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替代理论

基于传统的贸易理论,学者们较早提出了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替代理论。并且,早期的实证研究结果也多数支持贸易替代理论。究其原因,早期的贸易结构以最终产品为主,一国出口的产品中基本上都是来自本国的增加值。此外,早期的国际分工发展水平较低,对外直接投资还是以水平投资为主,因此母国对东道国的投资会转移一部分母国国内的生产能力,对贸易具有替代作用。

狭义上讲,贸易替代效应指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是一种二元选择问题,即选择了投资就会完全替代贸易。广义上讲,贸易替代效应可能是完全替代也可能是部分替代,部分替代是指对外直接投资只是替代了一部分对外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仍然会同时存在。根据1996年世界投资报告,对于制造业的某些产品而言,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之间的确存在着相互替代的线性关系。

2.1.1 蒙代尔(Mundell)贸易替代理论

蒙代尔(1957)指出商品的流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要素的流动,在现实的世界存在两种极端的情况,一种是要素的完全流动但不存在贸易;另一种是要素不可流动和自由贸易。一般情况下,国际经济处于二者之间,即存在贸易壁垒的国际贸易和有些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流动,贸易壁垒的增加促进了要素的流动,要素流动的限制促进了贸易增长(Bertil,1933)。生产要素中劳动缺乏流动性,而资本相对可以自由流动,因此该理论可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替代效应。

蒙代尔(1957)的研究实际上是基于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分析框架,模型采用两个国家、两种要素和两种产品(2×2×2)的分析框架,而且规定了严格的假设条件。为了保证商品价格均等化、要素价格均等化成立,蒙代尔假设:

(1)两国具有相同的生产函数,并且生产函数是一次齐次函数(当投入生产要素同时增加n倍,产出也增长n倍),即边际生产率相对和绝对地取决于生产要素投入比例;

(2)一种商品需要的要素投入比例高于另一种商品需要的要素投入比例,并且这种关系不取决于要素价格和生产函数;

(3)每个国家两种商品都生产,要素禀赋不会导致专业化生产一种产品。

在现实世界中,这些假设条件过于严格,可能并不总是满足,但是这些假设不影响国际贸易中一些重要的因素,假设条件的放松不会本质改变相关结论。我们对2×2×2模型做一些具体规定。

(1)两个国家,分别是母国和东道国,即母国是资本丰裕的国家,东道国是劳动力丰裕的国家,这样规定主要是为了与本书的研究相一致;

(2)两种生产要素,分别是资本(Capital)和劳动(Labor),这里的资本是同质的实物资本,资本国际流动中不存在收支差额;

(3)两种商品,分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X和资本密集型产品Y,两国以各自的比较优势生产相应的产品。

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理论(H-O理论),两国之间同一种商品价格的差异引起商品在两国之间流动,即国际商品价格差异导致国际商品流动,而商品价格差异是由要素价格差异导致的。在上述对2×2×2模型的规定中,一国中相对丰富的要素价格较低,密集使用这种要素的商品价格也低,因此出口的产品是密集使用该国相对丰富要素生产的产品,即母国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东道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传统的H-O理论中假设生产要素不能在两国间流动,因此无法应用在资本要素流动的情况下,也就不能解释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的相互关系。蒙代尔(1957)修改了H-O模型的假设条件,假设要素可以流动来分析投资与贸易关系,并且分成两种情况来讨论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贸易的关系:一种情况是要素不能流动但是商品可以流动;另一种情况是要素可以流动但是商品不能流动。

首先我们来分析第一种情况,即母国和东道国之间要素不能流动,而贸易可以自由进行。在自由贸易条件下,为了使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均等化,母国会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Y,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X,东道国会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X,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Y。在贸易均衡状态下,母国和东道国两国的资本要素与劳动要素报酬都相同,两种商品在两国的价格也相同。

