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逾矩的课堂:跨文化与新媒体传播研究
- 杨中举
- 908字
- 2021-03-28 11:29:13
中日影视作品中饮食文化的比较
摘要:衣食住行,“食”排第二位,体现了饮食在中华民族心目中不可或缺的独特地位,这不仅是出自人们饱腹的欲望,更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与气节。而影视作品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载体,对于文化的对外输出与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人们对饮食文化的认同转变为对国家文化的认同,是当代影视作品对外输出的一大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对中国和日本影视作品中饮食文化的体现作对比,找出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为我国文化的进一步对外输出建言献策。
关键词:饮食文化;中日对比;影视作品;文化传播
中国的传统讲究“民以食为天”,世界上的其余各国对食物的追求虽没有中国那么细致,也依然有自己的悠久历史和习惯。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流动,往来于不同国家的人将所去之地见闻与本国人民分享,说得最多的也是“吃”上面的事。最初的人们对于国外事物的了解浮现于文字,从古至今,不乏辗转各个国家的文学巨匠对当地美食进行描写,报纸出现后人们也可通过部分图片了解。然而这种静态的文字与图片较为苍白,不能更好地传播,于是影视作品这种图文声三色并茂的传播形式为各国美食提供了最好的载体。近年来,不同国家的影视作品中开始出现中国美食的影子,这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和世界对中国的认同。技术与网络的发展使人们想要看到哪国的美食只需网上搜索便好。然而影视作品的质量与题材等各个方面都影响着观众的选择,进一步影响文化的传播。在影视作品中体现美食这一方面,日本可以算得上业界的佼佼者,无论是美食类题材的作品,还是非美食类影视中的体现。中国的美食丰富程度多于日本,传播力度却远远不够,绝大多数是因为中国对这方面的宣传力度不足,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虽然日本与中国的传统历史不同,但传播方式却是世界通用,分析借鉴日本对于美食的传播,将其适用于中国的部分加以运用,能够为我国美食文化的传播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一、中日影视作品中美食文化的表现形式
提到日本的美食,全世界的人们脑海中浮现的总是一个个精美的寿司,新鲜的海鲜刺身和各色的和风糕点。而提到中国的美食,本地人民虽然多有列举,但外国人只能想到饺子与面条,这一点从国外影片中唐人街所卖食物,以及《功夫熊猫》中饮食大多是包子与面条中不难看出。造成这一固有印象与影视作品的传播有着绝大关系。而对于美食的表现也分为美食题材的影视作品与非美食题材的影视作品。
首先是美食类的影视作品。在中国甚至是在全世界,提到中国美食题材的影视作品,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在2011年3月拍摄,到2012年5月14日播出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记载了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并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展现了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变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1]它可谓是中国美食类题材影视作品的代表,其制作之精美,故事之用心,使得在众多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中华儿女都颇具共鸣。然而碍于其纪录片的形式,以及旁白语中独特的中华文化,《舌尖上的中国》在国外并没有得到良好的传播,甚至因为翻译的障碍,对其中的中华文化产生了误解。从获得的奖项来看,《舌尖上的中国》大多获得的是本国评判的奖项,世界级的奖项迄今为止只有第四届“世界知识产权版权金奖”。中国的美食纪录片在《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之前就非常之多,此后更是效仿《舌尖》的方式陆续产出了如《舌尖上的重庆》《舌尖上的洛阳》等介绍地方特色食物的纪录片,然而其知名度在全国范围内都不高,遑论对外传播,这也是纪录片题材的一大限制。
