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部分 | 跨文化传播与全息课堂实践

虚幻与真实的“二次元融合”

——微博动漫资讯中的跨文化接受与认同

临沂大学传媒学院新闻系 王文倩

摘要:日本动漫在微博中的传播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动漫承载着极具日本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与内涵,通过微博主的再次编辑形成微博资讯,文化与现实的再次符号化加深了日本文化的传播,文化间的差异在这里得到调和,兼具共性与个性的动漫资讯为跨文化接受与认同提供基础,同时更加开放的媒介环境与宽容的心态使得这种趋势不断内化。

关键词:日本动漫;微博资讯;符号化


经济全球化的加快,使得不同文化下的个人、组织、国家间的交流逐渐增加,信息的生产、传播、交流方式日益丰富。社交媒体的出现加快了文化间的理解交流,微博与动漫的结合,是虚幻与真实的结合,二次元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产生了新的“化学反应”,跨文化的接受与认同由此不断深化。

一、微博动漫资讯中的日本文化

(一)日本动漫与民族特性

当前,60%的动漫作品来自日本,日本动漫深受不同国家的“漫迷”喜爱。日本民族的精神与价值观念在动漫中得到了艺术性的再现,漫画可以说是日本人生存状态、思想观念的真实反映。从普通的衣食住行,到妖怪、祭祀、能剧等,这些极具特色的文化因素都自然地融于动漫之中。动漫本身带有强烈的符号性、动态性以及夸张的特点,对于民族文化的展现则更为集中与直观。

武士道精神可以说是日本最核心的民族精神之一,由于尚武的传统,日本民族十分崇尚勇敢、正直、忠诚、义气等武士精神。《超时空要塞》《机动战士高达系列》《火影忍者》《海贼王》等影响较大的动漫,都是战斗类的题材,从不同角度彰显了日本的“武精神”。“为了救你,怎么样都好,就算,会死”。《海贼王》作为航海类题材的动漫,但其表达的核心精神却是一个“义”字,其中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描绘了主角路飞与其他海贼共同营救被政府追杀的同伴罗宾的过程,只因为罗宾是他们的同伴,就丝毫不畏惧来自强大权利与武力值的世界政府,日本民族所崇拜的道义与义气自然地传达给了观众。

(二)微博与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指属于不同文化体系的个人、组织、国家之间进行的信息传播与文化交流活动。信息时代,文化传播的载体不断丰富起来。微博作为新的大众传媒形式,即带有互联网的固有能力,同时也带有新媒体的新特性,在内容上更为生动活泼,在形式上更加简洁易传播,信息的传播更加即时,互动性提高。这些特点使得文化传播的时空限制得到突破,随时随地的文化互动满足了人们了解不同文化的需求。同时,微博作为一种社交媒体,公众的主动性得以发挥,微博主可以通过微博向他人传递信息,也可以主动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源,比如微博中粉丝数达到12万多的知名动漫博主发布的微博部分是原创动漫信息,部分则来源于转发二次元语录等动漫资讯博主的微博,信息从而得到更大限度的流动。

日本动漫借助微博的形式发布出来,日本文化也以新的方式出现在更多的公众面前,信息扩散的广度与深度都得到了拓展。一方面,一部分本身对日本文化、日本动漫就抱有兴趣的微博主会自觉的发布相关资讯或者进行转发,在不断编辑和转发的过程中对于文化的认同感得到加深。另一方面,对于不了解日本文化的公众,则可能在浏览微博时读到相关资讯,不自觉地受到影响。

二、符号化下的文化与现实

(一)动漫资讯的符号化

微博传递资讯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符号化的过程。在符号化的动漫主体基础上,微博主通过选择、编辑进行再次符号化,以文字加静态图片、动态图片、视频、音乐、链接等符号形式将之再次呈现出来。动漫中的文化符号与媒介符号相结合,传达给公众的信息更加丰富,并且由具有相同文化背景,同样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传播者选择与加工后,呈现的信息,更加易于公众的理解和认同。

