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逾矩的课堂:跨文化与新媒体传播研究
- 杨中举
- 709字
- 2021-03-28 11:29:18
中国餐桌上的世界美食
摘要:中国有“民以食为天”的俗语,马斯洛也把生理需求作为需求层次的最基本需求。食物对于世界人民来说才是重中之重,从人们通过狩猎采集食物到耕种劳作得到食物再到现在餐桌上多种多样的美食,无不体现着世界食物文化交流的魅力。中国人学会了西方的营养搭配,西方人学会了中国的色香味俱全和食饮有节,膳食均衡的思想。在如今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日益加深的情况下,中西方都在吸收对方的优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走到街上,随处可见中国八大菜系,意大利甜点,美国汉堡,法式大餐,日本料理,土耳其烤肉,德国啤酒,韩国泡菜等各地美食。
关键词:交流融合;食物;跨文化;改革开放
中国人讲究饮食,在食物匮乏的年代,人们见面第一句话基本是“吃了没”,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与世界交流越来越深,中国人吃出了国门,世界美食在中国蔓延。中国人注重饮食,但是否留心嘴里的东西来自何方?为什么有那么多食物前面都有一个“胡”字或一个“洋”字?
“贻我来牟,帝命率育。”——《诗经周颂》(周朝人怀念歌颂祖先的丰功伟绩的诗篇)。
商朝,农牧业为主,饮食也相对较为单一,肉食有牛羊猪鸡肉,主食主要有黍稷,作为北方人主食的小麦也是在商朝由西亚传过来的,并且当时饮酒之风盛行,最为著名的就是商纣王的“酒池肉林”,但当时酒主要有两种,有粮食酿造的米酒和水果酿造的甜酒,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白酒,更没有日本清酒,俄罗斯的伏特加,德国啤酒,意大利的葡萄酒,由此看来,商纣王的生活也不过如此。
“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聚粟菽,是以粟菽多而民足乎食。”(《墨子·尚贤中》)
春秋战国时期主食是“粟菽”并重,粟是小米,菽是大豆,大豆在春秋战国时期地位提高,便是由于石磨的出现。副食产品的丰富,不仅地上走的,水产品和山珍野味也让人喜爱,比如孟子的名句“鱼者吾所欲也,熊掌,亦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告子章句上》)我们不仅在此句中体悟到了圣人的哲学思维,也体悟到了人们吃的欲望。
一、丝绸之路的开辟
自夏商到大秦帝国,中国的食物应该是很单调的一个时期,要在那个时候做一个吃货很难,不仅是烹饪工艺的匮乏,更多的是原材料匮乏的无奈,要说中国的第一次食物革命应该是从丝绸之路的开辟开始的。
“壮志西行追古踪,孤烟大漠夕阳中。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公元前202年开始,张骞受汉武帝委派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由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达中亚西亚各国的陆上通道。张骞带往西域丝绸茶叶,随手带回来一些姓“胡”的东西,“胡”一般指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也就是中亚和西亚一带,所以一般姓“胡”的水果蔬菜大部分都是通过丝绸之路传过来的,如胡姜、胡桃、胡萝卜等。黄瓜本名也姓“胡”,但是由于犯了后赵皇帝的忌讳,才改姓“黄”。还有葡萄、核桃、大蒜等就不一一列举,还有后来通过丝绸之路传过来的扁豆、胡椒、丝瓜、甘蓝等。丝绸之路的开辟,应该是中国古代时期踏入世界的重要一步,数千年来,商人、教士、外交家沿着丝绸之路加深中外交流,不仅使中国丝绸、茶叶等传入西方,更带回了汗血宝马、佛教和多种多样的农作物。而最为繁荣鼎盛的时期,应该是开放包容强大的唐朝,大食、东罗马派使者前往长安,海棠、海石榴也是这个时候传入,但后来经过安史之乱,丝绸之路随着大唐一起衰落。
丝绸之路的开辟不仅加强了中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更提高了人们生产生活水平,中国吸收了外来文化,和中国古文化相交融,才有了大气磅礴的“汉唐之风”,文化交流中并进的还有物质交流,人们衣食住行有了更多的选择,生活更加丰富,文化传播不仅带来国与国交流,更能惠及大众,只有以开放和兼容并包的心态来对待外来优秀文化,民族才有未来。
二、地理大发现时代
虽然丝绸之路使中国食物方面产生很大的改变,改变了单一单调的局面,但这还是远远不够,随之就迎来了中国的第二次食物革命。这要得益于西方的大航海时代。
