中医阐释
1.神的概念
神是中医心理学的核心概念,这是一个象思维的概念,在古代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说文解字》释“神”谓“天神引出万物者也”,最初指的是人格化的主宰天地万物的天神。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认识水平有所提高,认识到天地自然变化的主宰者是“阴阳”,故《易经》曰:“阴阳不测之谓神。”后来又认识到阴阳变化是有规律的,由此神的概念上升到主宰着天地万物变化的自然界固有规律的哲学范畴,脱下了人格化天神的神秘外衣。《黄帝内经》所论之神,就是脱去神秘外衣的主宰天、地、人变化的客观规律。
《黄帝内经》将神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天地之神:天地之神是什么?清代徐灏笺注为“天地生万物,物有主之者曰神。”即主宰天地万物变化的客观规律。《黄帝内经》中有很多地方谈到天地之神,就是主导天地变化的阴阳,如“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虽无形,但其变化有象可查,整个自然界有条不紊地变化,这种变化的主导就是天地之神。
(2)人身之神:人的生命活动是十分复杂的,但所以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就是由人身之神主宰的。宇宙是个大天地,其自然变化由天地之神主宰着;人身是一小天地,其生命活动是由人身之神主宰着。复杂的生命活动,在体外可表现变化万千的生命现象,这些现象是由人身之神主导的生命活动而产生的,因此通过这些“象”,我们可以了解这个“神”。我仿着天地之神的概念,总结出人身这一小天地之神为“人身生万象,象有主之者曰神”。因此,人身之神在广义上又指生命的象征,故《黄帝内经》提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人身之神所主宰的生命活动,既包括以物质代谢、能量代谢为特征的生理性活动,也包括以精神意识思维为特征的心理性活动,而心理性活动又是狭义的人身之神。中医心理学所运用的神的概念主要是狭义的,指的就是人的精神活动,是属于心理层面的神。
人身之神,按其层次和职能,又有神、魂、魄、意、志“五神”之分;按其源之于先天、后天,又有元神和识神之别。
2.五神
1)神
五神中之神,是人身之总神,“总统魂魄,兼赅意志”。此神藏之于心,即所谓“心藏神”。《灵枢·本神》曰:“两精相搏谓之神。”所以,此神又象征着由父母之精相互媾和而新生的生命。
2)魂
《灵枢·本神》曰:“随神往来者谓之魂。”魂是在神的统领之下亦步亦趋的较低层次的神。往来是什么意思?往是以往,来是未来,“往来”包括着过去、现在和未来。也就是说魂随着神进行着清醒状态下的意识活动,包括着对过去的回忆、现在的认知和对未来的谋划。而在夜卧时,神归舍于心,控制魂的能力减弱了,魂摆脱神的监控“偷则自行”,便产生了“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是也”的不同于清醒状态下的不自知的特殊意识活动。此即荀子所言:“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魂藏之于肝,与所伴随的神皆属于“阳神”,而神为阳中之阳,魂为阳中之阴也。
3)魄
《灵枢·本神》曰:“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精者生之本,所以“并精出入”就是说生命一诞生,魄即随着精而来,因此魄具有先天性,是与生俱来的。这个“出入”,具有指向性。出,由内向外,指的是与生俱来的外向的动作行为,比如婴儿生下来就会手足舞动,会哭和叫等;入,由外入内,指的是由外在刺激而产生的本能的感知,比如痛、痒等。此即《类经》所说:“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魄藏之于肺,并精而属阴,故有“魂为阳神而魄为阴神”之说。
4)意、志
《灵枢·本神》曰:“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这是认知范畴的意和志,指记忆和记忆的存储。《灵枢·本脏》又说:“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这显然不是由外向内指向的认知范畴的意志,而是由内向外指向的调控精神魂魄、情志活动及身体对外环境适应性的神,是属于意志范畴的。意与志又有所区别,《类经》说:“一念之生,心有所向而未定者曰意”“意已决而卓有所立者曰志。”脾藏意、肾藏志,意志是在心神统领下行使调控人体心理、行为和生理活动的较高层次的神,具有强大的动力作用。
3.元神
1)元神概念的提出
元神是针对识神而提出的概念。元,具有初始、本原之义。元神,即初始本原与生俱来的先天之神。识,具有认识、识别之义。识神,即思虑之神、欲神,是生后发展起来的后天之神。《黄帝内经》中所提到的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狭义之神即是识神,虽然没明确提出元神的概念,但是在有关的论述中,却已有先天之神的内涵。例如,“两精相搏谓之神”,这个神就是先天与生俱来的。人一生下来的神就是先天之神,这是生前在受精卵着床形成胚胎之时,元神就已经注入了,即《黄帝内经》所说“神气舍心……乃成为人。”