其实中国除了描写美食类的纪录片,也曾出现过美食题材的电影、电视剧等,如1994年李安执导的“父亲三部曲”之中的第三部曲《饮食男女》。这部影片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台北都会,一位每周末等待三位女儿回家吃饭的退休厨师,面临的家庭问题和两代人之间的冲突。[2]李安在这部电影中将中国的烹饪艺术带入了家庭和情感的戏剧之中,不仅增加了可视性,还展现了东方迷人的魅力,也曾有媒体评价《饮食男女》是部非常具有全球化特征的作品,并在1995年曾获第67届“奥兹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提名。这充分展示了电影题材更能提起人们的观看欲望,故事性的内容更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可惜的是近年来能够对外广泛传播的中华美食类电影寥寥无几。
反观日本美食类题材的影视作品,如纪录片《寿司之神》,电视剧《深夜食堂》,电影《小森林》等,不同种类的影视题材都对外有着广泛的传播和良好的口碑。从画面看,虽然各国的影视作品都努力把事物的色、香、味表现的一应俱全,然而不同于中国美食题材的影视作品运用写实的浓烈色彩,将食材的新鲜展示的淋漓尽致,日本的影视作品大多采用清淡的颜色,将食材包裹上一种朦胧乳白色,让人有种身心沉溺于其中的感受。无论是食材选择、烹饪过程、餐具摆放、甚至用餐者的表情等方面,都透露着“精益求精”的追求。从拍摄手法来看,中国美食题材的影视作品由于大多是纪录片,大多采用纪实的手法,艺术性较低,这样做虽然可以真实记录食物的来源与制作过程,却缺少了艺术上的美感。日本的影视作品在拍摄美食时也同样注重制作细节的表现,但其中穿插了镜头语言和剪辑艺术,更具观赏兴致。从影视作品的整体来看,《舌尖上的中国》最成功之处便是不同于以往的纪录片随着镜头单纯纪实,而是讲述了这一道道精美食物背后的风土人情,接地气的同时也具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性,然而对于传播而言,这种本土的故事更能引起本国人的共鸣,对外的感染力不足。日本的美食题材影视作品大多赋予其引人入胜的故事性,于现实不能深入考究却更能吸引观众,优秀故事的吸引力对于全世界都是有效果的。
对于非美食类的影视作品,中国做的就远远不够了。在日本的各类影视作品中,我们都不难看到各色诱人食物的出现,如《朝五晚九》中女主角最爱吃的大闸蟹,《无间双龙》中男主角从小吃到大的蛋包饭,《请与废柴的我谈恋爱》中的各色烤肉,他们对食物的描绘有时甚至超越了对剧情的描绘。这些食物的诱人以及在剧情中充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都使得观众难以忘怀。有些电影电视剧甚至本身并不太吸引人却靠着食物赢得了较好的收视率,这足以看出日本对于饮食文化传播的重视。反观中国的影视剧中,没有特殊要求,主人公们大多吃的千篇一律,简简单单的盒饭,或者去餐馆点一点小菜,有些剧组为了省钱省事菜品反复利用,导演们把食物当作道具而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文化传播的符号。正是这种不重视使得国外影视作品中对于中国食物的描写也是千篇一律,在人们抱怨没将本国食物的精美表现出来的时候,殊不知正是我们没将本国美食的优点传播出去。
二、中日美食题材影视作品中体现的民族精神
“文化认同,就是指对人们之间或个人同群体之间的共同文化的确认。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滨城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是文化认同的依据。认同是文化固有的基本功能之一。拥有共同的文化,往往是民族认同、社会认同的基础。”[3]表现饮食文化往往不仅仅是为了表现饮食文化,更多的是为了表现饮食文化背后所蕴含的民族文化,从而实现从世界对于饮食文化的认同到对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认同。所以在饮食文化中穿插民族精神,是对外传播所必需的。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来看中国美食题材的影视作品中体现的民族精神。在中国的饮食传统文化中往往与传统和家庭脱离不了关系,《舌尖上的中国》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无论是在偏远清幽的山区还是高楼林立的都市,吃饭总要一家人和和睦睦坐在一起吃,准备饭食的人们只有看到家人吃的开心,做饭时的忙碌才有了价值。《舌尖上的中国》在讲述食物时也是围绕着一个个家庭来讲述,从生命的诞生、成长、相聚、别离,以及人生的喜怒哀乐和生活的酸甜苦辣,家庭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造就了这一道道含有丰富韵味的菜肴,诉说着中国人对于“家”的千丝万缕的柔情。《舌尖上的中国》描写的第二个重要的思想便是中国人崇尚自然的思想。拍摄从食材的获取开始就已经表明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敬意,那些新鲜食材的获取,为了自然持续生长的长远思想,“靠山吃山、靠海食海”,这是一个从农耕时代开始便世代奉养土地的民族对大自然赐予的感恩与敬畏。被世界认为“什么都能吃”的中国人,其实也体现了一种获取食物时的智慧。智慧,也是《舌尖上的中国》所体现出的中国人的一种民族精神,从食材的获取,到食材的处理,无一不体现着属于勤恳劳动人民的智慧。风干、糖渍、油浸、晾晒、冷冻这些独特的保鲜方法,腐乳、豆豉、黄酒、泡菜这些自创的美食,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无穷尽的创造力。还有仁爱、勤劳、朴实等埋藏在中华大地上的种种优秀品质,都是我们应铭记且将其传播出去的。