哥伦布发现美洲并建立殖民地后,16世纪后期,西班牙在南亚建立殖民地,美洲农作物开始传入菲律宾,然后由菲律宾传到了南洋各地,传入中国,美洲的农作物进入中国才有了现代中国农业的雏形,玉米产量高,易于成活,所以很快为农民所喜爱。电视剧《水浒传》里面出现了一大片玉米地,这便是明显“穿越”了。16世纪晚期甘薯传入中国,甘薯也叫红薯,也叫地瓜。甘薯的传入福建的陈振龙做出了突出贡献。陈振龙当时在吕宋岛做生意,看当地种植甘薯填饱了肚子,而自己老家却粮食短缺,年年饥荒,便偷偷把藤条带入中国,最后广泛种植,解决了福建大部分人的粮食危机。还有一个重要农作物,就是马铃薯,在17世纪中叶时由荷兰殖民者引进我国台湾地区,土豆和红薯让以后的中国人民度过一次又一次天灾人祸,它们可谓是功不可没。还有一个重要作物便是辣椒,辣椒首次记载于1591年,辣椒在公元前7000年就已经生长在美洲大陆上,哥伦布发现辣椒,才传遍了整个世界。清初,中国贵州和其附近才开始食用辣椒,辣椒随之席卷湖南四川,到清代末年的时候,川菜达1328种之多,辣椒已经成为川菜的主要佐料。随之传来的还有向日葵、菠萝、南瓜等。
随着大航海时代和殖民统治带来的是世界由分割连为整体,世界各国文化交流大大加深,传入中国的农作物大大增加,时至今日战争消失,但孕育了我们祖祖辈辈的食物却一直传承下来,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与世界文化的交流是分不开的。中国的八大菜系是我们祖先劳作的精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更是因为地球赋予了我们丰富多样的食材。
三、中国的改革开放
第一次食物革命使我们饮食不再匮乏,第二次食物革命使我们有了当今中国八大菜系,第三次食物革命应该是改革开放,使我们不再局限于中国传统美食,更是走向世界。
改革开放前,中国积贫积弱,人们营养严重不足,当时的国人只想着能“吃饱”,中美建交三个小时之后可口可乐宣布进入中国;1984年2月,义利快餐厅在北京西单西绒线胡同开张;1987年11月12日,第一家肯德基进入中国。麦当劳初入中国时,几乎是奢侈品,当时以吃这些洋快餐为潮流,甚至有人在里面举办婚礼,可见当时人们对“洋食物”有多么推崇。如今,西餐厅和快餐店以及各国各种各样的料理和小吃随处可见,中国与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人们知道了世界各国东西怎么吃,也熟知了世界各国的餐桌礼仪,人们由“吃饱”变成了“吃好”。
现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更加追求健康,绿色食物成为人们首选,洋快餐也没有那么火了。中西饮食有较大差异,比如牛排是西方比较喜爱的食物,中国的烹饪一般是要把肉煮熟,但在西方人看来,不完全熟透的牛排才能体现出来牛肉的味道和营养,这一习惯也逐渐为国人接纳[1]。中国人吃饺子历史悠久,而世界也通过了解逐渐对饺子产生厚爱,他们会根据自己口味和本土习惯,对饺子加以改造,形成自己民族独特的风味。饮食文化的交流不像民族文化碰撞那样充满火药味。因为人们总是对吃抱有乐观的态度,这就更加增加了饮食文化交流的趣味性,人们不用为了证明各自民族文化的优劣而“大打出手”,只要“好吃”就会接纳,谁会对吃抱有民族偏见呢?
中西方饮食文化不断碰撞,相互交流与融合,一个中国人既喜欢中国菜,也能吃得惯西方食物。中国人学会了西方的营养搭配,西方人学会了中国的色香味俱全和食饮有节,膳食均衡的思想[2]。在如今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日益加深的情况下,中西方都在吸收对方的优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走到街上,随处可见中国八大菜系,意大利甜点,美国汉堡,法式大餐,日本料理,土耳其烤肉,德国啤酒,韩国泡菜等各地美食。
文化学者赛义德说过,没有哪一种文化是可以独立于世界之外的,每一种文化都会和其他文化产生混杂和交集,在各种文化中,文化都互为主客体。在这种文化交流中,每一种文化都可以发现自己优点并发扬光大,也可以发现自己缺点与不足,努力弥补。从四大文明古国开始的文化分散,到地理大发现的开始逐渐连为一体的世界,再到如今各个国家的休戚相关,世界文明的进程总是要经历血与火,当时的帝国板块现都消失不见,但文化碰撞与经过交流和融合的精华却流传下来,我们都可以在一个国家看到或多或少的其他国家文化的影子。中国虽然曾有过“闭关锁国”,但中国又是谦逊谦虚,非常包容开放的。有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汉唐时期,也有现在敢于开拓的改革开放,中国走向世界,加深与世界各国合作沟通,不仅会繁荣自己,更会惠及各国。
参考文献
[1] 党婷云.西方文化对中国饮食的影响[D].西安:西安石油大学,2011-10-18.
[2] 来骥.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当代融合[D].开封:开封大学,2014-06.