元神的概念首见于道家的典籍中,是道家在丹道修炼实践中根据经验总结出来的。《阴符经》首先提出了“不神”的概念,说“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意思是说,一般的人只能了解思虑、情欲等精神意识思维、情感活动之神,但却觉察不到更深奥的非意识活动之神。这个神是修道之人在修炼到一定程度后,才能觉察到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因其不同于思虑之神,故称为“不神”。直到唐代,《太乙金华宗旨》中将此神命名为“元神”后,在道家典籍中才广泛应用起来。到了宋代,对元神的理解更进一步深入,张伯端在《清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中明确指出:“夫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元神者,乃先天以来一点灵光也;欲神者,乃后天所染气禀之性也。”这里已明确指出了元神、识神的本质区别。
“元神”概念引入中医学的时间,从目前文献来看最早应是明代的李时珍,他在《本草纲目·辛夷》条中提到了“脑为元神之府”。以后张介宾也在《类经》中提到了元神,他说:“人身之神,唯心所主……外如魂魄志意五神五志之类,孰匪元神所化而统乎一心。”明确地在中医学领域中提出元神、识神概念的是清末民初的张锡纯,他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人身神明诠》中说:“元神者,无思无虑,自然虚灵也;识神者,有思有虑,灵而不虚也。”
2)如何认识元神
首先,我们要承认元神是客观存在的。尽管常人在一般状态下没有觉察到,但在某种特殊状态下,如在内丹修炼过程中是可以体会到的,而且也是可以重复的。人们只要进入到“恬淡虚无”状态后,元神就自然而然地显现了。如《脉望》所说:“内念不萌,外想不入,独我自主,谓之元神。”《武术汇宗》也说:“其心必要清清朗朗、浑浑沦沦,无一毫念虑,无一毫觉知,则空洞之中,恍惚似见元神悬照于内,斯时殊觉五蕴皆空,四体皆假,而我有真我也。”在气功的修炼过程中,真正进入气功态后,在呼吸绵绵、若存若亡、无思无虑、飘飘欲仙、恍恍惚惚的状态下,元神就出现了。
其次,要认识元神和识神的关系。元神和识神都是人身之神,但两者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元神是无思无虑,识神是有思有虑;元神是与生俱来的自然虚灵,识神是生后日渐发展起来的并被后天所染的灵而不虚。人出生后,元神虽与生俱来,但随着后天的成长,识神逐渐发展起来了,在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熏陶下,长知识了,有思想了,能思虑了,有欲望了,识神也就膨胀了,就把元神屏蔽了。生后识神日强而压抑、屏蔽元神,此即张伯端所言:“欲神者,气质之性也;元神者,先天之性也”“元性微而质性彰”。因此,元神和识神两者之间,是对立而又统一的关系。
元神源于先天,是与生俱来的先天之神。如何认识“先天”呢?对于先天,我们可以这样认识,凡是诞生之前与生命有关的一切都应视为先天。生身父母所赋予和遗传的一切固然属于先天,但父母所秉受祖辈的所赐也会遗传,也应视为先天。以此上溯至祖先,乃至人类的始祖,甚至再往前可以追溯到生命的起源,这些辈辈遗传的基因,如同永存于太虚中的灵光,都应视为先天。正如《性命圭旨全书》中所说:“父母媾精之后,一点灵光……元从太虚中来者,我之元神也。”元从太虚中来者,不仅仅是父母,而且至生命的起源,在整个人类的进化过程中,这个印记都是存在的,所以说元神可以追溯到生命之根。探究元神之本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需要多学科的协作,至少涉及遗传学、人类学、进化论等。
当今对元神有这么几种看法,列出来有助于对元神的进一步认识:
(1)从佛学角度探讨元神,认为佛学“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中,前六识是属于识神范畴,当修到最高层次的第八识阿赖耶识时,识神完全被屏蔽,则元神出现。
(2)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有人认为元神相当于潜意识。但我们认为这是不确切的,因为潜意识是未被意识到的意识,但还没有脱离意识的范畴,而元神则是与生俱来的带有明显自然属性的“原生无意识”。
(3)孙泽先教授《归根心理学》,将元神视为“归根意识”,强调其先天的自然属性。
(4)有人从驱动力学说提出,元神是强大的“原始内驱力源”,人的生命在不自觉中被它所左右,这是人生命的潜能之所在。可以认为,元神是生命所具有的本能活动的能源,如人所具有的自稳调节能力、患病机体的自愈康复能力、紧急状况下的避害趋利能力、无为而无不为的开悟能力等。
(5)还有人从“基因”“遗传物质”“遗传信息”及“人类发展变化的内在因素及其规律”来理解元神。
(6)潘毅教授在2012年曾撰文说:“元神是人最本底的存在,与生俱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之神。是生命活动自存的内在机制及规律,可视为人类祖祖辈辈为适应自然、适应社会、调试自身进化过程中获得的某些重要基本属性的精神印记。”这个论述,将元神的来源、产生及重要作用等都进行了说明。
3)如何开发元神