知名动漫博主“日本动漫控love_love”2017年6月24日转发了“ACG”动漫君的一条微博,并附有一个红心的表情图。该微博介绍了最近人气很高的日本动漫《月色真美》中的一段插曲,原微博为视频加文字的形式。视频截取了动漫中伴有插曲的片段——晚上母亲为饿了跑出来的儿子拿出做好的“饭团”;早晨,为出门上学的孩子准备中午的“便当”。“饭团”与“便当”的镜头是两个较为明显的文化符号,代表了日本的饮食文化。饭团在日本的传统中,就是由母亲做的一种简餐,一团蓬松的白米饭,配上鱼类的内馅,外层包裹上海苔,画面中的饭团则是传统的三角形,无论从馅料到外形都带有浓浓的日本风情。动漫中,一个母亲摆放便当内食物的特写镜头,凸显了食物的存在,便当的起源地即是日本。文字中一方面提及插曲的来源;另一方面对这段漫画情节的主题做了介绍。插曲是Kiroro于1998年发行的一首歌曲,并特别介绍曾被刘若英翻唱为《后来》的歌曲,可以看出微博主本身由于有着中国歌曲的认同基础进而对于日本歌曲有了更深的文化认同。“母爱,她的温柔有时令人讨厌,但又默默无闻,无微不至。当你长大了,才知道她那时候的心,请珍惜与她的每一天吧。”配有的文字信息很好地对这段动漫中传达出的感情做了说明,母亲的爱是无声的,是珍贵的。发布者理解了日本动漫传达的感情,并接受了这种价值观,进而通过对信息的选择性编辑,完成了再次的符号化,一方面,浏览者根据新的信息,对这一主题和潜藏的文化有了更摄入的理解;另一方面类似于“日本动漫控love_love”的转发者再次给这一信息添加新的符号,浏览者进而在微博下评论和点赞,对文化的接受在潜移默化的进行,理解与认同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强化。

(二)文化与现实的结合

动漫可以说是社会文化的载体,不同创作者创作出蕴含不同文化内涵的动漫作品。受固有的人文背景影响,不同民族间的动漫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差异,这种差异也正是其所处民族的文化与价值观的体现。动漫中的文化隐喻其实在隐形层面承担着传播文化、宣扬价值观念的责任。但作为一种大众文化,要想为公众接受,还要能为公众服务,贴近普通大众的现实性特点也自然而生。成长的挣扎、生活的无奈、对人性的追求与拷问、对未来的思考与想象等问题在动漫中不断被讨论,而这些也是公众们,正在经历、体验或追问的。

微博动漫资讯在内容上继承了动漫的文化特征与现实性特点,在形式上则使动漫文化与公众的距离愈加靠近。

《秒速5厘米》是日本导演新海诚的作品,动漫以一个少年为原点,进而展开三个独立的故事。动漫描述了主人公贵树与明里从小学朦胧的爱恋开始,一直到长大成人两人之间经历的相遇和离别。“一起走过二次元”曾发布了一条秒速5厘米相关的原创微博,“日本动漫控love_love”几日后进行了转发。动漫中的视频是由动漫博主将原动漫的画面进行剪辑组合完成的,可以看到,里面将贵树与明里的几次相遇都编辑了进去。整个动漫的结尾画面就是二人的最后一次相遇。二人于铁轨处擦肩而过,认出了对方,在走到铁轨两边时又不约而同地回过了头,这时,一列火车驶过,火车离开后,只留贵树依然站在那里,随后贵树在飘落的樱花中微笑离开。几个镜头,将这部动漫的主题传达了出来,虽然讲述的是爱情故事,其实却是在讲“成长”这个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问题。现实中的我们,或许是正在经历或许是正在期待也或许是曾经拥有,都不可避免地触动了公众的情感。而在这其中,处处隐含着更深的文化内涵,比如樱花这一符号在影片中的运用,一个是动漫的名字“秒速5厘米”即指樱花飘落的速度,一个是贵树与明里相遇时总是会存在的“樱花雨”。樱花是日本的国花,花开灿烂却又短暂,动漫中的樱花一方面与剧情相呼应;另一方面则传达出了日本民族的价值观念,即使人生无常也要从容面对,是日本民族生死观的一种体现。