我们用图来描述情况一的贸易静态均衡。在图2.1中,用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劳动密集型产品X和资本密集型产品Y的产量。曲线PPFPPF′分别是母国、东道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TOT是贸易平衡时的商品相对价格曲线。商品相对价格曲线与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的切点就是一国的最佳生产组合点,商品相对价格曲线与消费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就是最佳消费组合点。母国的XY两种产品的最佳生产组合点为E,最佳消费组合点为T,因此母国出口OE量的产品Y,进口OT量的产品X;而东道国的最佳生产组合点为E′,最佳消费组合点是T′,因此东道国出口OE′量的产品X,进口OT′量的产品Y。根据贸易平衡关系,母国进口等于东道国出口,母国出口等于东道国进口,因此母国的三角形OET与东道国的三角形OTE′全等。于是,在母国和东道国相同的商品相对价格比率下,两国同时达到了贸易平衡,这时就不会出现资本流动。

图2.1 自由贸易条件下的蒙代尔模型

接着,我们来分析第二种情况,即母国和东道国之间要素可以流动,但是不可以自由贸易。假定东道国对从母国进口的产品Y征收高关税,这必然提高了母国的产品Y在东道国的销售价格,刺激了东道国产品Y的生产部门扩大生产规模,导致一部分生产要素从产品X生产部门流向产品Y生产部门。由于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在要素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东道国生产要素的转移造成劳动要素供给增加和资本要素需求增加,于是东道国劳动边际产品下降和资本边际产品增加(Stolper, Samuelson,1941)。由于资本可以流动,东道国较高的资本边际产品致使母国资本流入东道国,改变了母国和东道国要素禀赋,母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向内收缩,东道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向外扩张,一直达到新的静态平衡为止。

同样,我们用图来描述情况二的贸易静态均衡。在图2.2中,东道国对母国产品Y施加关税,母国资本要素流出,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从原来的PPF向内收缩为ppf。东道国接收资本要素流入,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从原来的PPF′向外扩张为ppf′。在劳动密集型产品X和资本密集型产品Y的价格比率不变的条件下,即TOT曲线仅左右平移而保持斜率不变,母国的最佳生产组合点从E点变为e点,东道国的最佳生产组合点从E′点外移到e′点。母国和东道国两国的最佳生产组合点的连线,即R线和R′线,称为雷布津斯基线(TM Rybczynski Line)。在新的最佳生产组合点,母国减少了资本密集型产品Y的生产,增加了劳动密集型产品X的生产,而东道国增加了资本密集型产品Y的生产,减少了劳动密集型产品X的生产。在两国消费结构不变的情况下,最佳生产组合点的变化,意味着母国将减少一定量的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Y的生产,增加一定量的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X的生产;东道国增加一定量的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Y的生产而减少一定量的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X的生产。由于模型中一国的进口等于另一国的出口,母国增加劳动密集型产品X的生产替代了从东道国进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X,东道国增加资本密集型产品Y的生产替代了母国出口到东道国的资本密集型产品Y,于是母国的资本流出替代了母国的贸易。

图2.2 存在贸易壁垒条件下的蒙代尔模型

最后,我们对蒙代尔的模型进行总结。在存在关税等贸易壁垒的条件下,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存在替代关系,关税等贸易壁垒促进了资本的流动,阻碍了商品的流动。如果母国沿着雷布津斯基线对东道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那么对外直接投资就能够实现对出口贸易的完全替代。在图2.2中,两国的消费无差异曲线、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和商品相对价格比率曲线相切在同一点,此时两国之间没有任何贸易,即贸易三角形彻底消失,资本完全取代贸易。

2.1.2 赫斯特(Horst)贸易替代理论

基于跨国公司的专有资产模型,进一步分析跨国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之间的选择。拥有专有资产的跨国公司在海外市场可能获得专有资产的收益,这类企业可以通过海外机构生产和销售含有专有资产的产品。跨国公司可以采用对其他企业授权在当地生产产品,或者在跨国公司本国生产和出口。因此,专有资产模型认为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是跨国公司可以选择的替代策略,限制两国贸易的因素会促进相关行业的海外投资,海外投资成为一种选择,例如一国增加关税,降低了该国的进口,刺激了跨国公司对该国的投资。

赫斯特(1971,1973)分析了当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跨国公司遇到关税壁垒时企业行为,Copithorne(1971)也有类似的分析。

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选择理论模型的假设条件如下:

(1)跨国公司在两个市场销售产品,即母国市场和东道国市场;

(2)跨国公司具有一定的垄断力,可以决定其产品的价格;

(3)母国是跨国公司的生产基地;

