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逾矩的课堂:跨文化与新媒体传播研究
- 杨中举
- 260字
- 2021-03-28 11:29:13
中日影视文化传播的渗透现象
——以《深夜食堂》为例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跨文化交流随处可见,影响着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作为东方文明特色文化代表的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保持着密切又复杂的联系。日本的影视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载体,对中国影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文化传播中,汲取有益信息并勇于创新则会得到良好反响,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有时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本文以国产版《深夜食堂》为例,从文化误读、渗透,“走出去”等方面解读中日影视文化的渗透现象。
关键词:影视文化;文化误读;文化渗透
一、中日影视发展概况
中国的影视经历了初期的蓬勃发展,再到“文化大革命”时期手法单一、走入低谷,到改革开放后,中国影视再次走向辉煌。中国的影视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多语种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影视节目的形态多样、内容丰富,使得大众人民的生活丰富多彩。多表现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的新闻类节目、一些政治事件的和体育赛事的现场直播,一些优秀题材的影视剧和综艺节目。改革开放以来影视主旋律的作品内容是积极向上的,充分彰显党和国家的意志和政治经济趋向,与一些大众娱乐文化又是泾渭分明。主旋律的作品规范性太强,没有趣味性和吸引力,很难受到大众的喜欢。而娱乐性的作品又缺乏思想性,即使给大众短时的寄托,也无法促其形成严肃的生活态度。
日本是一个出口贸易的大国,制造业很难从外界获得利润。经济萧条加重了人们对生活的期待和渴望,在美国影片风靡全球的刺激下,日本的影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制片方也从影视产业中得到利润的果实。在日本,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影视基地。日本的动漫电影在日本影视中有着不容忽视的领域,已经有了自己稳定的受众人群和消费市场,在国际影坛中也有不容忽视地位。就经济成果来说,日本动漫已经形成了一体化经营的产业链,其产生的能量也是巨大的。日本影视在进行创作时,基本都采用市场主导策略,既遵循观众的喜爱又能引起观众的兴趣,能促使社会思想文化的形成。但日本影视在故事情节和人物设定上过于哀怨和偏激,令受众觉得郁闷。
中国和日本在影视文化现状上虽然彰显些许不同,但实际上都面临着重塑形象,勇于革新,创造新面貌的问题。传统文化在中国影视中已经作为先锋元素开辟了市场,需要明确的是,在发展的道路上要不断注入新的元素。
二、国产版《深夜食堂》的文化误读
1.独有的年轻群体的“烟火气”
日本本身就是一个注重尊卑长幼,社会等级极其鲜明的特殊民族,在过去几十年中,日本的经济持续消沉,社会活力降低,社会板块板结,使得青年人长期生活在冷漠无望又凄凉悲愤的社会环境中。日本的国情呈现着普通民众的人间烟火气,这是日本原版《深夜食堂》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社会发展的历史决定了社会文化的现在面貌,历史的积淀使得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日本原版《深夜食堂》产生的社会环境可能是我们没有办法体会到的。原版中的那些普普通通的日本青年人士,在这些人间温情中所表现出来的其实是他们长期感情的积淀和情感的共鸣。所以在国产版这里,我们要明白的是,是日本美学风格的物哀式和克制的独有的日式温情,打动了民众,而不是对美食制作过程的视觉感动。国产版《深夜食堂》将原版中特有的“人间烟火气”误读为“文艺腔”,是对美食的一种感情呈现,刚好背离了原版中所表达的文化气息,原版中的普通民众的烟火气不是肆无忌惮的。国产版《深夜食堂》在本土化上就缺少转化,原版是日本具有典型特色的“居酒屋”,国产版照搬照做,连墙上挂着的菜谱都做没有改变。原版中感情都是隐忍的,这种隐忍完全符合日本人的性格,即使有夸张的表演,但不影响隐忍的格调。感情的传递依然是含蓄的,人们发点牢骚,方式也是平和的,很少有破裂的感情,表现出来的也只有隐忍的释放。那翻拍的意义何在?翻拍的价值就在于,本国的观众会对自己身边发生的故事更有亲切感和心灵上的共鸣,中国观众想看的是在日本原版那看不到的中国式的“抚慰”,是发生在我们中国本土的平民百事。
2.独有的媒介混合生态
