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国心理学研究现状

不管怎么说,作为一个泱泱大国,有13亿人口和5000年历史深厚积淀的大国,在心理学(心身医学)领域我们少有“原创”,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我们的东邻日本近代有一个《森田疗法》,在相关学科史上留下一笔。尽管有学者认为《森田疗法》不太实用,改良版实用性也一般,但至少人家倡导在先。科学技术只讲原创!中国有很多原创性的东西。但近百年来,我们积贫积弱,创新意识被消磨殆尽。实际上,仔细看看,中国“出口”的还真的不少,像“松弛疗法”,多多少少留有中国“胎记”。“生物反馈”也明显带有中国痕迹,我读书时,其创始人米勒教授是来过中国的,到过包括到我们学院的研究所参观访问过。但这些,我们充其量只是提供“原材料”“毛坯”,别人借你思路提升后,又创新了,成了他的东西了。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没有有意识地去创新。连“守旧”都守不住。现在世界说起“瑜伽”,都知道是印度的“名片”。莫迪总理来中国,还领着李克强总理做瑜伽。但从历史上看,导引、吐纳,我们在公元前1000年就已经很流行了。它源自一类通天仪式(当时通天是头等大事),且形式多样。到了公元前后,其保健作用就已经不差了!而瑜伽在印度的源头,原本只是一类宗教仪式!至少,是我们自己没有意识到,不去深入挖掘、提升!这类问题说起来很多……

我读研究生时,一件事情狠狠地刺痛了我——当时中国政府首次开始颁发自然科学奖,那次唯一的一等奖颁给了一位英国人:李约瑟。李约瑟得奖,可以说是实至名归的。但问题是得奖项目是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堂堂一个大国,号称文化历史传统深厚,尤其擅长“文、史、哲”,可自己的科学技术发展历史都需要别人(老外)来帮你写(当然我们知道,后续李约瑟接着写时,邀请了一些中国助手参加)。此后,我对这一领域关注了几十年,买了太多的这方面国人写的科技史之类题材著作(包括新近出版的装帧极其豪华的、厚厚五卷本的《中国科学技术通史》),也许,作者个个声名显赫,但与李约瑟早先著作相比较,只能说并不在一个重量级(笔者并非没有关注对该著作的批评)。为什么?中国人既不缺第一手资料和素材,也不缺相关智慧、时间和精力等,但中国人缺乏的是整个民族知识人的文化自信、眼界(视域)和认知高度,以及愿意自我深潜下去,认真做一番艰苦研究的毅力(也许潘吉星的《中国火药史》《中国造纸史》等是例外)。中国人有一段时间被打趴了,自我幽闭(自闭)了,严重缺乏自尊,丧失自信……

中医界这个问题可能更为严重。不时有所谓的“废除中医”的风波;心理学也好不到什么程度,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还常被批判。所以,在这些领域,潜下心来、认认真真,可以做出些中国自己的原创性研究。当然,在临床(医学)心理学领域,可做的事情很多。世界心身医学本身起点也并不高,心-身(脑)相关问题既复杂,又有太多空白。而且,人类急切盼望能够填补这些领域的空白,让人的身-心-灵更丰满些,以促使人类总体心身素质的提升。讲到这里,我觉得我们的目的非常明确!主要是临床心理学,中国的临床心理学大有提升的必要及可能。而且很可能滋生出原创性成果。这些原创性成果,往往也是“本土化”后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