(4)在每个市场上,对跨国公司产品的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曲线;

(5)资本可以流动;

(6)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

由于跨国公司在母国一直保留产品的生产,因此关键的问题是跨国公司是通过出口还是在当地生产来满足东道国的市场需求。图2.3是跨国公司的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选择分析,横坐标是产量Q,纵坐标是价格P。(a)表示产品在母国的生产。c1是企业产品的国内边际成本曲线,p1是企业产品的母国需求曲线,r1是企业产品的母国边际收益曲线。如果跨国公司只是在母国生产产品的话,产品的价格和数量由边际成本曲线c1和边际收益曲线r1的交点决定。(c)表示产品在东道国的生产。c2是企业产品的东道国边际成本曲线,p2是企业产品的东道国需求曲线,r1是企业的东道国边际收益曲线。如果跨国公司只是在东道国生产产品的话,产品的价格和数量由边际成本曲线c2和边际收益曲线r2的交点决定。(b)是综合了(a)和(c)后企业内贸易情况。rm是企业的出口边际收益曲线,cx是企业的出口边际成本曲线,如果企业从母国出口产品的话,那么对应的平衡贸易量是由出口边际成本曲线cx和出口边际收益曲线rm的交点决定。

图2.3 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的选择

首先分析母国市场,如果企业开始从母国出口产品到东道国,企业为了出口需要增加产品生产,那么企业将面临国内生产的边际成本增加,以及国内的边际收益增加,即(a)中的M线向上移动,母国产品的总产量是Q1,其中国内销售S1,出口是(Q1-S1),产品国内销售价格是P1。如果企业增加母国出口,那么M线继续上移,总产量Q1增加,国内销售S1减少,出口(Q1-S1)增加,产品国内销售价格P1增加。接着分析东道国市场,如果企业海外公司从母国进口产品,那么海外工厂会减少生产,即(c)中的Mt线下移,东道国市场的总销售量是S2,东道国生产的产量是Q2,进口是(S2-Q2)。如果海外公司增加进口,那么东道国市场的总销售量是S2增加,东道国生产的产量Q2减少,进口(S2-Q2)增加。

如果不存在关税等贸易壁垒时,那么M线和Mt线将是同一条直线,即在(b)中M线将与Mt线重合,对应的出口是X=(S2-Q2)或(Q1-S1)。当存在关税等贸易壁垒时,那么国外生产会增加成本t,国外生产成本将是cx+t,国内生产成本将是cx。如果东道国对母国的产品增加关税,国外生产成本cx+t曲线水平上移,那么Mt线上移,企业在东道国增加产品生产,Q2增加,东道国市场总供给增加,S2增加,减少从母国的进口,(S2-Q2)减少;M线下移,母国减少产品生产,Q1减少,国内销售增加,S1增加,出口减少,(Q1-S1)减少。如果东道国降低关税,情况正好相反,这里不再赘述。

如图2.3所示,跨国公司采取部分东道国生产和部分从母国出口的方式进入东道国市场。如果东道国增加关税,跨国公司将采取增加东道国生产和减少从母国出口的策略,但是不同市场的成本差异也会反映在跨国公司的区位选择上,体现了跨国公司的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跨国公司在不同国家市场的定价不能差别太大,否则会出现套利现象。

赫斯特对企业生产的规模经济情况进行了分析,如果存在规模经济的情况,边际成本曲线的斜率是向下的,而不是向上的。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公司不会出现在一个市场既生产又进口的情形,而是可能只在母国生产并出口到东道国市场,或者只是在东道国生产并出口到母国,又或者在母国和东道国都生产但没有出口。当东道国采用高关税政策时,跨国公司可能发现在东道国生产满足东道国全部需求的产品更有利可图,甚至把母国的生产也全部转移到东道国,母国全部从东道国进口产品(当然这与母国的关税也有关系)。在规模经济条件下,母国和东道国的市场规模也会影响企业的生产区位选择。例如,母国市场很大,东道国市场很小,企业会理性地把全部生产放在国内,通过出口进入东道国市场,尽管在一定规模下东道国有生产成本的绝对优势。而且为了使跨国企业能够把生产留在国内,母国政府会采取征收较高关税阻止企业把生产向东道国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