以前日本动漫的跨文化传播方式主要依靠引进到本国电视播放的TV版动画,以及电影院播放的剧场版动画,但自从互联网普及后,大量日本动漫资源借此传入中国,微博等社交网络的兴起带来了新的互动的可能。微博动漫资讯一部分由本地动漫博主发布,一部分则来源于海外日本当地的微博主,比如“日本流行全方位”的博主所在地即是日本当地,通过微博发布一系列和日本相关资讯消息,也包括动漫资讯。海外资讯博主,大多是旅居或于日本求学的中国人,本身带有地缘优势,文化上的接近性使其发布的资讯更易得到认同。

三、跨文化的接受与认同

(一)共性与个性的调和

文化间的差异影响着跨文化接受的效果,但也并不意味着差异越小越好,只有当共性与个性两个因素得到适当的协调,才更能为受传者所接受。当日本文化借由动漫传播时,就充分地利用了这种方式。

微博动漫资讯中的共性在内容上来源于文化本源上的联系与主题的普适,在形式上则来源于对中国元素的运用。受日本的自然环境与宗教信仰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妖怪文化可以说在日本早已发展成极具日本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日本妖怪题材的动漫也一直为众多“漫迷”所喜爱,微博中关于妖怪动漫的资讯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例如近日更新到第六季的妖怪题材动漫《夏目友人帐》,关于第七季准备放映的资讯,关于动漫中人物的动图合集,以及延伸的关于妖怪种类的科普类图文微博等。从共性的角度来说,妖怪文化之所以可以取得中国“漫迷”的倾心,一是日本妖怪文化在本源上可以追溯到中国,比较常见的说法是日本妖怪有70%来自中国;二是妖怪的故事下,探讨的主题其实还是爱、人性等普适性的主题;三是通过微博主再次编辑传播,许多动漫中存在的中国元素被着重强调或自然的与中国现时的流行文化相结合。上面提到的妖怪动漫《夏目友人帐》中的许多妖怪都源自中国,例如曾被主角夏目救过的“河童”。“河童”意为“住在河边的孩子”,其起源于中国黄河流域上游,古时候被叫作“水虎”或“河伯”,曾有“河伯娶妻”的说法,而“河伯”传入日本后,就变成了我们所熟知的“河童”。《夏目友人帐》虽然充斥着众多妖怪的故事,但其主题却走“治愈”路线,也就是说通过一个个人与妖怪的邂逅,讲述了其中存在的珍贵的情谊。动漫中,主角夏目的妖怪老师“猫咪老师”拥有很高的人气,许多微博资讯都与其有关,其中“猫咪老师”表情包可以说是十分适应现有的表情包文化,拥有较高的转发率和点赞量。

通过动漫传递出来的文化内容,既包含着传授者之间共性的因素,也一定有传播者所在民族的独特烙印,这一部分,则可以称为“个性”。像上文提到的,从中国传入日本的妖怪“河童”,在中国是被认为类似于水鬼一样的妖怪,传到日本则衍生出了多种性格,在继承了基本习性“得水勇猛,失水无力”基础上,将其更加具象化。在动漫中,传播者根据不同的需要塑造出不同的河童形象,有的温顺、有的残暴等,却都为同一个文化主题服务。

(二)环境与心理的循环作用

“认同”是一个心理学上的概念,通俗的意义可以理解为认可和赞同,其所强调的是在自身特征基础上,理解其他与之不同的观念或态度,进而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从跨文化的角度来说,就是既坚持本民族文化,又能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接受其他民族文化。影响文化认同的因素有很多,从宏观上来说,有文化间的差异、所处社会的开放程度、社会环境等;在微观层面上,受传者的心理因素也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微博这一社交媒体的出现,一方面促进了媒介环境的开放化;另一方面环境的开放反作用于媒介使用者,即公众面对其他文化的心态也更加宽容。动漫与微博的结合,其实形成了一种不断循环向内的作用力,中国漫迷对日本动漫文化的接受和认同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加深,并且有向外延伸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马铎.丑陋的日本人[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2] 童兵.试析跨文化传播中的认识误区[J].新闻大学.2004(3):20-24.

[3] 陈奇佳.日本动漫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4] 李常庆等.日本动漫产业与动漫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 郭思缘.浅谈新媒体形式——微博在文化传播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J].戏剧之家,2013(3):129-129.

[6] 葛玉清.对话虚拟世界:动画电影与跨文化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7] 昌佳.日本动画中的妖怪形象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5.

[8] 周英.怪谈——日本动漫中的传统妖怪[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