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长眠着一位名叫特鲁多(Edward Livingston Trudeau)的医生,他的墓志铭久久流传于人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行医人。“To cure sometimes, Torelieve often, Tocomfort always”。对这句话最常见的中文翻译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词句简短扼要,饱含着对临床心理疏导的深刻理解,帮助着一代一代医学人砥砺前行。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在工作中经常和肿瘤与心理障碍共病的患者打交道。我发现,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中,有30%~50%的患者存在着抑郁症状,而且抑郁常同时伴有焦虑等症状。多年的临床实践,让我越来越领悟到这个道理——“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心理健康同身体健康一样重要,患者的心理状态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疾病的预后和转归。

同时,作为一名高校的育人工作者,在进行大学“立德树人”教育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在中医药宝库中挖掘资源,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模式。

心理健康是一个文化的定义。从心理学流派的发展来看,各理论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其目的都是运用于实践,解决现实问题。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亦是如此。西方心理学各理论流派都是在历史的浪潮中不断产生、发展、继承、演变、再创新的,是各自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的产物。换言之,不同文化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都有其助人特色,其理论和技术都有针对其时代和文化的适应性。

对中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而言,我们在过去的实践当中,较常用的是西方的理论,习惯于用西方的咨询和治疗方式来解决我们的问题,但若不加变化调整,自然不妥。反观西方高校,其心理健康工作也在与时俱进,剑桥、牛津等大学不断根据现在大学生实际面临的问题以及社会发展,重新创建和更新着理论及技术。

因此,在中国运用西方心理咨询相关理论和方法时,借鉴其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的经验是很有意义的,但需要注意,是“借鉴”而非单纯的“拿来”!

目前,上海中医药大学正在努力构建以中医药文化为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土模式,我们的工作定位是,着力于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两大方面,将已有的中医心理学理论技术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结合,主要服务对象是普通的大学生,让中医服务于高校心理工作。

经过多年探索,不断凝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医药宝库中寻找资源,结合西方方法和理论展开具体研究和实践,我们努力朝着以下三方面发展。

1.“道、学、技”并进,充分挖掘中医药文化中的心身智慧

正如《周易·系辞》所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国古代心理学是传统医学的一个不可替代的分支。中医原创思维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哲学思想,具有独特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特点。中医学历来主张“天人合一”“神形合一”的整体观,《黄帝内经·素问》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就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生气通天论》则有“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即形神俱备,身心健康,精神饱满,可活到“尽终天年”。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医学是医道之学,医道是一种艺术,是治愈人类身和心的艺术。中医药文化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土模式的构建过程中,我们通过文献梳理和统筹,专业队伍研究和实践,深入挖掘整理中医文化下的育人育心的哲学观(道)、理论(学)和方法(技),探索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

2.“源、联、用”深入,致力于传统智慧的现代应用和中西融合

“源”指的是来源,即源于中医心理学的道学技;“联”指的是联结,即对接西方主流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理论和技术;“用”指的是将本土的理论技术在实践中探索应用。我们聚焦中医药文化下心理健康内容的现代话语诠释,并初步探索服务大学生的实践路径,为今后构建本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理论实践体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举个例子,近几年来,我们将“中医五态人格量表测试”运用于大学生新生心理测试,中医学的个性类型、体质、体型分类最早载于《黄帝内经》,称之为“五态人”“五形人”,论述较为系统完备。“五态人”基于阴阳的多少,把人分为五型,即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与阴阳和平之人。原文记载了对五态人之神情、性格、举止、体质及治疗等。这五种不同人格类型都与身心健康有一定的关系。太阳之人是性格外向,情绪不稳定的,多急躁易怒、有进取心、主观固执,自信大胆,精力旺盛,喜争好斗;太阴之人则是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的,胆小不喜欢冒险,过分敏感,沉默寡言,优柔寡断,固执迟钝,保守,自私等。