元神对人的生命有着重要意义,它能够激发人体内的生理潜能,调节脏腑经络、气血阴阳,使之阴平阳秘,从而使机体处于最佳功能状态。既然元神对人的生命,对人的身心健康这么重要,怎么开发元神呢?我曾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年第9期发表了一篇题目为“中医心理学应当重视元神的研究和开发”的论文,对这一问题有所阐述。根据古代道家、佛家修炼过程中的经验,开发元神的基本原则就是抑制识神。随着识神的膨胀,欲望越来越大,屏蔽了元神,所以开发元神就要逆之而行。基本原则就是控制欲念来解放元神,“以无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元神之性耳”(《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这个时候元神就出现了。开发元神的传统方法有儒家的修德、道家的修道、佛家的修禅。儒家修德也是修身养性的办法,通过修德,把欲念、欲望控制到最低的限度,使得元神获得解放。道家修道、佛家修禅,也是把识神、欲神控制住,让元神获得解放。另外还有气功修炼,正确指导下的气功修炼也可以解放元神。当今要解放元神,不能人人都去修道、修禅,这也不符合当今社会的实际情况,所以中医心理学的任务就是开发适应现代生活和临床使用的技术手段来解放元神、开发潜能,以提高人们的心身健康水平。
(二)阴阳五行学说的运用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心理学将阴阳五行学说充分运用到阐述其重要理论及指导临床应用中。
1.阐释“天地-社会-人”的整体观
阴阳,概括了天、地、人“三才之道”,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扩展为人与天地相应、人与社会和谐的“三才整体观”,形成了中医心理学的“三才整体论”。
五行,将人的生命系统划分为木、火、土、金、水五个有内在联系的子系统,应用中国古代的象思维,把天地人整合在五行系统中。人的生命五行系统不是封闭在人体内,而是开放的,是与天地自然、社会密切联系着的。系统内同气相通,系统间生克乘侮,这是中医心理学“三才整体论”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医心理学指导临床治疗的理论,如情志疗法、音乐疗法、色彩疗法等。
2.阐释“五脏情志”学说
《黄帝内经》说:“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这是中医心理学“五脏情志论”的理论基础。运用五行学说,将五脏与五志联系起来,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肾在志为恐,这就是“情志-内脏”相关理论。
3.阐释“阴阳睡梦”学说
昼夜的阴阳变化、卫气的阴阳出入、心神的阴阳动静,这就是睡眠产生的阴阳机制。梦的发生和梦象,也都与阴阳五行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4.中医心理学人格分类的理论依据
中医心理学的人格分类,是按阴阳五行划分的。按阴阳多少可分为“阴阳五态人”,即太阳、少阳、阴阳和平、少阴、太阴。按五行特征又可分为“阴阳二十五人”,即《黄帝内经》所说:“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
(三)脏象学说的运用
脏象学说是象思维在中医理论中的最突出体现。何为“藏象”?唐代王冰注曰“脏,藏也”“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即从表露于外的“象”以了解藏于内的“脏”。因此,中医学所说的脏,不是解剖所见的脏,而是藏象之脏。在中医心理学中,运用脏象学说最主要的就是“心”的脏象。
中医心理学的核心理论是“心主神明论”。而这个心是什么?是脏象之心。心的脏象,内容很多,归纳起来最主要的就是两点:一是心主血脉,另一就是心主神明。在心理学中我们要研究的主要是“心主神明”这个象,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关于心主神明的内涵,在《灵枢·邪客》指出:“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就是说,心是人的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的主宰。心神既主导了生理活动,也主导了精神活动,因此心主神明,就是主导了人的整个生命活动。心身活动皆在“心神”的主导之下,这就是中医心理学“心身相关”一元论的理论基础。具体地说,心主神明的内涵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主宰着脏腑功能的相互协调,即《黄帝内经》所说的“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2)主导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感知)过程,即《黄帝内经》所说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将审查于物而心生”。
(3)主导情志活动,即《儒门事亲》所述的:“五志所发,皆从心造”,《类经》所述的:“凡情志之属,惟心所统”。
(4)主导意志过程,即“志者,心之所之也”“意者,心之所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