不同于中国美食题材的影视作品中体现的热闹,和谐的家庭氛围,日本美食题材的影视作品更多的是体现个体的精神。如电影《小森林》讲述了主人公从故乡去城市后对城市忙碌无序的生活感到沮丧,回到了故乡的小山村,在大自然中过着自给自足生活的故事。同样是讲述了农耕的生活,《小森林》给人的感觉却是柔和,静谧的,主人公独自的居住,与自然中的动物、花草做伴,偶尔邀请二三友人来家中唱酒,邻居时时遇到却不互相打扰,表达了一种时光静好,独身一人却不孤独的稳定。而这种安静便是处于忙碌,焦躁,迷茫的日本民族所追求向往的。不仅是大和民族,当《小森林》传入中国时,也有网友评论想要在一个安静的乡下过完自己的一生,可见对于人类自身的情感更容易引起同为人类的共鸣。除了对于个体精神的体现,日本美食类题材最常用的还是温馨治愈。在电影《南极料理人》中,为了安抚身在南极无法见到亲人,日复一日做着枯燥工作的八名科考队员,作为厨师的主人公每天都变着花样做出精致的美食,从食物的制作到饮食者享受的表情,观众不仅能感受到食物的美味,同时感受到美食带给人心灵的慰藉,在这一过程中治愈了躁动的心灵,食物在现实社会中一般用来充饥的意义在美食类影视作品中上升到了近乎虔诚的高度,对于缓解现实环境的压力和束缚有一定治愈作用。
三、融合民族特色,牢记文化传播初心
日本在影视作品中对美食文化的推崇和传播确实值得我们借鉴,然而借鉴的同时也要融合本国的民族特色,将本国的优秀饮食文化融入影视传播之中,从而扩大文化的对外传播,使世界对中国饮食文化产生认同感,从而达到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
从影视作品的类型来看,日本美食类影视作品最成功的题材都是电影与电视剧,这与其强烈的故事性有着极大的联系,正如小说永远比史料更为吸引人,有剧情的影视作品也更容易使人产生兴致,为世界所理解。因此中国的导演可以尝试制作以美食为主线延伸的电影电视剧,例如古装题材以宫廷美食与民间小吃为主线,现代题材以厨师美食家为主角,都可以穿插进我国的特色美食。此外,在对美食的表现手法上,由于影视作品不能满足“味”的需求,便需要对“色”进行极大地渲染,可以借鉴日本美食题材影视剧中对食材,餐具,制作者的认真准备以及品尝者的享受表情等多个角度来表现食物的诱人,对其精细的特写能达到让人垂涎三尺的地步。除了对美食本身的表现,音乐的渲染也是烘托氛围的一种办法。不同于日本美食安静的制作方式,丰富的烹饪方法也是中国美食的一大亮点。油、炸、煎、炒,这些热烈制作方式可以采用较为激昂的音乐,蒸、煮、焖、熬,这些安静的制作方式可以运用柔和舒缓的曲调,搭配制作者对食材熟练精细的处理手法,也可成为一幅令人惊叹的画面。除了美食题材的影视作品,非美食题材的影视作品也要时刻注意对食物的刻画,不要千篇一律的家常小炒,要让观众感受到食物对人们的重要性,中华美食就是这样抚慰着每天品尝着它们的人的。
对于民族文化的融合,笔者认为,我国优秀的民族精神固不可少,然而表达的方式要更为全球化。中国式家庭的相处方式与饮食方式在诸多国家都不太适用,但家庭和睦却是全人类共同所追求的,保留民族的,特色的,渲染共同的,世界的,这样更能引起世界人民的认同。同时,中华民族性格中的仁爱,谦逊,勤恳等诸多优良品质,是所有对外传播的影视作品都应体现出的,这对剧本有着较高的要求,不仅要引人入胜,还要体现正能量,杜绝对中华文化抹黑与诽谤的情节。当然,要让文化使世界认同,首先就要使本民族认同,不要过于迎合国外习俗喜好,忘记了文化传播的初心。
结语
中国的美食文化贯穿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极其优秀的传统文化,吸引着大量来自国外的友人。而日本的饮食文化虽不是最为丰盛却成为广为人知的文化,这与其美食题材影视作品成功的传播密不可分,学习与借鉴这种传播方式,将本民族优秀的饮食传统文化融入进去,从而使中国的饮食文化走向世界,再由对饮食文化的认同转变为对国家的认同,将对我国文化传播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Mtime时光网.舌尖上的中国剧情[DB/OL].http://movie.mtime.com/168111/plots.html.2017-06-01/2017-07-01.
[2] 新浪娱乐.资料:影片《饮食男女》剧情介绍[DB/OL].http://ent.sina.com.cn/m/2008-07-22/10582109734.shtml.2017-06-01/2017-07-01.
[3] 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