几年下来,通过对比我校学生中医五态人格测试结果与SCL-90结果,发现SCL-90测试筛查出来的学生大多属太阴人格,二者有重合,但有部分不交叉,两者可互相借鉴。太阴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指标,有研究表明,太阴和既往自杀意念、近一年自杀意念和未来自杀可能性均存在显著相关,与抑郁、孤独等相对负面的生活事件相关性较显著。

可以说,五态人格测试是从中医阴阳的大道衍发出来,形成了系统理论,即“学”,通过科学的心理测量方法,取得了全国常模,最后形成了技术工具,有“技”,是一个完整的本土化过程。有理论基础即有“源”,和科学测量方法对接即有“联”,在大学生中运用即有“用”,比较成熟。

3.“明、行、证”完善,构建切实有效的本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模式

“明”指的是深入理解和正确认识,应不偏不倚地理解西方和本土心理理论和方法在特殊时代和学术背景中产生和发展的缘由,了解其应用的经验。“行”指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高校现实,进行应用实践,“证”指的是实践验证评估,无论是理论还是具体实践方法,均需在行动中研究,面向服务群体进行科学的评估和调整,这样才能构建切实有效的本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模式。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十九大报告指出,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理念、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机遇日益受到全球关注。新时代、新思想、新使命、新征程,意味着中国同世界关系更为紧密,本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探索不仅是中国需要,未来也理应造福世界。

我们的工作总体而言还在探索阶段,有很多部分需要去完善和发展,这些工作的基础就是理论思想。为此,我们特意将近几年来受邀到我校的知名专家有关演讲辑录成书,借此丰厚基础,扎实底座。

这本书里,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上海市名中医、中医心理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王庆其老师解析了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和”思想,分析了中医体质和心理气质的内涵与外延,介绍了中医药文化在养生中的作用,还和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科教部主任、主任医师王振老师一起辨析了中医郁症和西医抑郁症的异同;中华医学会理事兼心身医学分会前任主委、上海中医药大学何裕民教授针对临床中的心理本土化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医心理学专委会名誉会长、中医心理学学科带头人、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的王克勤教授阐述了中医心理学的学科概念及基础理论框架;《中医神志病学》《精神心理疾病历代名家验案选粹》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曲丽芳教授详细阐述了心主神明与心智成长的关系;我国第一个中医学心身整体辨识的标准化工具、本土人格测验“五态人格测验”和“五五体质检测”创建人、中国中医科学院杨秋莉研究员介绍了五态心身的辨识与调养工作;1995年起即从事心身相关问题研究的上海中医药大学李兆健研究员系统介绍了中医心理情志治疗的内容;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干预协会常委并中医心理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医心理学学科带头人、山东中医药大学心理学科创始人张伯华教授介绍了自己对中医情志治疗的理解和应用。

这些专家不仅是临床上治病救人的名医,亦是教学上言传身教的名师,他们不仅有宽阔的理论视野、严谨的治学态度,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的心中,不仅有心理、有中医,更有着对文化的深深热爱。每一次演讲,我不仅看到他们承担了分享学术成果的使命,更看到了他们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如今,涓涓热情就藏在本书的字字句句中。中医心理可以是一种视野,也可以是一种思维方法,更可以是一门技术,衷心希望本书能够为中国中医心理的发展带来崭新的推动力,能给当前的学生心理工作的专业人员、医学工作者一些新思路,更希望能借此书唤起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本书的特点在于,集合各专家之所长,溯古及今,对中医心理“道”“学”“技”三方面均有涉猎,且对演讲过程中专家的精辟论点进行了完整的保留。由于本书根据演讲录整理而成,部分专家思想难以进行全面展现,读者阅后难免有意犹未尽之感,推荐读者另寻个人专著研读。

在教育部、上海市教委的殷切关怀下,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鼎力支持下,眼看本书即将付梓,整理过程中受到有关专家、领导的指导和关爱,在此致以诚挚的感谢。中医心理还是一个较新的领域,如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同道专家、临床工作者、心理工作者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朱惠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