日本文艺生态中独特的媒介混合生态是日本原版《深夜食堂》创作成功的另一个主要因素。电视剧《深夜食堂》是根据漫画版《深夜食堂》改编而来的,漫画版更加具有题材原本想展示的治愈特色,连载期间就受到大众的喜爱,有着社会历史的积淀,不仅对日本本土甚至有着跨国性的影响,吸引着各大年龄段的人群,为后来的影视版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日本的电影版《深夜食堂》以及韩国版的《深夜食堂》都是媒介混合生态的自然衍生物,这是《深夜食堂》被引进我国的一个主要原因。由于我国与日本在文化上甚至三观上有很大的不同,媒介的生态结构也有着相当大的不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国产版《深夜食堂》在中日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误读。国产版《深夜食堂》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把日本的文化渗透到我们国家来,却不能被大众所受用,带着弊病的作品,只得被批评。
三、我国影视文化“走出去”策略
1.“一带一路”增进国家间的影视文化认同
不同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状况不同,使得文化发展的背景和进度也不同,世界文化呈现多样性、多元化的特征。在丝绸之路时期,我国的文学作品等就随着商贸流传到世界诸多的国家,同时,西方国家的文明也沿着丝绸之路进入我国,跨文化传播也就越来越密切。当今“一带一路”的发展背景下,不同民族信仰的国家和地区往来关系密切,这也为文化的交流拓宽了新领域,为各国跨文化的传播和交融提供了新的平台。影视文化当然离不开文化市场,消费主体的广泛,使得影视作品出口的市场就越大,我国影视发展的机会就越大,发展事业就越开阔。“一带一路”沿线发展涉及44亿人口,多为新兴发展中国家,需求增大,为我国影视文化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历史契机。
2.政府加大影视出口的政策扶持
无论什么产品想要走出国门,都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影视作品也不例外。在发达国家,文化产品走出国门,首先是国家行为,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比如美国好莱坞电影,在法律方面,美国政府直接颁布法律支持好莱坞面向海外市场的联合和垄断,建构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版权保护机制,帮助好莱坞应对侵权威胁。在资金方面,设置充沛的资金链和设施完善的市场平台,提高产品制作水准。在市场方面,运用外交手段帮助好莱坞消除海外贸易壁垒,适时推出减税政策推动国内外资本对美国电影业的投资。在这方面,我们要借鉴经验,加强影视制作的质量,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海外发行营销以及宣传等发方面的扶持力度,为影视出口提供更大的支持和平台。
3.不同地区输出适用的文化产品
“一带一路”沿线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不同的对文化的接受程度、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以及不同的文化的历史渊源。在跨文化传播时,我们要深入了解当地的民族风情和喜好,以及禁忌,传播适合的优秀影视文化作品,既符合当地国家的风土人情,又有利于我国影视出口的发展,将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融入影视作品中,更好地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4.影视企业要承担文化传播的责任
影视作品是社会商业和社会文化的产物,在“一带一路”战略发展建立的亚欧大陆桥中,有了新的更加广阔的发展契机,影视文化企业要抓住机会,加强和沿线城市的影视合作,提高影视作品的质量,丰富影视作品的内涵,不断开发新的影视活动,为影视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增长点。影视企业要努力承担起文化传播的责任,处理好影视作品和当地文化和民族风情的关系,勇于创新,发掘出新的元素,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要防止文化渗透。
影视的传播力度也反映着这个国家文化本身的影响力,在引进外国优秀文化的同时,要注意是否符合本国国情,是否能使本国受众接受,建立自己的媒介混合生态,防止在传播的过程中出现文化渗透现象。在推动影视文化“走出去”时,把握时机,大胆创新,同时要了解当地人民的风土人情,传播适当的文化,在政策上资金上对影视出口给予鼓励,为文化的发展提供更大更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王臻真.日本影视作品中传统文化的表达[J].文艺争鸣,2010(19):173-176.
[2] 范翔.张亦萱.从文化渗透看中日管理文化差异[J].消费导刊,2009(11):102-102.
[3] 盛夏.电视剧《深夜食堂》中日本文化的传播[J].青年周刊,2016(2):58-59.
[4] 江曼.我国影视文化产业出口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5] 赵丹.新时期我国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社会需求的个案研究[J].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